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50

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便派遣韦麻郎率领三艘战舰占领澎湖马公岛,并役使当地人民“伐木筑舍,为久居计”,意图以此为殖民据点,垄断大明与欧陆的贸易。
大明福建总兵施德政令福建都司都指挥使沈有容率兵当面责问,荷方理屈,于当年十一月退出澎湖。
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再次派出七艘战舰外加九百余名战士,占领澎湖,并封锁漳州出海口,使得大明水师无法出港,大明朝廷闻讯,随即命令福建巡抚南居益组织水师将荷兰人赶出澎湖
天启四年二月,南居益亲自乘船抵达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总兵俞咨皋、守备王梦熊,率战舰两百余艘,水师官兵一万余名,登陆澎湖,与荷兰殖民者接战。
但是,由于荷兰殖民者在岛上建筑了坚固的工事,再加上他们的坚船利炮,明军久攻不下。
天启四年七月,南居益令福建都司沿海各卫所调集福船战舰前往支援,开始对澎湖的荷兰殖民者发动总攻。
天启四年八月,明军兵分三路,直逼荷兰殖民者在澎湖修筑的城堡,荷兰殖民者终于不敌撤离,守将高文律等十二人被明军生擒。
经此一役,大明收复了澎湖各岛,荷兰殖民者被迫撤往东番,欧陆列强见识了大明水师的厉害,后面十余年都没再敢打大明的主意。
但是,由于明军没有乘胜追击将荷兰殖民者彻底赶出东南海域,以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番站稳脚跟,逐渐垄断了大明、东瀛、朝鲜和欧陆的贸易,并勾结海盗,肆意劫掠各国商船,最终导致大明与荷兰爆发了一场堪比鸦片战争的大战。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略过不表。
话说荷兰为破坏西班牙、葡萄牙和大明的贸易往来,早就开始勾结海盗,在东南沿海劫掠各国商船,此次在澎湖被大明水师围殴,他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为减缓澎湖方面压力,分散明军兵力,荷兰从六月份就开始联络海盗,对大明东南沿海展开了劫掠。
其中受海盗滋扰最严重的当属福建北部的福州府、福宁州和浙江南部的温州府、台州府。
这四个州府沿海各县均遭遇小股海盗的袭击,损失小的,数个村庄被洗劫,村民四处逃窜,损失大的,沿海的村庄都被海盗给端了,不但财物被洗劫一空,连人都被海盗掳去不少。
唯有温州府平阳县,县令张斌亲率乡勇抵御海盗,虽右臂被箭矢贯穿,却保住可老百姓的财物,整个平阳,可以说未遭受任何损失。
仅此一点,张斌便远超同济,年底考评优等,貌似已不成问题。
当然,这点功勋和澎湖的大胜比起来并不算什么,可别小看了荷兰派出的这点军队,哪怕是一个数百万人的土著国家,恐怕都要在荷兰这点兵力下覆亡,但是,大明不但将其击败,还俘虏了他们的守将,这在世界殖民史上都是很罕见的。
澎湖大胜之后,南居益将荷兰守将高文律等押解至京城,明熹宗并“祭告郊庙,御门受俘,刑高文律等於西市,传首各边,以昭示天下”。
而平阳县令张斌的功绩,也不知是地方州府忘了上报还是党争过于剧烈没空搭理他这个小县令,吏部甚至连一句表彰都没有。
张斌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荷兰既然已经败退,海盗自然不大可能再登岸劫掠,困在平阳县衙的五百多名“苦力”也可以回福建了。
送别了二哥张冠,自己的伤势也好的差不多了,他又开始关注土豆和红薯售卖的问题。
毕竟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摆在那里,一亩产量就相当于十二石左右,就这还只是一季的产量,一般农户家里,只要不是太过于缺乏粮食,这么多土豆和红薯他们是吃不完的,必须卖掉一部分,变成现钱,才更有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
而正好此时,乡绅汤显找来了一个在整个温州都排的上号的大商户,结伴来到县衙,来找张斌商量土豆售卖的事情,张斌自然是欣然接待了这两人。
话说这会儿商人不是地位低下,甚至比匠户的地位还低,汤显这样有名的乡绅怎么会与一个商人结伴而行呢?
其实,在明朝,商人地位并不是一直很低下,大明立朝之初,由于太祖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对商人存在偏见,所以,商人地位很低,他甚至明文规定,商人连绸缎衣服都不能穿,足见他对商人的歧视。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人越来越富有,他们便想方设法开始谋求社会地位。
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通过科举取得功名,像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就出于商贾之家,还有很多商人则通过联姻的方式,攀附权贵,促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实,这会儿,大商人的社会地位差不多已经赶上乡绅了,或者说,很多商人,其实就是变异的乡绅,只是他们手中掌握的不是土地,而是各种商品。
像这次与汤显结伴前来拜访的大商人高赞其本人就有秀才功名,而且生意做的很大,在整个温州府几乎都有他的产业。
他来找张斌,竟然是求教土豆的做法,因为他听了汤显描述土豆炖鸡肉的美味之后,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他名下就有数座酒楼,如果能将土豆做成特色菜,其利润那可不是一点点!
张斌对于他的想法是相当赞赏的,毕竟酒楼是公众消费场所,如果土豆能成为酒楼中的常见菜品,对于土豆的推广是十分有利的。
前世他虽然不是厨师,但菜还是会做的,毕竟他是苦逼出身,要不会做饭菜,那饿肚子的时候就多了。
他欣然提笔,将自己会的土豆做法一一罗列了出来。
例如,土豆炖鸡肉、土豆炖牛肉、醋溜土豆丝、红烧土豆、炸土豆条,炸土豆片等等等等。
他这纯粹是为了推销土豆,让治下的百姓能多一点收入,却不曾想,后面还在大明掀起了一股吃土豆的热潮!
第55章 乐开了花
金秋十月,温州府城,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来往的过客络绎不绝,高赞在人群略微搜寻了一下,便找到一个买烤红薯的摊位。
他慢慢走过去,微笑着问道:“烤红薯多少钱一个啊?”
那摊贩熟练的道:“大的六文,小的三文。”
高赞掏出三文钱,丢到烤炉旁的钱盒子里,爽快的道:“给我来个小的。”
那摊贩立马拿起一个红薯,朗声道:“好嘞,这个刚烤出来,还有点烫,您老拿好啊。”
高赞点了点头,接过红薯,拿在手里颠了颠,大概三四两的样子,份量倒是很足,他又剥开红薯皮,细细品尝了一下,味道也还算正宗。
他不由点头赞赏道:“恩,就是这个味道,老乡,你是平阳的吧?”
那摊贩讪笑一声,尴尬的道:“不瞒您老,我就是这温州府城人,只是在平阳那边订了这套行头,又找那边的亲戚学了几天手艺,这才烤出来像点模样。”
高赞边吃边赞赏道:“岂止是像点模样,就跟平阳那边是一样的味道,这一天生意应该不赖吧?”
那摊贩略带自得道:“还算过的去,一天卖百来个还是不成问题的。”
高赞飞快的在心里盘算了一下,一斤红薯五文钱,小的三四两,加上炭火成本大概两文钱,一个红薯就能赚一文钱,大的也就七八两的样子,还能赚的更多一点。
就按一文一个算,一天的利润就是一百文,十天就是一两银子,一个月下来就是三两银子,这生意,大有赚头啊!
正好这时,又有个老妇人带着两个孙子来买烤红薯,高赞客客气气的道了个别,施施然的走了。
转过两条街,手中的烤红薯已经吃了一大半,午时也快到了,他将剩下的红薯连带剥下来的皮放到路边一个乞丐碗里,随即便负手走向前面的一家酒楼。
距离酒楼大门还有十余步远,门口迎客的店小二便跑上来献媚道:“哎呀,大掌柜,您老来了。”
高赞点了点头,微笑道:“恩,不用管我,你忙去吧,我自己进去看看。”
那店小二闻言,连忙点头哈腰的退回门口,开始招揽其他客人,高赞又略带欣赏的朝他点了点头,这才大步走进酒楼一层大堂。
此时才刚到饭点,一层大堂却已经坐了个半满,高赞大致扫了一眼他们桌上的菜色,每桌上差不多都有一份土豆,醋溜土豆丝、红烧土豆等都有,最多的还是土豆炖鸡肉,有的桌上甚至一桌子三四个菜全是土豆!
一份醋溜土豆丝,用料大约半斤,成本大约五文,售价十五文,利润大约十文左右。
一份红烧土豆,用料大约一斤斤,成本大约八文,售价二十文,利润大约十二文左右。
一份土豆炖鸡肉,土豆大约半斤,鸡肉大约二两多,成本大约三十文,售价六十文,利润大约三十文左右。
一楼大堂坐满的话是二十多桌,午时到未时大约能开一百来桌,每桌光是土豆的利润大概就是二十文左右,一天下来也就是四两,加上其他菜色附带的收入,再加上二楼和三楼,一天土豆给带来的收益就不下十两,一个月就是三百两,而成本,一万斤土豆才五十两而已!
这生意赚的,高赞脸上不由乐开了花。
而此时,平阳的老百姓同样乐开了花,县令大人连售卖的事情都给大家安排好了,每家每户只要把种出来的土豆和红薯交上去,就有银子发下来。
一般人家都是交上去大约一千斤,收入银子四两五分左右,也有的除了留下来一两百斤种子,其他全部交上去卖了,能得七八两银子!
这农户有了钱,匠户也乐开了花,他们平时舍不得制的衣服,制了,平时舍不得添的农具,添了,将近万户,就算每户只花五分银子,那也是五千两银子。
而平阳的匠户,总共才不到五十家,平均下来,每户就是一百两,除去成本,毛利都差不多有五十两!
这农户和匠户都有钱了,负责收税的官吏也乐开了花,平时连正常的税赋都拖拖拉拉死活收不齐,这下连辽饷都一把收上来了,换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明朝的税赋其实并不高,按二十税一的标准,一亩地一年下来税赋还不到二十斤,十亩地的税赋还不到一两银子,但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再加上人口迅速增加,一般农户饭都吃不饱,哪里来的银子交税,所以,很多地方都存在欠税的情况。
加征辽饷之后就更不得了了,辽饷是每亩加征九厘,十亩就是九分,差不多一两了,税赋等于增加了一倍,农户更加无法负担,每年都是拖拖拉拉,东拼西凑,还不一定交的上,遇上收税收得狠的官吏,不交就是一顿板子,逼的人不得卖房卖地,这样就更加剧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大明百姓可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纵观整个大明,到了天启四年,能像平阳这样,根本不用催逼,一次把田赋和辽饷和田赋全部收齐的,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这还只是刚开始,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随着土豆和红薯择优选种,密集播种,产量还会不断增加,再加上水稻两季连种的推广,平阳百姓收入再增加一倍也只是时间问题。
按道理,这个时候县令张斌心里也该乐开了花,可惜,他的任期就要到了,不管是土豆和红薯种苗的优化和水稻两季连种的推广他都管不到了,留给他的,只有遗憾和惆怅。
如果可以的话,他真想再在平阳待三年,先把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提升到三千斤以上,把水稻两季连种的事情推广开来再说。
但是,时不我待,为了拯救大明,他不能再在平阳待下去了,按正常的历史走向,大明还有二十年就要亡国了!
如果这个时候他还不想办法往上爬,再过几年,哪怕他再了解历史发展轨迹,再能吹,都来不及了。
因为导致大明灭亡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不光是土地兼并,不光是自然灾害,不光是贪腐,也不光是党争,而是所有因素综合到一起的结果,这些事情,任何一样都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如果他不及早掌握大权,纵使本事通天也是枉然。
第56章 年节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一般认为过年是源自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自殷商时期至清朝,过年有过很多称谓像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指的都是过年,而明朝过年的时候就叫元旦。
那么明朝的时候,官员过年放不放假呢?
放肯定是放的,不过这个假期却几经曲折,明朝立朝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人,他制定的休假制度非常的苛刻,一年就三天假,就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