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550

结果,他仕途立马一番风顺,温体仁先是将他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南都兵部左侍郎,很快又将他提拔为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紧接着又将他调回京城挂了个兵部侍郎的虚衔,准备提拔起来手掌大权。
曹于汴这一下去,温体仁就想到了这个铁杆亲信,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经历。
如果按实际情况来说,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就是个屁,压根就没有什么实权,纯粹就是个让人混吃等死,等着致仕的养老职位,但是,温体仁随便一操作,他这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资历。
不管南都都察院还是京城都察院,不都是都察院吗?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也是右都御史啊!
于是乎,原本一个在南都都察养老院养了几个月老的唐世济以资历最老,都察院官职最高的优势,力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黄承昊,荣升都察院左都御史,掌控百官督察之权,为温体仁左右京察大计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不过,京察大计虽然是排除异己的利器,任用亲信的话其实靠的不全是京察大计,因为京察大计主要是评定官员的优劣,就算考核优等的官员要想升迁还是得走吏部的流程,由吏部文选司郎中先选出来,再交给吏部尚书审核,然后由皇上批准。
所以,想要趁京察大计的机会任用亲信,最好还是从基层抓起,把吏部文选司郎中也抓在手里。
吏部文选司郎中由谁来出任呢?
选来选去,温体仁选中了新近依附他的薛国观。
薛国观这个人可不得了,他为了往上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天启朝的时候,他其实没什么任职经历,但是,没关系,魏公公用人,从来只看你对他忠不忠诚,什么资历,能力,品德,操守,都不是重点。
薛国观为了往上爬,那叫一个疯狂啊,当时的刑部尚书乔允升、兵部侍郎萧近高、保定巡抚张凤翔、操江都御史熊明遇等,都是他带头发起弹劾,然后被阉党顺势迫害的,因为他弹劾的都是东林党,他很快便被魏公公赏识,加入了阉党,那职位也是蹭蹭的往上升,从给事中,到右给事中,再到都给事中,他只用了三年时间!
可惜,他既不是魏忠贤的亲戚又拉不下脸来给魏忠贤当干儿子干孙子,而且还不是齐楚浙党成员,所以,升到都给事中他便升不动了,因为阉党也是分层次的,六部尚书一级的必须是魏忠贤的干儿子或者绝对亲信,侍郎一级的必须是齐楚浙党等依附阉党的大势力成员,像他这种没有任何背景的孤魂野鬼升到都给事中就到头了。
他心里这个气啊,待得崇祯继位,下旨清查阉党,他便疯狂攻击阉党,把魏忠贤那些什么亲戚、干儿子、干孙子等往死里搞,这一通忠心表下来,谁要说他是阉党崇祯都不会信了!
不过,风云突变,崇祯三年,随着东林党几个老头相继心灰意冷,弃官而去,清查阉党的事竟然没了下文,他这个真阉党,假假的反阉党斗士还没获得升迁,便没事干了。
怎么办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心往上爬的人总能找到机会,待得朝中局势明朗,他发现,掌权的竟然又变成了阉党,或者说阉党余孽浙党,他再次扑进阉党怀抱,逮着东林党和复社成员一顿疯狂撕咬,很快他便获得温体仁的赏识,提拔为太常寺少卿。
这一下,他更是因为对温体仁“忠心耿耿”,被提拔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成为决定官员命运的“小天官”,正可谓一步登天!
第373章 辽东风云变
金秋十月,京城还是一片暖意融融,辽东却已经寒风阵阵,经过将近五个月的日夜奋战,袁崇焕终于率辽东军将士在辽河沿岸修筑四座新堡垒。
加上原来的西宁堡,关外长城内的辽河西岸,堪堪百里河岸上足足矗立了五座堡垒,相隔不到二十里就是一座,而且每座堡垒最少架设了十门火炮,建奴想要突破辽河一线简直难如登天。
袁崇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就算皇太极倾巢而来他都不怕了,五座堡垒,一百门火炮,五千支新型燧发枪,再加上手雷、投枪、箭矢,只要皇太极敢来,他就有信心再取得一次辽河大捷!
皇太极是不敢来了,至少这两年他是不敢主动发起进攻了,但是,他不敢来,却不代表辽东就安全了。
大捷就是大劫,天启朝和崇祯朝就是有这么怪,忠臣良将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就如同被人诅咒了一般,能落个全尸都难!
其实,他们并不是被人诅咒了,而是被阉党又或者说阉党余孽给盯上了,因为明朝都是文官当统帅,如果这些获得大捷的文官不干掉,就会威胁到阉党对朝堂的掌控,所以,获得大捷之后,他们不死都要脱层皮!
京城这边,内阁、都察院、吏部皆已布局完毕,温体仁便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甲戌年的京察。
话说这会儿还没过年呢,甲戌年的京察怎么就开始了呢?
这倒不是温体仁乱搞,因为每六年一次的京察正好和每三年一次的大计还有科举考试撞到了一起,如果京察大计和科举考试同时进行,肯定会出问题。
比如,大家都在提心吊胆的等候京察结果,又或者准备自辨呢,大计谁去管,科举又有谁去管?
又比如,主考官和各房考官都定下来了,他们也开始组织科举了,结果主考官或者各房考官在京察中出问题了怎么办?
所以,为了不和大计还有科举考试发生冲突,一般都会在年前就开始京察,年后再进行大计,同时进行科举,这样,科举考试结束之后,就能将大部分高中进士的考生安排下去当官了。
崇祯自然知道这规矩,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把京察的事情一说,他不但没有反对,还特意叮嘱,一定要好好差,使劲查。
他总感觉很多官员都有问题,不然大明也不会衰弱至此,殊不知,有问题的正是他寄予希望的温体仁、唐世济和王应熊,让大奸臣带着党羽去负责京察大计,说句不好听的,他这脑袋简直长屁股上了!
温体仁得了圣旨,果然查的很卖力,他第一个查的就是辽东巡抚毕自肃,而且,很快就下了结论,守平、政短、才平、年老,评差等,拟,撤职查办!
崇祯拿到这份京察的结果,瞬间就懵了。
毕自肃是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弟弟,他自然知道,仅凭这一点,就不能轻易把人撤职查办啊。
宁远兵变他也清楚,那是因为拖欠粮饷引起的,毕自肃连上九道奏折催粮饷,奈何朝廷没有钱啊,这点好像也不能怪毕自肃。
但是,这份京察结果后面却附带了一堆的说明。
什么毕自肃性格暴烈,与辽东士卒关系很差。
什么毕自肃能力有限,不能协助袁崇焕收复辽东。
什么毕自肃政绩糟糕,宁远兵变与他有脱不开的干系。
什么毕自肃年老体衰,根本就不适合在辽东重镇当巡抚等等。
好像这么一个官员都不撤职查办,简直没天理了一样!
崇祯真的感觉有点为难了,自己刚刚叫人好好查,使劲查,结果第一个就人给否了,让人还怎么使劲查?
温体仁对他心思摸的很透,他的反应甚至都在温体仁的算计之中。
崇祯果然上了温体仁的套,犹豫不决之下首先想到的就是劝解,不是劝解毕自严,而是劝解负责京察的唐世济和王应熊。
他将两人招到御书房,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无奈的道:“两位爱卿,辽东巡抚毕自肃真有这么不堪吗?”
唐世济和王应熊对望了一眼,最后还是唐世济拱手道:“皇上恕罪,我们都是按京察的规矩来的,先查都察院,再查吏部,然后在查其他衙门,都察院自右都御史查起,到左右副都御史,都没什么问题,查到右佥都御史毕自肃就出问题了,守政才年,我们都是按规矩评定的,实情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啊。”
崇祯被说的简直有点哑口无言了,人家按规矩来错了吗,肯定没错,自己要是让他们不按规矩来,那岂不天下大乱!
他想了想,无奈的道:“毕自肃情况比较特殊,这个朕知道,相信你们也知道。”
唐世济装出大义凛然的样子,义正言辞道:“皇上,微臣尝闻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毕自肃根本就不是皇子,在微臣的眼里,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崇祯闻言,不由对唐世济刮目相看,这唐爱卿正是刚正不阿啊,让他掌控都察院看样子又是个“英明”的决策。
不过,这毕自肃真的很特殊啊,虽然毕自肃不是皇子,但他的兄长毕自严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啊,就这么把毕自肃撤职查办,毕自严脸往那里搁啊!
他虽然生性多疑,但对毕自严这么一个鞠躬尽瘁,一心为国的官员还是相当器重的,他沉吟了一会儿,最后努力道:“毕自肃也没什么大错,能不能就这么算了?”
唐世济却是装出一副视生死与度外的样子,坚决道:“皇上,请恕微臣斗胆,要不,您把微臣撤职查办吧,这都察院下属的官员都不能查,微臣还有什么脸去查其他衙门的官员!”
这一军将下来,崇祯没办法了,他只能摇头叹息道:“好吧,传毕自肃进京自辨,你们秉公办理吧。”
其实,唐世济这会儿心里正发毛呢,他只是按温体仁的教导,死咬着要自己是在照章办事,他还真怕崇祯突然发飙,把他给撤了,甚至拖出去砍了,没想到,这皇上还真跟温大人说的一样,好骗的很,只要自己摆出一副刚正不阿的样子,皇上还真认为自己刚正不阿了!
毕自肃就这么被招回京城了,在拿无耻当为官之道的阉党余孽面前,他自然是再怎么说也说不清,就算他说清了,阉党余孽也会当做听不清啊,于是乎,一个在辽东鞠躬尽瘁十余年,在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辽河大捷中都尽职尽责做出不少贡献的有功之臣就这么被撤职查办了。
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毕自严得知消息,连续上书三次为其申辩,说明他在辽东有功无过,崇祯都没给予任何回应,这次,崇祯是真的想好好整顿一下吏治,把大明的贪官污吏和尸位素餐之辈全部撤职查办,彻底改变大明官场的现状。
可惜,他看错人了也用错人了,温体仁这种奸妄小人,哪里会去查什么贪官污吏和尸位素餐之辈,他只为排除异己,他只想把自己的党羽全部培植起来,他的目的是独揽朝政,只手遮天,为所欲为!
至于什么整顿吏治,中兴大明,算了吧,他自己什么德性自己清楚,要真整顿吏治,他首当其冲,把他拖出去砍了都算从轻发落了。
他们之所以把毕自肃撤职查办,其实也不是为了排出异己,毕自严和毕自肃兄弟虽然都身居高位,却从来都不争权夺利,跟他们基本没什么冲突,但是,谁叫毕自肃是辽东巡抚呢,他要是别的地方的巡抚温体仁也懒得去招惹啊,就因为他是辽东巡抚,所以必须撤职查办!
袁崇焕这个隐患他们迟早要拔除,到时候,谁是辽东巡抚,谁就是蓟辽督师的第一候补,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袁崇焕弄掉,接班人自然也要提前给他准备好。
让自己人出任辽东巡抚还有一个好处,如果到时候实在没办法把袁崇焕弄下来,而袁崇焕又有歼灭建奴收复辽东的趋势,那就让辽东巡抚动手,想办法害得他战败,借此把他拉下马,就如同当初平定安奢之乱的五省总督蔡复一一般,抽后腿,弄死他!
至于人选,有一个现成的,那就是原延绥巡抚洪承畴。
张斌是想办法把洪承畴给整回京城了,但是,洪承畴还没有定罪他就离开京城了,所以,洪承畴侥幸逃过了一劫,原三边总督杨鹤是早就论罪当死,打入大牢了,洪承畴却一直是撤职查办,查办了一年多了还在查办,其实,温体仁就是在故意拖着,等待时机。
这下,时机终于到了,既然是撤职查办那就连京察一起查吧,结果,洪承畴的京察结果是,守长政平才长年长,评优等,拟擢升。
也就是说,都察院和吏部审查的结果是,洪承畴除了被杨鹤牵连,政绩平平,其他方面都是优等,是个被埋没了的人才,可堪大用,吏部文选司甄选结果,他是最适合接任辽东巡抚的人!
崇祯看到这份京察结果的时候,又懵圈了,这洪承畴不是撤职查办了吗,怎么京察还来了个优等,还变成了最适合当辽东巡抚的人呢?
他又开始思索了,不过,他思索了半天还是没想明白,于是乎,他又把唐世济和王应熊招到了御书房,君臣一番见礼之后,他便好奇的问道:“两位爱卿,这洪承畴不是撤职查办了吗,怎么还京察优等,拟擢升?”
唐世济和王应熊对望了一眼,这次轮到王应熊拱手道:“回皇上,洪承畴的确撤职查办了,但我们查了很久,并没有查出他有任何不法之举,陕西剿贼之所以失败,主要是三边总督杨鹤妇人之仁,将反贼抓了放,放了抓,如同儿戏一般。洪承畴并未违抗杨鹤的命令,只是很多时候杨鹤就没有给他什么命令,他看到反贼肆虐,不得不出兵去征讨,结果,自然会杀掉不少反贼。”
杨鹤竟然如此昏庸无能,难怪西北反贼会越剿越多,看样子这洪承畴真是冤枉的,他杀的反贼多,怎么就变成有罪了呢!
想到这里,崇祯点头道:“嗯,既然这个洪承畴没做什么不法之事那就算了,不过,他怎么又变成辽东巡抚的最佳人选了呢?他连辅佐杨鹤剿抚反贼都功败垂成,还能协助袁崇焕击败建奴吗?”
王应熊也装出大义凛然的样子,义正言辞道:“皇上,请恕微臣斗胆,这洪承畴的确不适合辅佐杨鹤去剿抚反贼,因为杨鹤妇人之仁,不忍将反贼赶尽杀绝,这反贼终究是剿灭不了的。而洪承畴在一个如此昏庸无能的主帅手下还能击杀数万反贼,屡立战功,证明他能征善战,而且还是个精通兵法的文武全才,不然不可能屡战屡胜。这样一个人,如果能去辽东辅佐袁崇焕袁大人,袁大人岂不是如虎添翼。”
崇祯想了一下,果然是这个理,洪承畴在杨鹤那种昏庸无能的主帅底下都能杀敌数万,屡立战功,到了袁崇焕手下,那不更如鱼得水啊。
西北的反贼确不适宜赶尽杀绝,因为反贼大多都是平民百姓,他们只是被贼酋裹挟,并非真想造反,如果见一个杀一个,那岂不是逼的所有反贼看见朝廷大军就拼命,反正都活不成了,谁还会投降啊,如果变成那个样子,朝廷大军会遭受多大伤亡暂且不说,就说那些平民百姓,如果全杀了,谁来种地啊,谁来纳粮啊。
建奴就不一样了,他们可是国都建了,摆明了是要跟大明死磕啊,能赶尽杀绝自然是要赶尽杀绝,反正你把人家放了,人家也不会记得你的好,到时候还是会来跟你拼命!
想到这里,崇祯点头道:“王爱卿说的有道理,这洪承畴还真是出任辽东巡抚的最佳人选,那就这样吧,擢洪承畴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辽东巡抚,让他尽快赴任吧。”
王应熊心中暗笑,这皇上果然好忽悠,只要你能顺着他意思说出个道理来,说什么他都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