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校对)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411

  杨荣却是继续发癫道:“只要你能考上举人,这个家,你来做主,爷爷都听你的!”
  好吧,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杨聪无语。
  这时代,也太疯狂了,真是“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
第四十五章
都是海禁惹的祸
  杨荣激动的模样真把杨聪吓到了,他真怕自己的爷爷一个控制不住,跟范进一样,疯了!
  怎么办呢?
  这样激动下去,可别真把脑袋给烧坏了,得想想办法,给自己的爷爷泼点冷水,让他降降温。
  当然,这冷水不是真正的冷水,要他真突然拿一盆冷水从他爷爷头上泼下去,他爷爷估计疯的更快。
  他想了想,突然叹息道:“唉,这秀才倒是好考,这张家大小姐却没这么好娶啊,爷爷,你说这龙溪陈氏要是乱来,我们怎么办呢?”
  杨荣闻言,果然慢慢冷静下来,他在杨聪的搀扶下坐到书桌跟前,仔细想了想,这才摇头叹息道:“唉,这事的确有点麻烦,不过,你放心,那龙溪陈氏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胡来,用徐大人那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该能把这事应付过去。”
  说到这事,杨聪自己都有点烦闷了,这龙溪陈氏,还真是个大麻烦啊,就算自己高中进士,估计都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因为他们手底下有海盗啊,而且,他们还跟倭寇关系密切,这倭寇大明可是剿了几十年才剿灭,自己一个人能把他们收拾了吗?
  他忍不住抱怨道:“爷爷,这龙溪陈氏明明违反海禁,通倭,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就没人弹劾他们呢?”
  他这其实是句气话,就是下意识发泄一下,他压根就没有想从自己的爷爷这里得到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严老先生已经回答过他了。
  暂时来说,这个问题貌似是无解的,因为海商豪门势力太大了,而且他们行事卑劣,根本就没人敢招惹他们。
  没想到,杨荣却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给出的答案跟严老先生完全不一样。
  他摇头叹息道:“唉,这海商豪门的事没这么简单的,以前你还小,不懂事,所以爷爷没跟你细说,现在,倒是可以好好跟你说说了。”
  杨聪下意识跟着摇了摇头,还有什么好说的,答案他已经知道了,严老先生都已经说过了。
  他正在那摇头呢,杨荣却是突然郑重的道:“聪儿,你应该知道,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爷爷今天跟你说的话你可不能到处乱说,如果被有心人听了去,很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卧槽,这是什么意思?
  杀身之祸?
  杨聪真想不到什么话说出去会有杀身之祸,他只能信誓旦旦的点头道:“爷爷,你就放心吧,孙儿不会到处乱说的。”
  杨荣点了点头这才小心的道:“龙溪陈氏,四大海商豪门,说白了,都是朝廷的海禁给惹出来的!”
  这!
  海商豪门是朝廷海禁惹出来的,这事杨聪早就听严老先生说过了,不过人家用的不是这口气啊。
  他貌似有点明白了,原来所谓杀身之祸是这个意思,听他爷爷这口气是对朝廷海禁不满啊!
  这海禁可是大明历代皇帝整出来的,嘉靖朝这次严厉的海禁就是当朝皇上亲自决定的,对海禁不满,说白了就是对当朝皇上不满啊,这可是欺君之罪,要让锦衣卫或者东厂的人知道了,真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这话都说出来了,杨荣貌似少了些顾忌,他看着窗外,悠悠的道:“你年纪小,见识的少,不知道这海禁的祸端。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正是先帝弘治中兴之时,那时真是好年景啊,先帝力行节俭,减免税赋,勤政爱民,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各地的商户也因此获得了难得的机遇,一发而不可收拾,像南直隶的布匹和丝绸,浙江的粮食和铁器,江西的瓷器,我们福建的茶叶等等,出产量都在疯涨,简直是要多少有多少。这东西产的多了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大明就这么多人,需要的东西就这么多,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产多了,反而会造成恶性竞争,使得价格下降,利润微薄。这个时候,除非你把东西卖出去,卖到大明以外去,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人冒着风险将一船一船的货物卖到东瀛,卖到琉球,甚至卖到南洋,那些地方,利润简直高的惊人。那时候朝廷并不怎么禁海,福建、浙江等地都有市舶司,只要把市舶司提督太监招呼好了,你偷运多少东西出去都没什么关系。可惜,到了嘉靖二年,因为东瀛使者在浙江爆发争贡之役,皇上一怒之下,直接关了福建和浙江市舶司,禁止大明商户与东瀛通商,这一下,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的商户简直欲哭无泪,他们产出的东西怎么办?”
  说到这里,杨荣特意停了一下,他是怕杨聪年轻识浅,听不明白。
  杨聪哪能听不明白啊,这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啊,货物太多,卖不出去啊。
  这海禁真是坑人啊,本来沿海出产的货物卖到东瀛、琉球等地能获得十倍以上的利润,结果,你一禁,商户出产的货物太多,卖不出去,只能降价竞争,甚至赔本销售,这不害死人吗!
  他忍不住感叹道:“唉,此事的确宜疏不宜堵啊,这海一禁,很多商户岂不是没了活路。”
  杨荣闻言,不由目瞪口呆的看着他,这感慨,精辟啊,真不像是个十七岁的小家伙发出来的。
  不过,一想到自己的孙子是天才,他又释然了,或许,天才各方面都能融会贯通吧。
  他点头道:“是啊,一开始整个江南简直哀鸿遍野,很多商户被逼的没了活路,只能冒着杀头的危险私自出海做生意了。那可是真的冒着杀头的危险,只要被各地巡检司的人逮到了,是真要杀头的。你应该也知道,这年头,没有士绅的庇护,很多事是做不成的,这些私自出海做生意的海商更需要强大的士绅庇护,不然,那就是九死一生。当然,大多数士绅是不愿去沾染这杀头的买卖的,但也有那不怕死的出头庇护这些海商,四大海商豪门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杨聪闻言,不由哑然道:“这意思,很多人都要感谢这海商四大豪门咯?”
  杨荣无奈的点头道:“是啊,不但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的商户因此而受益,与他们有关联的士绅家族也因此受益,甚至,连我们杨家也因此受益匪浅啊。”
  杨家也因此而受益?
  受什么益?
  杨聪不解的问道:“我们杨家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杨荣细细的解释道:“你想啊,商户和士绅只有赚了钱才会盖房子,添置家具吧?这还不算什么,他们出海做生意,总要船吧,一艘海船的木料可不是一点点。”
  杨聪闻言,顿时无语,他终于明白了,所谓海商豪门,其实就是东南各省商户甚至是士绅的利益代言人,大家都绑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难怪外来的流官一动海商豪门就会遭遇不测,因为他们这是在跟整个东南的士绅和土豪为敌啊!
  他愣了一阵,这才无奈的问道:“爷爷,您的意思是这海商豪门我们也招惹不得,是吗?”
  没想到,杨荣又摇头道:“不能这么说,我们是要尽量避免招惹他们,但是,他们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欺负我们,因为我们也是东南商户,大家说白了是自己人。对外人或者说想破坏东南现有秩序的人,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但是,对自己人他们不能这样,他们如果肆无忌惮的欺负自己人,大家都不会答应的。”
  原来是这样,大家等于同在一条船上,一致对外可以,窝里斗却不行,至少不能明目张胆的窝里斗。
  这时候,杨聪终于有点明白徐阶的用意了,原来,徐阶是利用他这个地头蛇对付海商豪门!
  至于徐阶为什么要对付海商豪门,他还不是很清楚,或许,他们之间有私仇吧。
第四十六章
为什么要起这么早呢
  时间飞逝,转眼十多天时间就过去了,县试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天一大早,寅时还未至,杨聪便起来了。
  不但他起来了,俞大猷、邓城、汤克宽都跟着起来了,甚至他爷爷杨荣没过多久也跑到他院子来了。
  这年头的人真心有点无聊啊!
  这会儿天还没亮呢,就把人跟折腾起来了。
  操蛋的,寅时三刻就必须到县衙门口集合,有没有搞错!
  据说,这是仿照早朝的规矩,因为上早朝的官员也要在寅时三刻左右在皇宫外面集合。
  杨聪边打着哈欠,边在心里咒骂着,才三点不到就要起床,简直要命啊!
  他晕乎乎的在小凤的服侍下洗漱了一番,等脑袋清醒一点,这才开始整理考试要用到的东西了。
  毛笔、砚台、墨棒这些肯定是必备的,朝廷可不会提供这些,因为成本太高了。
  据说,每次县试,大明各地最少有四五万人参加,如果一人准备一套笔墨纸砚,少说也得几万两银子,朝廷的银子那也不是风吹来的,搞个县试就花这么多钱,那还得了。
  不过,这纸却不能带,因为带纸太容易作弊了,什么“隐形字”、“无字天书”,这会儿会玩的人可不少,要检查出来却不容易。
  再说这纸也便宜,一般的百来张都只要几文钱,每人配几张草稿纸也花不了几个钱。
  所以,科举考试一律不准带纸,不管白纸、草纸都不能带。
  这参加科举考试,要带的考试用品其实不多,也就笔墨砚外加一个小纸镇,但是,其他东西却着实不少,比如,吃的、喝的、拉的等等。
  这县试、府试、院试还算好的了,就考一天,乡试和会试都要考三天,那家伙,吃喝拉撒都在方寸之间,而且还是好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一起吃喝拉撒,真不敢想象是什么场景。
  杨聪在小熊和小凤的协助下准备好一切,差不多已经寅时一刻了,再不出发,怕就要迟到了。
  他连忙辞别了殷殷期盼的爷爷和汤克宽、邓城等人,随即便带着俞大猷、彭福和侯之坦,坐着马车,直奔县衙而去。
  这大清早的路上并没有多少人,不一刻钟,一行人便来到了县衙大门外。
  杨聪以为,他应该算来的早的了,因为这会儿离集合时间还有大概一刻钟呢,没想到,此时的县衙门口竟然已经挤满了人,连马车过不去了。
  他下得马车一看,着实吓了一跳,这家伙,县衙门口最少挤了上百人,自己想挤进去怕都难了。
  他这正不知如何是好呢,俞大猷却是麻利的从侯之坦手中接过提篮和马桶,一把塞他手里,随即催促道:“清风,别看了,我带你挤进去,一会儿可就要点名了。”
  说罢,他便一手拉着杨聪的胳膊,一手往前一探,边拨开前面的人群,边朗声道:“麻烦让让啊,赶考的,赶考的。”
  这俞大猷不愧为天下第一高手,密密麻麻的人群在他面前简直就跟稀疏的杂草一般,一拨就开,很快,两人便来到了县衙大门口前。
  这时候,门口已经站了三十余个提着各式篮子和桶子的考生,他们一个个都满脸紧张的看着紧闭的县衙大门,很显然,这些才是真正来赶考的,其他人,也不知道是他们的家人还是来看热闹的。
  到了这,俞大猷就不好再跟着往前了,他轻轻推了推杨聪的后背,宽慰道:“过去吧,等下有人点到你的名字你就上前便成,不用紧张,小场面而已。”
  唉,又不是你去考,你当然不紧张。
  杨聪毕竟第一次参加科举,这会儿旁边又围了那么多人,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他机械式的点了点头,又轻轻挥了挥手,然后便拿出上刑场的气概,雄赳赳气昂昂,跟个神经病般的向前走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4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