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校对)第8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8/1206

  这是朱由榔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
  所以必须要改变,而且是要从朱由榔的手里改变。
  只是如何改起,从何改起呢?
  朱由榔仔细想了想,募兵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募兵的权力要在朝廷手中。
  譬如戚继光可以募集军队是嘉靖皇帝的旨意。那么李继光、刘继光就不能随意募兵,因为嘉靖皇帝没有授权。
  那么朱由榔可不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搞一个类似的授权制度,限制将领们募兵的权力呢?
  只要把这个权力抓在手中,似乎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
  ……
第0834章
开海与兵制
  当然,仅仅抓住这个权力还不够,财权朝廷一样要把握住。
  否则就会使得边军急剧的膨胀,边将也会逐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要控制财权,朝廷就必须得有钱。
  这也是朱由榔急着开海贸,并让郑成功打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根本原因。
  比起收农税,海税的收入何止十几倍,甚至可能是几十倍。
  这是因为海贸实在是太暴利了。一旦控制了海贸,朝廷就将赚的盆满钵满,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掌控力。
  当然一整套健全的海贸制度也是很重要的。
  不然即便现在能够赚到一些甜头,等到朱由榔去世,人亡政息,一切都是白搭。
  朱由榔觉得海贸的关键是港口,所以在哪些地方开埠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明历史上也曾经开过海贸,但都是个别地方实验性质的。
  朱由榔觉得既然要开海,不如索性开的彻底一些。
  绝不能扭扭捏捏的,很是没意思。
  当然,开海贸也不能一下子全放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批海港可以选择十个左右。
  朱由榔初步考虑将福建的福州、泉州,广东的广州、海丰,南直隶海州、浙江宁波、杭州、台州、山东的登州、莱州作为首批开海城池。
  这些都有各自的优势,放在第一批开海也没有什么毛病。
  朱由榔相信只要朝廷的旨意一下,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
  等到第一批城池开海后两三年,第二批开海的城池也可以推出了。
  只要这一系列操作不出什么大的问题,朝廷还是能够稳住几百年的。
  当然除了开海之外,朱由榔觉得在晋升机制上还得多想想办法。
  之前的大明军队缺少晋升机制,普通士兵的上升通道基本被堵死。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死磕拼命了。
  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好不容易立下了功劳却拿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换做是谁也忍不了啊。
  与其平白无故的被夺走功劳气的炸肺,还不如摸鱼混日子。反正饿也饿不死。
  这应该就是大部分明军士兵的心态。
  朱由榔如今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普通士兵重新对大明对朝廷有信心。
  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朝廷没有理由让他们心寒。
  当然这种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即便朱由榔贵为大明天子,也不可能任何事都顺着自己的心思来。
  但如果他不去做,底下的人更不会去做。
  朱由榔好歹现在还有不小的威望,若不趁着这个机会强行推广一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朱由榔也已经和张煌言碰过头了。
  张煌言是兵部尚书出身,又曾经领过兵,在军制改革方面可谓是很有发言权的。
  朱由榔对张煌言很有信心。
  当然,除此之外,其他臣子的意见也是要听的。
  偏听则暗,兼信则明。
  朱由榔可不想背上昏君的名号。
  在朱由榔看来,兵制改革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需要时间的积累。
  所以这方面朱由榔有十足的耐心。
  先有铺垫,再有循序渐进的推进,朱由榔就不信大明的军制改不好。
  当然,改革是肯定要得罪人的,而且是得罪既得利益群体。
  这其中肯定有朝臣,有地主,有豪商。
  所以有阻力是正常的,朱由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定要有人背骂名的话,那就由他来背好了。
  朱由榔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但身为天子有些事情确实是他的责任。
  “传旨,命张阁老入宫觐见。”
  ……
  ……
  百姓们陆陆续续向西域迁移,官道上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情况。
  “孩儿他爹,咱们还得走多久啊?”
  “这谁知道呢,别管那么多了继续赶路好了。反正路上有这么多人陪着我们,也没啥可担心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我觉得脚乏的很。总想歇一歇。”
  “忍一忍吧,等大伙都歇的时候咱们再歇。”
  百姓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的每天多走一些路。这样就能更早一些抵达西域。
  一日不到西域,朝廷给出的那些政策也就是镜中水月,都是在画饼。
  只有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些土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才会心安。
  “等到了西域啊,咱们就盖一个大宅子,到时候三大间屋子,每间都能睡人。这样等孩子们长大了也够住。”
  “那真是太好了。咱不求孩子们大富大贵,只求他们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
  “对啊,到了西域那里十年没有赋税,只要咱们踏实肯干肯吃苦,一定可以积攒下来一些家底的。”
  像这样的家庭不止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前往西域。
  对他们来说西域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正是如此,使得他们能够心里有个盼头,可以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仍然不停下脚步。
  朝廷给了他们希望,但具体的还得他们自己去争取。
  西域,到了西域便是美好新生活的开始,到了西域他们就能看到希望。
  ……
  ……
  敦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8/12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