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4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3/519

  你这是存心跟本官过意不去是不是?
  “哼,我们走!”
  吴文道这张老脸是没地方放了。他不甘受辱,一甩衣袖扬长而去。
  ……
  ……
  回到知府衙门后吴文道心忧不已,他忽然有一种作茧自缚的感觉。
  大明朝对于文臣和武将的守土之责定义并不同。
  对文臣而言,守土就是他们的责任没啥好商量的。
  若是失土城破,第一个被追究责任的一定是文臣。
  假如郧阳城破即便吴文道侥幸逃走,也肯定会被天子派来的锦衣卫缇骑抓回南京,怎么也逃不过那断头一刀。而如果是武将,只要力战御敌,即便战败也可以戴罪立功,至少性命是无忧的。
  这个死丘八不会因为和自己的这点嫌隙,故意放水让鞑子攻进郧阳城,演死自己吧?
  一想到这里吴文道便觉得头皮发麻。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再想这些无用的只是自扰罢了。
  他总不能真的向一个丘八低头吧?
  ……
  ……
  经过一番休整,吴三桂已经恢复了来时的姿态。
  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拿下了郧阳,闹出了些动静,清廷那边便能交代了。
  一开始他并不打算强攻府城,只打算劫掠沿途村庄。
  可在看到明军的龟缩姿态后他改主意了。
  若是面对此种姿态都不攻城,岂不是堕了他大清第一猛将的威名?
  于是乎吴三桂大手一挥率部攻向郧阳。
  他在郧阳府已经待了有一段时间了,故而赶制了一些攻城器械。
  撞车、云梯乃至简易的投石车,可谓应有尽有。
  当然吴三桂最想要的还是红衣大炮。
  这玩意乃是攻城的神器,只要瞄着城头一阵猛轰就是。用不了多久城头上的垛口、城楼就会被夷平,甚至可能直接轰开城门。
  可是如今清军的红衣大炮都集中在孔有德、耿仲明的天佑军中。即便是吴三桂也没有那么大的面子讨要到。
  所以他只能将就一些用土法子攻城。
  这个法子笨是笨了一些,不过只要坚持还是能够攻进城的。
  吴三桂对自己很有信心。
  ……
  ……
  看着城外黑压压的清军,吴文道只觉得两眼发黑,腿肚子都有些发软。
  妈呀,吴三桂这是把主力都调来了啊。
  唯一让他感到有些欣慰的是,似乎曹凤年并没有演死自己的意思。
  这位郧阳总兵在大敌当前之时还是有分寸的,他“带病”登上城头,亲自指挥防御。
  只是曹凤年全程和吴文道没有任何交流罢了。
  李谦等府学生员得知吴三桂要攻打郧阳城后,向吴文道请愿,请求登上城头助战,却被吴文道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此刻他直是一头包,哪有心情让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登上城头观战。
  到时真打起来这些书生非但不能帮着杀敌,还极可能成为累赘。
  对此李谦等人虽然懊丧不已却也没有什么办法。
  城外金鼓声渐渐响起,大战一触即发。
  最后在低沉的海螺号声中吴三桂麾下的清军如潮水般向城墙涌去。
  吴文道何时见过这种阵仗,直是吓得两腿发软。
  他咽了一口吐沫,喉结上下耸动憋了好一阵子才清了清嗓子道:“本官先去城楼里观战。”
  清军的进攻很有层次感,先用投石车对城头进行火力压制,与此同时冲车和云梯向城墙方向靠近。
  不管是冲车还是云梯外表都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牛皮,故而寻常的箭矢根本伤不得其分毫。
  城头之上曹凤年却并不着急,静静的观看着这一切。
  ……
  ……
第四百五十四章
鏖战
  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老将,眼前的景象并没有将他吓到。
  相反,这更加刺激了他,使他能够以更加饱满的态度迎接这场大战。
  吴三桂,这个鞑子册封的汉人藩王,统率着数万大军,看架势是想要将郧阳一口吃掉。
  不过曹凤年也不是好惹的,他命麾下士兵将守城一应事宜准备妥当,以不变应万变。
  郧阳城头并没有火炮,所以曹凤年得等对方进入弓箭手的射程才下令放箭。
  清军则趁此机会迅速的推进,转眼间已经杀到距离城墙一百步的距离。
  “放箭!”
  早已等候多时的曹凤年终于爆喝出声,声音如同雷电一般。
  顷刻间万箭齐发,箭矢裹挟着凌厉的气势朝清军射去。
  那些躲在云梯、冲车底下的清军士兵自然不需要担心。其余冲锋的士兵则纷纷举起盾牌格挡。
  这一防御举措挡掉了大部分的箭矢,但也有少部分箭矢从空隙窜了进去,射穿了清军士兵的皮肤。
  惨叫声相继传来,清军出现了伤亡。
  城头之上的曹凤年怒目圆睁,嘶吼着给士兵们打气。
  “儿郎们,杀鞑子的时候到了。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不要放一个鞑子进城!”
  他亲自擂鼓,将城头上的氛围调动到了极致。
  “杀鞑子!”
  “杀鞑子!”
  吴三桂则是微微眯着眼睛,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情感。
  从他降清的那一刻起就再也不在乎什么满汉人了。
  只要能够获得荣华富贵获得利益,那便是叫他做任何事都没有问题。
  转了这么一圈他才发现原来什么忠君爱国都是狗屁。唯有拳头硬才是大道理。
  谁的拳头硬谁就能主宰天下,谁的拳头硬就能制定秩序。
  崇祯皇帝为何自缢煤山做了吊死鬼,不就是因为李自成的拳头更硬吗?
  李自成为何被阿济格追的丢盔弃甲,困死九宫山?不就是因为阿济格的拳头更硬吗?
  识时务者为俊杰,吴三桂只是顺应大势而已。
  倘若他当初没有献出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就真的能够守住汉家江山了吗?迟早有一天满清还是会打进关来,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吴三桂献关不但令自己大赚一笔,还使得清军进关的历史进程提前了许多。如此两全其美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3/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