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5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0/550

按理来说,喧嚣过后应该有一断平静期,但是,第二天,整个京城再次轰动了,这一切皆因张斌的一封奏折。
第二天早朝,鸿卢寺的礼官刚宣布奏对开始,张斌便咳嗽一声,快步而出,跪在地上朗声念了份奏折。
这封奏折辞藻华丽,纷繁复杂,张斌足足念了两盏茶时间才念完,但是,奏折的意思却很简单。
翻译成白话就是,因中原和西北大旱不止,众多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的封地大多颗粒无收,为了保证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的利益不受损害,他建议将所有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的封地全部置换到东瀛去,因为东瀛四面环海,水气充足,几乎没有受旱灾的影响!
这家伙,他说的是相当的好听,是想保证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的利益不受损害,但是,满朝文武都清楚,他这是在断人家的财路呢!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张斌的奏折刚念完,便有上百朝臣跳出来,强烈反对。
这些朝臣,大多是公侯勋贵,剩下的都是些文臣,不是公侯勋贵的武将反而没有一个跳出来的,当然,孙传庭等永兴勋贵也没有一个跳出来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张斌要断的是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的财路,一帮文官跳出来反对是几个意思?
这个问题,就连张斌都不是很清楚!
或许,这些人都是皇室宗亲的代言人;
又或许,这些人跟皇室宗亲是姻亲;
还有可能,这些人就是靠转手给皇室宗亲投献土地捞钱的蛀虫。
总之,张斌此举肯定动了他们的蛋糕,所以,他们才会不顾一切跳出来反对。
此时,朱慈烺也是一脸懵逼,因为张斌事先并没有跟他商量此事,面对如此多的发对声,他也犹豫了,要不要力挺自己的岳丈加师傅呢?
他将目光隐隐投向张斌,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明显:师傅,你说,我要不要点头?
张斌微微摇了摇头,随即朗声道:“皇上,既然反对的朝臣如此之多,微臣斗胆提议,组织廷议,不但满朝文武都参加,皇室宗亲的代表也可以参见,皇上可以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再做决断。”
他之所以没事先和朱慈烺商量,就是不想朱慈烺来做这个恶人,做皇帝的,最好是做裁判,如果亲自下场,那就震不住场子了。
朱慈烺假装思虑了一番,随即点头道:“嗯,卫国公言之有理,那就廷议吧,半个月后,七月初七,早朝,廷议此事,你们都退下吧。”
这事暂时就算是搁下了,整个早朝再没有朝臣提及此事,但是,早朝一结束,卫国公要断大家财路的事情便通过各种途径传出去了,整个京城顿时一片哗然。
普通老百姓倒没怎么着,因为他们大多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但是,满京城的勋贵却是骂翻了天,卫国公这是要断大家的财路啊!
一时之间,说什么的都有。
什么卫国公是妒忌大家有封地啊,因为洪武勋贵和永乐勋贵都有封地,永兴勋贵没有,所以卫国公带头开炮了,目的是想让皇上给他们封地。
什么卫国公这是权欲膨胀,想压倒皇室宗亲,所以想着法收拾皇室宗亲,他这是想把所有皇室宗亲赶到东瀛去受苦,大明他卫国公一人独大。
什么卫国公这是要逼人造反啊,大明好不容易天下太平,这马上又要再起干戈了!
……
这有些自然是勋贵们指使下人在造谣,但是有些却是真的,比如,大明马上又要再起干戈了,这可不是造谣,因为张斌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这些人手里掌握了大明将近八成的土地,他们能爆发出来的能量简直无法想象,大动干戈,那是极有可能的。
那么,张斌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动这些人的蛋糕呢?
前面已经说了,他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大明的土地兼并已经严重到反贼四起的程度了,如果再不解决,大明必将走向灭亡!
像现在,不管是中原还是巴蜀,不管是山西还是陕西,他都只能赈灾,而不能让所有老百姓自食其力,因为要让老百姓能自食其力活下去,就必须让他们有耕地,有足够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耕地,但是,他现在没办法整出这么多耕地,这些地方大部分土地都在皇室宗亲的名下,他根本就不能动。
所以,他发动了对东瀛的大战,表面上,他是报复东瀛万历二十年和万历二十五年入侵大明属国,并意图入侵大明,实际上他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因为东瀛有土地,也有人种地。
第698章 这个恶人我来做
话说张斌不是提出置换土地吗,这些皇室宗亲的代言人和公侯勋贵们意见为什么这么大呢?
因为东瀛耕地还不到一亿亩,也就是说,东瀛的耕地面积还不到大明的一成,而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却兼并了大明将近八成的土地,如果全部置换的话,东瀛的耕地根本不够!
原本,张斌还想多占些地方,多开拓一些疆域,然后再展开置换,但是,东瀛一战却让他改变了想法。
这一战明军虽然损失不大,但了阵亡了上万将士,为什么要让这些将士为大明的蛀虫白白牺牲呢?
再加上,这土地置换的问题一天不解决,他就没法让整个西北的老百姓过上安生日子,所以,他决定,就这么滴了,开始置换!
他奏折里面隐隐提到了,他只承认朝廷的封地,也就是说,你通过各种手段私自兼并的不算!
这家伙,他简直是要人命啊,他这样一搞,皇室宗亲和公侯勋贵九成以上的土地都没了,谁会答应啊!
京城里的公侯勋贵还只是背地里骂骂,然后让人到处造谣,各地的皇室宗亲收到消息之后可就没这么客气了。
他们几乎全部上了奏折,指名道姓的骂,骂张斌是乱臣贼子,骂张斌欺负朱慈烺年幼,只手遮天,胡作非为!
有的皇室宗亲甚至还拿出崇祯被逼退位的事来谴责张斌,说他是逆贼,说他意图谋反,甚至还威胁要联合起来招募大军来清君侧!
张斌看到这些奏折,顿时来火了,这帮家伙,果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好啊,想动手是吧,八万福广军还吓不住你们是吧,那就再来十万!
张斌直接下令,命俞成龙把远在东瀛的秦军和关宁铁骑调回来,拱卫京城!
他这一手,的确把皇室宗亲都唬住了,十八万大军,而且都是百战精锐,就算招募几十万新军也干不过啊,这武的好像不行啊,要干翻张斌太难了,那就先来文的吧。
于是乎,皇室宗亲纷纷改变策略,要求进京参加廷议,跟张斌来讲讲理。
这个张斌就不好做主了,他不能指定谁来跟自己对骂是吧,所以,他把这些奏折一股脑全丢给了朱慈烺,甚至连票拟都没写,这意思就是说,这事完全由皇上你自己决定。
这奏折才递上去没多久,朱慈烺就命人来传口谕了,召他去御书房。
张斌这个无奈啊,他只能摇头苦笑一声,跟着传旨太监上路了。
朱慈烺这个时候不光是无奈,他还莫名觉历呢,师傅这不但事先没跟他商量,事后也没跟他商量,整个事情他还不知道是什么个情况呢!
张斌刚一进来,他便将其请到一旁早准备好的椅子上坐下,然后便迫不及待的问道:“师傅,你这是干什么,为什么要得罪所有皇戚和勋贵啊?”
这话问的,张斌有点失望了,他略带不满道:“皇上,您不知道微臣是为了什么吗?”
朱慈烺有些尴尬道:“这个,朕还是知道一点的,既然师傅说换地,那应该就是为了地吧。”
咦,这小子,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这么问?
张斌不由好奇道:“皇上,您知道皇亲国戚和公侯勋贵吞并了多少土地吗?”
朱慈烺脸色微红道:“这个朕也知道一点,他们吞并的土地是有点多,但这天下毕竟是老祖宗打下来的,而且他们又是朕的叔伯兄弟甚至是爷爷、太爷爷辈,朕也不好说他们啊!”
张斌闻言,不由摇头叹息道:“皇上,这些微臣本来不想跟你详说的,因为微臣跟他们翻脸没什么关系,如果您跟他们翻脸,那就乱套了。看样子您怕是不知道他们吞并了多少土地,唉,这么跟您说把,大明的土地,十成里面,屯卫和平民百姓手里总共还不到两成,其他基本都在他们手里!”
“啊!这么严重,朕查过了,他们报上来的还不到两百万顷,大明的耕地最少也有八九百万顷啊!”朱慈烺闻言,不由大惊失色。
张斌摇头苦笑道:“皇上,他们这是在糊弄人呢。隆庆朝的河南按察使李攀龙在《送河南客》中就有一句,唯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河南除了官道,其他地方几乎都是皇室宗亲的!这点从后面福王分封洛阳也能看出来,因为河南根本凑不出两万顷封地,所有,只能在四川、湖广等行省凑!皇上,您以为西北的饥民为什么造反,为什么专挑皇亲国戚杀,天灾是一方面,但主要还是人祸,贪官也只是一个方面,主要还是这些皇亲国戚做太过分了,把地全占了,他们只能当佃农,一年到头累死累活都难得吃几顿饱的,一遇天灾,他们就没有活路啊!”
这一下,朱慈烺彻底惊呆了,他真没想到情况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
张斌又继续叹息道:“皇上,您应该知道现在皇亲国戚大概有多少吧,将近三十万啊,他们的俸禄您算过没,已经占了大明将近六成的税赋收入了,您知道吗,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再过五十年,大明所有税赋全发给他们都不够!虽然这次反贼肆虐,杀了十多万皇亲国戚,但是,这点数量,他们只需要不到三十年就能补回来了,您知道吗?”
朱慈烺哪能想到这些啊,他要是想的到就不会无动于衷了,这会儿张斌一说,他脸色顿时变得难看无比,他忍不住问道:“师傅,那怎么办,他们都是朕的亲戚啊!”
张斌淡淡的道:“微臣就是怕皇上为难才没跟皇上提这事,皇上,您就当不知道这些就行了,这个恶人,微臣来做!”
原来,师傅是这个意思,难怪师傅事先事后都不找自己商量,朱慈烺不由满脸感动的看向张斌,那眼中分明饱含着泪水,他哽咽道:“师傅,你对朕真好。”
张斌见状,心一软,下意识掏出手帕递给他,随即叹息道:“唉,皇上,要管好一个国家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大明这么庞大的国家,微臣能帮你做的,就尽量帮你做了,剩下的,就要看你自己的了。”
朱慈烺接过手帕,把眼中的泪水抹干,随即坚强的点头道:“师傅,朕会努力的,朕一定要做一个中兴大明的明君。”
张斌欣慰的点头道:“好,微臣一定尽力辅佐你成为一代明君。”
这正煽情呢,朱慈烺却是突然尴尬道:“这个,师傅,你看让哪些人进京参加廷议合适啊?”
晕死,最后还是要来问我,张斌无奈的道:“让他们全来肯定是不可能的,十多万人呢,别说皇极殿前面的广场了,整个皇宫都站不下,如果再加上他们的亲属和随从,整个京城都会被挤爆!实在不行,就让福王、郑王、蜀王这些丢了封地的来吧,他们人少,家人也差不多全遇难了,比较好安排吃住。”
第699章 安抚永乐勋贵
朱慈烺采纳了张斌的建议,向所有皇室宗亲发出诏令,此次廷议,就请丢失封地的几位亲王到京参与,其他人,就不要来了。
这福王、郑王、蜀王等指的自然不是福王朱常洵、郑王朱翊铎和蜀王朱至澎等人,因为这些人都已死于反贼之手,不过,他们的子嗣或者说王位继承人大多都逃出来了,比如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他就是历史上的南明弘光帝,这些王位继承人一般都不会逃到京城,因为未经当朝皇帝召见,藩王及其子嗣是不能入京的,他们只能逃去中都凤阳或者南都金陵。
这会儿这些落难的王子或者说新晋的亲王就在南都等候,等着拿回他们的封地呢,这一听说张斌要“夺”他们的封地,皇上又让他们进京廷议此事,他们自然一个个气势汹汹的跑过来了。
不过,廷议还没有召开,却有一堆公侯勋贵聚集到英国公府,展开了商议,或者说是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
会议的召集者是英国公张之极,但会议的主持者却是太师卫国公张斌,而参与会议的,基本上都是永乐勋贵。
英国公张之极按张斌的意思,在府里找了个大点的殿堂,在殿堂中间摆了个数丈长的长条桌,然后在桌子四周都摆上了椅子,所有公侯勋贵都坐在长条桌四周,大家坐下来,边喝茶边商议,倒也挺融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0/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