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519

  但实际却很难这么安排。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湖广已经有了何腾蛟。
  虽然现在何腾蛟只是湖广巡抚,但因为总督之位一直空缺,何腾蛟便是湖广实际意义上的文官领袖。
  何腾蛟理政能力水平一般,但钻营政治的水准绝对是一流。
  其在湖广任上,与左良玉打得火热,二人之间十分默契。
  这当然是以牺牲朝廷利益为条件的。
  正是因为何腾蛟对左良玉的纵容,使得湖广军阀藩镇化越来越严重,俨然有第二个辽镇的趋势。
  若是换做堵胤锡做湖广巡抚,湖广的局势绝对不会糜烂到这种地步。当然,把湖广藩镇化完全归咎为何腾蛟的无能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广局势的糜烂和何腾蛟的不作为有直接的关系。
  如今的湖广文臣武将相互勾结,形势极为严峻。
  这直接迫使朱慈烺一方面对左良玉采取怀柔的策略,另一方面暗中分化其部众。
  现在朱慈烺只能等,等到堵胤锡分化更多的左镇营将,等到左良玉一命呜呼。
  那时,左镇群龙无首,方是朝廷动手的好时机。
  历史上何腾蛟出任湖广总督,收编忠贞营,完全是把湖广当做自己老巢经营。即便如此,湖广仍然被他搞得一盘散沙。而且何腾蛟此人绝对算不上忠心,其对隆武帝阳奉阴违,大搞权力寻租,公然挑战皇权。
  是以此人肯定是不能重用的,只待朱慈烺对左镇动手时,便可将其一并剪除。
  朱慈烺准备再发一道密旨,命堵胤锡暗中监视何腾蛟,必要时可直接写奏疏密报。
  对于侯恂的使用,朱慈烺征询了两个人的意见,其一是文安之,其二是路振飞。
  文安之建议授侯恂提督操江之职,湖广总督则继续空置。
  他的理由是提督操江负责江防,可以更多的影响长江防御。
  这对于朝廷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毕竟荆州府还在闯贼白旺部手中,随时可能顺江而下攻掠武昌。
  侯恂可以利用身份对左良玉施加影响,令其把更多兵力投注到上游江防上去。
  这么做合情合理,又是侯恂发声,左良玉没有理由拒绝。
  如此一来,长江中下游的压力就小了很多。即便左良玉真想像原本历史上搞出一波‘清君侧’,也得花上很长一段时间调动水师。这便给了朝廷准备时间。
  当然,这是最悲观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侯恂应该还是能够稳住左良玉的。
  文安之之所以建议空置湖广总督之位,也是因为担心何腾蛟狗急跳墙。在文安之看来,何腾蛟的权力欲望实在太过强烈,早已将湖广总督视为囊中之物。
  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贸然派侯恂出任湖广总督,等于狠狠扇了何腾蛟一巴掌。这是何腾蛟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若是何腾蛟一气之下丧失理智,煽动左良玉图谋自立,那局势可就彻底无法收拾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何腾蛟与侯恂平级。
  何腾蛟任湖广巡抚,侯恂任提督操江。
  看似二人势均力敌,但因为朝廷在湖广还有堵胤锡这枚暗棋,故而其实在文官层面是朝廷占优的。
  而路振飞则持不同意见。
  他的想法比较激进,认为提督操江一般是加都察院佥都御史衔的,和湖广巡抚平级,难以压制何腾蛟。
  而湖广总督至少会加都察院副都御使头衔,比佥都御史高了整整一级。
  官大一级压死人,侯恂说话底气也足。
  路振飞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
  大明的巡抚、总督起初只是临时设立,到后期才逐渐发展为定职。
  饶是如此,其本身也是没有任何品级的。
  不论是巡抚、还是总督,亦或是提督操江都要加都察院官职,以风宪官之本职出任。
  按照惯例看,总督确实比巡抚、提督操江的都察院加衔高。
  路振飞认为既然要让侯恂压制何腾蛟、左良玉,就要给他充足的支持,在官位上做足文章。
  二人一个温和,一个激进。一个属于鸽派,一个属于鹰派。
  从政治平衡上来讲这是好事。
  朱慈烺作为大明帝国的掌舵人,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够减少决策失误。
  他毕竟也是凡人,是人就会出现判断失误。朱慈烺需要的是在他出现判断失误的时候,有臣子能够提醒他。
  若是臣子都是一个声音,朱慈烺便很可能步入歧途而不知。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若是在清平盛世,出现这种失误还不打紧。但现在是乱世,大明周围豺狼虎豹环伺,随时可能被分食,这种情况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失误。
  朱慈烺本人更倾向于文安之的观点,但路振飞说的亦有道理。
  朱慈烺索性根据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推演,分析出所有的可能性。
  最终他还是决定采用文安之的方案,加侯恂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授提督操江职。
  这不光是因为这种方案更符合朱慈烺的全盘布局,还因为朱慈烺对侯恂的定位就是个过渡人物。
  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左良玉还有不到一年的阳寿。侯恂最大的作用便是牵制左良玉,那么左良玉一死侯恂便没了价值。
  那时候如果侯恂只是提督操江,朱慈烺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把他调回南京。
  毕竟长江那么长,理论上提督操江可以到任何长江沿岸的重镇任职。
  湖广总督的位置,朱慈烺是准备留给堵胤锡的。此人的能力不在文安之之下,完全可以撑起湖广的一片天地。
  既然如此,湖广总督的位置还是先空着好。
  ……
  ……
第九十五章
哄抬米价
  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刘陈氏看了一眼家中见底的米缸,长叹了一声。
  打一个月前,南京的米价就开始见涨。一开始涨的并不算快,刘陈氏也没有太注意。可从五日前,粮价便开始暴涨,从每石米一两银子涨到了一两三钱,又接着涨到了一两五钱,三日前涨到了一两六钱,昨日更是攀到了一两八钱!
  五日之内,米价从一两一石涨到了一两八钱一石,足足涨了八成!
  这直是把刘陈氏吓傻了。
  她的丈夫不过是个私塾的教书先生,一年的束脩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两。这么算下来,赚的银两全部买米都不够。
  她们这样的小户人家没有囤积米粮的习惯,基本都是现吃现买。
  是以米缸中的米粮从来都是浅浅一层。
  如今已经断了粮,再不去买就得挨饿。家中虽说还有七八两存银,但现在这个粮价也太离谱了,揣着银子去买粮不等于上杆子挨宰吗?
  刘陈氏咬了咬嘴唇,最终还是决定去邻居家借些米来。
  她邻居王贺氏的夫家是做绸缎生意的,一年少说也有上百两银子的进项,算是这一代街坊邻居里少有的富户。她和王贺氏平日里的关系不错,这番遇到难处前去借粮,对方好歹会借一些吧?
  思定之后刘陈氏便抱着个空坛子出了门。
  王贺氏的家就在刘陈氏家西边,她轻叩了叩门,不多时便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前来开门。
  见是刘陈氏来了,王贺氏微微笑道:“妹妹怎么来了,快屋里坐。”
  她先是把刘陈氏让进院子,再四下望了望把门插好。
  她丈夫一早就到柜上了,家中只有她一个妇人,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王家的院子是个二进的,外院一般是待客用的,内院则供自家人居住。
  王贺氏把刘陈氏让到外院的小厅中,沏了一壶茶给自己和刘陈氏各倒了一杯。
  “妹妹,你今日可是又泡了酸菜,拿来一坛叫我尝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