火热的年代(校对)第5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8/596

  哪怕是向来看不起他的斋藤实,此时也不由多看了他两眼,能够这么快的领悟自己的意思,并毫不犹豫的做出决断,真不愧是朝鲜人啊,他还是现任李王王后的伯父,说起来也是德寿宫那位的儿女亲家。
  不过斋藤实很快就注意到李完用保持了沉默,对于这位朝鲜头号亲日派,哪怕是斋藤实也要给他几分面子的,于是斋藤实向李完用问道:“议长先生是有什么顾虑吗?”
  李完用向他欠了欠身后说道:“内鲜既然一体,太上一人之荣辱又怎么比得上国体的稳固为重呢?只是,阁下也清楚,今日之半岛一分为二,我担心太上一去,会给北方以可乘之机,到时候北方联合中国南下,我国是否能够抵挡的住?”
  斋藤实注视着李完用许久,他没想到连这个朝鲜头号亲日派都开始担忧起日本的实力能否抵抗中国的力量了。当然,国内也同样担心这个问题,为了防止海军拒绝保卫朝鲜半岛,陆军不是把朝鲜总督都让给他了么。
  “帝国有70万陆军和世界第三的海军舰队……”斋藤实板着脸教训了李完用一顿。
  然而李完用并没有因此感到放心,他可不是厚颜无耻的尹德荣,作为推动日韩合并的主要推手,朝鲜第一号卖国贼,他对于力量的嗅觉一向很好,不管斋藤实说的多好听,也掩盖不了言词之下的虚弱。要是日本真的认为自己比中国更强大,那么他们就不会在半岛从进攻转为防御姿态了。
  在18年以前,驻扎在朝鲜的日本军官们整天讨论的都是,应当如何向北方进攻,在中国军队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打到鸭绿江去。李完用甚至都不需要专门去收集情报,他的仆人就能从汉城的酒馆里打听到那些日本军官们今天又讨论了什么样的作战计划。
  但是从19年开始,向北进攻的计划就不怎么听得到了,如何防御北军南下,特别是防备北方空军对日本本土的突击,成为了驻朝日本军官们最热议的话题。从去年开始,朝鲜南部开始沿着京釜铁路建设防空岗哨,从法国引进的防空机枪和高射炮,首先装备在了朝鲜半岛上,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当然,李完用不会戳穿这一点,已经牢牢的绑在了日本战车上的他,其实已经没有选择的机会了。而斋藤实在炫耀了日本的武力之后,也还是对着面前的两位亲日派吐露了一点实情,“……再说了,中国去年北方先大旱,上月又在宁夏爆发了大地震,连共和党的吴川都跑去了灾区安抚灾民了,他们不会再有什么精力帮助北方搞什么事端了。现在正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德寿宫问题的时候,只要德寿宫的麻烦解决了,日鲜之间就不会再有什么隔阂,日本朝鲜就能真正的融合为一体了。”
  李完用沉默了数秒后,向着斋藤实躬身行礼说道:“既然如此,那么为了内鲜一体,朝鲜人应该自己来解决这个麻烦。日本人最好不要插手其中,以免激发朝鲜民众的不满。”
  这正是斋藤实想听的,他于是向其问道:“那么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麻烦?”
  李完用起身看了身边的尹德荣一眼后说道:“尹侍司长掌握着宫内的内务,我听说德寿宫那位这两天有些咳嗽,就请尹侍司长进一剂良药,想来那位应当不会有什么疑心的。”
  斋藤实冷冷的看了一眼尹德荣后问道:“尹侍司长有没有问题?”
  尹德荣当然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问题,在李完用、尹德荣离开了总督办公室后,斋藤实的秘书三木进来为他换了一杯热咖啡。斋藤实一边品着咖啡,一边思考着当前日本国内的局势。
  牧野男爵在巴黎和会上的出色表现,为其赢得了一个子爵爵位和一枚旭日桐花大绶章。据说西园寺元老预备将其推上宫中内大臣一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牧野子爵将会倾向于海军的一边。
  不过海军力量虽然有所增长,国家的版图在南洋也获得了扩张,可是日本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却并没有国民所看到的这么美妙。
  英国虽然把南洋的一些岛屿委托给了日本代管,在斋藤实看来这种所谓的代管,其实就是殖民地的重新划分,但是英日之间的关系却陷入了困境。英国海峡殖民地开始收紧日人对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岛的投资,荷兰人也开始拒绝日人在爪哇岛的商业投入。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在日本从荷兰人手中获得了大量的岛屿之后,澳大利亚和美国人都开始对日本在南洋的势力表示了警惕。澳大利亚虽然是英国的殖民领地,但是这场战争让这些英国的殖民政府开始向伦敦索取了更多的自治权力,特别是为大英帝国付出了重大牺牲的澳大利亚人,他们觉得自己应当在大英帝国内部享有更多的权力。
  伦敦对于这些殖民地政府只能采取安抚措施,毕竟现在大英帝国的胜利可不再是英国的胜利,而是一个联盟共同体的胜利,一旦殖民地政府开始反对伦敦,这个看似强大的大英帝国联盟就失去了震慑外人的气势。
  澳大利亚最大的问题是,把日本帝国当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胁,从战争爆发时澳大利亚人就表现出了这种情绪,日本海军为此受到了澳大利亚人的许多侮辱,这令海军上下极为不满。如果不是因为日本海军确实从战争中获得了好处,那么日本海军恐怕对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是有怨言的。
  为了堵住日本靠近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不仅坚决反对日本占有赤道以南的太平洋岛屿,还积极的向美国、中国进行了靠拢,同意美国、中国开发西澳大利亚的铁矿,拒绝日本参与其中,就是最明显的证据。甚至于,因为开发铁矿需要人手,澳大利亚人还暂时取消了对于中国劳工进入西澳大利亚的限制。
  澳大利亚的这些行为,让原本已经满足于战果的日本政府、商人都感到了不忿。当牧野男爵在巴黎和会上仅仅凭借口舌就从荷兰人身上割取了大量的利益后,日本的政治和商业精英们突然就失去了对于英国的敬畏。假如英国人真的这么虚弱的话,我们为何还要如此自缚手脚?这是听说了巴黎和会决议后,大多数日本精英的第一反应。
  而在印度大陆上,日本商业和英国商业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棉纺织商人打开了印度的国门,过去为英国曼彻斯特工厂所占据的市场,现在则向日本开放了。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棉货已经占据了印度市场的七成,这极大的冲击了英国的棉纺织业。
  战争结束之后,经过了一年左右的调整期,英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走上正规,到了1920年下半年,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恢复出口。但是在这个时候,英国人猛然发觉,因为战争阻断了英国棉货的出口,导致印度本土纺织业兴起外,日本和中国的棉货在印度取代了过去的英国货。
  中国人其实还算克制,主要出口的是成品服饰,对于英国棉货的传统市场冲击不大,但是日本和印度纺织业的兴起,却真正把英国货堵在了印度市场之外。为了夺回日本棉货所占据的印度市场,英国人采取了政治上的手段,提高了对大英帝国产地之外的棉货的关税。
  中国和英国之间还能进行交易,中国方面同意提高印高度对棉布、棉纱的进口关税,但是要求英国降低中国产的汽车及电器产品的关税,英国政府选择接受。可日本和英国虽然号称是盟国,但是日本除了丝绸和棉纺织品外,几乎没什么可出口英国的,且日本的市场本身也不大,并不能和大英帝国进行交换。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让日本人感到恼火的情况,明明英国和中国之间矛盾重重,甚至差一点就要开战了,但是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却非常的紧密,双方的贸易额在1920年还快速上升了。
  至于缔结了盟约的日英同盟,对外号称亲密无间,但是在两国之间的贸易问题上,却出现了诸多矛盾。前三井物产的大掌柜益田孝就公开抱怨道:“就目前商业上的行动来看,英国的盟友应当是中国而不是我国。”
  眼看着第三次日英同盟的期限已经快到了,海军和陆军内部都提出了对于日英同盟是否应该延续下去的异议。因为1911年签订的日英同盟中规定,同盟条约的效力不能及于日美两国间的战争。但是在中美靠近之后,日本因为英美冲突而爆发日美战争的可能性却大大上升了。
  1911年签订日英同盟时,日本的军政精英们主要是依赖同盟对抗俄国,和防止英国出手干预日本在中国的扩张行动,因此他们能够容忍英国站在日美冲突之外的立场。
  但是到了1921年,俄罗斯帝国已经垮台,日本在大陆上对上的是已经开始恢复国力的中国,且美国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样一来,日英同盟已经毫无意义。大多数日本精英都认为,一旦日中爆发冲突,那么美国不可能袖手旁观,因为这是美国独霸太平洋最好的机会。
  而当美国加入战场,英国就会袖手旁观,那么就意味着,在日英同盟中,日本变成了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一方。相比之下,和中国恢复关系,把力量拓展于南洋,当日美爆发冲突时,中国能够置身事外,才是日本最好的外部势态。甚至于,当日英发生冲突,中国能够站在日本这边,则日本就有了更高的胜算。
  因此,一些海军和陆军军官开始呼吁,应该接受英国国内的一种新观点,以日英同盟的取消,换取中日英美法的大同盟。这一大同盟的建立不仅可以让日本、中国和美国重新恢复到等距离外交的位置,也能遏制住中国、俄国和德国的联手。
  斋藤实是支持这一看法的,不过他认为应当先解决掉朝鲜半岛上的不稳定因素,若是让前朝鲜太上王同北方、中国方面联系上,再引爆一场甲午战争,他可不确定现在的日本真的可以保住半岛的南部。
  共和党在东北蕴藏的力量,不断显露出来之后,海军倒是震动不大,但是陆军那边已经有些手忙脚乱了。限制陆军的数量,提高陆军的装备,已经从一部分中级校佐的主张变为了中高级将校的共识。
  政治家们在议会上吹风,认为当前的帝国财政一半用于陆海军的建设上,国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尾崎行雄更是公然宣称,“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其他国家的衡量标准来扩建陆军,而我们对岸的那个国家正在以我们作为衡量标准扩建陆军,要是双方继续不断的扩建军队,那么接下来两国之间就必有一战。那么请问,我国真的做好和对岸一战的决心了吗?那可是一个五亿人口的大陆国家,我们应该建设多少陆军,才能和对方进行决战?”
  陆相田中义一也在私下认为,“基于过去和某国战争的教训,与其充实既有部队的自动武器,不如谋求整备电信队和飞行队,这也是欧洲战争得出的教训。只有加快调查研究关于适应新时代的军备状况,作成预定方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真正的军备充实,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斋藤实也因此意识到,日中之间将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和平时期,日本的军队将会做全方面的整顿,以真正的适合新时代的战争。这种军事上的整备,至少也要十年以上才能把整个军队改变过来。因此,朝鲜这里决不能拖国内的后腿。
  1月25日晚,朝鲜王国第26代国王,即朝鲜高宗李熙,临睡前喝了一碗止咳的药水后突然暴毙。第二天,日本总督府宣布,德寿宫李太王因为脑溢血去世。这一消息并没有获得朝鲜民众的认可,北方集结了数次大游行,以抗议日本谋杀高宗李熙的行为。
  不过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局面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有这样一个好处,那些反日分子大多逃亡到了北方,南部的反日分子就少了不少。且收缩了防线之后,日本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控制反而更加严密了。于是南部的游行示威很快就被日本人镇压下去了,而中国方面的反应也确如日本人所料,对于李熙的死亡表示遗憾,而不是谴责日本谋杀了他。
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这里可是个好地方。”站在湖边眺望着西面的大兴安岭,吴川忍不住对着身边的人赞叹了一句。
  比吴川高半个头,右边小腿明显不大协调的张五一,穿着一件黑色的皮大衣,带着一顶狗头皮帽,留着连到耳朵的大胡子,看起来倒更像是一名东北雪原上的悍匪。
  但是在吴川面前,他却显得有些拘谨,听到吴川的赞叹后,他顿时咧着嘴笑着说道:“这个时候都是冰雪,不算漂亮,要是主席你夏天或秋天过来,这里才真是美的很。”
  吴川伸手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后说道:“五一现在也能觉得美了,这是好事。让你过来在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弄一个小镇出来,一定吃了不少苦吧。我记得一年半之前,你还给我打电报想要回哈尔滨去,说是闻不到煤灰的味道,不习惯。我今天过来看过来,你干的不错,你要真的想回哈尔滨,我给你下调令。”
  曾经的哈尔滨特种车辆厂工人,吴川身边的卫队队员,张五一听到吴川给出的条件,却又犹豫了起来,他转头打量了一眼自己奋斗了三年多的地方,看着那一桩桩自己亲手修建的木屋和延续到这里铁路,终于还是摇着头瓮声瓮气的说道:“算了,不回哈尔滨了,这里也很好,以后还会越来越好。主席你过去不是对我们说过,祖国各个地方都需要我们去建设,不能只建设一个哈尔滨或一个东北的吗?我觉得我能扎根在这里,把它建设成一个美丽的花园小镇。”
  吴川瞧了瞧远处延伸向大兴安岭的铁路线,也点了点头说道:“是啊,这里一定会发展的很好。边上就是大兴安岭和草原,有湖泊和煤田,只要穿过大兴安岭的铁路建设好,就能和突泉县连上,距离长春也就不远了。到时候,你们把这里建设好了,长春城里的工人就能来这里度假疗养,那日子可就真的美了。”
  张五一听后顿时咧着嘴说道:“那行,只要主席你多分配些人手过来,我这边一定能加快建设,让长春的工人同志在铁路开通后,来我们这里疗养。不过我们这个地方还没起名字呢,主席要不你给起个?”
  吴川不假思索的说道:“那就叫五一镇好了,这是你张五一建设的地方,顺便也纪念一下工人的劳动节日么。五一镇,我觉得不错,你们说呢……”
  从湖滨走回到小镇的招待所,张五一去张罗着中饭了,政治保卫局总政委刘乾一则开始向吴川汇报起了自己的工作,吴川从包头回长春的途中跑来这里,当然不是为了视察一个五一镇的。
  “从五一镇向东30公里,我们建立了一个林场,实质上是本局的训练基地。基地训练的内容,就是为了培养保卫局的后备力量……
  我们挑选的人员除了本国人员外,还有朝鲜人、日本人、越南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不过斯拉夫人中很多是白俄出身,他们在政治上并不可靠……
  本局培训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个是情报收集和分析,一个是无线电和密码学。根据我们的研究,德国人在战争中建立了一套比较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组织,而奥地利人在密码学上有着出色的表现。
  我们已经尽量的招募到了奥地利人的密码学专家,但是德国这边对于我们的情报人员培训非常感兴趣,他们拒绝我们单个招募的计划,而是要求和我们进行情报组织上的交流……”
  听完了刘乾一的汇报后,吴川只是思考了片刻就点头同意道:“可以和德国方面进行情报组织上的交流,不过不要让他们接近我们的核心。可以把美国人的情报收集和卡片档案分析法交流给德国人,其他方面保持限制接触。
  我们需要的,不是学习德国方式的情报分析和组织,而是利用他们的经验去加强我们的组织和情报分析,并了解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正确的判断出他们在想什么。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情报工作还并不是那么的迫切,毕竟我们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参与真正的国际秩序的制定的位置。所以,当前最为重要的,一是健全我们的情报组织;二是熟悉各国的情报组织做事方式;三是把自己隐藏起来,给他们看到我们想给他们看的东西。”
  刘乾一点了点头后便继续汇报道:“蒲公英计划也已经正式开启了,五一镇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国内设立了7处实验点,国外设立了5处,朝鲜1处、中亚2处、委内瑞拉和智利各一处……”
  听着汇报,吴川倒是有些走神了,这个蒲公英计划就是他一力主张推动的计划,计划的内容就是观察一个接受了小学、初中无产阶级教育并在集体主义环境下成长的新一代,在离开了集体主义环境之后,是否还会改变自己的三观。
  这种离开集体主义环境,是指家庭迁移到无产阶级政权控制以外的区域,甚至是更改了国籍的情况。知道这个计划的,除了政治保卫局外,就是捷尔任斯基了。
  吴川向捷尔任斯基推荐这个观察计划时,向他解释道:“我们可以控制国内的无产阶级教育,但是并不能控制国外或某些民族地区的无产阶级教育,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从野地里自己成长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培养一些种子,然后让他们自己飞过去。但是我们只负责观察,而不采取更多的行动,或者说再他们觉醒后投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我们再去接触他们。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他们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人偶,而是自己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领袖,他们在所在地区如果能够扎下根去,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我们能够理解的无产阶级领袖。
  最后,我们也能通过这种观察去了解,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才能诞生,一个能够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继续前进的领袖。这对于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必要的……”
  捷尔任斯基对于这个提议思考了很多日子,直到吴川从巴黎返回才向他谨慎的表态,契卡会加入这个计划。在吴川走神的时候,刘乾一突然稍稍提高了一点声音向他问道:“……那么接下来,就蒲公英计划,我们要如何同苏联方面接触和交换意见?”
  吴川沉默了一下后说道:“就通过共产国际的文化交流部门进行交换意见,保留三分之一的试验点不做交流。在对欧美的社会观察上,他们比我们要容易的多。所以,这一计划最好以契卡为主导。”
  刘乾一翻过了日记本的下一页,对于蒲公英计划他其实没啥感觉,毕竟这就是一个社会观察实验,除了耗费时间和金钱外,至少现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性。
  但是对于下一个项目,他先深呼吸了一次,让自己稍稍冷静了数秒,方才开始汇报道:“就在十天前,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新文化运动支持者组建了一个文学社学,他们称之为创造社。
  我们通过沈阳新芽图书社和大阪新文学杂志社,向创造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新芽图书社是一家私人开办的图书社,本局第九处提供了大部分资金,在政治立场上偏向自由主义。
  大阪新文学杂志社属于日共下属单位,和本局第九处有一定的联系,不过该社也获得了三井物产的支持,可以看做是日共和日本政商进行交流的场所。
  我们曾经通过该杂志社向日本方面透露了我方的一些密级情报,和我们收集到的南洋方面的情报及分析。而日本的一些政商精英也向日共透露了一些国策变化,根据我们的分析,至少有一部分情报是故意透露给日共的,也许是想要通过日共和我们这边达成一种默契。
  日本政府目前并不想和我国产生冲突,他们似乎有重整军备及着重开发南洋新土的想法。假如这些情报是真实的,那么至少五到十年内,日本都不太可能对外发动战争了。乐观一些的话,至少在欧洲各国重新进入对峙之前,日本都不会主动挑起一场大战,以防止自身成为欧美列强的目标。
  不过在创造社成立之后,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主席能否给予更加明确的指示?”
  吴川陷入了一次长考,然后才张口说道:“其实接下去该怎么做,我也是不大清楚的。”
  刘乾一:“……”
  看着有些不知所措的刘乾一,吴川才坦率的说道:“马克思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是,无产阶级应当掌握生产资料。列宁说,无产阶级想要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生产资料,首先就要先夺取国家政权。我们的革命,正是照着这两位革命导师的理论去做的。就目前来看,这条路行的通。
  但是,在夺取了国家政权和控制了生产资料之后,我们要如何去消灭剥削,直到真正建成共产主义?而不是让资产阶级或官僚集团窃取我们的胜利果实?更简单的说,无产阶级要如何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始终掌握住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你想过吗?”
  刘乾一思考了许久,还是一脸的迷糊,只能期期艾艾的问道:“主席的意思是,九处现在推动的这个文化革命项目,能够帮助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8/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