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411

  要知道,这盐引从南京户部发出来之后可不是马上就能领到盐,而且这盐引也不是直接发给盐商的,而是发给边关将领或者官员的,盐商要想领到盐引去换盐,必须将边关将士所需的粮草辎重全部送到指定的边镇,然后经过相关将领和官员确认签字才行。
  这个过程,漫长无比,耗费的钱财那也不是一星半点,他这一通命令发出来,盐商几个月甚至半年的辛苦就等于是白费了。
  这好不容易将粮草辎重运送到边镇,换取了盐引,却领不到盐,怎么办呢?
  如果你“识趣”,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很简单,赶紧去给新上任的南京户部尚书鄢懋卿孝敬银子啊,银子孝敬够了,人家自然会给你换发新的盐引。
  鄢懋卿也是这么想的,要说到贪腐,他可是行家里手,要不严嵩也不会派他来主持南京户部不是。
  他玩的这招,跟严嵩当初玩的那招简直异曲同工,同样是一石三鸟。
  首先,他是要恶心阳明一脉,依附于阳明一脉的盐商辛辛苦苦将粮草辎重送到边镇换取了盐引,却换不到盐,自然会去找他们不是。
  问题,找他们也没用啊,因为这会儿阳明一脉的官员已经管不到这些了,到时候,他们就有得烦了。
  然后,他是要警告那些盐商,让他们识趣一点,看清楚现在是谁在做主,还不赶紧改换门庭,本官就让你们赔的裤子都没得穿!
  最后,他自然是为了捞钱。
  他是想以此来向严嵩展示他捞钱的本事,今年的盐引已经发出去了又怎么样,这钱,盐商还是要老老实实给他孝敬回来。
  他可不管盐商开年的时候为了争取盐引份额有没有花钱,就算花了钱,那也是送给阳明一脉的官员或者杨聪的,那不算,得再给本官来孝敬一份才行!
  他也不管盐价会不会因此而上涨,盐价哪怕翻一倍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他吃盐又不用花钱,南京户部尚书可是管着所有的盐场,想要盐,那还不简单,让人送几车人家就得送几车。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他这么一搞,那些盐商的确是麻烦大了,不管有没有将粮草辎重运送到边镇,他们都得来南京孝敬这位新上任的户部尚书,要不然,这盐引生意就没法做了。
  可惜,他想得有点过于“天真”了,这盐引生意,能有正常情况吗?
  盐引生意原本就不是正常的生意好不好,那些盐商跟阳明一脉的官员或者说杨聪等盐引份额的掌控者可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依附于杨聪的盐商,那本就是杨家的掌柜和管事,他们能不知道鄢懋卿这家伙要上任了吗,他们能栽人家手里吗?
  开玩笑,他们要真栽鄢懋卿手里了,那才叫不正常呢。
  早在廷议举行之前,杨聪便命人八百里加急传告所有盐商,这盐引生意,以后恐怕是没得做了,已经换取盐引的,赶紧去盐场把盐全领出来,尚未换取盐引的,什么都不要管了,赶紧把手头上的事情了结了,准备做其他生意吧!
  鄢懋卿那可是拿到正式的任免公文才从京城出发赶往金陵的,而且,他在路上那也是悠哉悠哉,边游山玩水,边享受着沿途官员的孝敬,京城到金陵两千余里,他足足走了一个多月!
  他这慢吞吞的速度,怎么跟人家比,等他赶到金陵的时候,杨聪和定国公府、魏国公府等盐引掌控者手底下的盐商早把盐引生意给了结了,做其他生意去了。
  所以,他发出命令之后,并没有一个人去盐场领盐,也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孝敬银子,原来的那些盐商,就好像消失了一般,一个都不见了!
  他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大的失算了一回,严嵩却是一计接着一计,环环相扣,把夏言引向了无底的深渊。
  刚开始的时候,严嵩便欺骗夏言,抢夺南京户部尚书之位,完全是为了收拾鞑子呢,这会儿南京户部尚书之位既然已经到手了,夏言自然是迫不及待的找严嵩商量收拾鞑子的大计。
  廷议才刚刚结束,鄢懋卿的任命才刚刚发出去,人都还没上任呢,夏言便命人去传召严嵩了。
  严嵩心里自然清楚是怎么回事,不过,表面上他还是装作一无所知。
  他来到夏言的值房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装了番孙子,恭恭敬敬的行了番礼,这才问道:“首辅大人,招下官前来不知所谓何事啊?”
  夏言可不知道这家伙正把他往坑里带呢,他略微有些激动道:“惟中,这会儿南京户部尚书之位已然易主,西北边军的粮饷应该是足够了,是时候组织大军去收拾鞑子了,不过,这收拾鞑子的大计还得有人主持才行,你觉得,曾铣和仇鸾谁更适合出任主帅呢?”
  曾铣,那是纯纯的夏言一党,跟严嵩并没有什么瓜葛,因为这个人就如同夏言一般,两袖清风,人家自然不可能跟严嵩这种大贪官同流合污。
  仇鸾,则恰恰相反,这家伙的贪婪,连严嵩都有点自叹不如,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要论阵营,他自然是妥妥的严嵩一党,他跟夏言也没有任何瓜葛。
  严嵩也明白,夏言这话的意思就是在问他,这收拾鞑子的大计,到底是你的人来主持,还是我的人来主持呢?
  如果是贪钱的大计,严嵩当然是当仁不让,这收拾鞑子的大计,那就不好意思了,那可是个天坑,你自己往下跳吧!
  严嵩装出恭敬的模样,毫不犹豫的拱手道:“这种事,自然是首辅大人做主,首辅大人觉得谁合适,那才是最重要的。”
  夏言可不知这是严嵩的连环计,他只当是严嵩真的如同表面上装出来的一般,尊重他的决定呢。
  他欣慰的点了点头,随即牛逼哄哄的道:“如果要论上阵杀敌,自然是咸宁侯仇鸾更胜一筹,不过,这收拾鞑子的大计主要还在于策略,我觉得还是曾铣来主持更合适一点,你觉得呢?”
  白痴!
  什么你觉得,我觉得?
  你觉得仇鸾打仗厉害吗?
  那就是一坨狗屎!
  你觉得曾铣能收拾鞑子吗?
  做你的春秋大梦呢!
  严嵩心中一阵冷笑,表面上,他却依旧装作恭敬的样子,毫不犹豫的拱手道:“首辅大人英明,下官也觉得由曾铣来主持更合适一点。”
第十四章
异想天开
  曾铣,字子重,浙江台州府黄岩人,商户出身,嘉靖八年进士,曾任福建长乐知县,都察院御史,辽东巡按,山东巡抚等职。
  他在巡按辽东和巡抚山东期间曾多次平定兵变和叛乱,可谓经验丰富,能力出众,而且,他有胆识,有谋略,擅于用兵,继杨聪出任宣大总督之后,鞑子也不是没来寇过边,但都被他率军给击退了。
  按理来说,由这么个人来主持收拾鞑子的大计,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朝廷全力支持,他还真有可能把鞑子给收拾了。
  可惜,朝廷,或者说严嵩并没有打算全力支持他,严嵩之所以同意让他来负责收拾鞑子的大计,完全就是为了坑夏言呢。
  曾铣可不知道这一点,收拾鞑子,收复河套,一直就是他的目标,刚开始他调到山西出任巡抚的时候就曾上过《请复河套疏》,当时的宣大总督杨聪那也是雄才伟略,两人虽不是同一阵营,在收拾鞑子这件事情上还是配合的相当不错的。
  如果杨聪不被调走,两人通力配合,还真的有可能收复河套,把鞑子赶到荒芜的漠北去,那样一来,西北的边患就不足为虑了。
  可惜,杨聪被调去东南剿倭了,而且,杨聪调走之后相应的粮草辎重和军需物资也逐渐向东南倾斜,他虽然有心收复河套,奈何粮饷不足,组织不了足够的大军,他也只能悻悻作罢。
  好不容易,等到杨聪把倭寇和海盗都剿灭了,他以为机会又来了,只可惜,紧接着,安南那边又出事了,杨聪又被调去西南,主持对付安南莫氏的大计了,相应的粮草辎重和军需物资又开始向西南倾斜,他还是只能干等着。
  紧接着,没过多久,杨聪又把安南给平定了,大明边境,好像就西北一地还有边患,其他地方都已经平定了。
  他以为,这下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收复河套,将鞑子赶出关外了,没想到,作为内阁首辅的夏言却一直调不来粮饷,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干瞪眼而已。
  原本,他以为,在宣大总督和山西巡抚任内,收复河套,收拾鞑子怕是没有指望了,却不曾想,他在这蹉跎了将近十年,等到都快绝望的时候,夏言突然派人通知他,粮饷马上就要有了,赶紧的,上奏,再请收复河套,你想召集多少边军,需要多少粮饷,只管提!
  这一下,着实把他给激动的不行了,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是把粮饷给盼来了。
  他当即便写了封《重论复河套疏》,将收复河套的计划全盘甚至后续抵御关外鞑子的计划全盘奉上。
  说实话,如果朝廷真能按他说的来,给他足够的支持,这西北边患还真有可能被他给解决了。
  只可惜,这只是严嵩的连环计而已!
  他是雄心勃勃,想大干一场,严嵩却压根就没打算给他提供足够的粮饷。
  这《重论复河套疏》一奏上去,夏言倒是兴奋的不行了。
  他当这内阁首辅多年,虽说一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没出过什么纰漏,但是,要论功绩,却是一点皆无。
  东南的倭寇和海盗虽然被剿灭了,但是,跟他没有关系,因为那是人家杨聪所为,就算要论功绩,那也是阳明一脉的。
  安南虽然收复了,跟他还是没有关系,因为那还是人家杨聪所为,他压根就没出什么力。
  内心狂傲的人,一般都妄想着自己与众不同,能把所有人都比下去。
  夏言同样如此,可惜,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内阁首辅,却一直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来,反倒被杨聪一个毛头小子给比下去了,让他心里如何能服气?
  这下好了,粮饷有了,曾铣也是他提拔的亲信,如果曾铣能一举收复河套,将鞑子赶出关外,从此解决西北边患,那他这内阁首辅就立下不世功勋了。
  他收到曾铣的《重论复河套疏》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命人去将严嵩叫过来,想与严嵩商议一下,怎么支持曾铣,彻底将鞑子收拾了。
  严嵩看过奏折,心里不由冷笑连连。
  曾铣这白痴,还真是异想天开啊!
  这家伙,竟然建议山西三大边镇和陕西三大边镇各招募精兵三万,然后两面夹击,一举击溃鞑子,收复河套!
  开什么玩笑,一个边镇招募三万大军,六个边镇就是十八万大军,那得多少粮饷?
  不说多了,就按普通的步卒来算,十八万大军,一个月最少也需要粮饷三十六万两,一年就是四百多万两,比整个大明一年的税赋还要多!
  你家伙是在想屁吃呢!
  盐引的收益,一年才多少?
  就算鄢懋卿一文钱都不贪,就算所有盐商一文钱也不用孝敬,全部换成粮饷,去支援边军,撑死也就能挤出四百万两左右的粮饷来。
  我这好不容易把南京户部尚书之位抢过来,一文钱好处不捞,盐引收益全部拿去给你招募大军,收拾鞑子?
  你怕是没睡醒!
  你知道多少人在打着四百余万两的主意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