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校对)第18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0/1895

  项娈姑且不论,项末那是何许人物?
  那是曾经与齐国的田耽,还有韩国的李睦、乐弈、廉驳等将领平起平坐的楚之名将。
  与世人印象中“楚国军队羸弱”的情况恰恰相悖,楚国因为人口众多的关系,近二十年来陆续涌现出许多将才——比如魏国的伍忌、翟璜、屈塍、晏墨、孙叔轲等等,这些位都是楚国出身。
  但若论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统帅,楚国还是得首推前三天柱之一“寿陵君景舍”、前三天柱之一“西陵君屈平”,以及即将成为“前三天柱之一”的“上将项末”,其余楚国将领,无论新阳君项培、邸阳君熊沥,还是寿陵君景舍的副将羊祐,亦或是项末非常看好的骁将“乜鱼”、“俞骥”,包括已战死的“前邸阳君熊商”、猛将项娈等等,比较前三位,都难免要逊色几分。
  简单地说,景舍、屈平、项末,就好比是魏国的南梁王赵元佐、禹王赵元佲,亦或是秦国的武信侯公孙起、长信侯王戬这一类——至少在世人的评价中,大致如此。
  而如今,继景舍之后,项末亦战死于与魏国的战争当中,这就使得楚国陷入了失却统帅之才的窘境,尽管将才并不少,但缺少真正的“将将之才”。(注:“将将之才”,通俗点说就是元帅、大将军、大司马之类的全国军队统帅,但这个时代并没有“元帅”这种职位(虽然春秋时有类似“谋元帅”的记载,但那并非官职),而所谓的大将军(或上将军),事实上也达不到指挥全国兵马这种程度。)
  其实相比较之下,魏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禹王赵元佲过世、南梁王赵元佐年老,魏国其实也就剩下半个“将将之才”,也就是天策府参将翟璜,但别忘了,魏国的君主赵润,正是曾经那位横扫中原的“魏公子润”,所以说,魏国至今仍有“一个半”的将将之才,正是魏国能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一。
  顺便提一句,由此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韩国打输了这场战争、且连正统政权都被魏国覆亡,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因为韩国有“雁门守李睦”与“北燕守乐弈”这两位将将之才,实在难以想象,除了国内经济,其余无论军队还是统兵将领都毫不逊色魏国的韩国,竟然会被打地那么惨。
  不得不说,除了魏王赵润卓越的战略眼光以外,釐侯韩武得为这场失败负起主要责任,因为若非是他临战撤换了乐弈,魏军根本别想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突破上谷防线。
  上谷防线不被魏军攻破,韩国就不会覆亡。
  韩国不会覆亡,魏军就无法撤兵攻伐齐国,对齐国施压。
  不夸张地说,釐侯韩武的一道命令,非但葬送了他韩国,也葬送了整个“反魏同盟”此前逐步积累的所有优势,导致韩王然针对魏国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尽数化作泡影。
  不过话说回来,楚国拥有着纵观整个中原最庞大的人口基数,且国家的纵深极广,更要紧的是,楚国与魏国接壤的“楚东地区”,是并不怎么被楚国重视的贫瘠之地,楚国最起码七成的力量,都集中在楚东地区,鉴于这几个原因,楚国倒是也无需太过惊恐于魏国的报复——至少在短时间内,魏国别想像覆亡韩国那样覆亡楚国。
  最后再说越国,越王少康虽然也担心魏国的报复,但这份担忧比较齐楚两国更浅,原因很简单,越国跟魏国离地太远了,且魏越两国中间还隔着楚国的“楚东地区”,这就意味着,倘若魏军真能打到越国,也就说明楚国已经亡国了。
  既然如此强大的楚国都亡国了,那他越国,距离被魏军覆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说,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越国的命运,早已跟楚国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魏昭武三年九月,魏国基本上已经停止了对外战争。
  就连此前仍在攻打齐国的魏将赵疆、屈塍,亦在天策府的命令下,退守至名义上属于韩国的巨鹿北郡。
  其中原因很简单:魏国没有钱粮继续攻伐齐国了。
  或许有人会说,此时魏国当竭尽全力攻打齐国,因为只要打下了齐国,魏国就能获得充足的钱粮。
  但问题是,倘若打不下呢?
  齐国的军队虽然羸弱,但好歹也是兵力超过二十万的正规军,更何况有田耽、田武等将领督战,哪能如此轻易就能被魏军攻破的?
  更何况,齐人又不是傻子,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难道不会提前放火烧掉粮仓?会傻傻地留给魏国?
  正因为考虑到这几点,魏王赵润在齐国尚未主动求和的情况下,就放弃了趁胜攻伐齐国,原因就是魏国没有把握做到“从齐国获取粮食”的目的,贸然开战,只会让国内的缺粮情况变得雪上加霜,从而流失优势局面。
  是故,魏王赵润下令赵疆、屈塍二人率军撤退至韩国的巨鹿郡,叫这两支军队在巨鹿北郡屯田,积攒粮食,似这般,只需一到两年,待魏国从“缺粮”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到时候再兴兵攻伐齐国,纵使齐国有田耽、田武这等将领,纵使齐国有二十几万正规军,也注定挡不住魏国的军队——事实上,应该是魏韩两国的军队。
  “东线战场”,因为魏王赵润的命令而暂时停止,而“西线战场”,也就是秦魏战场,也因为秦魏两国签署了“休战协议”而暂时告一段落,这使得魏国终于进入了宝贵的和平时期。
  自魏国兴安年间“魏韩军备对峙”起,在过了整整七年后,魏国终于得到了宝贵的喘气机会。
  既然战争已经结束,那么,魏国所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抚恤”与“犒赏”。
  抚恤,指代的关照在这场战争中所牺牲的魏国士卒——包括民兵。
  据天策府与兵部的统计,魏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正规军士卒数量如下:
  司马安的“河西军”战损三万;
  魏忌的“河西军”战损两万;
  赵疆的“河内军”战损一万五千左右;
  韶虎的“魏武军”战损八千左右;
  屈塍的“鄢陵军”战损一万一千左右;
  庞焕的“镇反军”战损一万六千左右;
  博西勒的“羯角骑兵”战损一万两千左右;
  伍忌的“商水军”战损六千左右;
  李岌的“湖陵水军”战损四千左右;
  姜鄙的“上党军”战损六千左右;
  赵宣的“北一军”战损一万两千左右;
  “大梁禁卫军”战损两万三千左右;
  “雒阳禁卫军”战损七千左右。
  ……
  单单魏国的正规军一项,魏国此番就损失了超过十七万的兵力。
  这还不包括成陵王赵燊、上梁侯赵安定等人的私军,不包括宋郡、颍水郡两地的县军,亦不包括川雒联盟的“川雒骑兵”,以及魏王赵润在大梁战役中损失的兵力。
  若算上这些协从军的兵力伤亡,魏国的兵卒伤亡数字恐怕要飙升到二十五万以上。
  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这场仗中魏国百姓的伤亡,比如在“大梁战役”中牺牲的数万大梁男儿,再比如被诸国联军侵犯杀害的魏国宋郡、颍水郡两地百姓,恐怕伤亡数字在二十五万的基础上,还要往上翻两番。
  正因为如此,当魏王赵润看到天策府提交的这份粗略伤亡统计时,面色铁青,手指亦因为用力攥拳而隐隐泛青。
  因为据天策府的估算,魏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的人员伤亡,可能比诸国联军的伤亡数字还要多,这让魏王赵润震怒万分。
  数日后,内朝大臣介子鸱向魏王赵润提交了有关于“抚恤”的款项。
  抚恤分两类,其一,即钱粮方面的补偿,也即是按“一人”为单位,向阵亡士卒的家属发放抚恤金。
  这没什么好解释的,魏国的抚恤金是按人头算的,无论是士卒还是将官,发放的抚恤金数额都是一样的,即微不足道的“七个银圜钱”。
  记得在魏川贸易开启的初期,魏公子润亲自裁定,一个魏银圜即价值一头羊,是故有些特殊的银圜——即“魏川贸易纪念币”,在其背面铭刻有一头羊的图案,数量不多,颇具收藏价值。
  不过在十几年后的如今嘛,七个魏银圜,其价值勉勉强强也只有两头羊左右了。
  这与其说是抚恤金,还不如说是丧葬费。
  倒不是魏国朝廷吝啬,因为这一项其实并非是抚恤的“重头”。
  当然,倘若是非常贫穷的家庭,魏国朝野也会额外给予钱粮上的补偿。
  不过话说回来,魏国的正规军士卒,一般都拥有着平民以上的生活条件——在魏王赵润屡次提高军卒待遇的情况下,哪怕是只有一场、两场战争经历的正规军士卒,基本上也是有田有屋的。
  这一点,倒是跟秦国的军功爵制有点相似。
  而倘若像商水军的“央武”那种悍卒,这类士卒甚至可以比拟地方上的士绅,非但有胡人、巴人奴隶为他们耕种,甚至于可能还蓄养着价钱不菲的胡女作为婢从,或者是小妾。
  因此,只要不是特别贫困的家庭,其实倒也看不上朝廷那些微不足道的抚恤金,或者说丧葬金。
  抚恤真正的“重头”,在于第二类,也就是魏国对于这些牺牲士卒家眷在政策上的特殊照顾。
  比如说,在一定时间内,免除“烈士户”的徭役、田税;
  再比如逢年过节时,各地官府会代表朝廷向这些“烈士户”发放钱粮、家禽、甚至是牲畜;
  倘若“该烈士户”仍有其余男丁在军中任职,或继承父兄的军职,或格外提升一级军职;
  倘若“该烈士户”父辈战死、且子嗣尚未成年,则当地官府将代表朝廷无条件代为抚养,应承担这户人家一定年数内的所有基本开销。
  等等等等。
  这些,才是魏国“抚恤”阵亡士卒的重头。
  似这般改制的好处是,魏卒能更放心他们的身后事,而对于魏国朝廷来说,虽然似这般改制,朝廷需要支出的实际金钱其实更多,但胜在能避免一下子拨出巨大数额的抚恤金。
  就好比这次战争,正规军包括县兵在内,单军卒阵亡人数就超过二十五万,若是按照旧制,这要魏国朝廷支出何等数额的抚恤金?
  搞不好国库就直接搬空了,甚至于还会因此出现严重赤字,还谈什么恢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抚恤款项以外,因年老、伤残退伍的老卒,还会被魏国安排到地方上,或担任“里正”、“地保”,或派去看守官道、轨道马车沿途的驿站——在魏国兵部辖下驾部完成了对“全国路网”的整体改革之后,官道、轨道马车沿途的驿站,已经具备了茶摊、酒肆、客栈之类的职能,足以让这些退伍的老卒养活自己。
  不得不说,正因为魏国有着非常完善的抚恤制度,使得魏国的士卒在战场上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他们因为战争而伤残,亦或是战死在战场上,他们的国家,亦会承担起照顾他们、以及赡养其老父老母、抚养其幼儿幼女的责任。
  话说回来,这是魏王赵润登基后魏国旧有的抚恤体制,但这次,内朝大臣介子鸱却在抚恤的款项中又增添了一条,即在全国各郡县内建造类似于学塾的军塾,吸收那些阵亡士卒的子嗣,从小开始培养他们。
  说实话,这个模式赵润非常熟悉,因为这正是宗府培养宗卫的模式。
  “……”
  赵润有些意外地抬头看向介子鸱,淡笑着问道:“参照宗府培养宗卫的方式,从小开始培养那些阵亡士卒的子嗣……介子,你是要取缔宗卫羽林郎么?”
  “那倒不至于。”
  介子鸱摇了摇头,拱手说道:“臣只是觉得,宗府培养宗卫的方式非常独到,既然朝廷要代为抚养那些战争遗孤,何不顺带着将其训练为优秀的士卒,甚至是将领呢?如此一来,我大魏日后非但不会欠缺合格的士卒,甚至于,还能源源不断地得到优秀的将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0/1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