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校对)第1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9/1895

  比如说,卫公子瑜在私底下组建了一个游侠组织,号曰“长铗”,网罗卫国的游侠豪杰为他效力。(注:铗,即剑柄。长铗,即指长剑,相对应的短剑,则叫做短铗。)
  不同于那些顶着游侠的称号却尽干些地痞无赖之举的家伙,卫国的豪侠,那可真的是持三尺青锋剑,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义士。
  可话说回来,再是侠义的义士,也需要吃饭,既然卫公子瑜需要这些游侠为他效力,那么理所当然要养活他们,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此之外,卫公子瑜还在私底下尝试发展冶铁工艺。
  其实在卫公子瑜的祖父“卫王纠”的年代,卫国也曾有过一段发展冶铁工艺的岁月,只不过在卫公子瑜的父王“卫王费”当政之后,卫国的冶铁发展就受到了阻碍。
  说白了,就是当时卫国锻造出来的铁剑质量很差,强度与锋利还不及这个时代已经纯属的青铜兵器,再加上发展冶铁工艺需要投入的金钱太多,于是卫王费就放弃了。
  毕竟卫王费与魏王赵偲的关系非常好,在卫王费看来,反正魏卫两国关系亲密到连边境都不需要设防,既然魏国已经在发展冶铁工艺,他卫国何必多此一举呢?到时候直接购置魏国锻造的兵器不就成了?
  这还真不是玩笑,事实上,卫国最精锐的濮阳军,也就是卫王费直属的王师,其兵器甲胄,其实始终是跟魏国的驻军六营持平的——当然,也仅仅只是濮阳军这支卫国的王师而已,至于其他的卫国军队,绝大多数都是在使用魏国淘汰下来的军备。
  倒不是魏国这边不肯放宽额度,只是卫王舍不得这笔钱而已,毕竟魏国当年驻军六营的装备,哪怕是在魏国虚弱的时候,魏王赵偲仍然坚持每两三年全军换装,尽可能地走精锐路线,以应对来自韩国的威胁。
  相比之下,卫王费更愿意用这些钱来享受,他很满足于自己作为魏国的小弟。
  但卫公子瑜则不同,在他看来,卫国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冶铁工艺,否则,他卫国将始终无法摆脱魏国的控制与摆布——毕竟以以往的趋势,若魏卫两国失和乃至于交恶的话,他卫国甚至无法自主打造兵器与甲胄。
  到时候,难道真要重拾几乎已淘汰的青铜锻造技术?
  但遗憾的是,卫公子瑜只能凭一己之力,偷偷摸摸地在私底下研究,因为这件事,别说若传到魏国那边,多半会引起魏国对他卫国的怀疑,甚至于,他连他父王卫王费这关都过不了。
  因此,别看卫公子瑜这一两年,借当年韩将司马尚攻陷他们半壁疆土的前车之鉴,终于说服他父王,拿出了一大笔钱创建了数支军队,但事实上,由于他父王派了几名主簿严格把关着,卫公子瑜根本没办法挪动,无论是投到“长铗”,还是投到他偷偷摸摸研究的冶造工艺当中。
  迄今为止,维持“长铗”与发展冶铁技术的消耗,全靠支持他的卫国富豪在私底下捐赠,根本不经过国库的账本。
  而相比较维持长铗的耗费,研究冶铁技术的经费投入简直就是无底洞,想想当年的赵弘润就知道了,南征北战前后从楚国、三川、韩国收刮、敲诈了一笔笔的钱物,可结果呢,当时肃王府的家计开销,还要靠小夫人羊舌杏在城内开设的“肃氏楚金”来维持。
  甚至于即便如此,赵弘润还欠下了户部几百万两的欠款,一直到博浪沙河港竣工。
  虽然这笔庞大的资金投入,并非是全部用在发展冶铁工艺上,但要知道,魏国当时好歹是有一定基础的,而卫国呢?却连最基础的工艺都未曾掌握。
  这意味着,卫公子瑜需要砸下比当初赵弘润砸在冶造局更多的金钱,才有可能获得一些成绩。
  也正因为这样,卫公子瑜非常需要萧鸾的那笔钱,因为那笔钱不会过国库的账目。
  “那赵润公子那边……如何回覆?”
  在听了卫公子瑜的解释后,夏育皱着眉头问道。
  卫瑜思忖了片刻,镇定地说道:“此事,我自有主张。”
  说到这里,他微微叹了口气,自嘲道:“魏人为抓捕萧鸾潜入我卫国境内,杀害我两百余顿丘军士卒,然而最后,我还不得不听从那个表弟的话,将萧鸾擒获献上……夏育,这就是魏卫两国的友谊。”
  “……”夏育张了张嘴,默然不语。
  五日后,卫公子瑜派了一队两百人左右的亲卫,将顿丘军副将公宜捆绑,押送到了大梁。
  当时,张启功与北宫玉已返回大梁,在得知此事后,便从那些卫国军卒手中接收了要犯,将其押入太子府的私牢。
  大约半个时辰后,太子赵润在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顾不得自己那所谓“沾到雪就会死”的“怪症”,带着宗卫长吕牧,冒着风雪风风火火地来到太子府的私牢。
  而当赵弘润来到私牢的时候,张启功、北宫玉、阳佴、鸦五等人正围在牢房外打量着那名自称是顿丘军副将“公宜”的男人。
  见此,赵弘润冲到张启功等人身边,一边张望牢房内的那个男人,一边语气急切地问道:“北宫,当真是萧鸾么?”
  然而,北宫玉摇了摇头说道:“此人与萧鸾有七八分相似,但,并非是萧鸾……”
  赵弘润并没有亲眼见过萧鸾,但相信北宫玉不至于会在这种事上欺骗他,闻言万分失望的他,罕见地有些失态,在恨恨用手砸了一下牢门后,懊恼地问道:“那他是谁?”
  话音刚落,就见牢房内的那个男人冲到牢栏处,朝着赵弘润大喊道:“我乃卫国封丘军副将公宜!亦是你苦苦要找的萧鸾!哈哈哈哈!”
  看了一眼面色阴沉的太子赵润,北宫玉小心翼翼地说道:“如太子所见,此人乃是伏为军的一员。”
  “……”赵弘润面色难看地盯着牢房内那自称萧鸾的家伙,转身拂袖离去了。
  片刻后,在太子府内“都尉署”的班房里,冷静下来的赵弘润,召见了张启功、北宫玉、阳佴以及鸦五几人。
  据卫公子瑜托人带给赵弘润的回信中所言,他在得到后者的书信后,立刻便派人抓捕了顿丘军的副将公宜,但在看过牢内那个家伙的德行后,纵使没有北宫玉辨认,赵弘润也不认为那个家伙就是那个萧鸾,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或许,此人是萧鸾的一个替身。”在思忖了片刻后,北宫玉皱着眉头说道:“可能是萧鸾怀疑太子殿下很有可能通过卫公子瑜去抓他,但又不舍得轻易放弃聚拢的伏为军,故而叫替身代为出面,因而被卫公子瑜的人擒获。”
  顿了顿,他又说道:“也有可能,是萧鸾为了打消卫公子瑜的怀疑,故意丢出一个弃子……在他看来,纵使是太子殿下,也不好接二连三地指使卫公子瑜去做什么事。”
  赵弘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询问张启功道:“启功,你怎么看?”
  只见张启功看了一眼北宫玉,拱手说道:“太子殿下,臣以为,北宫大人方才所言,‘纵使是太子殿下,亦不好接二连三指使卫公子瑜去做什么事’,这句话很有见地……”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忽然转了口风:“其他的,臣暂时还未有头绪。”
  “……”赵弘润深深看了一眼张启功,并没有多说什么,在简单交代了几句后,便带着宗卫长吕牧离开了。
  待等赵弘润离开之后,张启功将鸦五拉到了角落,低声说道:“鸦五,张某有件事拜托你青鸦。”
  “张大人请讲。”鸦五点头说道。
  只见张启功压低声音说道:“请你派青鸦潜回卫国顿丘,监视顿丘军的一举一动,看看卫公子瑜在‘捉拿’了‘萧鸾’之后,是否有下令彻查顿丘军当中的伏为军细作,或者,打散军卒、整顿这支军队。”
  鸦五愣了愣,好似想到了什么,在用怪异的眼神看了一眼张启功后,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明白!”
第0047章
怀疑(一)
  数日后,萧鸾果真将他麾下伏为军奸细从魏国冶造局盗窃的有关于冶铁工艺的记录手札,交给了卫公子瑜,至于这其中是否有截留,那就只有天知地知了,不过卫公子瑜还是很满意,在得到这份记录手札后,便在书房中细细研读,希望能从中获得发展本国冶铁事业的经验心得。
  而就在他仔细研读的时候,卫国豪侠夏育来到了书房,启禀道:“公子,近两日有‘长铗’的弟兄,发现顿丘一带或有魏人的踪迹。”
  卫公子瑜放下了手中的工匠手札,问道:“是魏国的双鸦么?”
  “不清楚。”夏育摇了摇头。
  作为卫国人,他倒是并不清楚魏国的青鸦众与黑鸦众,但据长铗的那些游侠禀报,那些人身手敏捷,且对卫国游侠们假借挑衅的试探视若无睹,纪律性很强。
  因此夏育觉得,对方的来意可能并不简单。
  “不用管那些人。”重新将目光投向手中的手札上,卫公子瑜淡淡说道:“多半是魏人在得到了萧鸾的替身后,有所怀疑,故而派人监视顿丘军而已。”说到这里,他眼中露出几许深虑之色,语气莫名的喃喃说道:“魏人当中,有人怀疑到我身上了么?这还真是……”
  听卫公子瑜这么一说,夏育的面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本来就不支持自家公子与那萧鸾合作——哪怕主要是为了利用对方,毕竟魏卫两国的实力如今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若惹恼了魏国,后者根本不需要出动太多的兵马,只要两支五万人编制的精锐魏军,恐怕他卫国就难以抵挡。
  似乎是注意到了夏育的凝重表情,卫公子瑜镇定地说道:“无需担忧,我与那萧鸾,只有口头协议,不至于会被魏人抓到把柄,再者,对于顿丘军,我亦早有安排,那些魏人的细作,也难发现什么蹊跷。相比之下……”
  他目视着手中那份魏国工匠的手札,皱着眉头说道:“在这份手札中,记录的人反复提过‘耐温’、‘保温’,说是‘碳钢’的强度与碳铁的比例有关……”
  “碳钢?”夏育眨了眨眼睛,露出一副懵懂之色:“那是什么?”
  卫公子瑜摇了摇头,就像“碳钢”一样,在这份魏国工匠的手札中,他陆陆续续看到了不少技术名词,可能在魏国的工匠眼中,这是连解释备注都不需要的常识,但是卫公子瑜对这方面却毫无涉及,根本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能靠胡乱猜测。
  想了想,卫公子瑜说道:“光是在这瞎猜也不是办法,唯有按照此法,叫人再建一座高炉,用魏人的炼铁法烧炼矿石,看看是否有什么成效。”
  对于此事,夏育亦是持支持态度。
  又过数日,在大梁城内的太子府内,张启功于“太子都尉署”的班房内,收到了青鸦众从顿丘送回来的密信。
  在这份密信中,派往顿丘的青鸦众写道,在“擒获”了“萧鸾”后,卫公子瑜亦当即下令整顿顿丘军,整支八千人的军队竟然被解体打乱,重新整编。
  看到这里,张启功眼眸中闪过几丝困惑:难道是我猜错了?那卫公子瑜亦被蒙在鼓里?
  思前想后许久,张启功犹豫半晌,最后还是前往了皇宫,到东宫求见太子赵润。
  十一月中旬的天气,普遍是阴云加雪,不过还未冷到极致,至少如今的魏人,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御寒冬衣,这要托福于某位太子殿下,在先后打下了三川郡与整个河套后,魏国已拥有了不计其数的羊群,在朝廷的暗中调控下,似羊毛、羊皮制作而成的御寒冬衣,价钱事实上比寻常的棉衣也高不到哪里去,以至于魏国的子民,哪怕是平民,也有能力给家人各自买一件御寒的冬衣。
  当然,事实上羊皮、羊毛的冬衣,怎么也不至于廉价到这种地步,毕竟羊皮、羊毛的收购需要钱,手工制作制成御寒冬衣,也需要一定的花费,怎么可能价格廉价到几乎人手一件?说到底,这还是朝廷自己贴铁的结果——甚至于在有些魏国的偏远地区,比如颍水郡的西部、上党郡的北部等等,羊皮羊毛所制成的御寒冬衣,价钱更是廉价到几十捆、甚至十几捆柴火就能购入一件,连一块好点的野兽皮毛都不如。
  不得不说,在这一项上,户部简直就是血本无归,亏得一塌糊涂,只不过这方面的赤字,财大气粗的户部也根本不在乎,比起户部配合工部,一口气在河套铸造六座要塞级的城池再加上一座长城,这么点财力上的损失算得了什么?
  相比之下,民间对朝廷的歌功颂德,反而让朝廷的官员们坚定了信念:太子殿下英明!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骑马前往皇宫的途中,张启功看到有几个穿着厚厚冬衣的平民小孩,正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不由地想到了他自己小时候,继而感慨地摇了摇头。
  他魏国,确实是越来越强盛了,哪怕不通过对外的战争,单单看国内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亦能感觉出来。
  在宫门处下了坐骑,将马交给值守在宫门处的禁卫军,张启功迈步走向东宫的方向。
  与此同时,东宫太子赵润正在后殿与芈姜、秦少君、苏苒等诸女一同逗着儿女——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如今已有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看着四个小家伙在羊绒制成的毯子上爬来爬去,他竟隐隐有种迟暮的错觉。
  而像赵弘润那样,秦少君与赵雀,亦是毫不掩饰的羡慕之色,看着毯上那四个小家伙,时而看看自己毫无动静的肚子,彼此对视一眼,暗暗叹了口气:怎么就当真没什么动静呢?
  忽然,赵弘润突兀地开口道:“我想好了,就叫赵川、赵邯。”
  他指的次子与三子的起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9/1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