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2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8/519

  所谓本家兵指的是秦、马两家的子弟兵。
  秦良玉虽然在川东募集了大量的土兵,但大部分都是别族的,真正秦、马两家子弟兵不足一成。
  这些本家兵都是经过专门调教训练的,战斗力比一般的土兵高出不少。
  秦良玉之所以一开始没有派出本家兵,一来是这些兵更为精贵,死一个少一个。二来,也是存了私心。
  毕竟秦、马两家的子弟在历次战斗中损失惨重,能够存续些骨血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秦良玉也不想派他们去拼命。这些子弟兵中的许多人都和秦良玉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若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了,秦良玉和族人也不好交代。
  但就像曾英说的,现在已经是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再不派出本家兵就来不及了。
  “来人啊,传我将令,派本家兵压上!”
  秦良玉思忖了一番还是下达了命令。
  这不是顾念一家一姓利益的时候,为了大明便是再苦再难也得上!
  本家兵们闻言自是兴奋不已。
  他们与秦良玉的想法不同。
  在他们看来这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叛军的首级就是他们建功立业的保障,经此一役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就能连升数级。
  “杀啊,为了大明!”
  “为了大明!为了陛下!”
  “杀叛贼,复云南!”
  “杀叛贼,复云南!”
第三百二十三章
各有算盘
  本家兵的加入使得战场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本有些焦灼的战局开始向明军一侧倾斜,叛军且战且退,越来越多的明军登上了石堡并站稳了脚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军已经拿下了凤梧所。
  秦良玉十分清楚这种石堡一般都会连修几座。
  他们即便攻下了第一座石堡,可接下来恐怕还得攻打两到三座。
  昔日平播之役,杨应龙困守海龙屯尚且耗费了明军不小的气力才最终攻克。
  今日绝对不能轻敌大意,掉以轻心。
  秦良玉毕竟上了年岁不可能亲自上阵杀敌,但她不甘于只是看着,便叫人取来鼓锤,亲自为大军擂鼓助威。
  鼓声阵阵,明军士兵更是受到鼓舞,个个奋勇当先的朝叛军杀去。
  ……
  ……
  “总爷,咱撑不住了,退到蓝玉堡去吧。”
  一个浑身是血的叛军士兵跌跌撞撞的跑到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前,泣不成声的说道:“再打下去,弟兄们可就要打光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那被唤为总爷的将领眼皮跳了一跳,十分不甘的说道:“罢了,叫弟兄们撤!”
  土兵们虽然悍勇,但对上这些明军仿佛就跟绵羊遇到狼一样畏手畏脚,全然打不出优势。
  既如此还不如撤到更容易防守的蓝玉堡从长计议。
  明军虽然拿下了前堡,但消耗十分巨大,短时间内应该没有能力对蓝玉堡再发动进攻。
  他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休整一下,思考方才为何会溃败。
  叛军的撤退还是很有秩序的,有专门的士兵负责殿后。
  明军在追击了一番后也停了下来。
  这主要是秦良玉的要求。
  她觉得明军同样需要时间休整。
  停歇下来便到了清点尸首的时刻。
  此役明军阵斩叛军七百余人,只付出了阵亡五百余人的代价。
  这五百人还主要是顺着石道强攻时被滚木砸死的。
  等到了肉搏战的阶段明军的伤亡便降了下来。
  但明军阵中负伤的情况很普遍。
  除了一些药石无医的重伤员,大部分士兵都是受得轻伤。
  秦良玉下令给这些伤兵包扎医治。在她的军中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伤员。
  这场仗打的惨烈啊。
  秦良玉依稀看到以往战役的影子。
  照这么打下去,拿下凤梧所后明军的死亡人数也得攀升到一千以上。
  可是她又不得不选择这么去做。
  若是不拿下凤梧所便不可能直接威胁到昆明。
  这已经是最简便直接的方式了。
  她已经活了七十多岁早就活够了,便让她在死前再为大明做点有意义的事吧。
  ……
  ……
  就在张定国探听到明军入滇的消息后也选择率军进入云南。
  大西军要想在这次大乱战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必须看准时机,最好趁着沙定洲和明军作战时突然杀出抢夺地盘。
  张定国早就不满大西军偏安巴蜀一地的现状,这次一定要借着机会打开局面。
  当然,这次行动背后还是有张献忠和张可望的支持的。
  若非如此张定国也不敢如此率军长驱直入。
  建昌方面如今已经被张定国开辟为了一个大本营,故而他不太需要担心退路的问题。
  只要在行军过程中多多留意,不要被伏击就好。
  进入云南后张定国发现与在四川时并没有太大区别。
  就是山更多了,更险了。
  这倒也没什么,唯独有一点让张定国很不适应。
  那就是云南的蚊子可真是多啊。
  尤其是靠水的地方,只要稍稍停歇下来准会被毒蚊子盯上。
  一开始被咬了还没有什么感觉,可过了一阵便开始瘙痒难耐。
  这极大的影响了行军。
  张定国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让士兵们忍着。
  可在过一片沼泽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不少士兵染了瘴气,头晕目眩浑身无力,再也走不动路了。
  若只是个别人遇到这种情况倒没什么,扔下他们继续行军就是。
  可是遭遇到这种情况的士兵实在太多,张定国不可能下令继续行军。
  唯一的选择是令前军减慢速度,把中了瘴气的兵员放到马背上驮着走。
  这支军队中除了骑兵专用的蒙古马,还有不少的驮马。
  这些驮马速度并不快,但十分擅长负重前行,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行军的速度被大大拉了下来,大西军一日只能行进二三十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8/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