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疯王(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364

  果然是在编绳索,问题,这么大的绳索编来干嘛用呢?
  朱器圾追问道:“你们编这么粗的绳索干嘛?”
  高跻泰不假思索道:“渡河用的,下批青壮如果要在半个月之内赶到打箭炉就得在这附近渡河,所以,我们得用绳索先搭建一座天桥。”
  天桥!
  什么东西?
  他可以肯定,高跻泰所说的天桥绝对不是后世那种天桥。
  朱器圾抬头看了看天空,不解道:“你说的天桥是什么?”
  高跻泰指着不远处的山崖道:“天桥就是横跨大渡河的藤索桥,您看那里,河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崖,中间也就十来丈宽,我们只要编两根十来丈长的藤索绑两边山崖的大树上,人就可以踩着下面的藤索,扶着上面的绳索,横着走过来了。
  呃,这种渡河方式也太奇葩了吧!
  朱器圾着实没想到,他们竟然会用这种办法渡河。
  这法子,怎么说呢,在没有桥的情况下,着实算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不过,这样也太危险了,要是谁一不小心掉下去,估计不死都得脱层皮。
  而且,这法子只能过人,马是过不来的。
  朱器圾忍不住好奇道:“高将军,这法子只能过人吧,上次你们是怎么把马运过河?”
  高跻泰不假思索道:“我们是绕道上游的一处浅滩赶着马涉水过河的,不过,那里离这太远了,绕一圈最少也得耽误二十来天时间,这次时间比较紧,所以,我想让手下青壮先从天桥过来,至于那上万匹战马,怕是得晚个把月才能赶过来了。”
  晕死,绕二十来天绕到上游去涉水渡河!
  朱器圾忍不住吃惊道:“以前茶马互市没有关闭的时候你们也是这么渡河的吗?”
  高跻泰连连点头道:“是啊,以前也是这样的,如果比较急的话就架天桥过河,这种藤索天桥搭好之后用上一两个月还是没问题的,搭一次来回能用好几趟,如果不急的话,我们就绕道上游去涉水渡河,不过,那一般是运送马匹的时候,所以,我们一般每年都会选择在秋冬枯水季节运送马匹,因为那时候涉水渡河比较容易,上游的水还没马腿深。”
  呃,这么搞也太麻烦了吧?
  以后茶马互市的规模肯定会越来越大,而且,为了加强对康区的掌控,这陆路通道肯定不能被大河给隔断,要不然,发生意外的时候天全六番招讨司想支援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估计都来不及,毕竟天全六番招讨司的驻地还在紫石关那边,要他们全搬到这大渡河这边的崇山峻岭里来是不现实的。
  那么,怎么把陆路连接起来呢?
  朱器圾看了看那些正在编制藤索的土司兵,又看了看高跻泰刚刚手指的山崖,不由灵机一动。
  他指着那些土司兵道:“高将军,叫他们先不要编藤条了,下批青壮过来的时候运送粮草辎重的船也应该过来了,到时候你让人在对面也修个临时码头就行了,四千人,安排数十艘船几趟就拉过来了。”
  高跻泰闻言,亦是神色一动,他想了想,随即小心的道:“皇上,茶马互市开通以后能不能留下十余艘船专门在这里摆渡,毕竟,架天桥也挺麻烦的。”
  朱器圾闻言,不由翻白眼道:“以后还搞什么摆渡,等下我就命人回去通知重庆那边的作坊,打造十来根长铁索运过来,到时候把铁索一拉,再在铁索上铺满厚木板就行了,过人过马都没问题。”
  高跻泰闻言,不由满脸激动的拱手道:“皇上英明,这铁索桥如果建成,我们渡河就方便多了。”
  英明什么,这里本来就有一座铁索桥好不。
  呃,这么说好像不对,应该说,后世这里本来就有一座铁索桥。
  朱器圾微微摆手道:“行了,行了,赶紧命人修好,铁索估计用不了多久就送过来了。”
  高跻泰闻言,不由吃惊道:“十余丈长的铁锁,而且还是十多根,很快就能打造出来吗?”
  你以为我说的作坊是你们那种小打铁铺子啊!
  朱器圾淡淡的道:“你放心,打造铁索也就几天的事情,二十天内,铁锁肯定能运过来,对了,那上万匹战马也不用绕路了,你让他们直接赶到对岸就行了。”
  他当然不是在吹牛,石柱宣慰司那边的作坊可不是一般的打铁作坊可以比拟的,而且车轮舸顺流而下速度也快的惊人,回去传令最多也就三天便够了,只是车轮舸逆流而上运送货物的速度比较慢而已。
  不到二十天时间,十余根十丈多长的铁索便做好送过来了,甚至,就连固定铁索用的铁桩都一并铸好送过来了。
  朱器圾一声令下,数百人抬着铁柱子爬上两边的山崖,他们把铁柱子往早已挖好的两排深坑一埋,随即便齐声吆喝,把一根根铁索用粗大的麻绳拉上来,绷直了,固定好,然后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如同木筏一般的厚木板子往横着的那排铁索上一铺,这铁索桥就差不多架好了。
  紧接着,朱器圾又命人把早已准备好的藤条搬出来,像织网一样把两边的护栏一织出来,这铁索桥就可以安全通行了。
  看着一批批战马成队从铁索桥上经过,朱器圾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这下好了,陆路交通基本没问题了,接下来就是收拾那什么昌侧集烈了,康区很快就要成为大明的牧马之地了。
第298章
康定
  康定城,也就是原来的打箭炉。
  朱器圾决定在此建城,用以掌控整个康区,康定也就是康区安定之意。
  当然,这会儿城池还没开建,康区也远未安定,不过,此时的康定城已经聚集了上万人马。
  高跻泰手下的天全六番招讨司五千土司兵已经全部过来了,马千乘手下的白杆兵也陆陆续续押送着武器装备和粮草辎重过来了。
  这个时候,白杆兵的数量也达到了五千左右,不过,朱器圾准备再调集五千白杆兵精锐过来,一举平定康区。
  因为没有汽车和火车的年代马匹太重要了,他不可能把汽车和火车研制出来再一统天下,所以,康区他必须拿下,这里必须尽快变成他的牧马场。
  原长河西部对岸的草原上已经支起了一片密密麻麻的营帐,那数量甚至比整个长河西部的帐篷数量还多,而且整整齐齐,森严无比。
  营帐中间的空地上,朱器圾、马千乘和宋应星等人正围在一辆马车的四周,好像正在商议着什么。
  这辆马车并不是从成都又或者重庆那边运过来的,而是在这边现做的,因为马车体积太大,车轮舸里面根本放不下,而大渡河又不能通行千料以上的大船,所以,朱器圾干脆命人把做好的车轮,轮轴和轴承等加工起来比较麻烦的部件在重庆那边做好,运过来,而车身则直接在这边加工。
  他们正在讨论的是马车的结构,朱器圾和马千乘都意识到了,他们手底下的精锐军团不可能变成纯骑兵,就算每个军团配上一万匹战马都不行,因为他们的装备是以热武器为主,策马狂奔的时候,勉强可以用火枪,火炮却是怎么都用不了的。
  也就是说,行进过程中他们根本发挥不出最强的战力,只有停下来之后火枪和火炮等热武器才能彻底发挥其威力。
  而且,使用热武器所需携带的辎重比冷兵器多得多,比如火炮的炮弹、轰天雷和火枪子弹等,这些不可能全部随身携带,必须有马车装载才行。
  所以,马车是每个军团必备的。
  朱器圾觉得,既然手下军团不能变成纯骑兵,那就变成纯车兵得了,反正他们陆上的主要对手就是建奴,而车兵正好克制骑兵,而且,车兵的机动性也比较强。
  那么,车兵到底配备什么样的战车最合适呢?
  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
  比如,朱器圾就觉得,最好能把所有粮草辎重全装战车上,甚至,人都能睡战车上,这样一来,就省了扎营的时间了,车兵的机动性也能发挥到极致。
  马千乘却觉得,战车的作战性能最重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给每辆战车都加上类似冲车的巨矛,这样一来,面对骑兵的时候直接推着战车撞上去都能撞得人家七零八落。
  问题,马车的载重是有限的,一辆马车就算是走坚硬的石板路上最多也就能装载两三千斤的东西,如果是土路甚至是泥路的话,最多也就能装载一千多斤东西,再多的话,马就拉不动了。
  这个问题就有点让人头疼了,因为不管发挥哪方面的性能都要占据一定的载重,想要将所有性能都发挥出来,一辆马车载重四五千斤都不够。
  所以,他们商议了几天都没商议好。
  朱器圾和众人围着最新做出来的马车商议了好一阵,还是觉得不满意,问题,他们都有点不知道怎么改了。
  这个时候,他不由在心中感叹:“唉,要是毕懋康和戚金来了就好了,毕懋康可是武器专家,战车正是其强项,而戚金则是使用战车的行家,戚家军可是大明所有军队里面唯一一支曾装备成车兵的队伍。这两个家伙,怎么还没过来呢?”
  有时候,就是这么巧,说曹操,曹操便到,想到曹操,曹操也会到。
  他正在那里感叹呢,一个密卫突然打马狂奔而来,朗声道:“报,皇上,毕大人和戚大人到了。”
  朱器圾闻言,不由惊喜道:“他们到哪儿了?”
  那密卫连忙回道:“两位大人已经下船,正打马往这边赶呢,半个时辰之内应该能赶到。”
  朱器圾闻言,当即抬手道:“行了,行了,这战车先放这吧,我们去迎迎孟侯他们,快,备马。”
  很快,众人便骑着马出了大营,直奔大渡河方向而去。
  这会儿大渡河通往康定城的河谷中已经修出一条平坦的大道了,策马狂奔的话,半个时辰左右便能从大渡河码头赶到康定城。
  当然,毕懋康和戚金不可能和传令的密卫一样马不停蹄,一路狂奔过来,他们还带着重要的东西呢。
  众人打马东行了大约一刻钟,前面便出现一个上百人的队伍,打头的正是毕懋康和戚金。
  朱器圾迎上去激动道:“孟侯,戚将军,你们总算是到了。”
  戚金见状,连忙勒马拱手道:“下官参见皇上。”
  毕懋康却是气喘吁吁道:“哎呀,这地方,这地方,真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
  朱器圾不由大笑道:“哈哈哈哈,这里还不算什么,要再往西行几百里,估计你真会喘不过气来。”
  众人聚一起热切的寒暄了一阵,这才一起打马往康定城方向而去。
  礼部尚书毕懋康和兵部尚书戚金其实是奉命带着金印和绶带来册封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使登争查吧的,没想到,来到大营之后,朱器圾却没有跟他们商议这个,反而把他们带到一辆崭新的马车跟前,商讨起战车的结构来。
  其实,这战车经过他们几次改进之后已经差不多了,问题就在于,要兼顾所有性能的话,战车就太重了,马根本拉不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