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550

他如果处在当时孙承宗的位置,绝对会兴兵清君侧,别说是魏忠贤了,就算是皇帝,敢虐杀自己的亲友,他都不会坐视。
你敢耍流氓,我能比你更流氓,你敢耍无赖,我能比你更无赖。
魏忠贤这种地痞流氓被他逮手里,能把人家翔都虐出来,还跟人家讲道理,甚至讲礼仪道德,有毛病啊!
这就是东林党人救不了大明的原因,跟地痞流氓讲道理,人家能把你翔都虐出来!
当然,英雄并不需要自我标榜,英雄功成之后自有世人传颂,张斌也不想跟朱慈烺解释这些什么君子与英雄的理论,这些解释起来朱慈烺也不一定懂,英雄自有他来做,而朱慈烺只需做一个好皇帝就行。
他紧接着教导道:“烺儿,你要记住,一国之君,肩负着天下兴亡,主宰着亿万黎民百姓的命运,凡事都需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不可凭自己的心性草率从事,不可凭自己的喜好任用朝臣,更不可听信谗言残害忠良,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天下黎民的福祉。”
朱慈烺似懂非懂的点头道:“师傅,我记住了,这个,国家到底怎么治理呢?”
治国之道,这是个很大的命题,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在摸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者方法各有不同,要把这些全解释清楚,恐怕几天时间都不够,而且,张斌也不是对所有君王的治国之道都有研究,全面论述肯定的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个治国之道,要怎么跟朱慈烺说呢?
他想了一阵,终于想明白了,治国之道千千万,他也说不完,那么,就按最有利于自己的来,他教导朱慈烺不就是为了朱慈烺能按他理想中的方法治理大明吗。
他想让朱慈烺怎么治理大明呢?
这个其实很简单,参照后世,提倡民主,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富民强。
他大概组织了一下语言,随即便郑重的道:“治国之道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有各自的体悟和方法,可谓千变万化,要一一分析,那不知道要说多久,师傅只能从根源上跟你说。《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你首先要清楚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因为有了老百姓,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王,所以,治国之本就是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老百姓过得不好,国家就不得安宁,如果老百姓没法活下去,那这个国家也无法维持下去。”
这个倒不需要张斌做太多的解释,因为这时候的大明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老百姓因为天灾人祸所以造反了,再加上外有建奴之祸,整个大明已然风雨飘摇。
朱慈烺重重的点头道:“嗯,师傅,我知道了,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那么,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
张斌想了想,随即分析道:“要想知道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要先知道老百姓为什么过的不好。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丰衣足食便可,我大明立朝之初老百姓的日子就过的比较好,因为那时候大明地广人稀,平均每户都能有五十余亩地,除去吃喝税赋还能有结余添置衣物,所以大明是盛世接着盛世。但是,后面大明人口日渐增加,而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却在日渐减少,到了现在,平均每户人家才十余亩地,多生几口人就饭都吃不饱,如果遇上天灾,再碰到贪官污吏横征暴敛,那更是活都活不下去。”
这个也好理解,因为大明现在就是这情况,但是,有一点朱慈烺却不理解,他疑惑道:“师傅,为什么大明的土地会日渐减少呢?”
张斌连连摇头道:“不是大明的土地在减少,而是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在减少,因为大多数土地都被极少数人吞并了,这土地的总量不会多也不会少,他们吞并的越多,老百姓手里的土地就越少。”
老百姓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他们手里的土地却在不断减少,这样下去大明迟早要完蛋,朱慈烺就算年纪再小也明白这个道理,这些人是要断大明的根基啊!
他咬牙切齿道:“是哪些人在吞并土地?”
张斌尴尬的看了他一眼,随即咬牙道:“烺儿,有些话我本不当说,但是,有些事情你却必须知道,不然,恐怕累死都治理不好大明。吞并大明土地的就是皇室宗亲、公侯勋贵、外戚宦官和官绅地主,大明土地约有一千万顷,而皇室宗亲手里的就不下六百万顷,公侯勋贵、外戚宦官和官绅地主手里的土地不下两百万顷,剩下两百万顷还有一百多万顷是屯田,真正在老百姓手里的还不到一百万顷,也就是说每个老百姓手里的土地还不到一亩,而一亩产量最多最多三石,一个老百姓一年少说也要吃六石粮,你知道吗?”
朱慈烺闻言,惊骇道:“怎么可能,皇室宗亲才多少,怎么可能占如此多的土地?老百姓一年才半年有饭吃,怎么可能活的下去!”
张斌摇了摇头,郑重的道:“烺儿,你应该知道万历朝给潞王的封地就是四万顷,福王的封地是两万顷,而他们就藩以后还利用自己亲王的身份不断兼并土地,现在,一个亲王名下最少有十多万顷土地,多的甚至有几十万顷,一个郡王手里少则上万顷,多则上十万顷,他们下面还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等,现在,大明的皇室宗亲足有三十余万,他们吞并六百万顷土地不可能吗?老百姓一年才半年有饭吃,所以,大半的老百姓都逼的没了活路,成为皇室宗亲、公侯勋贵、外戚宦官和官绅地主手下的佃农,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就为了那一点活命的粮食,丰衣足食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不用去奢望的梦想!”
他平时教导朱慈烺都注重实用性,简单的算术朱慈烺还是会的,朱慈烺闻言,稍微一打手指头,随即便脸色大变道:“这个,这个,师傅,怎么办?”
话说到这里,效果就差不多了,张斌紧接着严肃的道:“烺儿,你刚不是问为师治国之道吗?以大明如今的情况,唯有发展商业同时开疆扩土才是正途,老百姓没钱买衣服穿就发展商业,让他们赚钱买衣服穿;老百姓手里的土地不够,就开疆扩土,让他们手里的土地增加,这样老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大明才能天下太平乃至繁荣昌盛!”
第549章 平衡之术
治国之道并非一成不变,盛世有盛世的治国之道,乱世有乱世的治国之道,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治国之道,这世上并没有放在任何朝代任何时候都通用的治国之道,只是适合时宜的,才是最好的。
张斌提出的两点发展商业和开疆扩土其实也不能完全挽救现在的大明,还有很多事情他都不能说,只能做。
比如,让崇祯这个昏君下台。
又比如,收拾朝中的奸佞之臣。
这些都不能说,也不需要朱慈烺来做,张斌自然会暗中筹划,慢慢完成,朱慈烺要做的就是继位之后大力推动商业发展,然后让他去开疆扩土。
说了这半天,都快午时了,张斌感觉该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他正准备结束今天的教导,却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平衡之术,大明之所以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跟大明历代皇帝一味的迷信平衡之术有很大的关系。
万历莫名其妙的玩什么平衡之术,结果玩出了个党争祸国。
天启傻不拉几的玩什么平衡之术,结果玩出了个阉党之祸。
崇祯自以为是的玩什么平衡之术,结果,把大明给玩亡国了!
自己辛辛苦苦逆转局势,好不容易要把大明给救活了,可不敢让这小太子朱慈烺以后再玩什么平衡之道,把自己给玩死了!
想到这里,他连忙提醒道:“烺儿,还有一点,你要记住,平衡之术并不是什么治国之道。”
“啊!”,朱慈烺闻言,忍不住惊呼一声,因为他父皇崇祯教他的治国之道就是平衡之术,父皇不止一次的在自己面前吹嘘,其平衡之术玩的有多好,师傅现在却说平衡之术不是治国之道!
他不由惊奇的问道:“师傅,平衡之术为什么不是治国之道呢?”
张斌一听朱慈烺这话就明白了,崇祯肯定在使劲教导自己的儿子玩平衡之术。
大明朝这些个皇帝一个个都脑子有病吗,平衡之术是治国之道吗?
他们之所以要玩平衡之术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朱元璋当初为了集权,把宰相胡惟庸一伙给灭了,并且取消了宰相一职,从而跟文官集团走到了对立面。
这就导致后来的历代皇帝都被他影响认为文官不可靠,文官都想夺他们的权力。
这不有病吗!
还有什么宰相也会夺他们权,简直病的不轻!
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就有宰相,秦朝是亡在文官手里吗,宰相夺他们权了吗?
汉朝也有宰相,汉朝是亡在文官手里吗,宰相夺他们权了吗?
隋朝也有宰相,隋朝是亡在文官手里吗,宰相夺他们权了吗?
唐朝也有宰相,唐朝是亡在文官手里吗,宰相夺他们权了吗?
……
文官不可靠,那他们靠谁来治国,靠太监吗?
张斌不答反问道:“那你说说,治国为什么要靠平衡之术?”
朱慈烺似懂非懂的道:“这个,这个,文官一旦失去约束,不就只手遮天,无法无天了吗?”
狗屁!
张斌想了想,随即愤然道:“说句大不敬的话,先帝英宗当初依靠太监王振制约文官,结果怎么样?土木堡之变他是不是被王振带沟里去的?他都被蒙元俘虏了,朝中的于谦没人制约了吧,结果如何?于谦是在救国还是在祸国?还有万历之初,首辅张居正没人制约吧,结果又如何?万历中兴靠的谁?张居正没有夺权吧?”
“这……”朱慈烺被张斌这一顿反问,问的哑口无言,事实证明,他父皇说的,文官必须制衡,文官会夺权,这话好像不对啊!
张斌平复了一下心情,随即耐心的解释道:“平衡之术说白了只是个御下之道,跟治国一点关系都没有,一味的玩弄什么平衡之术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吗?说到御下之道,一国之君最重要的是要有识人之明,你要能选拔和任用为国为民的贤能之臣,还需要玩什么平衡吗?”
朱慈烺此时脸上一片茫然,他虽然跟父皇崇祯在怎么对待张斌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但并不代表他就认为自己的父皇不管说什么都是错的。
比如这个平衡之术,当初崇祯跟他说的时候他就觉得很有道理,他也认为一个帝王应该擅于玩平衡,不然就会被文官把权力夺去。
但是,张斌这么一说,他一下就迷糊了,这文官真的必须制约吗?
张斌见他迷茫的样子,继续解释道:“再说句大不敬的话,先帝天启利用魏忠贤这个流氓地痞出身的太监制约文官,结果又怎么样呢?魏忠贤利用的还不是文官,不过他利用的是那些被罢免的贪官污吏,结果呢?朝堂之上几乎成了贪官污吏的天下,清正廉洁的官员差不多都被他们给杀光了,以前的文官还知道廉耻,不敢明目张胆的贪腐,他这么一搞,搞的大家都认为不贪腐好像就没脸当官一样,大明贪腐横行谁之过?这平衡之术玩的好吗?又比如说现在,皇上为了搞平衡,利用薛国观来压制我,结果呢?建奴眼看着就要被灭掉了,他薛国观突然给我来一出释放俘虏求和!辽东功亏一篑,建奴又会缓过气来,你知道吗?”
紧接着,他便指着地图将金州大捷,突袭旋城、镇江和凤凰城的战况和辽东的形势仔细解说了一遍。
这个时候,朱慈烺脸上终于露出了恍然之色。
如果没有薛国观的制约,这会儿不管是将建奴主力围困在宣府镇还是趁势拿下辽阳和沈阳,建奴之祸都差不多解决了,可惜,正因为薛国观的制约,一切都功亏一篑,建奴将俘虏要回去之后必将慢慢缓过气来,收复辽东,剿灭建奴再次变得遥遥无期,看样子,这平衡之术真不能乱玩啊!
张斌最后总结道:“所以,平衡之术并不是什么治国之道,你挖空心思去研究平衡之术还不如多想想怎么找出贤能,任用贤能,在御下之道这方面,识人之明比平衡之术重要的多,不要为了玩什么平衡之术而重用什么太监又或者贪官污吏,那是本末倒置,只会祸国殃民,知道吗?”
朱慈烺闻言,重重的点头道:“我知道了,师傅。”
经过这半天的教导,这位小太子明显成熟多了,他的思想仿佛经过了一场洗礼,崇祯那些错误的治国之道已经完全被张斌用事实洗涤的一干二净。
这个时候,他才算真正摆脱了崇祯的影响,彻底站在了张斌这边。
第550章 有缘无分
崇祯让皇嫂张嫣来监督张斌貌似就是个错误,因为张嫣本来就心向着张斌。
这些年她虽然没经常和张斌在一起擦出爱情的火花,但是,因为有太子朱慈烺这个纽带,再加上张斌时不时让人给她和皇后送来女人最喜欢的胭脂水粉、珍珠、香精、绫罗绸缎等事物,她早把张斌当自己人了,让她防着自己人,这个貌似有点难。
这会儿她听着张斌贯穿古今的一通述说,再加上张斌在辽东取得的辉煌战绩,她眼中早已满是小星星,什么监督张斌,阻止张斌“教坏”太子,她全部抛到了脑后,甚至连时间都忘了。
最后,还是张斌提醒道:“太子殿下,娘娘,这时候也不早了,要不今天先到这吧,微臣这一上午没写票拟,今天怕是要忙到晚上才能把奏折的票拟写完了。”
“啊!”,张嫣闻言,不由抬头看了看窗外,这会儿屋檐的影子早已缩到台阶上了,这午时都过了一会儿了!
她略带娇羞道:“哎呀,听的入神了,这午时都过了,张大人,要不在这吃了饭再去写票拟吧,我和烺儿也吃不完那么多菜,等下我让他们添副碗筷就行了,反正你回内阁值房也要吃饭的是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