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550

他发泄了一番,终于慢慢平静下来,接下来就该考虑下一步行动了,辽阳城已经拿下,建奴又在内讧,要不要趁机一举收拾满八旗步卒,攻克沈阳,将建奴彻底了结了呢?
他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现在,什么都不干!
第609章 亡国之兆
皇太极死了,他死前不但算计了多尔衮兄弟一把,还命人封锁了消息,以防止张斌趁机大举进攻。
他一世枭雄,谋略出众,算计了大半辈子,很多人都栽在他的算计当中,但是,他死前这些算计却大失水准,可以说是一件都没有成功。
比如算计多尔衮兄弟,他想着只要封锁了消息,用不了多久,多尔衮兄弟必定会和张斌在辽阳大打出手,斗个两败俱伤。
他没想到多尔衮兄弟会这么快就得知他的死讯,更没想到多尔衮兄弟会丢下辽阳,直接率军回沈阳,他这样算计人家,等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自己的儿子树了个强大的敌人!
又比如算计张斌,他以为封锁了消息张斌就不会知道他死了,他以为张斌知道他的死讯之后就会大举发动进攻。
结果,他又算错了,张斌很快就从他自己手下那里得知了自己的死讯,而且,张斌得知他的死讯之后,并没有大举发动进攻。
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张斌又想玩养寇自重的把戏?
当然不是,张斌再怎么养寇也不会养建奴,建奴可养不得,要养也只能养农民军。
因为农民军只是流寇性质的乌合之众,不足为惧,建奴可是立国要和大明争天下的强敌,养得不好,分分钟玩死自己。
他之所以不大举进攻沈阳,不但不是为了养建奴,反而是为了削弱建奴的实力。
他的想法貌似有点矛盾,你想削弱建奴的实力,你去打他们啊,再不济让关宁铁骑去清剿浑河沿岸的诸申和牛录啊,待辽阳城什么都不干,就能削弱建奴的实力吗?
还真能!
因为人或多或少都讲点亲情,一家人,在没有被外人威胁的时候,很有可能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但是,一旦有外人来欺负他们,他们又会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外人。
张斌之所以不大举进攻,就是想让多尔衮兄弟和皇太极留下来辅助他儿子的人斗个你死我活,等他们斗的差不多了再出手,这样收拾起来就简单多了。
这种事并不少见,这种策略也不是没人使用过,像当初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袁崇焕就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可惜,袁崇焕有点太狂妄了,努尔哈赤病死之后,他竟然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并假假意思要与建奴和谈!
他是想着装出和和气气的样子,让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放松警惕,大打出手,去争夺汗位,等几兄弟斗的差不多了,他再去收那渔翁之利。
但事情偏偏没有向他想象的方向发展,皇太极也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很快就坐稳了汗位,而且还将计就计,派使者和袁崇焕联系,做出很想议和的样子。
袁崇焕还想着算计别人呢,却反过来被皇太极给算计了,他就这样傻乎乎的留下了私通建奴的把柄,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历史上,他之所以被凌迟处死,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太过于狂妄或者说太过于潦草了。
他压根就没想到皇太极会挖个坑把他埋了,更没想到,朝中的阉党余孽正需要一件大案来牵连东林党,阻止崇祯继续清查阉党逆案。
结果,皇太极把坑一挖,他自己就屁颠屁颠的跳进去了,然后阉党余孽再把土一填,他便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张斌可没他那么傻,想让人家放心内斗并不一定要跑去假假意思说想跟人和谈,你做出不出兵,或者说收兵的姿态,同样能让他们兄弟子侄肆无忌惮的大打出手。
所以,他收复了辽阳城之后,便装出一副不思进取的姿态,将沈阳附近,浑河两岸的辽东军和关宁铁骑全撤了,又在辽阳城中大摆宴席,疯狂庆祝,貌似收复了辽阳城他便心满意足了一般。
当然,这些都是装给建奴看的,对崇祯,他可不敢露出丝毫不思进取的意思,要让崇祯知道他不思进取,估计崇祯就该跟他翻脸了。
他让崇祯看到的是相当积极的一面,不但攻克辽阳城的消息他很快就上奏了,而且,还时不时就给崇祯献上数千甚至上万建奴首级,制造出不断向沈阳进军的假象。
话说他这会儿正窝在辽阳城看多尔衮兄弟和代善等顾命大臣内斗呢,又没打仗,哪里来的首级呢,难道他也玩起了杀良冒功的把戏,逮着辽阳城里的建奴平民一顿狂杀!
他当然不会干这种事,这些首级其实是关宁铁骑和辽东军以前清剿太子河和浑河沿岸诸申和牛录的时候积攒起来的,当时,他并没有上缴,也没有上报,为的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用。
就好比他歼灭了建奴骑兵之后也没有马上上报,而是等到崇祯派来的太监高起潜想坑他的时候,一举拿出来反坑了高起潜一把。
张斌在辽阳城又是制造不思进取的假象给多尔衮兄弟看,又是制造积极进去的假象给崇祯看,忙的是不亦乐乎,而多尔衮兄弟在辽阳城同样忙的不亦乐乎。
他们一看辽东军和关宁铁骑都撤了,果然肆无忌惮的和代善等人斗了起来,不过,他们并没有真攻城,而是占据了沈阳城外浑河两岸仅剩的良田和人口,把产出的粮食全抢了!
这家伙,这招的确够狠,他们总共才三万大军,有了这些剩余良田的产出足以坚持下去,坚持到明年粮食再出产的时候,而沈阳城里的代善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手下不但有九万大军,还要负担沈阳城中数十万族人的粮食供应,这些人可都是宗族亲戚又或者八旗将士的亲属,不给他们饭吃不行啊。
多尔衮这招简直比直接攻城还狠,因为沈阳城中的粮食储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一直吃一直吃,没有一点进账,不出一年,这粮食就要吃个底朝天了!
这一下,反而轮到代善他们着急了,他们不断派出使者,让多尔衮兄弟不要独占了城外的粮食,多尔衮兄弟却一直咬定,让他们率军进城,这粮食就大家一起分一起吃,不然,没门!
双方因为这粮食问题是越吵越厉害,越吵越厉害,眼看着就要大打出手了,建奴也慢慢露出了亡国之兆。
这点与历史上大明亡国之兆简直如出一辙,大明之所以亡国,说白了也是因为粮食问题,西北的饥民饿极了饿的没办法了不得不大打出手,跟土豪乡绅抢,跟皇室宗亲抢,跟朝廷大军大打出手,最后甚至直接冲到京城,逼的崇祯上吊,大明也因此而亡国了。
那么,建奴会不会也因此而亡国呢?
第610章 猝然长逝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
这一年,太子太师张斌正率军不断向建奴的汗庭所在地沈阳推进。
这一年,西北的旱情不但没有缓解,好像还更为严重了。
这一年,巴蜀、中原和南直隶的反贼依然在四处劫掠。
这一年,太子虚岁已经十四了,再有一年,就可以行成人礼了。
内阁首辅徐光启默默的坚持着,等待着太子成年的那一天,张斌虽然没跟他明说,他心里却相当清楚,太子成年之时,当今皇上恐怕就得退位让贤了!
他并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腐儒,他也知道,崇祯已经没救了,大明要中兴,就容不得这种昏君!
不过,他并没有亲自动手的想法,他只是想守住这内阁,守住这大明中枢之地,坚持到张斌动手的那一天。
正是因为他心中的执念,让他坚挺的屹立在朝堂之上,八十高龄,已然没有告老返乡。
但岁月终究不饶人,他心中的执念也阻止不了躯体的老化,这段时间,他就明显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
这天,从早朝开始,他便一直精神恍惚,浑浑噩噩,仿佛灵魂已经离开了躯壳一般,连崇祯和群臣的奏对他都已经听不真切了,不过,他并不是很在意,因为他最近经常这样,只要回到内阁值房坐下来休息一阵就好了。
早朝结束,他婉言谢绝了几个内阁大学士的搀扶,慢慢走回内阁值房,坐在书桌前,闭目养神,小憩了一阵,果然,他的精神恢复了,而且恢复的特别好,他熟练的将奏折分文别类,让人一一分发下去,又飞快的批阅起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来。
他今天的状态好得出奇,批阅奏折简直就有如神助,离午时还有大半个时辰,他便将所有奏折处理完了,看着小太监抱着处理好的奏折慢慢走出值房,他竟然也有种出去走走的冲动。
此时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出去走走看看也好,他站起身来,感觉了一下,发现自己手脚也轻便多了,出去转一圈肯定没什么问题,于是,他便背负双手,慢悠悠的走出自己的值房,往文华殿方向走去。
这一路,他想起了很多往事。
他想起了少年时代在龙华寺读书的场景。
他想起了十九岁便考取秀才时的志得意满。
他想起了自己的亡妻。
他想起了自己屡次乡试不中之后到处教书养家糊口的辛酸经历。
他想起来三十五岁时高中顺天府解元时的风光。
他想起了自己的恩师焦竑。
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利玛窦。
……
一幕幕往事如同走马灯般在他的脑海闪过,不知不觉他便走到了文华殿的大门口。
今天皇上没有开经筵,文华殿显得略微有些冷清,太子朗朗的读书声竟然隐隐从后面的主敬殿中传出来。
他原本就是漫无目的的乱转,这会儿听到太子的读书声他不由心中一动,当初张斌去辽东之前可是说过,请他有空的时候来督促一下太子,他这段时间身体一直不怎么好,貌似一次都没来过文华殿,实在有负张斌所托啊。
他略带惭愧的摇了摇头,转身踏上台阶,慢慢向文华殿后面的主敬殿中走去。
门口的锦衣卫当然知道这位是首辅大人,连皇上在这里听讲经筵的时候这位都可以进去,这会儿皇上都没在,他进去自然更没问题,所以,他一路走进去,没有一个锦衣卫和太监管他,很快,他便来到了主敬殿。
他站在外面认真的听了一阵,眉头不由微微一皱,太子竟然还在读《四书五经》!
这太子可很快就要继位了,一天到晚之乎者也的,能把大明治理好吗?
他并不是反感《四书五经》,正好相反,就算他这么大年纪了还经常拿着《四书五经》研读一番,体会其中的为官从政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但是,太子却不能老读《四书五经》或者说只读《四书五经》,因为他这会儿还体会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他必须读些更为实用的书,才有助于治国。
想到这里,他咳嗽一声,大步走进太子读书的殿堂之中。
这会儿教太子读书的还是陈子龙,因为太子习惯了跟他相处,其他人来教太子会不乐意。
两人听见徐光启的咳嗽声,不约而同的看向门口,一看是首辅大人来了,陈子龙连忙站起来,恭敬的拱手道:“下官见过徐大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