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1206

  朱由榔打开一看是文安之写的,立即打开来看。
  文安之在奏疏中提到,保宁府的驻防明军有探马回报,汉中方面的清军陆陆续续有调拨兵马的动作。
  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行军,但意图是不是进攻四川就不清楚了。
  出于谨慎起见,保宁府的明军第一时间向都府发去奏报。而文安之也立即写了一份奏疏命人加急送去宜宾,供天子圣览。
  对于四川北部的局势,朱由榔还是比较放心的。
  一来是都府如今还有数万兵马,虽然不及朱由榔亲征统率的这支精锐,但也足够守城了。
  加之四川北部天险,清军要想打进川境无异于痴人说梦。
  再说李国英手中一共就那点兵,更多是为了配合赵良栋进攻川南的举动,在一旁摇旗呐喊以壮声势罢了。
  相较之下,朱由榔反而有些担心郑成功和张煌言。
  二人率领数万大军孤悬海外,粮草没有补给,大军何以为继?
  总不能一直靠抢吧?
  听说清廷派了施琅前去南边配合郎廷佐。
  这二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一文一武若是配合起来,郑、张联军倒真是有苦头吃了。
  朱由榔这支大军暂时还会驻扎在宜宾,观察一下赵良栋的动作再说。
  若是赵良栋盘踞在川南,则朱由榔会乘胜追击。
  若是赵良栋一路退回了贵州,朱由榔却是可以班师回朝。
  现如今明军却是占据了绝对的主动,只需要看碟下菜即可。
  ……
  ……
  贵州。
  洪承畴这些时日右眼皮总是在跳。
  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这是有大灾了啊。
  洪承畴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在川南作战的赵良栋。
  赵良栋手中的这支大军可谓是洪承畴费尽心血拼凑出来的。
  加之有鳌拜带来的上三旗精锐压阵,应该是所向披靡才对,不会有问题的吧?
  洪承畴对待赵良栋不似对待一般将领那样,而是倾囊相授,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是真的把赵良栋当作学生,丝毫没有保留。
  眼瞅着赵良栋有了独自统兵的机会,洪承畴自然希望这个学生能够立下大功在皇上心中留下一席之地。
  至于鳌拜那边,这厮这些时日一直赖在贵阳,洪承畴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希望将来赵良栋的军功,鳌拜不要太贪心分得太多。
  等到清军平定四川,生擒永历就可以腾出手来安心收拾这些贵州的土司。
  这些土司不是不安分嘛,好啊,那老夫便一把火烧了你们的寨子。
  洪承畴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着晨起打拳的习惯,为的就是延年益寿。
  他希望自己能活的久一些,亲眼看到华夏河山皆归于大清治下。
  这样他便成了大清定鼎天下的大功臣,后世可受万人敬仰。
  或许百年之后,百姓提起他会跟岳武穆、于少保一样敬仰吧?或许会给他立生祠吧?
  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他在青史上的形象一定会很伟岸。
  洪承畴越想越得意,轻轻抿了一口茶。
  便在他想出去走走时,管家突然来报说从川南前线回来一名信使,有急报送来。
  洪承畴立刻命其把信取来。
  是捷报吗?
  洪承畴的心情很忐忑,拆信的手也有些发抖。
  他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心情,继而将信纸抽了出来展平细细的看。
  信的内容并不多,一共也就是百十来字。
  尽管赵良栋在心中极尽修饰,但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进攻宜宾的过程中落败,不得已退回贵州。
  什么样的失败能让赵良栋头也不回的跑回贵州?
  那肯定是一场惨败了。
  洪承畴还能记起吴三桂仓惶逃回贵州时的狼狈样子。难道赵良栋又要复刻吴三桂当初的遭遇吗?
  洪承畴只觉得自己胸口堵了一口火气,一时难以压下竟然吐出血来。
  他养气的工夫一流,这么多年来已经很少气火攻心,想不到今日竟然破了例。
  擎之啊擎之,你就不能让老夫省省心吗?
  ……
  ……
  第二更,求票,老坤靠一口气在支撑!
第0127章
立身之本
  浙江余姚。
  却说施琅率军赶至余姚后郑成功、张煌言已经撤军。
  平白捡了一个天大的功劳,施琅自然要大书特书一番。
  在他写给朗廷佐的奏报中,他极言战况之激烈,最后凭借着他得当的指挥夺下余姚城,郑、张二贼仓皇逃窜。
  说起谎话来施琅是游刃有余,脸不红,心不跳。
  他是靠这个起家的,各种细节把握的十分到位。
  饶是朗廷佐这样的老狐狸,在看到这份奏报后怕是也一时难以辨认真假。
  更不要说紫禁城里那位顺治皇帝了。
  只是有一点施琅十分不爽。
  那就是余姚城的城门皆被明军破坏了。
  一般来说敌军这么做就意味着有可能会二次袭击攻城,给下次攻城减少一些障碍。
  施琅好不容易得了统兵权,自然不愿意就这么轻易的回到南京。
  他对朗廷佐报称城门损坏严重,明贼随时可能杀回,需要在余姚继续驻守一段时间。
  这句话倒是没有扯谎。这也是施琅惯用的套路。
  真中带假,假中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这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他说的话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施琅来到余姚后发现城中文武官员都被明军杀光了。
  他便是当之无愧的土皇帝,手掌生杀大权。
  由于要给朝廷报功,施琅决定借百姓人头一用。
  杀良冒功这种事情在乱世屡见不鲜,施琅更是没有一丝负罪感。
  只可惜那些余姚百姓莫名其妙的做了刀下冤魂,余姚城又接着流血数日。
  接着施琅下令修整被损毁的城门。
  他可不希望郑成功下次再来时城门还是空空如也的状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