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1206

  这是鳌拜万万不能接受的!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鳌拜决定调转方向去攻打夔东。
  你们不是打湖广吗?好我去端了你们的老巢!
  明军既然倾巢而出后方必定空虚。
  如果能够把明军留守后方的军队一股歼灭,鳌拜还是能向朝廷请功的。
  皇上现在急需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至于胜利发生在哪儿并不那么重要。
  思定之后鳌拜命全军急行军,迅速朝巴东、巫山进发!
  ……
  ……
第0211章
武昌商贾联名捐银
  武昌城的商人们这些日子十分难熬。
  明军攻克武昌后,在城中四处贴了告示,鼓励百姓们举报隐匿在城中的清军士兵。
  这些商人们和清军以及总督衙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担心受到牵连被明军拖去砍了脑袋,遂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他们个个肥的流油,身家最差的也有十余万两,武昌首富更是富可敌国。
  人越有钱就越怕失去钱。
  他们合计了一下,还是应该找一个理由主动送钱给明军以求自保。
  天下谁能不爱钱呢?
  明军自然也不例外。
  何况明军攻打湖广消耗甚巨,急需要用钱招兵买马。
  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不容易啊。
  既得要合情合理让明军坦然接受,又不能让明军觉得他们太有钱往死里头薅。
  难,真的很难啊。
  “何老,您年纪最长,要不您说两句?”
  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和声道。
  “咳咳。”
  何长丰清了清嗓子,沉声道:“这武昌易主,何某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但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们便要努力去应对。”
  稍顿了顿,何长丰接道:“如今明朝皇帝在城中,我们要想自救必须跟明朝皇帝搭上话。”
  众人纷纷议论开来。
  “何老,您为啥一定要和皇帝搭上话啊。别人不行吗?比如明军中的大将。那个李定国不是挺厉害的吗?”
  何长丰摇了摇头道:“光是和底下的人交流是不行的。李定国也代表不了明朝朝廷。我们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须和明朝皇帝搭上话。”
  何长丰的态度很坚决,在他看来只有得到了天子的许诺他们的银子和生命才能得到保证。
  “那我们怎么进献银子?就说助军?”
  “这个理由不行,太生硬了。”
  “为天子修建宫殿?”
  何长丰闻言皱眉道:“这个就更不靠谱了,你这不是把皇帝架在火上烤吗?如今适逢乱世,一国之君应是以匡复社稷为己任,在这种时候花费大量银子修建宫室,岂不是令军民上下怨声载道?”
  这是只有贪图享受的昏君才做的出的事情啊。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
  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时大明还有半壁江山。
  可弘光帝完全无心政事,一门心思都扑在嬉戏玩乐,追求男女之事上。
  据说弘光帝还喜欢幼女,玩弄过得良家女子不计其数。
  结果清军南下,连克数地都快打到镇江了弘光帝还在宫中寻欢作乐。
  直到清军打到南京他才仓皇出逃。
  自然也免不了被叛徒献给清军的下场。
  后来弘光帝被清军押送到北京处死,结束了荒唐的一生。
  所以对于生在乱世的帝王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稳住阵脚尽可能的扩展地盘。
  至于修建行宫,男女之事根本不需要考虑。
  等到光复天下,君临天下有的是机会。
  所以他们一定不能用修建宫室的理由送钱给永历皇帝。
  不然皇帝不但不会感激他们,还会认为他们是在有意侮辱会治他们一个不敬之罪。
  “依老夫看,倒不如这么说……”
  何长丰压低声音说了一通,场内众人纷纷表示这个理由好。
  “不愧是何老,果然见识不俗!”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果然还是何长丰给出了他们答案。
  “说干就干!”
  ……
  ……
  “陛下该用膳了。”
  作为伴驾的近身内侍总管,韩淼要为朱由榔的起居以及衣食住行负责。
  天子喜好清淡的饮食,故而韩淼命人做了些清炒时蔬,配上香喷喷的大米饭确是十分的下饭。
  “陛下,奴婢为您每样盛一些。”
  虽然天子有很喜欢吃的菜,但按照定制他必须每样都用一些。
  一来是为了保证皇帝不会因为偏食而容易生病。
  中医有气虚体弱的说法。哪怕天子有真龙之气环绕,也不可能违背这一规律。
  二来是为了防备有不臣之心的人利用天子喜好某一种菜的特点下毒药。
  虽然会有内侍会在天子用膳之前试毒。
  但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天子承载着天下兴衰,绝不能以身试险。
  朱由榔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
  毕竟他在后世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而且只用动动手指点个外卖,美味佳肴就能送到嘴边。
  甚至大晚上的想吃夜宵也没有问题,小手一抖轻松到手。
  可来到大明后他才发现明代天子用膳有一整套的制度。
  即便是天子也不可能逾越这一套制度。
  “这个炒土豆丝的味道还可以再重一些。”
  自从种植了土豆之后,朱由榔每餐必点土豆。
  虽然天子不能每次都点一样的菜,但土豆的做法可以换着来啊。
  土豆丝、土豆片、土豆泥、土豆块……
  这也可以算是不同种类的菜。
  “奴婢记下了。”
  “对了陛下,武昌本地的商贾想要联名捐一笔钱,修建府学兴文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