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5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8/550

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围坐下来,父子两一人拿了个饭碗,一碗一碗的干着香醇的马奶酒,两个女人含笑在一旁照顾这两个调皮的小孩,整个堂屋里都充满了欢笑声。
等他们父子两都喝了差不多了,又各盛了一碗饭,他老妈突然干咳道:“呼兰啊,你应该知道,妈是从科尔沁草原嫁过来的。”
呼兰这会儿喝的已经有点晕乎了,他连连点头道:“知道,知道,爸不是常说吗,您是科尔沁草原的一枝花。”
他老妈甜蜜的白了他老爸一眼,随即温馨的回忆道:“那时候你爸随多特罗部首领参加科尔沁会盟,我也不知道是中了邪还是怎么了,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家伙,还不顾家人的反对,跟他来到了察哈尔草原。”
他老爸闻言,骄傲的吹嘘道:“你跟着我过的日子可比在家里好多了,特别是现在,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赚个十来两银子一个月,儿子又这么出息,你还有什么好后悔的。”
他老妈微笑着点头道:“是啊,你厉害,儿子也有出息,我这辈子的确值了,就是我那可怜的兄弟姐妹啊。”
说到这里她竟然突然抹起眼泪来,呼兰连忙问道:“妈,您这是怎么了?”
他老妈哽咽道:“这火车也快修到科尔沁草原了,前几天,你舅舅托人传来消息,说他们日子过的很苦,家里的孩子天天饿的哇哇叫,妈这心里难受啊。”
呼兰闻言,放下饭碗,关切道:“要不给他们每家买几百斤粮食,托人送过去吧,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银子,咱家也不缺这点银子。”
他老妈闻言,不由破涕为笑道:“我就知道我们家呼兰是个好孩子,过上了好日子也不忘那帮穷亲戚。”
第714章 都想当包工头
察哈尔诸部的首领为了享乐都住进大同新城了,不过,他们也不是什么防备都没有了,他们的子嗣都没带进城中居住,而是留在草原上锻炼,也就是说,就算张斌突然动手,把他们全扣做人质,他们的部落也不会因此而完蛋。
他们还惊喜的发现,有了钱以后,部落的牧民们都开始疯狂生养后代,现在,几乎每家的婆娘都挺着个大肚子,这样下去,恐怕不出十年,他们各自部落的人丁就会翻一倍,不出二十年,他们的实力也会随之翻一倍。
这点着实让他们兴奋不已,这矿,他们估摸着最多也就是二三十年就挖完了,到时候这天灾也该过去了,到时候他们又有人,又有钱,实力不知道要强大到什么程度,大明这简直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他们还没意识到,手下的牧民已经慢慢适应了现在的生活,就算天灾过去,他们也不一定愿意再回到过去四处放牧的生活,而且,就算他们愿意再过游牧生活,草原上产出的东西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人口越多,越养不活!
他们只有依赖大明输送的粮食才能养活这么多人,大明一断粮,他们就得饿肚子。
他们只有依赖大明提供的各种生活物资才能过上现在这种好日子,大明一旦切断生活物资的供应,他们很快就会回到以前落后的生活,就算他们有钱都很难买到东西。
察哈尔诸部已经慢慢被张斌给定在大小城池中动不了了,接下来就轮到科尔沁部了。
大察铁路虽然还没修到察哈尔和科尔沁的交界处,但张斌对科尔沁部的渗透已经开始很久了,他派出很多精锐斥候,假装成草原上的游商在科尔沁各个部落间到处游走,宣传察哈尔的富有。
他们还热心的帮助科尔沁部落的牧民找寻他们在察哈尔部的亲戚,以此让更多人相信察哈尔部的富有。
他们甚至还免费为察哈尔部的牧民给科尔沁部的亲戚运送各种粮食和生活物资,以此坐实察哈尔部富的流油的事实。
察哈尔部的富有慢慢在科尔沁部流传开来,科尔沁部的牧民都开始委托草原行商找寻在察哈尔部的亲戚,他们大多如愿与许久不见甚至了无音信的亲戚联系上了,而且,大部分人都收到了察哈尔部那些富有的亲戚馈赠的粮食和生活物资。
很多科尔沁部的牧民都开始向往察哈尔部的生活,他们开始疯狂打听着察哈尔部的一切。
察哈尔部为什么会这么富有呢?
很简单,因为他们跟大明交好,而大明正好缺乏煤矿和铁矿,察哈尔草原四周的山区正好又发现了很多煤矿和铁矿,他们就这样发财了,那传说中的铁路修到哪里,哪里的牧民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听说,大明就快把铁路修到察哈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交界的地方了。
听说,大明的煤矿和铁矿还缺的厉害。
听说,大明那什么工部已经派人在科尔沁部南边的山区查找煤矿和铁矿了,而且还找到不少。
一个个消息不断在科尔沁诸部传播开来,有很多牧民都开始期盼,期盼着大明能尽快把铁路尽快修到科尔沁草原,请他们去挖矿,让他们也过上察哈尔部那样富足的生活,因为他们也遭灾了,他们的生活也大多都难以为继了啊!
这些消息连牧民都知道了,科尔沁诸部的首领自然也知道了,他们甚至知道察哈尔诸部的首领们都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美人有美人,天天就躺在豪华府邸里面数钱,数得手都快抽筋了。
这个时候,他们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很多部落首领都想主动联系大明,跟大明交好,以此让科尔沁诸部都过上如同察哈尔诸部那样富足的生活,这样,他们也能过上像察哈尔诸部首领那样的神仙日子了。
但是,科尔沁诸部中最大的部落首领博尔济吉特。布和却强烈反对,因为他是皇太极的岳父,后金指定的科尔沁贝勒,也就是科尔沁草原之主,但是,自从后金被大明征服之后,他这个科尔沁之主权势日渐衰落,他因此恨的牙痒痒,又怎么可能同意跟大明交好。
他的理由是,这是大明用钱财在诱惑大家上套,只要上了套,大家就等于自断手脚,从此就只能被大明牵着鼻子走了。
这个理由貌似很好很强大,这种事情,他这个“科尔沁之主”不点头,貌似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几次商议无果之后,科尔沁诸部的首领再没提起这个问题。
他们会这样算了吗?
当然不会,你博尔济吉特。布和不同意那是你的事,你不想发财关我们屁事,我们还想发财呢,你真当你还是科尔沁之主啊!
察哈尔诸部都就范了,我们科尔沁诸部还硬挺干嘛,科尔沁部只是蒙元下属的一个大部族好不好,他们察哈尔部才是蒙元正统,老大都跟大明交好了,我们这些做小弟的为什么不能跟大明交好?
很多部落的首领都开始派出使者秘密联系大明,大明那是来者不拒,想跟大明交好,没问题,想挖矿,想赚钱,没问题,怕博尔济吉特。布和报复,我们大明罩着你们!
于是乎,铁路还没修到科尔沁草原边沿,大明的关宁铁骑却突然出现在科尔沁草原的边沿,科尔沁诸部的首领们不但没有组织大军去抵挡,反而偷偷带着亲随去了明军大营。
很快,他们便和大明帝国内阁首辅,太师卫国公签订了协议,科尔沁诸部出人挖矿,大明出钱收购矿石,一切都按察哈尔部的成例来。
大明请人挖矿的戏码再次上演,科尔沁诸部首领也变成了包工头,察科铁路开始进入筹备阶段,一座座大小城池也开始进入规划。
博尔济吉特。布和扭捏了一阵,最后还是加入了包工头的大军,别人都在赚钱,他一个人扛着当穷鬼,那不傻帽吗!
话说大明真的这么缺煤矿和铁矿吗,光是察哈尔部使劲挖还不够,还要连同科尔沁部一起拉过来挖。
这点张斌真没骗人,大明对铁矿和煤矿的需求量的确越来越大了,因为东盛堂正在大明各地修筑铁路网,推广各种蒸汽动力设备,铁矿和煤矿的需求量的确在爆炸式增长。
更重要的,西北五省、辽东、广东、粮食和经济作物大丰收,急需出售啊,大明内部实在消化不完,不往外卖难道放那里发霉啊!
第715章 税赋暴增至三千多万两
永兴元年匆匆而过,一转眼就已经到了年末,这一年大明好像什么都没做,没有发动对外战争,没有官场地震,没有重大策略调整,没有任何大动作,平平淡淡,平平稳稳,至少北直隶、南直隶等地没有遭受旱灾的老百姓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在悄然改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钱越来越好赚了,大明各地,各种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生意都好到爆,只要胆子够大的,几乎都能赚的盆满钵满,只要勤劳肯干的,都能找到一份薪水不低的工作,赚钱的机会从未有如此之多。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在平平淡淡中悄然改善。
大家身上穿的衣服就不消说了,以前几年都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的平头百姓现在一年给家里人买几套新衣服都不显得稀奇;
吃的方面改善应该是最明显的,因为盐价越来越低了,所有老百姓都吃的起盐了,做出来的菜也不再寡淡无味了,还有就是各种食油开始悄然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厨房。
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是盐都吃不起,谁还去想油的问题,普通平民百姓家里也就在一年或者几年难得吃次肉的情况下才能吃到点肥油,现在就不一样了,东盛堂推出了一种平价菜籽油,一两银子五十斤,折合成铜钱的话就是二十文一斤,这个价格对于动不动就是几两一个月收入的老百姓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不知不觉间,所有的老百姓炒菜都开始用油炒了,而不是用水煮了。
这个时候,大家吃饭已经不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简单了,大家都习惯了吃用油炒的菜,而且盐还要放到刚刚好,如果再让他们吃那种水煮出来没一点油味,没一点盐味,估计大家都吃不下去了。
还有住的方面,以前民间比较富余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办法盖砖瓦房,盖不起砖瓦房也会想办法盖木石结构的平房,不过大明经过几十年的折腾,砖瓦房和平房已经不多见了,茅草房和土房慢慢成了平民百姓的主要居所。
现在,这个趋势又出现了逆转,茅草房和土房正在慢慢变少,很多老百姓都开始新建平房甚至是砖瓦房,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中。
至于出行方面就更不必说了,东盛堂在大明各地到处修铁路,坐火车已经成为远行的首选,以前书生赶考动不动就走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事情基本没有了,就算从最南边的广东承宣布政使司赶到北直隶京城也用不了几天!
当然,这还只是没受灾的地区,如果说受灾严重的西北五省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那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西北五省再没有饥民、流民、流寇,再没有遍地的反贼,再没有无休无止的战争,平原上不再赤野千里,村庄里也不再荒无人烟,老百姓也不再饿得到处找草根树皮吃,大家都吃上了大米白面,大伙也不再衣不遮体,因为这里就产棉花,海量的棉花,菜油更是管够,因为这里就是产油区。
总之,旱灾已经影响不到老百姓的生活,大家都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受灾之前,回到了万历中兴那几年最富有的时候,甚至,比那个时候日子过的都要好!
大明真的开始中兴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中兴!
这一切自然离不开中兴名臣张斌的努力,不过,他觉得这些还不够,老百姓日子还能过的更好,大明还能更富强!
这天,正好户部将全年税赋统计的账本送上来了,张斌仔细翻阅了一遍,随即便拿着账本向御书房走去。
永兴帝朱慈烺这段时间都兴奋的不得了,因为他都没想到,大明这么快就能中兴,一年,才一年时间,自己就超越了祖爷爷神宗万历皇帝,甚至超越了列祖列宗,大明几乎是一转眼就从奄奄一息变得身强体壮,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强壮!
他当然知道,这一切可以说都是张斌的功劳,所以,张斌求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起身跑到门口,亲切的把这位师傅兼岳父迎了进来。
张斌这个时候也没空管这些细节了,因为他有很重要的事情和朱慈烺商量,他在朱慈烺的“搀扶”下坐到龙案旁,随即便将手中的账本递给朱慈烺,示意他看一看。
朱慈烺翻开账本一看,顿时惊的目瞪口呆,卧槽,永兴元年,大明全年税赋收入三千一百余万两!
他使劲擦了擦眼睛,盯着那个数字看了几遍,没错,就是三千多万两,不是三百多万两!
有没有搞错,崇祯十七年大明的税赋还只有七百多万两好不,怎么突然暴增了两千多万两,他没有下旨加征三饷啊!
他抬头看了看张斌,见师傅没有说话的意思,连忙低下头,翻开账本仔细看起来。
两京十四省,他一页一页的看过去,很多行省的农田税赋都有明显的增加,他知道,这是因为师傅把皇室宗亲的地全部收了,然后分给了平民百姓,所以,税赋增加相当的正常。
然后,各省的商稅也在迅猛增长,甚至超过了农田税赋的收入,这个他也知道,因为张斌建议取消人口流动限制,取消路引,以加强商业流通,这样做的效果果然很明显。
不过,令他奇怪的是,两京十四省都没有暴增到两百多万两甚至是三百多万两啊,最多也就一百多万两,这三千多万两的税赋是怎么来的呢?
他翻到最后,终于明白了,户部单列了一项税收,那就是东盛堂上缴的税赋,一个东盛堂一年竟然上缴了一千四百多万两的税赋,差不多相当于大明两京十四省税赋的总和了!
他看着东盛堂上缴的税赋,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了,卧槽,这得是个多大的商号啊,以前怎么没见他们上缴这么多税赋呢?
他忍不住抬头问道:“师傅,这东盛堂是怎么回事?”
张斌淡淡的道:“皇上,请恕微臣一直没有告诉您,这东盛堂其实是微臣的外祖父一家开的,微臣在里面也占有很大的股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8/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