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校对)第1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2/1895

  片刻后,就看到礼部尚书杜宥满脸凝重地走了进来,分别向在屋内的魏天子、沈淑妃、太子妃芈姜三人行礼问安:“臣杜宥,见过陛下、淑妃娘娘、见过太子妃。”
  魏天子怀中依旧抱着孙子赵卫,笑呵呵地看着杜宥打了声招呼:“杜卿。”
  在犹豫了一下,杜宥硬着头皮说道:“陛下,太子殿下他……好似偷偷溜出宫去了。”
  “哦?”魏天子眼眉一挑。
  说实话,魏天子近来已不大管朝中的事务,但由于今日早朝太子赵润并未出面这件事闹得挺大动静,故而内侍监也得知了此事,由大太监童宪上禀了魏天子。
  对此,魏天子也没有什么表示,因为他以为赵弘润是原形毕露、懒得再上朝了,却也没有想到,那小子居然溜出了大梁。
  不过嘛,溜出去就溜出去呗,反正在决定传位给赵弘润的时候,魏天子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也没指望这个儿子日后像他那样勤勉。
  “太子,大概是前往了河套……”杜宥硬着头皮说道。
  听闻此言,沈淑妃不解地插嘴问道:“河套?那是哪里?杜大人为何会认为太子前往了河套?”
  杜宥知道这位淑妃娘娘素来安守本分,不太关注外界的事物,皆解释道:“淑妃娘娘,我大魏的军队,目前正在河套与林胡开战……”
  一听这话,沈淑妃立马就明白了,叹了口气责怪道:“润儿那孩子……当了太子也不安分。”
  说着,她见坐在身边的儿媳芈姜依旧是面无表情、毫无吃惊之色,遂好奇问道:“阿姜,你知道这事么?”
  面对婆婆的询问,太子妃芈姜恭敬地说道:“回禀母亲,我知道此事,太子在离去时,曾对我说过这事……不过,太子叮嘱我不许透露,是故,我不曾向母亲提过这事。”
  “孩子,委屈你了……”沈淑妃心疼地拉过芈姜的手,轻轻拍着,让芈姜感觉很是不解:委屈?为何?
  而魏天子,心中也非但没有怪罪芈姜的意思,反而觉得,这是一位好儿媳。
  随即,话题便再度回到太子赵弘私下离城这件事。
  说实话,就这么屁大点的事,魏天子根本不在意,毕竟他很清楚,他儿子赵弘润本身就不是什么安分的人。
  当然,这话可不能当着杜宥的面说,他对此只能表示:岂有此理!
  不过说归说,可当杜宥恳请魏天子派人强制追回太子赵润时,魏天子便开始顾左而言他了——强制召回那劣子?开什么玩笑?那劣子当年就敢不把朕的诏令放在眼里,更何况是如今?
  万一弄僵了,那小子撂下挑子不干了,朕找谁去?
  想到这里,魏天子便皱着眉头迟疑道:“太子昨日就离城,现在派人去追,恐怕晚了……”
  此时,大太监童宪亦适时地说道:“陛下,太子昨日离城后,先到了博浪沙,以宗卫周朴的名义,登上了户部前往汾阴的运粮船,这会儿,恐怕已经到成皋一带的河域了……”说到这里,他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另外,在太子殿下上船时,鸦五一行人,亦登上了另外一艘船,因此,太子殿下的安危,陛下倒不用担心。”
  “鸦五?那是谁?”
  杜宥心中闪过几丝疑惑,但魏天子却了然地点了点头——暂时,鸦五作为青鸦众大梁分部的首领,还未被朝野所得知,只有一小撮人,才知道鸦五这个人。
  见杜宥仍眼巴巴地看着自己,魏天子想了想,笑着说道:“杜卿,你看这样如何……朝廷暂时莫要公布这件事,权当作为,给前线将士的一个惊喜。”
  听闻此言,童宪亦笑着说道:“太子殿下亲临战场犒赏兵将,相信前线兵将必定士气大增……”
  这话,听得杜宥暗自腹诽。
  为何?因为童宪这话,明摆着就是在太子赵润的行为开脱,要知道迄今为止,他们魏国的军队本来就是占据绝对上风,在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魏国名将的率领下,目前与魏军交战的林胡部落,可谓是节节败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太子赵润以千金之躯犯险,亲临战场激励军心?
  不过杜宥必须承认,就目前而言,这是最好的办法,只有这样,朝廷才能保住颜面——当日后有人提及太子赵润失踪之事时,他们可以对外宣布,太子殿下根本不是失踪,而是朝廷有预谋的想给前线将士一个惊喜。
  “摊上这么一位太子殿下,真的是……”
  摇着头,杜宥抱着满满的腹诽告辞离开了。
  谁能想象,太子赵润擅自溜出大梁前往河套,朝廷居然还要给这位殿下善后,真的是日了隔壁的阿黄了。
  回到垂拱殿后,杜宥先把魏天子的建议告诉了诸位内朝大臣。
  听了杜宥的话,徐贯、李粱、蔺玉阳等人怅然长叹——因为事到如今,只能这样了?毕竟“太子殿下失踪”的事若是传了出去,非但朝廷颜面尽失,他们这些人,怕也难辞其咎。
  于是乎,诸内朝大臣便开始商议,如何配合那位太子殿下的犒军之举。
  就在朝廷暗自为无中生有的“太子殿下犒军”而做准备时,太子赵润,乘坐着户部运粮的船只,于两日后抵达了汾阴县。
  汾阴县的县令,即是寇正,这也是一位赵弘润钦定的内朝大臣。
  并且,赵弘润对寇正的期待,丝毫不亚于介子鸱。
  但话说回来,寇正与介子鸱二人的抱负有所区别,介子鸱倾向于从上到下,即身处于魏国权力的核心,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令,使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而寇正则不同,他并没有太崇高的政治抱负,他只想着管理好治下,使治下的民众可以安居乐业。
  正因为这样,前一阵赵弘润打算组建内朝时,曾派人请寇正到大梁任职,但寇正却婉言拒绝了——他不想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制定对于民众息息相关的政策。(注:古代有不少改革,就因为脱离实际、太想当然而失败。有时候,上位者因为不了解民间疾苦,难免会想当然地提出一些政令,叫下面的人施行,自以为能改善国情,结果很多时候,非但遭到那一撮得利者的反对,就连民众也不买账。)
  当赵弘润见到寇正的时候,寇正正在河对岸的“汾阴津”,在一辆辆马车、马车上装满粮草,准备运到前线的几支魏军之中。
  不得不说,寇正此时肩负的重任,相比较当初介子鸱在川雒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次魏国动用了多达四十万的军队,四十万人的口粮,可想而知后方粮草输运的重担是何等的沉重。
  正因为如此,当赵弘润看到寇正的时候,这位汾阴县县令,正扯着嗓子指挥那些民夫,为此嗓子都喊哑了。
  看到这一幕,赵弘润心中颇为感慨。
  因为前几日他在垂拱殿内看到那一份份捷报时,看到的都是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等他魏国的名将在河套地区高歌凯进、大杀四方,可负责调运粮食的寇正呢,却几乎无人提及。
  可事实上,寇正肩上承担的重量,丝毫不比那些前线的将领轻。
  想到这里,赵弘润遂走到不远处的凉棚里。
  见此,那些在凉棚里喝水、歇息的民夫们都感觉很惊奇。
  毕竟赵弘润的穿着打扮,俨然就是一位富家子弟的公子,更别说,赵弘润身边跟着赵雀身穿着软甲的美侍,以及做护卫打扮的吕牧、周朴、穆青、褚亨等宗卫。
  “这莫不是谁家的公子,带着美婢与护卫到这儿游玩来了?”
  看着赵弘润走入凉棚,那些民夫们心下暗暗猜测道,不约而同地让开了路。
  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位公子,不知有何贵干?”
  赵弘润拱了拱手,和气地说道:“我见寇正大人嗓音沙哑,是故,想倒杯茶给他。”
  见赵弘润这位疑似富家子弟的公子哥居然这般和气,并且又提到了受这些民夫们尊敬的寇正,凉棚内的气氛一下子活络了起来。
  当即便有人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位公子,你说的寇正大人,那可真是好样的。”
  说着,凉棚内的民夫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夸奖寇正,这个说寇正贵为汾阴令却毫无架子,那个说寇正这些日子与他们同甘共苦,甚至有时候会跟他们一起扛粮食装运马车。
  赵弘润听了一圈,竟没有一人说寇正的不是。
  官员历代分两种,一种是官、一种是父母官,而寇正,显然就是后者。
  拿起一只缺了嘴的茶壶,赵弘润亲自倒了一杯茶,端着送到了远处的寇正面前,笑着说道:“寇大人,喝杯茶解解渴吧。”
  寇正此时正感觉口渴,但又因为这批粮食必须今日发出,又顾不得歇息,这时听到有人帮他倒了杯茶,也没多想,在随便谢了一声后,就接过了茶碗——期间他的眼睛,依旧盯着不远处装运粮食的进度。
  然而待等他喝了两口后,他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递茶给他的人,声音似乎有些耳熟。
  于是,他转头瞧了一眼,当即便看到了站在他身边的赵弘润。
  “肃、肃王?不,太子殿下?”
  纵使是稳重如寇正,在看到赵弘润的时候,却也惊地险些将手中的茶碗打翻,下意识地就惊叫了出声,让赵弘润想阻止都来不及。
  “肃王?”
  “太子殿下?”
  寇正附近的汾阴县官吏们亦惊呼起来,吓得寇正连连摆手示意:噤声!噤声!
  听闻此言,那些官吏们心中会意,顿时就将赵弘润一行人围了起来,神色紧张地瞧着四周,仿佛是担心着四周会突然冒出什么对太子殿下不利的人。
  虽然有些好笑于这些官员们毫无必要的紧张,但赵弘润也并未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文吏绑到一起,或许也不够褚亨一个人打的。
  此时,寇正脸上仍带着几分惊色,压低声音说道:“太子殿下,您为何在这里?”
  “我为何不能来?”赵弘润眨了眨眼睛。
  寇正略带疑惑地打量着赵弘润,忽而表情古怪地说道:“太子殿下,您不会是偷跑出来的吧?”
  “怎么可能?!”赵弘润睁着眼睛说瞎话:“本王可是特地领了犒赏前线将士的重任而来的……”
  “当真?”寇正的表情显然还是不信,狐疑地说道:“下官从未听到任何风声……”
  “所以说这是惊喜嘛。”赵弘润拍了拍寇正的臂膀,笑着说道:“是本王与朝廷有预谋的,想给前线将士的惊喜。”
  “……”寇正将信将疑,但最终还是没有上当,诈道:“待会,下官会派人向朝廷确认。”
  只可惜,赵弘润此刻抱持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面色丝毫不改——我都到汾阴了,谁还能把我绑回大梁去?
  更何况,等寇正派人到大梁讯问得到真相,他赵弘润早就身在河套。
  而此时,越来越多的魏卒与民夫们围了过来。
  原来,方才寇正与他身边的官吏们失神喊出了“太子殿下”这个词,纵使那些官吏们立刻阻止这个消息的扩散,但这个消息,还是很快就传了开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2/1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