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949


只是那些百姓,要是任由多尔衮带着被掠走的数十万百姓离开,到那时,他如何向天下人交待呢?
其实,又那里需要什么交待!
这天底下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乎那些百姓?是百姓重要,还是江山社稷更重要?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见洪承畴陷入了沉默之中,多尔衮就知道自己已经说服了他。
其实想要说服这些人非常容易,只要和他们晓之以利害。他们自然会做出对自己或者对他们心中的江山社稷最为有利的选择。
于洪承畴他们这些人来说,他们自诩忠臣,心里怀揣着所谓的江山社稷,对于他们来说,朱慈颖根本就是乱臣贼子,相比于之下,所谓的蛮夷鞑虏就是不值一提的。
其实,汉人就是这样,对于汉人来说,他们从来都认为最大的威胁是他们自己,而不是那些他们骨子里压根就瞧不起茹毛饮血的蛮夷。
也正因如此,洪承畴才会让自己安然离开。因为对他来说,真正的威胁是德世子,而不是大清国。相比之下,大清国不过是癣疥之痒而已。
“我总不能就那么放你离开,总要给天下一些交代吧。”
在心里已经做出决定的。洪承畴看着多尔衮说道。
“至少我不能让你带所有人离开。”
不过就是一些百姓而已,大明百姓岂止千百万。他们掠走了一些,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总归还是要给世人一个交代,要不然那些个御史们又不知道会说什么。
闻言,目的已经达到的多尔衮大笑道。
“一切皆听从督师安排。”
第257章
都是朕的忠臣啊
在多尔衮与洪承畴会面的几天以后,在这个寒风刺骨的晚上,在海州北部,在路边的土丘上,伫立着一队穿着白色绵甲的骑兵,大约有一二百人。多尔衮一动不动地骑在马上,一只手牵着缰绳,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刀柄。
骑在马上的他注目凝神地向南张望。南边的暮色低沉,只能隐约看到地面映着月光的积雪,往北看去大约数里以外隐约地有许多火光。那是掠来的汉人正在正在埋锅造饭和烤火取暖。天前,多尔衮放弃海州,领军离开了海州,当然他并没有忘记带上他掠来的几十万人畜,官兵在前两天还不停地跟着,但是今天,便不再追击他们了,他知道这是洪承畴在做样子,而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做样子。
“可惜了!”
听着王爷的那声可惜,曹尔玉不解的问道。
“王爷您?”
一路历经千辛万苦的曹尔玉,终于赶在大军撤出海州前,回到主子的门下,献出了明军的开花炮弹后,就被王爷留在了身边,按他爹的说法,这可是曹家难得的机会,让他好好的珍惜。
“你我今后,再没有机会南下来中原了!”
“王爷为什么这么说?以奴才看,只要有几年缓口气,咱们大清国还是照样可以入主中原的!”
曹尔玉的话,让多尔衮无奈的长叹道。
“此战之后,大明将来如何,谁都无法预料,可是于王爷我看来,要是双方大打出手的话,德世子的胜面更大一些,他若为皇帝,我大清能求自保已经是老天保佑了,至于入关中原……”
摇遥头,多尔衮的神情中充满了可惜,阿巴泰的战败并不是偶然,甚至大清国的今天也不是偶然,都是德世子精心策划的,那德世子现在只是世子,可将来要是成了大明的皇帝。能够调兵天下明军,到那时,又怎么可能会有大清国的事情?
甚至于多尔衮的心里已经想好了退路,这次回到大清国,解决了黄台吉的问题后,不等大明的局势明朗,他就会主动的送给德世子一个大礼。
只是,唯一让人心烦的是,德世子会接受的他那个大礼吗?
盯着远处的那些汉人升火做饭的烟火,多尔衮的眉头紧锁,还好,洪承畴没有坚持让他留下这些汉人,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让他丢下一些汉人而已,不过那也只是十几万人而已。
有了这五十几万汉人奴隶,再有几年的时间,大清国至少还有再次崛起的希望!
只要……
想到这,多尔衮的目光投向北方,想到北方的另一个皇帝,他便在心里念叨着。
“崇祯啊,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啊!”
……
京师皇城御书房内,身为大明皇帝的崇祯,整个人显得分外的烦躁,他的心里压着一团怒火!
现在这团怒火烧的他只想杀人!
杀人!
尽管是那个人没在他的眼前,可是他已经杀起了人!
比如关在天牢里的前户部尚书侯恂,他就被下旨凌迟处死了,他有一个好儿子啊!
非但降了东虏,甚至还献策挖了黄河,要不是那家伙堵住了决口的大坝,不知多少山东百姓会死于洪水!
……又一次崇祯想到了那小子!
“该杀!”
在书房里面走来走去的崇祯,身上穿上了一件半旧的天子常服,上面隐约的可以看到补丁,他可不是两百年后为了穿给大臣看的道光,道光的一个补丁要几千两银子,至于崇祯身上的补丁,那是周皇后亲手缝的,用的是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裳缝的,非但崇祯如此,宫中的妃子以及几位皇子、皇女,都穿着带补丁的衣裳。这不是装穷……是他真的想给国家省出银子来,似乎从这一点上来说,崇祯确实是古往今来最勤俭的君王。
不过,他的勤和俭用错了地方!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
庶政既是财政,财政是万政之源,没有银子要想办法创收,靠这样省下几件衣裳,又能省出多少银子?
可谁都知道这位崇祯皇帝压根就没有创收的能力,甚至在他十几年的励精图治下大明朝的财政比过去更紧张了。
至于眼下,当德世子谋逆的消息传来后,京城里顿时变得人心惶惶起来,他们不能不担心啊——南直隶,那可是朝廷的税源根本,是漕粮重地!
尽管眼下德世子只占了南京,据了扬州,可是南京是南直隶中枢所在,至于扬州更是漕粮北上的必经之路,况且,还是盐税重地!
这下子好了!
漕粮让他断了!就连盐税……只要他愿意,随时都能抢走,就像南直隶一样,实际上已经尽在他手,只要他派出大军,南直隶各府县,谁能挡得了他?
德世子!
在心底恨恨的骂上一声,崇祯的目光冰冷,在唇边喃喃道!
“朱慈颖,朕待你何等仁厚,你又是如何报以君恩?”
尽管被德世子救下的张春送来了酋首努尔哈赤的颅骨,尽管他朱慈颖立下了天下的功劳,可是他意图不臣,想要造反谋逆,这让崇祯如何能接受?
想到那些在南京被杀勋臣、被囚的大臣,尽管是崇祯的心里颇觉得解气,那些个勋臣也好,南京六部的官员也罢,就没有一个省心的,居然想要献城予东虏,他们对得起大明,对得起朕吗?
不过杀头大家都不喜欢,所以现在京城这边,真没几个替朱慈颖说话的,这倒让崇祯长松了一口气,至少那朱慈颖还不会收买人心。
杀伐似二祖!
想到这崇祯的心里一沉,现在朱慈颖是不是也想像成祖一样,想要清君侧,想要……
扭头看着挤在这间书房里面的内阁阁臣,包括首辅薛国观在内的一个个阁臣们他们一个个站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面无表情,全都是一副有德之臣的模样。
可就是一言不发......
崇祯皇帝看着这些一言不发的大臣,真也是有点恼了,重重哼了一声。
“朕不欲为亡国之君,难道诸位愿为亡国之臣吗?如今德世子朱慈颖,于南京自立为大都督,杀勋臣、囚百官,更挥师北指,意图不轨,事到如今,诸位都不能为君父献计一二吗?”
挨了皇帝训斥的臣子们心里头却冒出一个念头——这可是你们老朱家的私事啊,当年成祖……这国是亡不了的,即便是……哎,不还是大明朝吗?
身为首辅的薛国观,听崇祯那么一说,于是出班奏道:
“陛下,臣以为,可遣中官问询......”
其实薛国观的心里苦啊,你德世子好好的呆扬州多好,非但北击辽东,直捣东虏老剿,要仅仅只是立下这样的大功也罢,你小子居然还能从辽东一路再杀回南京,解了南京之围,甚至还把阿巴泰的几万东虏沉了江。
泼天大的功劳是什么?
可不仅仅只是功高盖主了!
如果仅仅只是一般的大臣,但是功高盖主那也就盖了。
毕竟,在大明,无论文臣也好,武将也罢,都不可能因为天大的功劳,谋逆,毕竟,督师是文官,无论他立下什么样的功劳,他也只是督师,有皇帝的尚方宝剑,他又怎么能号令得动那些骄兵悍将?
至于将军,即便是他立下赫赫战功。也是督师领导有方。
可是这一切搁在那位世子爷身上却完全变了模样。他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而且他姓朱。还是大明的宗亲,现在他的麾下不但有精兵悍将。这还立下了天大的功劳。要是万一他起兵谋逆的话。
那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谋逆了,而是又一次靖难!
当初怎么就同意他领兵了?
好像就是为了找一个由头好治他的罪。现在倒好了,还不能把他给关进中都的高墙,他就已经自立大都督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