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519

  两权相害取其轻,陈世奇已经做出了选择。
  “曾参将,你怎么看?”
  但陈世奇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这个话得另一个人来说。
  曾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这种时候当然该曾应站出来。
  “回禀陈军门,末将觉得郑副将说的可以一试。不过还是应该尽早向朝廷上书求援。”
  尽管曾应已经在塘报中提及重庆的艰难形势,可他担心自己人微言轻,在塘报中所写之利害关系难以引起朝廷的重视。故而他还是希望陈世奇能以四川巡抚的名义单独上一份奏疏向朝廷求援。
  “恩,这件事本抚记下了。”
  陈世奇清了清嗓子道:“只要诸位与本抚一心,待杀退献贼本抚一定亲自为你们请功。但若是谁生出异心,那也莫怪本抚翻脸无情!”
  ……
  ……
  四川成都,故蜀王府。
  蜀王府已经被张献忠改成了皇宫,一应宫殿建筑都仿自紫禁城进行改造。
  此时后宫之中张献忠正自发怒,瓷器不知摔碎了多少。一众宫婢跪倒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出。
  “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
  张献忠骂完之后还觉得不过瘾,径直拔步走出殿外。
  “父皇!”
  张可望快步迎上,面带忧色道:“父皇为何事生气?”
  张可望本名孙可望,是张献忠四义子中最年长的。
  因为张献忠没有亲子,故而一直把孙可望当做接班人培养。
  “还能是啥,他娘的这刘进忠真不叫咱老子省心!好端端的去打什么汉中,这下好了,白白折损了咱老子几千兵马。”
  张献忠口中的刘进忠是大西军的一员猛将,很早就跟在张献忠身边。后来张献忠入川,打下遂宁后命刘进忠率部驻扎。
  可这刘进忠却是一个不安分闲不下来的主,一心想要争立军功,未经张献忠允许擅自率部北上攻打汉中。
  此时整个陕西都被清军控制,汉中自然也不例外。刘进忠轻敌冒进之下大败,仅仅带着三千多残兵退回保宁。
第二百四十章
孙可望的军屯制度
  张可望一听这话心就凉了半截。
  义父是个什么脾气秉性,他这个做义子的最清楚。
  张献忠性格乖戾,喜怒无常,一动怒就会杀人。别管是跟他多年闯过来的老兄弟,还是刚刚归附的新人,只要惹恼了张献忠就会被其立刻下令处死。
  即便是张献忠的四个义子,有时也会被张献忠指着鼻子怒斥。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包括他张可望哪个没被骂过?
  有一次张文秀就因为打粮打的少了,就被张献忠当着一众军将的面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丝毫不给他留面子。
  故而大西军上到四个“皇子”,下到普通军将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生怕什么时候一不留神犯了张献忠的忌讳。
  这个刘进忠也算是早年跟着张献忠打江山的老人了,十分勇猛善战。可这厮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轻敌冒进。
  遇到实力差的明军倒也罢了,可他这次去偷袭汉中可是要面对清军八旗啊。
  阿济格在汉中留下了几千名旗兵,就是为了看好陕西的南大门。
  刘进忠这么一头扎过去却是正中阿济格的下怀。
  “父皇请息怒。刘将军也是一时轻敌,便且饶了他这一次吧。”
  不管怎么说刘进忠也是一员猛将,张可望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张献忠下令处死他,遂一咬牙替他向张献忠求情。
  张献忠一双眼睛瞪得犹如牛铃一般,腮帮子鼓了又鼓,憋了良久最终还是吐出一口气来。
  “罢了,既然望儿你替他求情,咱老子便饶他一命。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咱老子要写一道圣旨命人送去遂宁,好好教训刘进忠这龟儿子一番!”
  张可望闻言大喜。
  义父只要不杀刘进忠就好。至于责斥一番根本没什么,又不会掉块肉。
  “哼,还别说鞑子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不过咱老子迟早要在他身上撕下块肉来。”
  张可望嘴上应着,可他知道张献忠也就是说说而已。
  义父比起李闯来缺少定鼎天下的雄心壮志,一心只想着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如果义父当初真的打算跟李闯、明廷争天下,就不会选择入川了。
  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物产丰富,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因为蜀道险要,外敌想要打进来很困难。
  但同样的,受限于地盘大小,蜀地同样不可能供给起一只几十万的大军。想当初三国蜀汉,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不都是无功而返吗?
  打仗打的是钱、粮。
  仅仅靠四川一地是凑不出足够多的钱粮的。
  除非清军真的想要攻打四川,不然义父应该不会主动和其起摩擦。
  张可望又向张献忠汇报了几项政务,便退出殿来。
  如今张献忠把所有政务杂务一股脑儿甩给张可望来管,他肩上的担子很重。
  相较而言,其他三个义子张定国、张文秀、张能奇就要轻松多了。他们只负责统兵打仗,后勤补给、粮秣辎重一概由张可望负责。
  张可望正自往外走,突然见到张定国走来便提声问道:“怎么,你也来找义父?”
  张定国点了点头道:“我有军务要事禀报。”
  张可望提醒道:“义父心情不是很好,你小心一些。”
  张可望并不怎么关注张定国禀报的事情。他们四兄弟中,职责划分很明确,张可望只需要负责处理内政。
  张定国笑道:“多谢大哥提醒。”
  二人错肩而过。
  出了皇宫张可望便来到自己府邸处理政务。
  面对书案之上堆积的厚厚一摞奏报,他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西军什么都好,就是太缺理政的人了。
  他曾经建议张献忠在四川开科举取士,但却被拒绝了。
  张献忠觉得科举那玩意在乱世没啥用。乱世之中,谁的刀把子硬谁就能得天下。
  张可望劝说无果后也只得作罢。现如今恶果已经渐渐显露了出来,张献忠派往四川各地的都是将领。这些人打仗可以,文治却是一窍不通。半年下来税钱没有收到多少,还激起了不少民变。
  大西军也就是对成都附近的地区控制的比较好,遂宁、保宁都时常会有动乱发生。
  张可望光是处理这些事情就弄得焦头烂额,以至于屯垦的大计有时都无暇顾及。
  不过屯垦的事情总归是要抽出时间料理的,这是事关国运的大事。
  大西军或者说张可望在四川推行的屯垦政策其实很像是明初朱元璋推行的军屯。
  所谓军屯即指的是土地属于军队,由士兵来种地。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土地产出,供养的起一只十数万的大军。
  但这样做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普通农户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就拿成都附近来说,这一地区的土地都被张可望划归为无主荒地,全部归入军屯。
  实际上这些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主的,属于当地的农户。
  可张可望却不管这些。
  在他看来大西军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靠着抄没蜀王府的金银,大西军支撑了大半年。但这些金银总有花完的一天,必须未雨绸缪。
  眼下大西军在蜀地的税收政策十分混乱,收到手的税寥寥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军屯就必须得到严格贯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