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3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550

又睁眼说瞎话,一众浙党官员和阉党余孽闻言皆是一愣,我们极力推举的是吏部尚书薛国观和兵部尚书张凤翼好不!
温体仁此时也愣住了,他眼中并没有多少吃惊之色,而是隐隐带着惶恐之色,皇上这样子,应该是什么都知道了,也就是说,皇上接下来很有可能会对他动手,对浙党动手,他完全想错了,这会儿他应该考虑的不是怎么掌控朝堂,而是怎么保住官位!
反观张斌那边,他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却已经激动的不行了,终于入阁为相了,看似崇祯简单的一句话,他背后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这盘棋,大局已定,接下来就是收官阶段了。
他淡淡的漂了温体仁一眼,心中鄙夷道:“哼,死到临头还不自知,还妄图掌控朝堂,你真当崇祯是傻子吗,你真当这世上就你一个人聪明吗!”
温体仁似乎有所感应,慢慢转头向张斌望来,两人的眼神终于撞到了一起,没有想象中的天雷地火,也没有想象中的电闪雷鸣,两人只是淡淡的互望了一眼,随即便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眼观鼻,鼻观心,装起菩萨来。
接下来的廷推证实了温体仁的想法,他命人推举的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和礼部左侍郎人选,崇祯一个都没采纳,反倒是黄承昊等人推举的官员,崇祯都毫不犹豫的提拔了上来,而这些,都是张斌的“党羽”。
这次廷推张斌可谓大获全胜,不但他自己和新纳的干将黄承昊顺利入阁为相,其他职位也全部被他夺取。
礼部尚书蔡善继,工部尚书毕懋康,礼部左侍郎陈子壮这些都是他在福广总督任上提拔起来的官员,至此,他已经隐隐超越温体仁,成为整个朝堂之上最有权势的人。
内阁五个大学士,明里暗里,他已经占了三个;
六部尚书,包括曹珖在内,他明里暗里已经独占四席;
还有都察院这个最重要的衙门也在他的“死党”黄承昊掌控之中,形势一片大好,貌似他收拾浙党和其他阉党余孽,掌控整个朝堂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当然没有!
温体仁怎么可能乖乖放下手中的权力,他还想保住自己的位置,甚至重新获取崇祯的信任,翻盘,再次掌控朝堂!
所以,这段时间,浙党和其他阉党官员都表现的极为清廉,极为勤勉,就如同变性了一般,崇祯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些人都是清廉正直,勤勉任仕的官员,让他们留在朝堂之上,貌似没什么问题啊!
这下,又轮到黄承昊趴窝了,他抓人贪腐其实只是个引子,除了像王应熊那么肆无忌惮的派自己的弟弟在家乡疯狂敛财,其他人要抓到贪腐的真凭实据其实很难,很多时候,他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只能靠忽悠崇祯,崇祯点头了,他就可以收拾人家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真凭实据。
而这个时候,崇祯一犹豫,他就拿人没什么办法了,他弹劾了几个浙党官员贪腐,崇祯也找温体仁和钱象坤谈话了,问题温体仁和钱象坤竟然无耻的装起大公无私来,他们对手下人毫不偏袒,甚至还鼓励崇祯去查,只要查到真凭实据就罢官削籍,不用讲一点客气。
不过,他们又一再暗示崇祯,现在朝堂形势一片大好,大家都在勠力同心,勤勉任仕,如果因为一点风言风语就把人革职查办,整的人心惶惶,朝堂岂不是又要大乱了。
这也正是崇祯犹豫的原因,结党营私不就是要联合起来欺瞒他吗,现在人家摆明态度,不偏袒任何人,随便他怎么查,只要查到真凭实据,绝不姑息,这压根就不像是在结党营私啊。
所以,崇祯犹豫了,现在朝堂形势一片大好,有必要这么瞎折腾吗?
温体仁这是在玩拖延战术,他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翻盘,只能隐忍待机,如果手下人真被人查到了真凭实据,他真不会姑息,撸了就撸了,死一些小喽喽总比全军覆没要好,只要他还在,浙党就有希望,阉党余孽还有机会卷土重来!
这个时候,张斌也没有全力以赴向温体仁发动攻击,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
他进入内阁是一件好事,证明他开始重新掌权了,但是,掌权也是有代价的,他从此以后就要彻底告别以往的悠闲生活了。
以前,他只要教太子读读书,习习字,甚至带着太子玩一玩,这一天就过去了;现在,他却不得不跑去内阁值房坐班,写票拟。
写票拟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大明两京十三省一百多个州府,一千多个县,一天事情可不少,每天呈上来的奏折少说也有四百多份,而且,每份奏折上面写的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事情简单,地方上或者各衙门自己就办了,还上什么奏折,正因为他们自己处理不了,才会上奏折,请皇上定夺。
而内阁机制形成以后,皇上定夺的其实不是奏折的内容,而是附在奏折上票拟的内容,也就是内阁大学士拟定的建议,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崇祯只要在奏折上写个准,或者不准就可以了,当然,他也可能提出自己的方案,但这种时候一般很少,因为内阁大学士所写的票拟都是根据大明律法和实际情况,综合给出的建议,一般情况下,崇祯只要根据建议来就行了。
这对内阁大学士的要求就比较高了,你要票拟都写不好,那什么都不用说了,赶紧卷起铺盖滚蛋吧,这会儿内阁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写票拟,你票拟都不会写,待内阁干嘛,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吗!
温体仁之所以能掌权这么久,不光是因为他会耍嘴皮子忽悠崇祯,他票拟写的好也是个原因。
当然,他不会什么奏折都自己写票拟,他一般都是挑出那些比较好处理的事情来写,而麻烦的,则全部丢给其他大学士,所以,他写的票拟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崇祯只要准准准,一路准下去就行了,这也正是崇祯器重他的原因之一。
其他内阁大学士就比较的惨了,一般,分给他们的都是些麻烦事,只是看麻烦大小而已,没办法,谁叫人家是内阁首辅呢,他有先挑的权力。
张斌这会儿就被这些奏折搞的头都大了,温体仁倒是没有故意针对他,问题,正常分下来,一天的奏折也有一百份左右啊,每一份他都要仔细看一遍,然后考虑一下,再认真写上票拟,这时间就费的多了。
按后世的时间计算,一份奏折,他这会儿最少要看一到两分钟,然后又要考虑一到两分钟,后面写票拟倒是快,但是,再快也要一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他处理一份奏折最少要三到五分钟,一百份奏折就是三百到五百分钟,也就是六个小时到八个半小时左右。
这样一来,他一天几乎没什么时间想其他问题了,但有的问题,他还必须考虑。
比如,太子教导的问题,小太子朱慈烺那是死活不让他这个师傅走啊,因为跟着他这个师傅又有好玩的又有好吃的,还有小师兄陪他读书,教他些粗浅的功夫,他小日子别提过的多滋润了,要师傅走了,他简直不敢想象,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所以,小太子朱慈烺是又哭又闹,把崇祯搞的头都大了,没办法,这詹事府詹事还得张斌兼着,这太子的教导还得张斌负责,只是给太子上课的换成了詹事府右中允陈子龙。
这陈子龙是一甲探花出身,教太子四书五经倒不在话下,只是张斌必须时不时来督导一下,检查一下太子的学业,甚至陪太子吃中饭,这样小太子才会好好学习,不然的话,他就闹!
还好文华殿离内阁值房也就几十步路,张斌处理奏折处理的累了也需要出来走走,散散心,来文华殿督导一下太子倒费不了多大事。
不过,这段时间,他也不光是处理奏折,督导太子学习这点事,还有齐党的问题他必须处理,所谓齐党尽去其实是齐党大佬尽去,齐党官员,留在朝堂之上的还大有人在。
这会儿齐党大佬虽然都老老实实滚蛋了,但是,他们掌权的时候提拔的官员却没几个老老实实滚蛋的,这些人同样不甘心放下手中的权力,或许是谢升和张至发等人交待的,又或许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总之,他们就是赖着不走。
张斌又怎么会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齐党大佬既然已经全部倒台了,就必须把他们手下的小喽喽清理干净,你如果放任不管,等他们慢慢发展起来,那又将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他不得不安排人明察暗访,将齐党提拔的官员全找出来,又一个个去查实他们的罪状,这样崇祯才有借口将人革职查办又或者直接罢免。
当然,他还可以选择请崇祯强撸,什么罪状都不去查,只要确认是齐党一系的官员,找出一个,干掉一个,但这样一来,朝堂上下同样会人心惶惶,无罪而诛,一两个甚至是十来个还可以,齐党官员可不止几个,而是几十个,莫名其妙的把人撸了,而且一撸就是几十个,朝堂上下不人心惶惶才怪。
崇祯对收拾齐党官员倒是很支持,他对齐党真可谓深恶痛绝,不说别的,光说那个张四知,那简直就是没有一点人性的人渣,这种官员齐党竟然还使劲提拔,使劲维护,齐党能是什么好货色!
可以说张四知这粒老鼠屎将齐党这一锅汤全打坏了,要不是出了个这家伙,崇祯对齐党的印象还不会这么差。
张斌在收拾齐党官员的同时自然也会考虑浙党官员的问题,但是,浙党这会儿都在偃旗息鼓装好人呢,要找出像张四知这样的老鼠屎来,真的很难。
浙党中有没有这样的老鼠屎呢,有肯定是有的,像以前的王应熊就是,可惜那时候张斌并没有从大局着手,利用王应熊一案将整个浙党拖下水,他只是单独针对王应熊一伙在那使劲整,这会儿人家都被砍了,说什么都迟了。
浙党这个庞然大物到底从何处着手呢,怎么从中挑出老鼠屎来让崇祯对他们深恶痛绝,痛下杀手呢?
正当张斌绞尽脑汁苦思的时候,浙党中的老鼠屎竟然自己滚出来了,不过,他滚出来的方式比较特别,因为他一滚出来,整个朝野上下都整动了!
这个人会是谁呢,他又是怎样滚出来的呢,为什么他一滚出来整个朝野都震动了呢,且看下回分解。
第456章 辽东危局
洪承畴这段时间心情很不好,准确的说,他是在闹情绪,因为上次廷推兵部尚书的时候,温体仁没有让人推举他。
他也挂了个兵部右侍郎之职好不,而且还是蓟辽督师,温体仁竟然推举张凤翼而不推举他,这么个大好机会就这样白白错过了,他心情能好才怪。
其实,温体仁只是想让他掌握辽东的兵权,至于兵部尚书,他暂时是不用想了,除非温体仁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替代他,不然,他就得在辽东熬着。
这辽东的冬天说难熬也难熬,说不难熬那也不难熬,这里冬天是寒冷异常,冻的人受不了,不过,这天气却不用担心打仗的问题,因为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别说去进攻人家的城池,就连在外面走都要小心摔伤冻伤,这点崇祯相当清楚,所以,他并没有催促洪承畴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向建奴发动进攻,而这个时候建奴也不可能向辽东军掌控的地方发动进攻,所以,洪承畴一天到晚就是睡觉,做梦,做升官发财的梦,结果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他可谓郁闷之极。
他是躺床上做升官发财的美梦,什么都没干,皇太极却没有闲着,他几乎忙碌了一个冬天,又是扩军,又是铸炮,又是生产武器,又是制造盔甲,忙的不亦乐乎。
这个时候的形势与历史上已大大不同,毛文龙还没有死,辽东军也没有被他打的龟缩在关宁锦防线死守不出,辽东还不平静,他还需要更多的人马,这次,从大同镇掳二十余万奴隶让满八旗的诸申闲下来很多,有了奴隶,他们田也不用种了,活也不用干了,正好组织起来操练。
皇太极一次性又征召了六万新兵,不过这些人没打算操练成精骑,也没打算把他们装备成重甲步兵,他将这些人征召起来纯粹就是为了对付毛文龙的,毛文龙一直在他身后虎视眈眈,搞的他每次出征都提心吊胆,生怕老巢被人端了,所以,他干脆征召六万新兵,布于金州、镇江、定辽右卫一线,由大贝勒代善、贝勒岳托和他的大儿子豪格带着,专门对付毛文龙。
另外从大同镇抢来的两百多万两白银他也没有收着,而是通过大明奸商全部换成了铜和铁,使劲铸炮,使劲生产武器装备,他带着人边烤火,边铸炮,边生产武器装备,忙活了一个冬天,不但六万新兵的武器装备都造出来了,还铸出了四百门虎蹲炮!
他铸出来的虎蹲炮跟张斌他们研制的虎蹲炮自然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机床,没法将子母铳做的严丝合缝,所以,他干脆命人将虎蹲炮铸成了红夷大炮的式样,也就是后面是封闭的,没有什么子铳,炮弹和火药就从前面装进去,就跟原来戚家军用的虎蹲炮要是差不多。
他也没令人做跑车,只是给每门虎蹲炮配了个简单的木架子,这样就能将虎蹲炮绑在马背上,运输起来方便的很,移动速度也快的吓人。
这八旗军配上虎蹲炮战力就恐怖了,辽东军就算配备了张斌赠送的燧发枪在野外也不是他们的对手了,因为虎蹲炮的射程比燧发枪远,打阵地战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摆开阵势用虎蹲炮慢慢轰,辽东军的火枪手都被他们轰杀完了,他们都不会损失一根汗毛!
装备上来了,皇太极的底气也上来了,洪承畴还在大辽河堡做美梦的时候,皇太极已经带着八旗大军悄然出发了,趁着河上的冰还没有开始融化,他率十二万满八旗大军从辽阳出发,横跨辽河套,往东行进三百余里,偷偷来到了三台子河与关外长城交界处,而蒙元诸部的骑兵和步足也陆陆续续从北边赶过来,很快,他便集结了二十余万大军。
五月份,辽东的山河刚刚解冻,他便率二十余万大军越过无人看守的关外长城,直扑三台子河西北面的平津桥堡!
平津桥堡离关外长城还不到三十里,不到一个时辰,整个平津桥堡便被二十余万满蒙联军团团包围,而这个时候,平津桥堡里面驻扎的明军才区区一千人!
结果可想而知,四百门虎蹲炮轮番轰击,城里的守军被轰的连头都抬不起来,皇太极甚至连云梯都没造,直接让人抬着根一尺多粗的圆木,三下两下就把平津桥堡的东门给撞开了,不到两个时辰,平津桥堡一千明军将士全军覆没,大辽河畔的十万明军将士粮道被断,形势岌岌可危。
这个时候,洪承畴甚至还没收到消息,因为皇太极专门将上万精骑散布开来,明军的斥候和传令兵什么的一个都没跨过他的封锁,平津桥堡被攻占的消息甚至连附近的西平堡和镇武堡守军都不知道。
紧接着,皇太极又用同样的方法拿下了西平堡、镇武堡、东莲子堡和吴家堡,整个三台子河西北所有堡垒全部被他攻占,驻守在三台子河西岸的五千辽东军将士无一生还!
这个时候,洪承畴才知道,三台子河西岸被人给占了,因为他派去关宁锦防线催粮的快马被人截住了,跟本就过不去。
他甚至连三台子河西岸有多少建奴大军都不知道,就派祖大寿率五万关宁铁骑冲过去了,没办法,因为整个冬天大辽河一线的辽东军都没补充粮草,他们这会儿粮食都差不多吃光了,如果没有粮食,将近十万辽东军都会活活饿死!
历史上,洪承畴领着八镇总兵率大明最后十三万边军精锐与满清决战松锦也是粮道被人截断,十三万大军什么都没干便土崩瓦解,皇太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明军主力歼灭,自此,大明再无力与满清抗衡,大明等于间接断送在他手里!
他这个主帅当的,连粮草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不注意,遭遇大败只是迟早问题。
祖大寿被他催的率关宁铁骑打马直奔平津桥堡,结果,还没过三台子河,便在东岸被十余万满蒙铁骑包围,这倒不能怪他大意,主要这里是山区,到处都是山谷河道,他侦骑散布左右十余里都没用,人家随便找个山谷河道窝着,躲远一点,你侦骑派的再多都没用,等你过去了,人家再围过来,十多二十里也就是一两刻钟的事情,在这种地形,皇太极要率骑兵围他,他根本就预防不了。
不过,他宁远祖家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在辽东,说到出身,他宁远祖家甚至超越了爱新觉罗氏,因为爱新觉罗氏只是世袭建州卫指挥使而已,而宁远祖家自祖大寿的爷爷祖仁那一辈开始便屡屡出任辽东总兵官,论起打仗来宁远祖家比他爱新觉罗氏可强多了,只是爱新觉罗氏反了,宁远祖家没反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皇太极一直对宁远祖家念念不忘,想将其收入麾下,就算祖大寿一再耍他,他也不在意,不管怎么样,他都一心只想收服宁远祖家。
这个时候,祖大寿就让他见识到了宁远祖家的恐怖,面对后面围上来的十余万满蒙骑兵,祖大寿并未惊慌失措,他当机立断,大吼道:“大弼,前面开路,杀回去。”
一个长的黑不溜秋的壮汉应声而出,兴奋的吆喝一声,就那么一人一骑冲向后面那漫无边际的满蒙骑兵,此人正是他的二弟祖大弼,人送外号祖二疯子,打起仗来那就如同疯子一般,而且武功高强,爱新觉罗氏中根本就无人是其对手,甚至就连号称满清第一勇士的鳌拜都曾被其击败过,败在他手里的满清巴图鲁更是不计其数,史书记载中,满清有名的巴图鲁穆克谭就被他在松锦大战中斩杀,端地猛的一劈。
祖大弼这么一冲,祖大寿立即挥军跟上,五万关宁铁骑顿时如同一股洪流一般,冲向十余万满蒙骑兵。
皇太极见这么个黑铁塔带头冲过来,顿时头疼无比,祖二疯子之名他自然知道,这家伙打起仗来简直就不要命,更重要的是,满蒙联军中还没人能要的了他的命,简单来说,这家伙就是个无人能挡的存在,别说这家伙后面还有五万关宁铁骑,就算单只有这疯子一人,十余万满蒙骑兵恐怕都围他不住!
这个时候,他已经后悔了,早知道这疯子会随军前来,事先让人拉上百门虎蹲炮过来就好了,这家伙连人带马都披了铁甲,弓箭根本就伤不了他,唯有火炮才能把他轰趴下,伏击辽河一线的明军是他早就定下的策略,只是他没有想到关宁铁骑会来得这么快,所以出击比较仓促,压根就没来得及带上虎蹲炮,这下真是麻烦大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