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3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0/550

马祥麟连忙拱手告退,熊文灿则提起毛笔,写起奏折来。
他将襄阳城的城防情况详细的介绍了一遍,言明自己这二十多万人都不一定攻的下襄阳城,同时,还将张献忠所提的条件和凡事好商量的话全部写了上去,至于不想攻城的话,他没有说,皇上如果硬要攻城,那就攻,这种事,他可不敢胡乱做主,他只能尽量提醒皇上,这攻城的损耗,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大到无法接受。
崇祯会同意招抚张献忠吗?
他当然不想招抚张献忠,这家伙可是把他祖坟都刨了,但是,他看到熊文灿的奏折之后又犹豫了,因为他耗不起这人,也耗不起这时间啊。
这会儿辽东守军加京城守军再加围剿反贼的大军,加起来足有五十多万,一个月光是粮饷就要耗费一百多万两,一年就是一千多万两,他也知道,加征三饷会让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甚至无以为继,这样耗下去,他实在是耗不起啊!
蒙元大军打襄阳城都打了三十九年,这会儿大明比那个时候的蒙元可差远了,熊文灿短时间能肯定攻不下襄阳城,如果耗个几年,整个大明都会被耗垮。
无奈之下,他只能找杨嗣昌商议,怎么处理张献忠的问题。
他是耗不起,但他也不可能给张献忠发二十万大军的粮饷,更不可能放过张献忠,为今之计,只有先招抚张献忠,然后再想办法把他抓起来活剐了!
这事的确很麻烦,想要招抚张献忠,还不想给他发粮饷,咋整,你不给人发粮饷,他能同意投降吗?
崇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招杨嗣昌前来商议了。
杨嗣昌其实早就知道襄阳城的情况了,他却装作不是很清楚,直到看完熊文灿的奏折,他才假装大惊道:“皇上,这种事,不能答应他吧?”
崇祯点了点头,叹息道:“是啊,其他倒还好说,让他占着襄阳城,还给他发二十万人的粮饷,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你也看到了,这襄阳城着实难以攻克啊,蒙元当时能耗三十九年,我们耗不起啊,你说怎么办?”
杨嗣昌想了想,随后试探道:“皇上,您的意思是不是先哄的他投降了,过后再收拾他?”
崇祯点头道:“是啊,为今之计只能先这样了,硬攻襄阳城是不可能的。”
杨嗣昌想了想,随即分析道:“想把他骗出襄阳城估计很难,这二十万人的粮饷倒是可以想想办法,他应该也知道朝廷缺钱,不可能给他发二十万大军的粮饷,我们只能跟他砍价了。”
崇祯闻言,不由恍然道:“对啊,砍价,文弱,你说的很对,朝廷是不可能给张献忠发二十万大军的粮饷,但是发个几万人的粮饷先稳住他还是可以的。”
于是,一场漫长的谈判开始了,崇祯一如既往的采纳了杨嗣昌的建议,完全按他说的对张献忠提出的条件作出了回复。
不整编他的军队,不给他派官职,甚至不征调他为国作战,这些都可以,但是,朝廷承担不起二十万大军的粮饷,两万还差不多,其他人,他最好遣散了。
另外,襄阳是湖广重镇,他老占着会影响到周边很多地区,如果可以的话,他最好退出襄阳,选个其他城池。
张献忠是坐地起价,崇祯和杨嗣昌是落地还钱,大家都绝口不提刨凤阳皇陵的事,好像这事就没发生过一般,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事,没完!
张献忠看到崇祯的回复,不由暗笑一声,讨价还价,好啊,那就慢慢谈,耗着呗,耗的时间越长越好。
他给崇祯的回复是,襄阳城,他实在不想退出,至于粮饷,他可以吃点亏,只要十八万人的,剩下两万人,他自己想办法。
崇祯收到回复之后,又跟杨嗣昌商议起来,忽悠他退出襄阳城是不大可能的,这点他们都清楚,至于这个粮饷,十八万大军朝廷也负担不起,那就给他加一万,改成三万人的粮饷。
张献忠肯定不愿意啊,他手下可是真真正正有二十万大军,只有三万大军的粮饷,其他人都喝西北风去啊!
他又做出了一点让步,将人数减少到十七万,剩下三万人还是他自己想办法。
两边就这么一万一万的抠着,涨到五万人的时候,崇祯再也不肯涨了,因为再多的话,他真没法负担了。
张献忠貌似也不着急,还是一万一万的抠着,十五万不行就十四万,十四万不行就十三万,就这么慢慢的降。
襄阳离京城可有两千多里,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一个来回最少也要六天,双方就这样来来回回,讨价还价,谈了不知道多久。
一直耗到二月底,杨嗣昌吹出来的三个月的牛逼很明显已经吹破了,但是,崇祯却不是很在意,他仿佛忘了杨嗣昌说过三个月就能解决反贼一般,就这么跟张献忠来来回回,讨价还价,玩的不亦乐乎。
第475章 建奴又来了
欧陆中世纪流行着一个桥段,每当公主落难的时候都会有王子骑白马前来相救。
在遥远的东方,明末的时候同样流行着一个桥段,每当农民起义军落难的时候皇太极都会骑着战马前来相救。
正当崇祯和张献忠讨价还价,谈的不亦乐乎的时候,皇太极也来凑热闹了,他派人送了封密信通过辽东巡抚方一藻转交给崇祯,密信的内容很简单,就一句话。
为了双方和睦共处,他希望明军能退回关宁锦防线,将海州、盖州、复州、金州、辽河一线和三台子河一线归还给他们!
这明显就是讹诈,崇祯就是蠢的跟猪一样也不可能答应他。
开什么玩笑,整个辽东本来就是大明的好不好,为了双方和睦共处,你们怎么不退回建州,将辽阳、沈阳和定辽右卫等地归还给大明。
皇太极收到崇祯的回复,立马怒了,没过几天就率十万满蒙骑兵从蓟州镇以北的长城突入关内,在顺天府和永平府境内疯狂劫掠起来!
这明显就是有预谋的行动,他就知道崇祯不可能答应这样的无理要求,而且他早已在漠南蒙古草原集合了所有满蒙骑兵,就等着崇祯拒绝,然后以此为借口冲进关内疯狂劫掠。
这下可把崇祯给吓坏了,因为明军主力不是在辽东就是在湖广,这会儿蓟州镇总共才两万边兵,昌平也才两万驻军,而宣府镇和大同镇的边兵都被杨嗣昌抽调一空,也就是说,京畿附近这会儿总共才四万明军,而顺天、永平两府的城池就有二十多座,如果这四万人全部调到京城驻守,那整个京畿所有城池都有可能被皇太极攻占!
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崇祯展现出一个帝王的担当,他并不是那种弃老百姓于不顾的无道昏君,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并没有将蓟州镇和昌平的守军调往京城,反而下旨让他们守住顺天府和永平府所有城池,至于京城的守卫,他自己想办法。
京城虽然没有常规军队,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武装力量还是有不少的,有锦衣卫下属十七个卫所两万多人,有东厂下属的内卫一万多人,还有五城兵马司下属的屯卫两万多人,这些人装备其实并不比一般的边兵差,也就是说,京城其实自带了将近六万余守军,勉强还是能顶上一阵的,而且,在京官员和士绅家里还有不少家丁护院,这些人都可以组织起来守城。
崇祯虽然吓了一跳,但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一面下旨宣布京城全城戒严,关闭所有城门,一面令锦衣卫,东厂内卫,五城兵马司屯卫取消休假,取消轮值,全部上外城、内城和皇城的城墙驻守,一面又发动在京官员和士绅,组织自己府邸的家丁护院,上城墙协助守城。
不过,这次,守城的总指挥和副总指挥的人选他都换了,总督京营戎政的不再是军方一系的英国公,而是司礼监秉笔,东厂提督曹化淳,协理京营戎政也不再是能臣张斌,而是他自己的亲信大臣,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
当然,张斌并没有被他弃之不用,这个时候,必须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全力防守京城,不管他怎么猜忌提防,张斌这样的能臣干吏他都不会丢一边,所以,他给张斌派了个协理阜成门守卫大臣的职位,主持内城西面阜成门的防守,指挥附近所有锦衣卫、西城兵马司人马和各在京官员士绅家里的家丁护院,防守阜成门和两侧的城墙。
这个职位听起来有点怪,其实就相当于阜成门的临时守将,不过手底下全是杂牌军。
安排好京城的守卫,崇祯又将杨嗣昌招到御书房开始商议怎么把建奴赶走了,
杨嗣昌这个时候还不知省,竟然建议派人去找皇太极谈判,请求他遵守双方定下的秘密协议,和谐相处,即刻撤兵!
还好,这个时候崇祯罕有英明了一把,他并没有完全听杨嗣昌的,毕竟他跟皇太极对手十余年,对这个人还是有点了解的,他知道,派人去跟皇太极谈估计是谈不出个结果来的,最终还是要组织大军将其赶走。
那么,到底抽调哪里的大军来讲皇太极赶走呢?
调辽东军吗?
不行,辽东这会儿还有建奴步足十余万,而且辽东军已经分散到各个城池驻守,集结起来进京勤王有点不现实。
建奴这会儿可有十余万精骑,如果辽东军来的太少,纯属给人家送菜,如果抽调的太多,辽东就空了,那么大的地盘,怎么守得住。
这有可能是皇太极的奸计,他率骑兵入寇可能就是为了搞得自己惊慌失措,把辽东驻守的军队全部调过来勤王,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轻松拿下辽东大部分城池和堡垒了。
这种蠢事崇祯还是不会做的,想来想去,现在唯一能调动的就是湖广剿贼的二十余万大军了。
在崇祯看来,剿贼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了,刘国能和李万庆已经接受招抚,李自成也已经全军覆没,反贼里面还有点实力的就剩下张献忠和革左五营了,革左五营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在崇祯眼里就是小喽喽,而张献忠这会儿已经同意接受招抚了,只是双方的条件还没谈妥。
这个时候双方唯一的分歧就是粮饷问题了,张献忠已经将粮饷降到了八万人马,离崇祯心目中的五万其实相差已经不是很大了。
这越到后面张献忠就越磨叽,他已经开始五千五千的降了,而且还有变成两千甚至一千的趋势,要达到五万这个共识还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崇祯一咬牙,干脆答应了他的要求,八万就八万,皇太极都打到京城来了,他也顾不得这点粮饷了,让熊文灿赶紧率军回援才是正经。
他一面派人去湖广通知熊文灿,应了张献忠的要求,即刻率军回援京城,一面令在京官员严防死守,不得有一丝懈怠,还一面跟杨嗣昌商议,怎么让建奴撤军。
杨嗣昌还是热衷于跟皇太极和谈,他认为皇太极这次带来的全是骑兵,明显不是来攻城的,只是耀武扬威一番,增加自己筹码的。
这谈判有时候就跟赌博差不多,双方都拿着筹码选择时间下注以博取最大的利益,皇太极下注并不奇怪,跟他谈谈,让出点利益,他肯定会撤军。
崇祯对杨嗣昌还是一如既往的言听计从,既然杨嗣昌坚持和谈,他干脆让杨嗣昌全权负责跟皇太极谈,如果耍耍嘴皮子就能让皇太极撤军,自然是最好的。
皇太极会撤军吗?
别开玩笑了,这会儿他抢的正爽呢,他这次的确不是来攻城的,他纯粹就是来劫掠的!
张斌率军收复了辽东将近三成的疆域使得他收入锐减,现在,他维持十八万大军都有点困难了,不来大明境内劫掠一番,他都有点无以为继了。
这时机选的那叫一个好啊,大明的军队除了在辽东驻守的,其他几乎全部调去围剿反贼了,他在京畿地区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只要他不去进攻城池,压根就没人搭理他!
这会儿他已经劫掠了人口将近二十万,金银财宝,粮食家禽什么的更是数都数不清,真他娘的爽啊!
他爽,他手底下人也爽,满蒙骑兵自不必说,走到哪儿,抢到哪儿,根本就没人阻挡,女人随便玩,东西随便拿,粮食家禽什么的随便吃,好爽好爽啊,连负责“搬运”的蒙元步卒这会儿也爽的不要不要的,虽说金银珠宝没他们的份,但是女人他们也可以随便玩啊,粮食家禽他们也可以随便吃啊,这简直比过年还要爽啊!
他们是爽了,京畿附近的老百姓却如坠地狱,凄惨无比,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沦为奴隶,任人宰割,这就是他们的命运。
这个时候,杨嗣昌派来的和谈使者终于找到了皇太极的劫掠大军。
皇太极倒是热情的很,他对杨嗣昌派来的和谈使者是礼遇有加,奉为上宾,说话都带着笑,口气要多好有多好,就宛如温良如玉的谦谦君子一般。
对于杨嗣昌让他撤兵的请求,他并没有一口回绝,他就一个要求,你退兵,我就退兵,只要明军能退回关宁锦防线,将海州、盖州、复州、金州、辽河一线和三台子河一线归还给他们,他立马就撤兵!
他这就是耍无赖,崇祯怎么可能将辽东收复的土地还给他,他这意思就是不退兵,抢得正爽呢,退什么退!
杨嗣昌跟皇太极的和谈毫无进展,京畿附近的老百姓依然在地狱中煎熬,京城里面也是人心惶惶,建奴都打过来了,京城却没有任何驻军防守,甚至京城外面勤王的大军都没看见一个,谁不怕啊。
还真有人不怕,张斌就不怕,皇太极就是他手下的败将,建奴什么的他也不知道杀了多少了,有什么好怕的,就算京城没有驻军他也不怕,皇太极有种你就来,看爷怎么教训你。
他这会儿是没有兵力出城去收拾皇太极,但是,如果皇太极敢跑来攻城,他绝对能打的皇太极满地找牙。
崇祯以为不让他协理京营戎政他就没兵权了,殊不知总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都是他的人,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也是他的人,负责五城兵马司的英国公张之极还是他的人,东厂、锦衣卫、京营屯卫他全部都能指挥调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0/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