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1

第三十六章
早朝
  寅时三刻,天际才刚刚露出一点曙光,路上的光线还有些昏暗,杨聪便已穿着崭新的官服出现在西长安街皇城侧门附近。
  今天是他第一次上早朝,他自然不敢去太迟,所以,寅时他便起来了,寅时两刻他便出发了。
  陆府本来离皇城就近,他不一刻钟便到了,原本,他以为自己来的已经算够早的了,不曾想西长安门外却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竟然有人比他来的还早,这些人,也不知道是图表现呢,还是实在闲的发慌。
  他暗自摇了摇头,慢慢来到了队伍最后面,一路上也不知有几个不认识官员拱手向他问好了,搞的他走几步就要抬手回个礼,走几步又要抬手回个礼,好不麻烦。
  别看他才是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京官里面比他职位高的一抓一大把,但他这状元之名可不是假的,升官可比一般人快得多,再加上他陆松女婿的身份已然传开,这些京官自然知道他潜力无限,所以,一般官员都对他客气的很。
  还好,皇城外严禁喧哗,这些官员也不敢停下来聊天,误了进皇城的时间,他也就抬抬手回个礼便完事了,要不然,他今天怕是走不到皇宫就要被一堆人缠住了。
  早朝一般是卯时开始,但是,参加早朝的官员必须提前一刻钟在午门前按分属衙门和品级站好队列,丝毫不能乱,要不然,进皇宫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了,毕竟参加早朝的文武官员加起来都有上千,要一窝蜂往门口挤,那不把两边掖门堵住才怪。
  杨聪可没参加过早朝,一来到午门前他便有点傻眼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站什么位置啊。
  还好,正当他抬头四处张望的时候,不远处一个白胡子老头抬手向他招了招,示意他过去。
  这人就是翰林院侍讲学士穆孔晖了,杨聪为了南京户部尚书的事都跟聂豹商量几回了,这位阳明一脉的大佬他自然见过了,正好,这穆孔晖就是翰林院的,他倒不用到处找站班的位置了。
  他连忙疾步走过去,恭敬的朝穆孔晖施了个礼,又低声跟其聊了几句,随即便站在翰林院的班列里面静静的等候起来。
  卯时到,午门三通鼓响,左右掖门缓缓打开,一众官员排着整齐的队列有条不紊的进入皇宫,在金水桥前,所有人又停下来自动整了整队伍,随后便依次来到太和殿前广场,分立在御道两侧。
  紧接着,一阵乐声响起,嘉靖从中和殿慢慢来到太和殿前的廊道下,坐上龙椅,两侧太监再用力一鸣鞭,鸿胪寺礼官随即便大声唱道:“入班。”
  文武百官转过身来,行一拜三叩头礼节,齐声山呼万岁,嘉靖抬手示意所有人平身,随后便进入奏对环节。
  杨聪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切,感觉着实新奇无比。
  他这翰林院修撰其实清闲的很,平时的主要工作也就是修史和著书,有时候皇上也会让他去讲讲经筵,其他就没什么事了,这修史和著书都非一日之功,所以,他哪怕几天甚至几个月什么事都不干也不会有人说他,只要皇上相召的时候他好好表现一番便成。
  这奏对环节其实跟他没任何关系,因为他就不负责任何具体政务,自然没什么事好上奏的。
  不过,他却是看得津津有味,因为通过奏对,他能了解很多朝堂大事,毕竟他这翰林院修撰也不可能当一辈子,早点了解朝政,今后升职了就不会两眼一抹黑了。
  他这会儿最关心的当属南京户部尚书的归属问题,因为金陵那边早就传来消息,就在前几天,现任南京户部尚书徐问已经告老返乡了,这个位置等于已经空缺了,聂豹经他一番劝说之后也已经跟阳明一脉的几位大佬通了气,准备争取这个位置了。
  杨聪想着,这事应该不会拖很久,就这两天,朝廷应该就会商议南京户部尚书人选,但令人奇怪的是,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时上奏的时候竟然压根就没提这事!
  难道,这事就这么一直拖着吗?
  不可能啊,南京户部尚书负责的事情多着呢,其不但负责盐引的发放,还负责大明东南几省的税赋征收,还负责漕运、南京留守朝廷官员俸禄发放等事宜,如果空悬的久了,南直隶那边非乱套不可。
  这会儿杨聪真有点急了,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朝堂大事,而且这事关系甚大,但是,这会儿他还不知道夏言会提出什么人选,也不知道嘉靖是什么态度,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势力想参与争夺,这事,还真是悬啊。
  他焦急的等待了半天,奏对环节终于结束了,正当他以为今天要失望而归时,嘉靖突然开口道:“南京户部尚书徐问已然告老返乡,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举荐啊?”
  这!
  这嘉靖还真是不走寻常路啊,这事按理来说应该是由吏部尚书李时提出来,他再询问群臣,又或者组织廷推,他倒好,直接自己问了。
  不过,也好,不管是谁提出来的,这事总算是开始了,杨聪不由偷偷看向远处的内阁班列。
  内阁首辅张璁这会儿已经老得不行了,整个早朝他都没吭气,这会儿更是如同睡着了一般,看样子是不会出手了。
  内阁大学士李时和翟銮也如同两尊菩萨一样站在那里,压根没有动弹的意思,唯有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咳嗽一声,走出班列,跪在御道中间,拱手朗声道:“皇上,微臣举荐工部左侍郎刘伯跃,刘大人为官清廉,恪尽职守,足可当此大任。”
  他这一出声,后面立马有一大堆官员从班列里疾步走出来,跪在他身后,朗声道:“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好家伙,这里面不但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屠侨,还有几个侍郎和五寺主官,阵容可谓强大的很。
  不过,还好,夏言提的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工部左侍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紧接着,兵部左侍郎聂豹也咳嗽一声,从班列里走出来,跪在御道中间,拱手朗声道:“皇上,微臣举荐兵部右侍郎张时彻,张大人忠君爱国,勤勉任仕,在出任四川巡抚期间不但清剿了土司叛乱,还曾调拨粮草,赈济灾民,对户部事物相当熟悉,足可担当大任。”
  聂豹的话音一落,也有好几个人从班列里疾步走出来,跪在他身后,朗声道:“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这阵容就有点寒碜了,因为这些人职位都不高,甚至连一个六部侍郎都没有,就更别说都察院左都御史那样的高官了。
第三十七章
廷议否
  杨聪或者说阳明一脉这边在京城的势力比起夏言一党来,着实差的有点远。
  人家夏言身后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带头,六部侍郎,五寺主官等一大堆,而聂远身后连个六部侍郎级别的人物都没有,双方这实力,简直没有可比性。
  这不输定了吗,杨聪为什么还要怂恿阳明一脉出手呢?
  聂豹应该也知道这情况,他为什么还要傻乎乎的站出来呢?
  很简单,他们都在赌,根据嘉靖皇帝的脾性赌。
  嘉靖喜欢看群臣内斗,这点在朝堂上并不是什么秘密。
  他刚继位之初,便挑起了大礼议之争,“看”着张璁、霍韬、方献夫等斗败了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和内阁大学士杨一清。
  这会儿他又在纵容夏言和严嵩一党斗内阁首辅张璁一系,历史上,他还纵容严嵩斗夏言,纵容徐阶斗严嵩,总之,整个嘉靖一朝朝堂斗争都没停过,而嘉靖不但不阻止,还在背后推波助澜。
  杨聪和聂豹就是赌的这一点,嘉靖不是喜欢看群臣内斗吗,那么,他肯定希望看到阳明一脉和夏言一党斗起来。
  至于实力对比什么的,这个并不是重点。
  当初张璁还只是个观政进士呢,连职位都没有,还不是斗得内阁首辅杨廷和和内阁大学士杨一清都下台了。
  当初夏言也只是个七品的都给事中呢,还不是斗得内阁大学士方献夫和霍韬下台了,这会儿内阁首辅张璁都被斗得干不下去了。
  所以说,实力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嘉靖希不希望他们斗起来。
  只要嘉靖希望他们斗起来,那么,势力弱的一方反而更有机会胜出。
  张璁和夏言的例子就是明证,嘉靖就是喜欢“锄强扶弱”!
  所以,当初聂豹想要大造声势,让太子太傅驸马都尉京山侯崔元和武定侯郭勋,甚至是魏国公一系都站出来声援时,杨聪都劝住了。
  他就是要让自己这边显得势单力薄,这样,嘉靖才会偏向他们这边。
  那么,嘉靖到底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
  嘉靖一看这架势便明白了,这是阳明一脉向夏言一党发起挑战呢。
  阳明一脉这会儿在京城的势力着实有点寒碜,除了兵部左侍郎聂豹和兵部右侍郎张时彻,剩下职位最高的就是翰林院侍讲学士穆孔晖了,跟夏言一党差太远了。
  群臣内斗,好啊!
  不管是夏言一党斗张璁一党,还是阳明一脉斗夏言一党,对他来说,都是好事,只要群臣斗起来,就不会想着跟他这个皇帝斗了,而且群臣一旦斗起来,必定会求助他这个当皇帝的,这样,他的权威就更甚了。
  这阳明一脉实力太差了怎么办呢?
  没关系啊,朕给你们机会!
  他是喜欢“锄强扶弱”,不过,他心里想的可不是什么“锄强扶弱”,而是玩平衡之术。
  这平衡之术可以说一直是朱明皇室奉行的治国宝典。
  洪武朝、永乐朝,武将勋贵实力太盛,他们就培养文官来对抗。
  洪熙朝、宣德朝,文官势力日盛,他们又支持武将勋贵对抗文官。
  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英宗亲信太监王振,御驾亲征,以致土木堡惨败,武将勋贵死伤殆尽,后面的历代皇帝不但不收拾太监,反而培养太监来对抗文官!
  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为了玩平衡之术啊!
  武将勋贵不行了,那就培养太监去对付文官啊!
  这平衡之术玩的,有明一朝出的大太监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多,到后面,也不知道这天下到底是朱明皇室的还是太监的了!
  不过,这嘉靖倒不喜欢用太监对付文官,他喜欢用文官对付文官。
  这平衡之术他可以说是玩的炉火纯青,一开始,他的眼光也相当的不错。
  像他选拔出来的“斗将”张璁和夏言虽然都好斗,但却不是那种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权夺利的贪官污吏。
  他们都是那种比较清廉的官员,而且他们的能力也相当不错,所以嘉靖前期整个大明发展的还算不错,甚至还出现了嘉靖中兴的征兆。
  可惜,后面他痴迷长生之术,误信了青词“写得好”的严嵩,以致朝纲败坏,贪腐盛行,嘉靖中兴也戛然而止。
  当然,这会儿还会不会重演历史上那一幕就不好说了,因为杨聪已然高中状元,并站出来向夏言和严嵩一党发起了攻击。
  嘉靖看了看自己的老师穆孔晖,又看了看自己提点的新科状元杨聪,假假意思犹豫了一下,随即便朗声道:“嗯,刘爱卿和张爱卿都相当不错,朕还需得好好考虑一下,退朝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