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5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3/550

这个大迁移是多方面的,皇室宗亲是往东瀛迁移,东瀛平民却是往外迁移,还有西北五省的部分平民也是往外迁移,张斌准备将他们分别迁移到了辽东、福广等受灾不严重或者没有受灾的地区。
比如广东最南端的琼州府,那里基本没有受灾,土地也相当的多,一年种上三季都没有问题,但是,那里却因为天气偏热,而且交通不方便,所以一直没怎么开发,差不多九成的地都是从未开垦过的荒地,塞过去四五百万人都不成问题。
还有东番,这会儿人口其实也不是很多,总共还不到两百万,再塞过去两三百万也不是问题。
辽东就更不必说了,原本三百多万人口,经历二十余年的大战之后,剩下的还不到百万,塞两三百万过去都只能达到战前的水平,而辽东那么广袤的疆域,要真正实现全面开发,起码得塞进去四五百万人口。
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自然不能胡搞,尤其还涉及到刚被镇压下去的反贼和刚被征服的东瀛,如果胡乱迁移,那必定会埋下隐患,甚至造成混乱,为此,专门抽调各方面的精干,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迁移指挥衙门,由他亲自出任衙门主官。
这个衙门的名字就比较长了,全名是福广、西北五省、辽东既东瀛总督衙门!
好家伙,这可能是大明有史以来管辖区域最多的一个总督,这些地方全加起来都超过半个大明的疆域面积了!
这天,总督衙门成立,所有下属官员都被召集到了文华殿前殿的一个大殿堂,这些官员也相当的庞杂了:
有永乐勋贵的老大,英国公张之极和几个五军都督府的实职左右都督;
有洪武勋贵的老大,魏国公徐文爵和几个南都五军都督府的实职左右都督;
有兵部尚书,辽阳侯卢象升;
有内阁大学士,海州侯孙传庭;
有福建水师总兵,晋江侯俞成龙;
有新晋的户部侍郎李岩;
有新晋的宁远伯祖大寿;
有新晋的东瀛总督孔贞运;
甚至还有新晋的总兵刘国能和李万庆!
这些人进来之后都是满脸懵逼状,因为他们还没进门就被大门两侧挂的竖牌匾给雷到了,什么福广、西北五省、辽东既东瀛总督衙门,什么临时会议室,这两块牌匾真把他们雷的不轻。
进了殿堂之后,里面的布置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去过东番的人还知道,这里面的布置有点类似东番陆军学院和海军学院的新讲堂,没去过东番的人那就莫名觉历了,正面一个唱戏的舞台,下面是一排一排的桌椅,这是几个意思,请大家来看戏吗?
然后陆续抵达的文臣武将更是雷的大家外焦里嫩,如此庞杂的官员集合在一起,恐怕只有早朝的时候才会出现。
一众文臣武将全部到齐,并按桌子上的名牌坐定之后,外面便响起一声高唱:“总督卫国公驾到。”
这卫国公可比一般的国公大得多,所以,在场不管是不是国公全部起身相迎,不过,卫国公张斌走进来之后脸上却满脸的尴尬,他就那么快步走到前面的讲台上,站在那里也不说话,貌似在等什么人。
众人这个奇怪啊,等谁呢,这里面的位子不都坐满了吗?
正在此时,外面又响起一声高唱:“皇上驾到!”
好吧,原来是皇上来了,众人连忙拱手齐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慈烺在王承恩和戚盘宗的拱卫下微笑这走上前台,又坐上了几个太监搬上来的龙椅,这才抬手道:“众卿免礼,赐坐,大家不用拘谨,朕就是来看看。”
原来,朱慈烺听说张斌要召开这么个特别的会议,感觉特别的好奇,所以硬要跟着来看看。
众人谢恩坐下,张斌这才面对众人朗声道:“诸位,这次召集大家来,主要是想与大家商议西北五省及东瀛平民的迁移问题,大家都知道西北五省天灾不断,出产的粮食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平民,而东瀛大半耕地即将置换成皇室宗亲的封地,出产的粮食也养不活那么多的平民,所以,本公在征得皇上同意后,准备来个大迁移,将西北五省和东瀛的部分平民迁徙到辽东、福广等地。”
原来是这么回事,在坐的文武官员终于明白了,这可是涉及到几千万人口的大迁移,难怪要召集如此多,如此庞杂的官员。
第704章 史上最牛总督
总督福广、西北五省、辽东既东瀛军事和民政,负责数千万人口的大迁移,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权力最大,最牛的总督了,没有之一。
当然,这么大个总督也不是谁都能当了,唯有张斌这样权力、威望和能力都能服众的牛人才镇得住这么大个场子。
张斌做了一番开场白之后,便转过身来,拉开讲台上那如同戏班子的幕布,一副足有丈许高的超大地图顿时呈现在众人面前,这是一幅大明最新的疆域图,建州三卫和东瀛都已经囊括在内。
他拿起墙边的一个长木杆,转过身来,朗声道:“如此大规模的迁移,最重要的就是维持秩序,不能乱,一乱就麻烦了,所以,第一步,要在东瀛和琼州府成立东瀛都司和广东行都司,并恢复和健全辽东行都司职能,将各地的屯卫体系先建立起来。”
说完,他在文臣武将中扫视了一圈,随即朗声道:“镇江侯,你辛苦一下,担当第一任东瀛都司都指挥使。”
毛文龙闻言,连忙起身拱手道:“末将遵命。”
张斌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来,随即转身指着地图上的东瀛,大致介绍道:“根据初步规划,东瀛六十六个藩国,有三十三个将置换为皇室宗亲的封地,其他三十三个藩国都必须建立卫所,卫所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各级官员都在现役和退役的明军将士中挑选,这个,辽阳侯,你负责配合镇江侯尽快筛选出来。”
卢象升闻言,连忙站起来拱手道:“下官遵命。”
张斌紧接着又指着汉中湖广道:“屯卫军户,全部从刘国能和李万庆两位将军手下抽调,刘国能、李万庆你们两位回五军都督府任职,暂定为右都督。”
这是要他们将手下遣散去东瀛屯田啊,刘国能和李万庆根本就不敢说什么,因为他们算是三十六营反贼里面最走运的了,其他反贼头目不是被朝廷给宰了就是销声匿迹,唯有他们两个人最后成为朝廷“高官”,他们还能说什么,只能拱手遵命。
张斌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来,紧接着又指着地图上的辽东道:“第二个,辽东行都司,宁远伯,你辛苦一下,担任都指挥使。”
祖大寿闻言,连忙站起来拱手道:“末将遵命。”
张斌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来,又指着地图大致介绍道:“辽东地域辽阔,最少要建四十个卫所,除了原有的卫所,新设卫所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各级官员都在现役和退役的辽东军和关宁军将士中挑选,不足的屯卫由京城五军都督府负责在军户中抽调,这个,英国公,你负责配合宁远伯尽快扩编屯卫,将辽东卫所屯卫补齐。”
这家伙,大明这将近三百年来屯卫一直在萎缩,到了张斌这里,反而开始增长了,而且一增长就是几十甚至上百个卫所!
张斌的意思,英国公张之极明白,就是将屯卫军户里面兄弟或者子嗣众多的分离出来,扩编城新的屯卫军户,他也站起来拱手道:“下官明白。”
张斌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来,张斌紧接着有指着地图上的琼州府道:“琼州府的广东行都司,暂定卫所十八个,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各级官员都在现役和退役的福广军将士中挑选,不足的屯卫由南都五军都督府负责在军户中抽调,这个,魏国公,你配合一下尽快扩编屯卫,将广东行都司卫所屯卫补齐。”
福广军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怎么计算军功,擢升各级将士,无需他人插手,只是这屯卫却是抽调不出来,广东行都司十八个卫所虽然不是东番九卫那样的超大型卫所,但是,屯卫数量也有将近十万户,他没空去管这事了,只能交给嫌的蛋疼的魏国公徐文爵来办了。
徐文爵隐隐听说过朝廷曾动议削了他的爵位,正是这位卫国公说好话,他才得以幸免,对张斌他自然感激不尽,张斌的话刚落音,他便站起来,激动的拱手道:“下官遵命。”
张斌微微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坐下来,随即又对户部侍郎李岩道:“维民,此次迁徙的平民超过千万,所需的农具、粮种、粮食数量都颇巨,你事先准备一下。”
李岩闻言,连忙起身拱手道:“下官明白。”
张斌微微点了点头,挥手示意他坐下来,随即又对福建水师总兵俞成龙道:“晋江侯,此次迁移以水运为主,但是,只能用镇远巡洋舰,不能用威远战列舰,你好好准备一下,将镇远巡洋舰改一改,多加些双层甚至三层的床铺,争取尽可能多的运载平民。”
俞成龙连忙起身拱手道:“末将明白。”
紧接着,张斌又将具体的迁移步骤一一做了详细的说明,将迁移相关事项一一分配给在场的文武官员,在他的督导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有他这么一位太师加卫国公,帝师加内阁首辅坐镇,各方面自然不敢怠慢,不管是南北两都的五军都督府还是个大明的精锐部队,不管是内阁六部的官员还是地方官员都在积极配合,迁移进展相当迅速。
一个个卫所出现在东瀛、琼州府和辽东的大地上;
数以万计的西北五省平民和东瀛平民慢慢踏上这些富饶的土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无数的农具、粮种、粮食通过马车、火车甚至是轮船的运送不断向这三地汇集,迁移过来的平民简直乐开了花。
当然,迁移过程中,也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比如皇室宗亲的迁移就出问题了,倒不是他们有意跟张斌对着干,他们已经没有这个勇气了,主要他们迁移速度太慢了,这平民百姓都迁移过半了,置换的封地也早就空出来了,好像还没几个皇室宗亲迁移到东瀛去呢!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这样拖拖拉拉可不行,张斌是准备年内完成迁移的,他们要这样拖下去,恐怕明年一年都完不成迁移,他哪里有这么多时间跟他们耗!
这天,他听闻潞王貌似又闹意见了,不由一气之下,带着五万关宁铁骑直奔卫辉府!
他是准备吓唬吓唬潞王,然后将其好好教训一顿,让这些皇室宗亲老实点,好好配合迁移。
不过,来到卫辉府之后,他瞬间就没脾气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些皇亲国戚迁移慢的原因了,这家伙,他们的家业也太大了,整个卫辉府府城里面到处都是马车,潞王府也差不多被潞王一系的后裔和他们的随从给挤爆了!
看着满脸无奈,甚至带着一丝畏惧的潞王朱常淓,张斌只能无奈的叹息道:“大弼,留下一万人马,帮潞王搬家,其他人马分成八股分别去帮鲁王、齐王等搬家!”
第705章 推广经济作物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终于慢慢接近尾声,崇祯十七年的年节也悄然来临。
新皇登基,普天同庆,这个年节,老百姓过的的确过的很开心,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大明步入盛世的希望。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历经苦难的崇祯朝终于过去,大明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永兴朝。
永兴元年二月,京城的年味儿还未散尽张斌便悄然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他想去中原看看,灾民的生活到底过的怎么样了。
火车晃晃悠悠的出了京城,出了顺天府,慢慢往南开去,张斌的目光一直注视着窗外,北直隶这会儿受灾还不是很严重,粮食是产量是有所下降,但还没到那种颗粒无收的境地,这会儿农户已经开始在地里忙碌了,京畿地区不再是一片荒芜,所有的耕地差不多都有翻动的迹象,田野中到处都是农户劳作的身影,不知道旱情严重的中原现在怎么样了呢。
还好,一路向南到了开封府,田间劳作的农户并未减少,地也基本翻动过了,这就证明,至少各地方官员都遵照朝廷意思把地划给老百姓了,而且还在积极的组织他们耕地生产。
话说这连年大旱,种下去的粮食几乎颗粒无收,张斌为什么还要让人种呢,这不浪费种子吗?
他让人种的并不是粮食作物,而是经济作物,比较耐旱的经济作物,比如马铃薯,比如油菜,比如棉花。
这些作物只是在幼苗期需要充分的水分,到了成熟期对水分就没多少要求了,干旱少雨的地方也是可以栽种的,只是栽种起来比较麻烦,比较费劲。
火车晃晃悠悠晃了一天多时间,终于抵达洛阳城北岸的车站,户部侍郎李岩已经带着一众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官员和几个工部主事在站台上等候多时了,张斌下车与大家寒暄了几句,便带着一大帮子人往黄河岸边赶去。
这会儿还没办法在黄河上面修铁路桥,他要抵达黄河南岸的洛阳城也必须坐渡船,不过,他并没有急着赶往渡船的码头,而是赶到了码头附近的一处引水渠源头,因为他想看看工部牵头设计的大型水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3/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