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4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7/1206

  诚意给到了,朝廷自然不会抓着他们不放了。
  消息传到宫中,朱由榔却是乐开了花。
  他此举乃是杀鸡儆猴,杀了孙元富给那些富商看。
  没想到这些富商胆子这么小,被这么一吓就方寸大乱。
  据张煌言禀报,四家捐出的银子加在一起就超过了一百万两。
  都说南京豪商巨贾无数,但真要排个前五,还真就是这几家。
  他们个个富可敌国,便是比之当年的沈万三也不予多让。
  一百万两被他们一分,一人也就是二十五万两。
  二十五万两听起来很吓人,但对这些富商来说无异于是九牛一毛。
  但对朱由榔来说,这笔钱就很关键了。
  他可以把钱用来发军饷,也可以投到火器生产中。
  毕竟打制火铳火炮需要的是真金白银,而朝廷现在最缺的就是钱。
  现在朱由榔有些能够理解当年崇祯皇帝的无奈了。
  北京城即将被顺军攻破前,崇祯还在城中筹银,希望官员、富商们可以捐出银子助他募兵抗敌。
  可根本没有人跟他一条心。官员们捐出个几百两银子意思一下,富商们更是干脆一毛不拔。
  最后崇祯皇帝气愤之下说出了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话。
  虽然有点甩锅的味道,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这些佞臣奸商确实个个该杀。
  归根到底是朱元璋当初建国的时候,创立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
  可抑制商人却没有抑制到根子上,三十税一的商税便是放到哪个朝代都是无法想象的。
  结果却是把这些商人喂饱了,大明朝廷却没钱花了。
  这些商人也会孝敬一些官员银子,但就是皇帝没钱花。
  真是可悲可笑。
  ……
  ……
第0426章
皇太子抵南京
  由于疫情防控的及时到位,南京城的这场鼠疫并没有全城蔓延。
  这让朱由榔很是欣慰。
  他虽然明白鼠疫的传染原理,也清楚该如何防治。
  但如果任由疫病蔓延,等到了全城感染的时候,便是神仙也难救了。
  如今城中只因为鼠疫死了几百个人,尸体都被朱由榔勒令火化,不得土葬。
  这也是为了以防万一,万一鼠疫二字抬头,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等到疫情消退,朱由榔阻止全城百姓进行灭鼠。
  老鼠这个东西传染的疫病很多,不止鼠疫一种。
  以明末这种卫生条件,是很容易感染的。
  朱由榔可不希望他刚刚搬进南京城,就看到百姓们相继因为感染瘟疫死去。
  料理完了这件事,赈灾的事宜便得提上日程了。
  涌入南京城的百姓越来越多,已经到了朱由榔事先划的那道警戒线。
  无奈之下朱由榔只能命人在城外搭起简易的营帐,供灾民们居住。
  至于赊粥放粮,则是一天两顿准时准点。
  从江西调来的第一批粮食已经到了,朱由榔也是长松了一口气。
  逐步的,湖广的粮食也会调来。
  虽然是灾年,但只要是朱由榔想去做,就不会饿死一个百姓。
  灾民们对朝廷的举措自然是很感激的。
  他们实在没想到天子如此仁厚,非但没有赶他们走,还给他们搭建营帐来住,至于每日的赈灾食物也是一稀一干,粥饭结合。
  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这真是皇恩浩荡啊。
  若是换做满清,肯定是毫不犹豫的把他们赶出南京城去,连个落脚的地方都不会给,更不用提赈济了。
  鞑子就是鞑子,从没有把他们这些汉家百姓当做自己人看待过。
  而大明天子就不一样了,朱家当年灭了元朝鞑子的时候就是以恢复汉家衣冠为口号。
  朱家天子是真真切切的自己人啊。
  这些百姓发誓,将来朝廷若有需要,他们一定会站出来。
  未必是从军报国,但总有他们出力的地方。
  按下这些且不提,却说七月十六,大明太子、皇后、首辅文安之在几千锦衣卫的护送下抵达南京城。
  之所以只有几千人护驾,也是天子刻意强调的结果。
  毕竟蜀中还要面临陕西、汉中方面清军的威胁,尽可能的把兵力留在蜀中才能确保四川无忧。
  皇太子朱慈煊自然不敢违背父皇的旨意,只点了两千锦衣卫沿途护驾。
  说老实话他不是很想来南京。
  在蜀中的这些日子,没有父皇的压制他许多事情都做的很舒心。
  虽然老师文安之还是会规劝教导他,但那种给人的压迫感是完全不同的。
  父皇在他心目中就是圣人,就是神。
  只要朱由榔在身边,朱慈煊自然会显得畏手畏脚。
  父皇东征的这一年时间,是朱慈煊最快乐的时光。
  现在眼瞅着这好日子要结束了,朱慈煊如何能不痛苦?
  但是没有办法,圣旨就是圣旨,他总不可能抗旨不尊吧?
  当然,文安之安慰他说将来天子也有可能亲征北伐,届时太子还是有机会监国的。
  朱慈煊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从蜀中来到南京,一路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抵达南京城的时候整支军队都有些疲惫了,更不用说养尊处优长在蜜罐里的朱慈煊。
  但当他看到雄伟的南京城时,他的那点疲倦感一扫而空。
  天呐,南京城的城墙竟然这么高!
  朱慈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与之相比、昆明的、成都的城墙简直就像是村子里垒起来的土墙!
  朱慈煊此前自然是从未到过南京的。
  他出生的时候父皇朱由榔刚刚登临大宝不久,可却没有机会享受皇权的快感,在广东广西之间来回逃窜。
  朱慈煊那个时候尚在襁褓之中,自然记不得事情。
  但是随着他年龄渐长,渐渐的能够记住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在他的印象中,父皇一直在全国各地辗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7/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