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519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识字率。
  大明不比后世,识字率很低,基本上一个村子里除了个别的人读过书,其余都是文盲。
  府县里的情况相对好很多,即便普通百姓没有读过书,但多少也认识几个字。
  可此时的大明是个十分彻底的农耕社会。县以下乡村人口比县城、州城、府城里的人口多的多。
  朱慈烺要办报就不得不考虑这个现实的问题。
  朱慈烺的想法是通过办夜校来教村民识字。
  一个村子里总有识字的人,甚至有可能有个把秀才。
  可以由这些人出任讲师,教村民识字。
  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明代的社学。只不过社学是教小孩子的,而夜校是教成人的。
  朱慈烺不需要这些村民都能熟读四书五经,只需要他们能够识字,这个难度并不高。
  当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把里甲制恢复起来。
  里甲制是用来管理户籍的制度。
  明初规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其中抽出十户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之中又抽一人为甲首。
  不论是里长还是甲首都是轮流担任的,理论上讲十年应该轮流一遍。
  里长、甲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计所属人户丁口、田产及其变化,以及赋税征收,徭役摊派。
  在里甲制度的基础上编制黄册、鱼鳞图册。
  有明一朝,皇权是不下县的。
  官府对基层的统治便依靠这些里长甲首。
  可惜万历一条鞭法后,保甲制替代里甲制,官府对基层的掌控进一步减弱,近乎失去控制。这才是明末逃籍,乃至造反情况屡屡发生真正的原因。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崇祯末年所用的黄册、鱼鳞图册还是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时造制的早已经失真。可各级官府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改个年份照用不误。
  如此一来朝廷便成了瞎子聋子,毫无动员能力可言。
  朱慈烺想要恢复里甲制,不光是为了让里长甲首帮忙办夜校,更是为了国家动员力的长远考虑。
  毕竟国与国之间打仗打到最后比拼的是动员力,一个没有动员力的国家仅靠精兵策略是不可能取胜的。
  朱慈烺将自己的想法向文安之简述之后,文安之沉思片刻恭敬道:“陛下圣明,里甲制实乃大明固本之国策。然自万历年间以来趋于废弛,要想恢复并不容易,但必须去做。”
  文安之并不直接负责这块的工作,故而也只能给出一些个人建议。还得朱慈烺乾纲独断,将具体的工作分配下去,协调户部、工部等部门,将里甲制度恢复起来。
  任何制度都有他的利弊。就拿里甲制来说,在明中前期还是能够较好的完成使命的。其后期的崩坏废弛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仅仅归咎于制度本身。那样是不客观的。
  至少在朱慈烺看来,里甲制比保甲制更适合朝廷的统治。因为有过长期成功的经验,恢复起来也更容易。
  而如果要重建立一套新的基层管理制度,需要花费探索的时间恐怕是恢复里甲制度的十数倍。
  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那个时间。
  别说十几年,就是两三年朱慈烺也等不起。
  满清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如果李自成不争气顶不住,那么最快三个月满清就会掉过头来对付大明。
  朱慈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具体的事宜朕会斟酌,文爱卿需要做的是考虑这报纸怎么办。”
  扯出去那么远总归还是要回归眼下论题。
  朱慈烺决定将办报这件事放在礼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来礼部最适合做这件事,二来他要借此好好考察一番文安之随机应变的能力。
  毕竟在这个时空,除了朱慈烺没有人见到过后世的报纸。
  如果能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办出一份漂亮的报纸,足以证明其能力卓然。
  “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期望。”
  文安之赶忙拱了拱手应下。
  “文爱卿便依着朕方才说的先拟一个章程出来,朕看过若是没有问题,便依着这个章程先做个初稿出来。”
  朱慈烺对于报纸还是很期待的。
  任何时候掌握了笔杆子就掌握了话语权。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天下时事又何尝不是。
  要想对抗满清,光是依靠军事是不行的,还得在舆论宣传、经济封锁等方面多着力下力。
  这么多事情,头绪万千,仅靠朱慈烺一人当然无法办好。好在现在有了文安之这样的能臣,一些具体的事宜朱慈烺便可以安心的放权给他去办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祖制真的很坑
  朱慈烺召见文安之后不久,便收到内厂军情司送来的加急情报。
  这份情报是从山东方面送来的,属于最紧急的那一类。
  朱慈烺不敢耽搁,当即启开来看。
  情报内容是关于刘良佐、刘泽清所部叛军近期动向的。让朱慈烺感到惊讶的是,叛军并没有继续北上,而是扑向了登州。
  登州位于胶东半岛,有良港无数。
  刘良佐、刘泽清杀向登州目的已经昭然若揭,那就是通过浮海出逃。
  朱慈烺当即命人将这份情报誊写在兵部塘报上,派人加急送往山东,命神策军与黄德功部立刻前往登州,务必要赶在二刘叛军浮海出逃前将其拦截斩杀。
  让朱慈烺稍感欣慰的是,奏报中说明登州知府袁惟泰已经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组织人手焚毁登州一代的渔船。没了这些渔船,刘泽清刘良佐便只能望洋兴叹,等着被黄德功部、神策军合围。
  照理说刘泽清、刘良佐所部都是乌合之众,战斗力十分有限。他们即便投降满清也不会给其实力增添太多,可朱慈烺不能允许刘良佐、刘泽清开这个坏头。
  遭到军将背叛怎么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良佐、刘泽清的叛乱让神策军有了实战的机会。
  眼下神策军硬刚八旗主力还是有些吃力的,但与刘良佐、刘泽清所部交战,朱慈烺认为甚至会稍稍占到上风。
  何况还有黄德功部配合夹击,朱慈烺认为此次围剿定是万无一失。
  不过这件事也给朱慈烺提了个醒,那就是一定要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水师。
  既然朱慈烺决定将战线推到山东而不是退守江淮,那就没必要兴建长江水师,而是可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登州有天然良港,又有水城,在此复建水师再合适不过。
  从登州出发,水师可以辐射到天津乃至辽东的大片区域,对于满清的战略牵制意义很大。
  如今龙江船厂已经渐入佳境,造船速度越来越快。
  朱慈烺估计如果倾尽全力造制海船,最多三个月便能凑出组建水师的海船。
  当然,最快捷的办法是去福建、广东买。
  那里的造船产业十分成熟,不论是广船还是福船都可以买到。唯一的问题是价格昂贵,若是让那些奸商知道是朝廷采买,势必会狠狠宰上一笔。
  再说,从别处购买也不是长久之计。
  朱慈烺的灵魂来自于后世,明白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生存下去的道理。
  一个朝廷如果没有自己的造船技术,是极为可悲的。
  所以朱慈烺决定全部由龙江船厂来造制海船,大不了就是多等一两个月。这个时间他还是等得起的。
  这段时间朱慈烺很关心南京的物价,前不久朝廷惩治奸商平抑粮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这些日子粮价又有所上涨,虽然算在合理的区间内,却仍然让朱慈烺有些忧心。
  湖广的问题一日不解决,南直隶的粮价便一日不能真的降下来。
  而只要左良玉一日不死,湖广的问题就会一直悬在那里……
  这是一个死结。
  派刺客行刺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过冒险,一旦不成功将会彻底逼反左良玉。
  朱慈烺已经在湖广暗中布局,拉拢金声桓、马进忠等大将,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关头兵行险着。
  他只期盼老天爷早些收了左良玉,细算一算,这厮的阳寿也快尽了吧?
  朱慈烺的烦心事还不仅仅是这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