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2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6/949


“世子爷的意思是?”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像春秋战国时的齐国一样,咱们身处此时,想要生存下去,也要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作为生存手段。第一就是凭借临海的地理优势,发展海洋渔业生产,猎捕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沿海,而是深入到岛屿周边,嗯,这一点向孔雀旗那边请教一下,地里要不到粮食,就问大海要粮,要肉!”
古代近海渔业资源丰厚,况且大连湾一带本身就是中国有名的渔场,不说远海,就是近海的一年捕获个上万吨鱼获那也是正常的,有了这些来自海洋的肉食供应,百姓和官兵的体质都能得到保证。尤其是军队,想提升军人的战斗力,体力是核心,而体力的核心就是——多吃肉!
“世子爷这么一说,臣倒是想起来了,这阵子咱们可是没少买鱼,一个月前就有朝鲜人架船过来卖鱼给咱们,现在海湾里有就有几十艘朝鲜渔船,臣还寻思着今个世子爷来了,就让厨子买了些鱼,吃点新鲜的!”
张九话的回答,让朱国强诧异道。
“朝鲜的渔船?”
“对,都是朝鲜的渔夫,他们就近打鱼,然后卖给咱们!世子爷还别说,要不是每天都有几万十几万斤鱼,大家想吃上一顿肉,恐怕就得杀羊、甚至杀牛了,这些人还真救了急。”
不等张九初说完,朱国强说说道。
“他们在咱们的地盘上打鱼卖给咱们?那有这样的,你去……”
正想要把他们轰出去时,但传念一想到眼下军民确实需要海鱼,便说道。
“不能让他们白捕了,要课税。”
“这个臣已经课了,他们每天捕获的鱼,靠港就收两成的鱼,这不钱军门那边都说,成天吃鱼吃的都是一身腥味。”
看似抱怨的张九初说话的语气显然有些得意,毕竟这些鱼都是他征来的,无本买卖啊。
“人能为财死,鸟为食物。”,这句话是放之四海的真理,那些朝鲜的渔民同样也不例外,当他们发现这里聚集着很多明人的时候,这些人立即驾着船来到这里,他们在海上捕捞的鱼获卖给了明军。
而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也正是这些朝鲜渔夫打上来的鱼,让许多百姓能够吃到一些肉食,不至于只是靠着一点粮食勉强糊口。
而百姓们对于海鱼鱼的需要,也使得聚集在这里的朝鲜渔民越来越多,每天都会捕捞大量的海鱼,当然,海鱼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姓们最主要的肉食,还是因为它足够便宜,甚至比粮食还便宜!
“……不过也多亏了这些海鱼,让百姓们吃到了不少肉,少吃了很多粮食,世子爷,你不知道,其实海鱼甚至比粮食还便宜,百姓们吃鱼可以省下不少粮食哪,百姓们得肉,官府得税,对咱们来说,这确实是件好事。”
尽管从张九初哪里知道这些海鱼对百姓们的重要性,但是越是重要,越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想了想朱国强说道,
“不是说课税就行了,既然鱼很重要,所以更要建咱们自己的渔船队,咱们自己人出海捕渔才是长法,记住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朝鲜人怎么来的,暂且不管他,但要是出什么问题,他们肯定第一个走,造渔船的银子,由府里出,百姓里有会使船出海捕渔的,直接把船赊给他也行。总之,一句话,地里的粮食不够,咱们就像大海里要粮食。”
对于世子爷的吩咐,张九初自然是一一应了下来,随后朱国强又询问了一些事情,暮色降下时,便留在张九初那。晚宴谈不上多么丰盛,但却有不少海鲜,这年月能吃着海鲜,倒也挺新鲜。
“世子爷,您尝尝这个,这个是黄花鱼,按朝鲜人的说法,它冬天时在深海越冬,只有到了春天才回到近海产卵,现在这时节可不常见。”
黄金鱼!
瞧着足足有十几斤重的黄金鱼,朱国强的脑海中却闪过一个新闻。
一条鱼,卖了400万!
就在大多数人担忧买不起房时有人却在吃一种价值一套房的鱼!
那种鱼可不就是黄金鱼嘛!
野生黄花鱼。堪称土豪标配!因璨璨如金的外表,已被称为海里的“土豪金”,它量少、昂贵,品相好的简直一鱼难求!
一条黄花鱼,一套厦门房!
这条鱼多少钱?
十几斤的野生黄花鱼!再怎么着也得几十万起步吧!
吃下一口鱼肉时,朱国强倒是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只是在心底感叹着。
“这一口,怎么着也得一万多吧!咱这日子,也就是这水平了……”
感叹之余,他甚至报复似的又多吃了几口,这几口可不就得十几万。
心里感叹着这些鱼的高价,朱国强的心里甚至冒出了一个念头。
要不然把这些鱼卖到另一边那?
不过这个念头也只是稍微一想,毕竟,咱可是堂堂世子爷怎么就想着当鱼贩子了?
得再吃几口,回头弄条
4000万的鱼吃吃……
第304章
晨起,睁开眼睛,瞧着床帘,第一个就是感受到着炕上有些拥挤。
火坑、暖床的丫头……
不对,应该是暖床的皇后、妃子,这热度,绝对超过火坑,也不是二十一世纪的暖气空调所能相比的。
瞧着左右两侧的玉人儿,朱国强面上流露出只有男人才能体会的笑容。
昨天晚上在张九初那喝了几斤黄酒后,回到在这座宅子里,前脚刚进门就瞧见十几个女子跪地恭迎自己回家。
借着醉意一瞧,可不就是琪琪格、布木布泰、海兰珠她们嘛,不对,应该是玉娘、大玉儿、小玉儿她们,于是乎自然翻了她们的牌子,这一夜是数不尽的荒唐,道不尽的味道。
不过,千般的荒唐总归还是要起床的。
……
毕竟,正事更要紧!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朱国强忙的简单有些脚不着地,毕竟要考虑到十几万个家庭,几十万人的安置。
从沈阳一路救下来的几十万难民需要住房,军中的官兵需要住房,将领官佐的家眷需要安置,就是招商也需要商埠……
总之千头万绪的有着说不尽办不完的事情。
解决住房问题,烧制的粘土砖是必须的前提,尽管青泥洼这边已经建了几个烧砖的土窑,但朱国强嫌土窑的生产效率太低,就开工建造了一座16孔的轮窑。在另一个世界它已经是很落后了,但在这个世界绝对是一种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
因为在济南就烧出了耐火砖、土水泥,在随船过来的工人的指挥下,这里也很快就制出了耐火砖、土水泥,有了耐火砖和水泥,照着图纸建一座轮窑,在泥瓦匠手里自然是小菜一碟,不过只是几天的功夫,轮窑高耸的烟囱就向空中喷吐出浓厚的黑烟。
其实就是朱国强,自己也没有想到,轮窑会在青泥洼的第一家工业企业,甚至比甚至于成为董家沟的煤矿还早了几天。其实也没有早几天,因为董家沟煤矿的埋层不深,加上工人们采用的土法挖掘,不过只是半个月,就挖出了第一车煤。
煤矿的开采不仅解决了旅顺几十万人吃饭取暖的燃料问题,也让先后建成的几座轮窑能够全力生产,凭着重建济南的经验,不过只是半个月的功夫,原本还是一片荒滩的青泥洼,就出现了上万座连排的三间主房的四合院。
建的这么快,归根结底恐怕还是因为人力——这里可是有足足几十万人,有足够的劳动力!如果不是受限于砖头产量,恐怕会建起更多的房子。
不过,即便是如此,青泥洼,不,应该说是“大连”——按照后世的习惯,朱国强把这片海湾命名为大连湾,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自然也就成了大连,它正以内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了一座城市。不过这一切都有张九初和幕府的幕僚们规划负责,对于朱国强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
乱世之中,军权最重要,当务之急就是整顿部队,完成部队的整编。通过整编牢牢地把握住军权。
“咱们现在有多少兵马?”
刘汉仪答道:
“世子爷,如今大连除了有黄得功、牟文绶、杨御藩三营五万六千余人外,还有原本为防守大连于难民中招募的十三万余名壮丁,再加上世子爷麾下原本的两万三千人马,还有孔雀旗那边的一万两千余算起来,目前,世子爷麾下一共有二十三万兵马。”
二十三万!
可真不少啊!
就是满清最强大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多兵马,但是有什么用呢?人多不一定就等于战斗力强大。
况且这些人中,有十三万都是临时征召的壮丁。就是黄得功他们的军中也有不少老弱兵丁,这些在往常不过是用来壮声势的兵,也都是需要淘汰的,它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浪费军饷。
“兵贵精不贵多,多了只会浪费粮饷。”
摇摇头,朱国强说道。
“接下来要汰弱留强,陆军维持十万,海军……”
一心想把“孔雀旗”变成海军的朱国强,想了想,然后说道。
“就保持一万五千人吧!”
之所以需要保留这么大的一支海军。是因为大连特殊的地理环境,想要在这里立足,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无论是通商也好,还是为了生存,都需要海军,当然,还有将来海外的扩张。
尤其是考虑到眼下大明特殊的环境,朱国强都恨不得现在就建立一支拥有上千艘军舰或者武装商船的大舰队,然后,把源源不断的难民送到东南亚,送到台湾。
可不是为了什么海外拓殖,而是为了救命,不仅仅是救百姓的命,同样也是救大明的命。
但是,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救必须先把“孔雀旗”变成自己的力量,而这次整编就是第一步。
“世子爷,那裁下来的这些人如何安置?”
兵贵精不贵多,这个道理,刘汉仪当然知道,不过总要考虑一下如何安置他们。
“可以分给田地,他们之中还有,许多工匠,都可以招募起来,咱们要在这边就近办厂,他们也好为大军打造军械,而且通商也需要生产各类产品,将来大连想要生存下去,通商是第一要务!”
对于这一点,朱国强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在从南直隶回来之前,他特意在南京、扬州都留了些人,他们既是眼线,同样也是一些商人,将来他们将会负责把大连生产的商品,当然还有他从另一边带来的“稀罕货”卖到江南,毕竟,现在有消费能力的还是要数江南。而工商业在未来将是大连生存的根本。
得,这还是需要海上力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6/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