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校对)第10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6/1895

  说到这里,赵弘润的声音截然而止,因为他发现尚勋的表情变得非常古怪。
  “头名?”注视着赵弘润,尚勋一脸严肃地问道:“寇正当真是头名么?”
  看着尚勋的表情,赵弘润隐约已猜到了几分,点点头肯定道:“对!寇大人乃是洪德十六年会试的金榜头名,他本可留在大梁,日后必定能位列庙堂,前途似锦。”
  尚勋张了张嘴,随即面色阴晴不定。
  半晌后,他忽然顿了顿手中的拐杖,表情既痛心又欣慰地骂道:“这竖子!”
  见尚勋这幅表情,赵弘润心中更加肯定:寇正必然没有将真正的会试成绩告诉他的老师。
  骂了几句后,尚勋转头看向赵弘润,干巴巴地问道:“要是此子此刻回心转意,能否还能回到梁城仕官?”
  “这个……”赵弘润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他心想,当初寇正那可是相当拽,拒绝了高官厚爵,拒绝了原东宫、雍王、襄王等人的招揽,不顾礼部官员的劝阻毅然回到故乡出仕县令,保不定已被人贴上了“故作清高”的标签,得罪了不少人。
  在这种情况下再将寇正塞回大梁,可不怎么合适。
  不过话说回来,通过尚勋这一番话,赵弘润也明白了这位老丈的心思,遂竭力向他讲述“汾阴”、“蒲板”二城的重要性,直将这两城县令的重要性说得比郡守有过而无不及。
  半晌后,尚勋一脸严肃地起身告辞。
  望着这位老丈匆匆而去的背影,赵弘润与众宗卫们不怀好意地对视一眼。
  他们已意识到,那位寇正寇县令,十有八九要倒霉了。
第1049章
君子欺之以方(二)
  果不其然,约一炷香工夫后,尚县府衙的庭院里就发生了一幕让人忍俊不禁的事:年高七旬的尚勋,举着拐杖追打他的门生,同时也是尚县的县令寇正。
  “你给我站住!……你个混账、糊涂的竖子!你居然敢欺骗老夫,说什么堪堪上榜……给老夫站住!”
  “老师、老师息怒。”
  “你、你、气死老夫了!……光耀门楣的机遇,你原本唾手可得,可你……”
  在一旁,赵弘润依在厢房门口,与宗卫们一脸好笑地看着那对师生。
  片刻后,赵弘润见尚勋已气喘吁吁,考虑到这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遂对宗卫周朴使了一个眼神。
  周朴会意,当即上前劝解。
  其实在尚勋追打寇正的时候,庭院内尚有不少人围观,比如,对面屋内尚勋的另外一位门生尚阳,就站在一旁神色担忧地看着,但是没敢上前劝阻。
  联想到赵弘润初次看到尚勋时,尚勋用拐杖敲那些年轻人的脑袋,而那些年轻人却一脸嬉笑讨好之色,不难看出,尚勋在这座城的民望极高。
  “呼、呼。”
  在宗卫周朴的劝阻下,尚勋总算是停了下来,毕竟在他眼里,赵弘润可是身份尊贵的人,此人的面子还是要给我。
  “给老夫过来!”
  调息了一番,尚勋拄着拐杖骂道。
  寇正不敢违背,一脸讪讪地走了过来。
  “尚阳,你也过来。”尚勋冲着对面屋子的尚阳喊道。
  “是。”尚阳应了一声,走了过来,递给寇正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此时,尚勋已将赵弘润请到屋内,对后者拱手说道:“肃王殿下,老朽有三个不成器的门生,倘若殿下认为这三人尚可造就,便让他们三人跟随殿下前赴汾阴吧。”
  听闻此言,寇正皱了皱眉,说道:“老师,您……”
  “住口!”尚勋喝道。
  寇正遂不敢言。
  赵弘润看了一眼寇正,自然寇正只是碍于恩师尚勋的命令,未见得心里愿意。
  于是,他在请尚勋入座后,笑着说道:“老丈深明大义,小王佩服……曾经小王以为寇大人乃不可多得的贤才,直到今日见到老丈,本王这才恍然,老丈才是隐于山林的大贤……小王冒昧,希望举荐老丈为汾阴、蒲板两地的县令,不知老丈可愿屈就?”
  听了这话,尚勋、寇正、尚阳皆用意外的目光看向了赵弘润。
  事实上赵弘润耍的把戏,这三人心中明明白白:若尚勋去了汾阴、蒲板,寇正还能跑到哪里去?
  “老朽?”尚勋摇了摇头,笑道:“肃王殿下谬赞了,老朽何德何能?……让年轻人跟随殿下你前往吧,至于老朽……”
  他虽然没有说完,但相信在场的人都明白尚勋的意思:他是希望留在尚城,待死后与妻儿合葬。
  见此,赵弘润正色说道:“老丈,小王是这样想的……尚城幽僻,风景虽好,但与外界的道路不便,汾阴、蒲板,乃是重要之地,然而去年,河东郡西部数城前后遭到韩人与秦人的进攻,此时百业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因此,虽老丈年势已高,小王亦希望老丈能够屈就。”
  说着,他不等尚勋、寇正等人开口,便将汾阴、蒲板二城的重要性着重叙说了一遍,甚至于夸大到“汾阴、蒲板若有失则大魏必将衰亡”的地步,让尚勋几番欲插嘴,但最终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我大魏既将得河西之地,到时候,汾阴、蒲板两地乃重中之重。河西羌胡或会聚众反扑,夺我大魏国土,杀我河东子民,到时,正是需要像老丈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安抚民心……况且,汾阴、蒲板两城刚刚遭逢战火,城内孤寡众多,若是老丈能像教授此地乡民这样教授那些孤儿,待若干年之后,汾阴、蒲板二地必为河东坚城。希望老丈答应。”
  说着,赵弘润起身拱手大败,惊地尚勋连忙起身闪躲。
  看着一脸真诚的赵弘润,纵使心中清楚这位殿下的真正意图,尚勋亦颇为感动:毕竟他只是一介草民,而对方乃是王室贵胄,王室贵胄屈身向一介草民的他行大礼,这如何不让他动容。
  此时此刻,尚勋心中暗想:要不就应了此事罢?
  毕竟在他看来,眼前这位肃王殿下请他出仕汾阴、蒲板两地的县令,这十有八九也只是一句客套话,对方看重的,应该是他的门生寇正。
  也就是说,他尚勋就算到了汾阴、蒲板,仍然也能像以往那样清闲,有空教教邻家小儿识文认字,静待寿限。
  只是……
  想到祖祖辈辈皆生活在此,况且自己的妻儿亦埋骨在此,尚勋脸上便难免露出几许犹豫之色。
  仿佛是看出了尚勋心中的迟疑,赵弘润说道:“老丈,若是惦记祖庙、祖坟,小王可派人迁至汾阴,亦可派人专门看护,甚至于,小王还可以派人修一条尚县到轵邑的山路,命其为‘尚公径’。”
  “……”尚勋、寇正、尚阳三人惊讶地看着赵弘润。
  无他,只是因为赵弘润看出了尚勋的顾虑。
  整整一炷香工夫,屋内鸦雀无声。
  良久,尚勋微吸一口气,正色说道:“盛情难却,肃王殿下已经如此厚待,老朽无以为报,愿携门生三人与乡邻百户迁居汾阴,至于老朽一门祖坟,就不劳贵军的将士看护了,我大魏的男儿,应在沙场上建功,岂能在塚旁徒耗岁月。山径也不必修,若乡邻皆迁至汾阴,这条山路也用不上了……至于这尚县……”
  说到这里,尚勋的神情有些黯然,毕竟他也清楚,一旦尚县的人都搬迁到汾阴,这座山城必然被废弃。
  而就在尚勋的时候,商水军的吕湛不知何时也来到了这里,正倚在门旁偷听,听到这里,他插嘴道:“殿下,要不这尚县就让我天门关用来驻军吧,末将以为这是个不错的据点。”
  听闻此言,赵弘润请示尚勋道:“老丈意下如何?”
  尚勋皱紧的眉头逐渐舒展:倘若天门关的商水军将尚县用来驻军,尚县自然能避免被废弃的命运,这让他大为欣慰。
  随后,赵弘润又询问寇正的意思。
  寇正看了赵弘润半晌,最终只是点了点头:他的老师都认可了这件事,他还能说什么?
  见此,赵弘润心中大喜。
  欣喜之余,他也不禁有些得意。
  正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只要方法得当,并且坦言相告,似尚勋、寇正这等正人君子,其实是最容易说服的。
  次日,尚勋将尚县的乡民聚集到府衙前的空地,将迁民的决定告诉了乡民。
  在得知要搬迁到汾阴后,尚县的乡民虽有些念念不舍,但最终还是全部同意。
  其中,那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听说日后可以搬到大城居住,无比雀跃,口不择言地喊着“不用修路咯”这样的话,结果被气恼的尚勋用拐杖重重敲了几下。
  当日,赵弘润与尚勋在商议后做出决定:由赵弘润先带着寇正、尚阳还有另外一名尚勋的门生前往汾阴,而尚勋则与诸乡民们收拾家当,随后前往汾阴。
  期间,尽管尚勋竭力推辞,但赵弘润还是命天门关守将吕湛派五百兵护送。
  次日,赵弘润亲笔写了一份书信,派人上奏大梁垂拱殿,在信中叙说此事,即将尚县几十户乡民迁至汾阴,且将尚县作为天门关的驻军据点。
  不得不说,为了这种事上奏朝廷,实在是小题大做,毕竟尚县太小了,小到朝廷甚至都不知道轵邑北侧的太行山上,在犄角旮旯的山区中,居然还有这么一座山城。
  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出于对尚县居民的尊重,否则对朝廷而言,多一座或少一座这样的土城,根本无关紧要。
  要知道,尚县的居民这些年来居然都不曾纳税,可想而知这座山城的处境。
  可能,就连距离最近的轵邑,该县县令以往都不清楚这附近还有一座山城。
  在向朝廷通禀了此事后,赵弘润带着寇正、尚阳前往汾阴。
  期间路过轵邑时,他派人将尚勋最后一位认可的门生“木子庸”接到了军中,这人也挺有意思,尚勋说此人在轵邑摆摊替人抄书、写信,结果鄢陵军的士卒们到了地方一瞧,这位尚勋的门生正在给一名大腹便便的富人算卦看相,唬地那名富人直喊神人。
  “寇大人面色不渝,莫非是还在怪罪本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6/1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