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校对)第10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1/1895

  说实话,庭院内的花草并不旺盛,似乎是因为少于打理的关系,不过赵弘润知道,这是芈姜刻意维持的结果,按照她的话来说是,人不该过多地插手草木的正常生长。
  这或许是巴巫的传统之一。
  “芈芮那丫头没跟着你?”
  可能是觉得气氛有些尴尬,赵弘润下意识地提起了芈芮,结果这话说出口后,他这才意识到,芈芮已经离开大梁了。
  原来在上个月,赵弘润突然收到了楚国平舆君熊琥托人送来的书信,是转送给芈姜、芈芮二人的。
  平舆君熊琥在信中告诉芈姜、芈芮这对姐妹,在今年年后,忽然有几名巴巫女子前往了暘城,寻找暘城君熊拓。
  但是出于暘城君熊拓仍在楚东——根据部署在齐、楚边界的青鸦众传回来的消息,已平定了“屈氏内乱”的楚国,正在竭力准备战争,企图进攻齐国名将田耽镇守的寿郢,夺回这座他们楚国的王都,因此,作为楚国的王室贵胄,暘城君熊拓亦留在了楚东。
  总之,由于暘城君熊拓不在楚西的原因,最终,那几名来自巴蜀的巫女来到了平舆县,求见了平舆君熊琥,询问芈姜、芈芮姐妹俩的去向。
  对于这几名不知底细的巫女,平舆君熊琥给予高度警惕,毕竟近几年来,他曾好几次被人行刺,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似乎来自宋地的“陈狩”,武艺相当可怕。
  不过,自从平舆君熊琥用走私于魏国公子姬润的魏弩击退了那个陈狩,并且射伤了后者之后,那名刺客就仿佛从此消失了似的。
  而正因为经历过受到行刺的经历,因此,在与那几名巫女接触的时候,平舆县熊琥亦动用了魏弩这等杀器,武装他的护卫队。
  没想到的是,那几名巫女竟然表示,她们与芈姜、芈芮姐妹来自同一个巫村,这让平舆君熊琥感到非常意外。
  细问之后平舆君熊琥这才知道,原来在去年的时候,扎根于他们楚国的巫教“共工”一支,察觉到了芈姜、芈芮、以及那几名巫女当年居住的村子,判定她们是“祝融”一支的余孽,于是乎,共工一支的巫女们组队前往巴国,企图将祝融一支连根拔起。
  最终,这些人通过某些秘术找到了芈姜、芈芮以及那几名巫女当年居住的巫村,袭击了祝融的巫女。
  而此番,那几名祝融巫女找到平舆君熊琥,就是希望找到芈姜、芈芮两位同伴,据说是因为她们要对共工巫女展开报复。
  对此,平舆君熊琥无法做主,虽派人将这个消息送到大梁肃王府。
  而在得知此事后,平日里好吃懒做没正行的芈芮,毅然决定回到曾经的同伴身边,进行那场她们眼中的圣战——祝融之巫与共工之巫,不共戴天!
  当时,芈姜原本打算与妹妹同行,但最终却被妹妹说服了,毕竟她与赵弘润这种状态,并不适合独自一人赶赴那样危险的地方。
  “最近,你总是一个人发呆,是在担心芈芮那丫头么?”赵弘润当即改口问道。
  芈姜看了一眼赵弘润,捧着茶杯轻声说道:“我担心的是婆婆与村子……”
  她口中的婆婆,当然不是指沈淑妃,而是指巫村里教授她们巫术的那名老巫女。
  “……至于阿妹,阿妹并不像你想的那样不堪,婆婆当初说过,阿妹的天赋很好,只是她性子有点……”说到这里,她似自我安慰般说道:“反正她们暂时只是召集同伴,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与共工之巫发生冲突。”
  赵弘润点了点头,他从芈姜、芈芮口中听说过,她们村子里的巫女历年来有不少出村的,除了个人原因外,主要也是想收集一些共工之巫的情报,毕竟如今祝融之巫虽然衰弱了,但她们希望攻回楚国、击败共工之巫的念头却丝毫未见消弱。
  但话虽如此,他还是能从芈姜眼眸中看出几分担忧之色。
  对此赵弘润并不意外,因为在平舆君熊琥的那封书信中出现了一个人名,一个站在共工之巫背后的楚国名人——楚水君。
  这个楚水君,齐楚边界的青鸦众们至今都没有打探到此人的底细,只知道此人是楚王熊胥非常信任的弟弟,至于叫什么、是否有妻儿之类的,青鸦众一无所知,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
  但种种迹象证明,共工的巫女目前就是效忠于他,这也就意味着,当初赵弘润被两名共工巫女袭击,十有八九是那个楚水君下的令。
  “若是需要帮助的话,尽可以说出来,不必见外。”赵弘润宽慰道。
  听闻此言,芈姜有些意外地看了一眼赵弘润,淡淡说道:“怎么突然这般对我等巫女间的事?……这应该不是你想说的吧?”说到这里,他看向赵弘润的眼眸中闪过几丝疑惑:“找我有什么事么?”
  赵弘润闻言沉思了半晌,忽然问道:“芈姜,倘若我说我想给你一个名份……”
  “……”
  芈姜愣了愣,捧着茶杯颇有些不知所措。
第1099章
久违的日常(四)
  “你是否愿意我迎娶你”,这种蠢问题赵弘润根本没有问的必要。
  毕竟,芈姜没有选择——因为某个巫女邪术的关系,她这辈子只能选择与赵弘润在一起。要不是这档子事,她早就带着她妹妹芈芮回村了,又岂会住在肃王府这种她素来不喜的深宅大院内。
  对于芈姜来说,她嫁给赵弘润或者赵弘润迎娶她,这是必然的,区别仅在于这个日后同床共枕的男人会给她什么样的名份——正室?亦或是侧室?
  不过话说回来,对此芈姜自己并不怎么在意,毕竟无论她与赵弘润是否愿意,他俩都拥有了一种仿佛心有灵犀般的感应,并且,哪怕是刨除感情、单纯为了自身安全着想,赵弘润也太可能抛弃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正室亦或是侧室,其实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要知道,正室与侧室唯一的区别,仅仅只是在肃王府内的地位,可她芈姜从来不过问王府里的事,也不使唤府里的下人,更不会无故去招惹像苏姑娘、乌娜、羊舌杏等其他女人,因此,正室的身份对她来说还真没有什么大用。
  当然了,对此,她的妹妹芈芮,以及兄长暘城君熊拓可不这样看待。
  记得在这两年与赵弘润的通信中,暘城君熊拓不止一次地催促赵弘润尽快给他妹妹芈姜一个“肃王妃”的名份,并且,这位大舅子还相当强硬地表示,芈姜作为他最敬重的叔父汝南君熊灏的长女,是绝无可能给人当侧室的,倘若赵弘润胆敢以侧室来羞辱芈姜,暘城君熊拓虽未曾在信中明确表示会如何,但从他字里行间的语气可以判断出,这位统治着楚西的邑君,将会不惜一切代价铲除与他妹妹争夺正室位置的女人。
  护妹护到这份上,简直丧心病狂。
  “是因为熊拓公子的关系么?”在沉默了半晌后,芈姜轻声问道:“不用担心,我会劝服他的。”
  倘若别人说这话,赵弘润或许会认为是以退为进,但芈姜,这个女人却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他摇了摇头,说道:“事实上,父皇与母妃皆认为你是合适的人选……”
  “……要是你偶尔能笑一笑,别整天到晚板着一张脸,相信他们会更加满意。”
  他在心中补全了后半句。
  不得不说,对于芈姜的家世出身,魏天子与沈淑妃是非常满意的。
  毕竟芈姜的父亲乃是早已过世的楚国汝南君熊灏,曾经楚国的三天柱之首,地位等同于魏国的禹王赵元佲,是名誉满天下的楚国贤臣。
  虽然这位汝南君熊灏已过世,无法再给女儿带来什么倚重,可是,芈姜还有一位叫做暘城君熊拓的兄长——虽二人实则是堂兄妹,但暘城君熊拓却视她如亲妹妹一般。
  暘城君熊拓是谁?那可是楚国公子,楚王熊胥的儿子之一,是争夺下任楚王的有利候选。
  根据楚国的国情,就算暘城君熊拓日后争夺楚王失败,只要他顺从新任楚王,不做出起兵反叛的事,他依旧会是统治楚西的邑君。
  而若是暘城君熊拓顺利当上楚王,那可是不得了。或许到时候赵弘润与芈姜的婚姻,将极大影响魏国与楚国的关系。
  这是魏天子选中芈姜作为儿媳妇的原因——有利于魏国的外交。
  相比之下,沈淑妃选择芈姜的原因就要简单得多了,她看中的,是芈姜其父亲汝南君熊灏的贤名,以及芈姜年幼时惨遭家变,却仍能坚持将芈芮这个幼妹抚养长大的这份顽强的毅力。
  “那……‘那位’呢?”
  芈姜葱白秀指轻轻划着茶杯的边沿,轻声问道。
  她口中的“那位”,指的当然是那位苏姑娘了,毕竟来自三川草原的乌娜可不在意正室、侧室这种在她看来的虚名,毕竟三川女子更喜欢用她的身体去魅惑她的男人,而不是用所谓的名份去约束。
  “这个嘛……”
  赵弘润沉吟了一番,最终并没有给予芈姜明确的答复。
  随后,赵弘润又去见了苏姑娘。
  当赵弘润来到苏姑娘小居二楼的时候,苏姑娘正披着霞帔,侧坐在室内一张矮案旁,挥笔作画。
  不得不说,苏姑娘如今的画技,比起当初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原因就在于,在赵弘润领兵在外的日子里,苏姑娘总是呆在自己的屋子里,在纸上用笔描绘爱郎的容貌,这天长日久的,画技自然提高了许多。
  “画什么呢?”
  赵弘润笑着走了上前。
  沉醉于绘画的苏姑娘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捂向案几上的绘画,但由于她潜意识不希望霞帔沾染墨迹,以至于赵弘润还是看到了她纸上正在描绘的场景——冠礼。
  “这个不会是我吧?”
  赵弘润在苏姑娘身侧坐下,指着画像中那个跪在祖宗灵位前低头接受冠礼的少年,失笑问道。
  也难怪,毕竟这个场景是苏姑娘通过一些赵弘润或宗卫们半言片语自行想象出来的,因此,当然会与赵弘润那场冠礼有所区别。
  就比如说,画像中给赵弘润戴冠的是身披龙袍的魏天子,可现实中,魏天子只是主持了那场冠礼而已。
  “为什么画这个?”
  赵弘润好奇问道。
  听闻此言,苏姑娘双手捧着赵弘润的脸庞,目色迷离地喃喃说道:“经历过冠礼,我的润郎终于是个大人了,可惜奴家未曾亲眼目睹那一刻……”
  在说这番话时,她似乎想挤出几分笑容,但不得不说,她的笑容很是勉强。
  倒不是因为像她说的那样无缘亲眼目睹爱郎经历冠礼,真正意义上长大成人的那一刻,事实上,不但她没能亲眼看到,芈姜、乌娜、羊舌杏等其余三女也一样,甚至于,就连赵弘润的母妃沈淑妃都没能亲眼看到。
  没办法,祖制如此。
  真正让苏姑娘感到不安的是,爱郎赵润长大了,也就意味着她老了,毕竟她比赵弘润年长整整七岁。
  因此,当她亲手绘出爱郎接受冠礼的那一幕时,她的心情莫名的苦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1/1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