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校对)第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550

李祖述伸出右手,把吴文杰的手拨到一边,然后凑上去拍着他的脸道:“小子,你想太多了,九千岁不会放过我?你以为你是九千岁的亲儿子吗?像我爹肯定会为我拼命,因为我是他亲儿子,你去问问九千岁,他会不会为了你拼命?”
魏忠贤当然不会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喽喽拼命,他一个市井无赖欺负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那自然是手到擒来,但这些武将出身的勋贵就不一样了。
收拾文臣很简单,只要想个办法把他们官职撸了,他们就一点反抗能力都没了,那是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要收拾这些武将出身的勋贵就没这么简单了,人家麾下故旧一堆,都是各卫所的指挥使又或是千户所的千户什么的,你把人逼急了,人家直接跟你火拼也是有可能的。
魏忠贤真正能调动的撑死也就两三万锦衣卫和东厂番子,欺负那些文臣自然没问题,要跟勋贵对着干,他这点人马还真吓不住人家。
所以,魏忠贤很少招惹武将出身的勋贵。
吴文杰也不是个白痴,他仔细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下他不嘴硬了,剩下的唯有满脸的惶恐。
李祖述见吴文杰的样子,知道这家伙已经想明白了,他直接在吴文杰身上找了快干净的地方擦了擦手,随即冷冷的道:“小子,不要让我再看到你,不然,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第110章 兵书
吴文杰就这样灰溜溜的回了京城,他不知道自己是被张斌摆了一道,他只知道自己又多了一个敌人,一个比张斌更可恨的敌人。
他回京城以后自然是哭着喊着求他爹收拾李祖述甚至是临淮侯,吴淳夫却是给了他一个耳光作为答复。
开什么玩笑,九千岁魏公公正集中精力收拾东林党掌控朝廷大权呢,这会儿跑去惹南都那帮勋贵,吃多了啊!
天启五年五月,阉党开始大肆抓捕致仕和被罢免的东林党人,栽赃陷害、肆意虐杀,大有将东林党人一网打尽的架势。
京城这会儿是阉党横行、乌烟瘴气,金陵却是风平浪静、一片繁华,因为阉党暂时还没功夫把手伸到金陵来。
这天,在金陵最繁华的南市街,一队长长的马拉平板车缓缓出现在拥挤的街道中,这车队连绵怕不有两三里长,马车最少有上百辆,在生意红火的南市街也算是比较罕见的拉货队伍了。
这个车队就是从福建福宁州东盛堂总号过来送货的队伍,带队的正是张斌的二哥张冠,不但是他,大金所年轻一代资质比较出众的郑彩、杨耿、陈晖、郑兴、郑明等人全部过来了。
张成德原本是想金盆洗手,和海盗头子的郑芝龙划清界线,守着大金所的一亩三分地,做一个富足的土豪乡绅,但是,谢正刚一把张斌的意思转达,他立马就该变主意了。
倒不是他过分迷信张斌,主要是张斌告诉他,奸宦魏忠贤要掌权了,乱世就要来了!
奸宦王振掌权,导致蒙元瓦刺部入侵,北方大乱,生灵涂炭。
奸宦刘瑾掌权,蒙元鞑靼部趁机进犯大明,沿海倭寇兴起,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
这些,张成德自然知道,这会儿奸宦魏忠贤要掌权了,他也知道,只是他没有将这些事联系到一起。
张斌一提醒,他就明白了,魏忠贤一通瞎搞之后,大明肯定又要经历一场乱世浩劫。
张斌说的很对,乱世之中,老老实实做富家翁,那是找死,继续和郑芝龙合作,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才是保命之道。
所以,张成德接受了张斌的建议,继续和郑芝龙合作,经营东盛堂,扩大自己的势力。
原本郑芝龙向他借人去领兵打仗时,他也不想参与,只是任手下几个百户自己去掺和,但是,这下他不这么想了,他准备把自己的二儿子张冠派去掌控郑芝龙的海盗大军!
这个想法把张斌都吓了一跳,自己的二哥去当海盗头子,他老爹还真敢想啊,这要是被查出来,那可就麻烦大了。
不过,转念一想,他便释然了。
这会儿屯卫管理混乱的很,别说是他二哥这种不记数目的余丁了,就算是他大哥这种登记在册正卒,只要不应征去给朝廷打几次仗,鬼认得他是谁。
当然,也不排除熟识他的人去告发,不过,等他二哥出现在前台时,他应该早就“劝降”郑芝龙了,到时候完全可以说他二哥是打入海盗内部的细作什么的。
总之,为了掌控郑芝龙手下那帮海盗,这点险还是值得冒的。
南市街这边的东盛堂分号已经根据张斌的计划准备好了一切,车队甚至都没有在这边做什么停留,他们卸下一些货,又装上了一些货,然后便马不停蹄的往定远赶去。
到了定远县城的分号,他们也是卸下一些货,然后又装上一些粮食什么的,又掉头赶往戚家堡,好像是去做生意的,又好像是去停放马车的,反正他们有路引,谁又管的着呢。
这百来号人才赶到戚家堡不到三天,张斌便带着张差等几个亲随赶过来了,他今后可是要指挥这些人打仗的,自然要来熟悉鸳鸯阵,更重要的,他还想通过观察,了解一下戚家军到底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如果能把这套方法掌握并推广开来,那明军必将天下无敌!
这练兵可没那么简单,特别是要操练出像戚家军这样的无敌铁军更是艰难无比。
张斌结合《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观摩学习了好几天,甚至还亲身参与了几次操练,才看出一点皮毛来。
他发现,戚家军的操练相当的严格,不管是鸳鸯阵的配合还是各种兵种对自己武器的掌握要求都相当的严格。
比如弓箭手,射靶以八十步距离为标准,箭靶高六尺,阔二尺,每射三矢中二矢才算合格。
又比如长枪手,每个长枪手都必须熟练掌握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等技巧,最重要的还要练习准头,在二十步外立一个木制靶子,靶子高五尺,阔八寸,在靶子上面开五个孔洞代表人的目、喉、心、腰、足五处,每个孔洞安装一个直径一寸的木球在里边。然后长枪手站在二十步外听擂鼓指挥,擎枪作势,擂鼓一响就飞身向着木靶子戳去,能成功戳中五孔里的圆球才算合格。
这些单兵技能和鸳鸯阵的配合可不是光练练就算了,每隔半月还要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要挨鞭子,三次不合格,直接滚蛋!
还有什么负重跑,疾跑,慢跑,等体力训练的标准,更是不达标不行。
总之,最后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小队长一声令下,每个队员都必须迅速做出相应的战术动作,而且还必须快狠准,再往上,十个小队甚至是百个小队接到任何指令,都必须迅速完成。
这样操练出来的军队,各级将领和士兵配合得简直就如同一个一台精密的机器一般,打起仗来自然是战无不胜。
但是,这对各级将领和士兵的要求也相当的高,一般的屯卫,不操练个几年根本就达不到要求。
难怪天启元年戚家军最后的精锐全军覆没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操练出这样的无敌铁军,明末那形势,谁有闲心逮住一只军队操练几年,再加上明末屯卫那素质,你想操练,也得人家听你的啊。
张冠带的这百来号人在屯卫中都能算的上是精锐了,操练起来都叫苦连天,要不是大金所上上下下关系都还算不错,换做是那种压榨屯卫的千户或者指挥使,你逮住人这么玩命操练,人家不尿你一脸才怪!
就这样操练了一个月,张冠这批人自然不可能达到戚家军的标准,不过方法他们倒是掌握的差不多了,只要他们回去再继续按这个方法操练就行了。
张斌这一个月几乎有一半时间待在戚家堡,通过这半个月的观摩学习,他不但掌握了操练的方法,甚至还有了新的想法。
他想到了后世的职业军人,像戚家军又或是川军白杆兵其实已经脱离的屯卫的范畴,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职业军人了,如果大明能操练出一支职业军队,就算只有十来万人,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后金,绝对不成问题。
他决定结合《纪效新书》、《练兵纪实》和后世所见所闻,编写一本兵书,这本兵书的名字暂时定为《大明新军操练概论》。
第111章 致仕名臣
编写一本兵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般的兵书都必须包含选兵编伍、排兵布阵、练兵方法、指挥体系、军法奖惩、武器装备等基本内容,随便写写就是十多卷。
如若是凭空写出一本来,恐怕十年时间都不够!
好在张斌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什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等老兵书他已然读的滚瓜烂熟,《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他更是了然于胸,再加上后世的经验,两三年时间编本兵书出来倒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他也不是纯粹的借鉴抄袭,这会儿冷兵器和热兵器结合的兵书也就《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如果他纯粹借鉴抄袭,那人家还不如看《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呢。
他准备结合现有的兵书和后世的经验还有大明现在的武器装备水平,编写一本全新的兵书。
比如,选兵编伍方面,他准备打破伍和什的传统编伍方法,以班为基础单位,也就是一个班一个鸳鸯阵,十二个人。
又比如,排兵布阵方面,不光有鸳鸯阵,还有排枪阵、步车联合战阵、步炮联合战阵等新的阵式。
再比如,武器装备方面,他准备加入地雷、手雷、新式后膛火炮等比较实用的热武器。
在整书的编辑方面,他也准备打破纯文字描述的传统,采用图文并茂的来编写。
他原本想着,自己一个人,在金陵这些时间,要将整个兵书编写完,恐怕有点够呛,却不曾想,他刚一开始编写,立马就有人加入进来,而且越来还越多。
第一个加入是戚家军老将戚银,他呆家里几十年可不是成天傻坐着,很多时候,他也在研究兵书战阵,张斌一说要编兵书,他立马就来兴趣了,而且,由于他指挥过不少战斗,很多想法甚至比张斌还周全。
紧接着戚银之后,毕懋康也加入进来,他可是明末少有的武器专家,对火枪、火炮、战车的了解可比张斌全面的多。
然后,曹化淳竟然也来了兴趣,当然,他最多也就能提出一点建议,因为他也就读了些兵书,这会儿能出宫的时间也只有那一点。
最后,还有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人也加入了兵书的编写,这个人真的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天,他正和毕懋康在书房商讨新型战车的结构呢,在外面值守的孙标突然跑到书房门口朗声道:“大人,门生陈子龙求见。”
张斌这个奇怪啊,不是让他们回去好好读书,准备参加两年后的科举吗,怎么才这么点时间陈子龙又跑过来了,他略带疑惑道:“恩,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陈子龙便匆匆的走进书房,他手里竟然还拿着一个装拜帖的盒子!
双方见礼之后,陈子龙便恭敬的将盒子举到他跟前,朗声道:“恩师,原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徐光启徐大人想来拜访您一下,不知您有没有空?”
徐光启,又一位致仕名臣!
张斌闻言,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这徐光启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农学、水利、兵法、武器等等等等,是明朝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官清正廉洁,勤勉有佳,并不是那种只会做学问的书呆子,天启和崇祯两代皇帝都对他颇为赏识,在崇祯朝他更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可惜他是生在明末,要他生在明初或者明朝中期,他一个人就能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
这么一位致仕名臣竟然要来拜访自己,张斌激动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颤手拿起盒子里的拜帖一看,果然是徐光启,他找自己竟然是为了请教土豆和红薯种植的问题。
原来,这会儿徐光启正在家里编写《农政全书》,有位学生给他找来了张斌的《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做参考,正好,陈子龙去拜访他的时候又提起了张斌,于是他就有了来拜访张斌的想法。
张斌拿着拜帖正发愣呢,毕懋康突然建议道:“双全贤弟,徐大人德高望重,让他过来拜访恐怕不妥,不若我们上门去拜访他吧。”
张斌闻言,立马点头道:“孟侯兄说的对,怎敢让徐大人亲自登门拜访,应该我们去拜访他。”
紧接着他又问陈子龙道:“懋中你跟徐大人熟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5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