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校对)第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519

  一面是君,一面是父。一面是国,一面是家。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似乎必须作出一个选择。
  方才皇帝陛下说的那番话,是说给他听得吧?
  陛下说朝廷是当惯了甩手掌柜,这才荒废了龙江船厂。那么朝廷如今重新设立恢复龙江船厂,就是说不想再做甩手掌柜了呀。
  “朕曾经考虑过由朝廷出面负责海运一事,但仔细考虑后发现有很多难以处理的部分。是以朕才会决定成立皇明贸易商会,由朝廷和诸海商一起把海运事宜做好。”
  朱慈烺稍顿了顿,继而说道:“既然是合作,自然不能把事情都推给诸海商。朝廷必须造船,必须大量造船。眼下皇明贸易商会中属于朝廷的海船或许还不算多,但朕相信半年之后,一年之后,属于朝廷的海船一定可以在其中占据大头!这是朕的期望,也是对诸位的要求。”
  听到这里,郑成功的心砰砰直跳。
  皇帝陛下还是给郑家留了面子的。实际上皇明贸易商会就是朝廷和郑家合作办的。这件事别人不知道,他郑成功还不知道吗?
  郑成功几次写给父亲郑芝龙的信,都是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思修改一番遣词造句的。
  看来陛下对郑家在皇明贸易商会中扮演的角色很不满意啊!
  郑成功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都善于从旁人话中听取弦外之音。
  毫无疑问,皇帝陛下在敲打郑家,其亲临龙江船厂观看这艘刚刚造制完毕的福船下水就是最好的明证。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艘福船造制成功的经验,接下来第二艘、第三艘都会简单许多。
  郑成功相信,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造制出成百上千艘海船。
  毕竟朝廷掌握着天下财富,若是倾举国之力造制海船,想赶上甚至超过郑家根本不是问题。
  到了那时郑家在皇明贸易商会中还能够拿到一半的贸易所得吗?
  或者说,到了那时郑家还敢拿一半的贸易所得吗?
  郑成功发现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问题。或许现在看来还不那么棘手,但迟早都得去面对。
  “朕有一个愿望,十年之后大明拥有天下最强大的水师。别管是佛郎机人、荷兰人还是英吉利人在海上都得向大明臣服。在大明水师的保护下,朕的臣民可以放心去到天下每一个角落。”
  朱慈烺说的慷慨激昂,高高举起了拳头。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朕需要你们每一个人用心竭力去做。这不光是为了朕,也不光是为了朝廷,而是为了你们每一个人,为了你们的后代子孙可以昂起头挺起胸,自豪的喊出我是大明百姓!”
  说罢朱慈烺深吸了一口气,大手一挥道:“开闸!”
  圣天子一声令下,立刻有官员传令。
  早已准备待命的官吏吩咐工匠将后厂船坞中的巨大石闸打开。
  石闸一经开启,龙江的江水立刻灌入船坞。
  过了不多久刚刚造制完毕的福船便浮了起来。
  朱慈烺看到此情此景直是十分激动。
  这是自他登基后朝廷造出的第一艘大型海船,希望是个好的开始吧。
  过了良久船坞被江水灌满,福船彻底浮起。
  朱慈烺长松了一口气。
  “传朕旨意,浮船入江!”
  后厂有通往龙江的溪口,只需将福船引入溪口,便可顺势驶入龙江!
  ……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兵临城下
  在众人的注视中,福船顺利由溪口驶入龙江。
  朱慈烺满意的点了点头。
  虽然这次龙江船厂造制的福船只是最小号的,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再想造制更多更大的海船便会轻松不少。
  有人说水师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朱慈烺对此深表认同。
  纵观大明历史,朝廷水师的兴衰仿佛就是大明王朝兴衰的缩影。
  从郑和下西洋时的无敌舰队,到嘉靖时封关禁海,再到万历时期全面开海,天启年间建登莱水师……
  朱慈烺要做的不仅仅是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更要通过此举增强百姓的自信心与对国家的认同感。
  就像朱慈烺说的那样,终有一日,大明水师可以护卫百姓去到天下每一个角落。只要海船上打出皇明的旗帜,任何海盗、红夷都会瑟瑟发抖。
  当然,现在朱慈烺首先要做的是把水师的架子搭起来。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不管是牵制东虏还是震慑郑芝龙,都大有用处。
  福船顺利下水,天子龙心大悦,下旨按照规制奖赏龙江船厂的工匠。
  圣旨一下,众工匠纷纷跪倒叩头谢恩。
  圣天子赏罚分明,真是千古明君啊。如此圣明君主一定可以带领天下人完成中兴大业。
  对这些匠人来说只要跟着朝廷干能吃得饱过的好,那么谁会愿意单干接私活?
  他们的手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而朝廷设立的龙江船厂正是给他们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
  ……
  回到寝宫朱慈烺并没有闲着,而是立刻开始翻阅内厂军情司呈递的密奏。
  在朱慈烺的布局下,如今军情司的番子已经潜入了清占区、顺占区、西占区。
  每日南京军情司都会把各地送来的情报汇总,按照轻重缓急排列呈递入宫内供天子御览。
  朱慈烺眼下最关心的就是山西局势以及京畿、河南清军守军的动向。
  至于四川局势、湖广局势虽然也很重要,但其情报在眼下却是得稍稍排在靠后的位置了。
  朱慈烺翻开一本汇总山西情报的密奏,得知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部已经离开大同,借道蒙古攻向陕北时心情十分沉重。
  如今形势已经十分明朗,清军就是想要两翼合围,拿下陕西。
  阿济格已经先行一步。接下来多铎部清军肯定会猛攻太原,不惜一切代价轰开太原的城墙。
  由于有孔有德等部在,做到这点并不太难。
  如果明军不能利用这个空隙做些什么的话,历史就会像原本那样发展。潼关一旦失守,李自成很可能放弃陕西。
  不知道高杰部行军到哪里了。
  北伐的计划是朱慈烺一手制定的,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考虑了进去。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具体的作战时机还得高杰自己把握,朱慈烺帮不了他。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等到多铎部清军渡过黄河,行到潼关外时,高杰收复河南直逼京畿。
  若是高杰攻打的早了,山西的清军完全可以调转头来对付明军。若是高杰打的晚了,怕是李自成的陕西老巢已经被清军一股脑端了。
  朱慈烺又翻开一份汇总京畿情报的密奏,看到顺治皇帝迁都北京的消息后,心情十分复杂。
  顺治迁都就意味着满清真的下定决心逐鹿中原。
  在原本历史中,顺治迁都是在十月,而现在提前了近两个月。
  如果顺治还在沈阳,那么满清八旗尚有退路。但顺治迁都北京,北京就成了必守之地。
  这对于大明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还要看具体的选择。
  朱慈烺思忖再三准备给秦拱明和赵信各下一道旨意,嘱咐他们见机行事,做好接应高杰部的准备。
  顺治迁都肯定会带来一部分扈从八旗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有这些人在,便可保得京畿短时间内不失。
  朱慈烺真怕高杰脑子一热,想要打下北京,立不世之功。
  眼下对于大明来说,尽可能的收复失地,逼清军回援才是最重要的。
  若是高杰真的受挫,有友军接应,至少主力可以得到保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5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