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3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949


杀了人,越了货,又把货卖给日本人之后。也买到了大量的铜条后,方以智这才踏上归途。
于来的时候不同,他的船队反而又多了几艘船——都是抢郑家的。
浩浩荡荡的船队离开长崎。大概二十天左右,船队终于抵达了大连港。
船一进港,船员们纷纷登岸,关员上船清点货物,计算关税,哪怕就是这些船是官船一样要征税,这个是大连的规矩,甚至于这个海关还是朱国强借鉴了后世海关的很多规章制度设立的,当然,现在,这个“近代化”的海关也就是一个尝试,毕竟将来大明肯定是支持自由贸易的。
而作为此行出资方的太平商行则盘算起了此行的利润,只有普通船员跑去城内耍乐。
在翻阅着《江户通商条约》时,尽管对未能在江户开港感觉有些遗撼,但能够签下这么一份“不平等条约”也不容易啊。
其实也没有什么困难。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国家权益”的理解还没有后世那么深刻。就像日本人一样,居然主动不要关税,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抬头看着方以智,放下条约朱国强问道:
“杀了郑家的人?”
“是的。”
方以智答道。
“郑芝龙可不是一个甘心吃亏的人啊。”
朱国强不由笑了笑。
“不过,这也没什么,只是区区郑家而已,他是识时务的!”
或许别人不了解郑芝龙,但朱国强怎么可也不会不知道这个降了满清的后来又被斩首的家伙呢?他有一个好儿子啊!
郑成功,他是钱谦益的学生啊。
是不是应该让钱谦益益给郑成功写封信,让他来辽东报效呢?
对于郑成功,只要是良知尚存的国人,都会对他心怀景仰之情,不仅仅是因为他收复台湾,而是因为他对大明的忠诚。当然,更多的恐怕还是惋惜,要是他的北伐成功的话,华夏文明还会坠入近三百年的黑暗之中吗?
……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最多只需要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彻底解决建奴的问题,剩下的就是流寇了……
流寇啊!
暂时还是交给朝廷处理吧!
将思绪拉回到现实,朱国强问道:
“日本时局如何,你打听清楚了吗?”
方以智可不仅仅是去日本谈判的,他在谈判的同时,也通过与幕府将军以及大名的接触打听各种情况。
听世子爷问起,方以智当即说道:
“日本时局看似极为稳定,毕竟,德川幕府已经开府三十七年,但是总体来说,虽然看似稳定,可是实际上,国内的大名对德川幕府看似服从,可实际上却也是心存不存,尤其是接连颁布锁国令后,幕府借长崎奉行所垄断海外贸易,尽得海外贸易巨额利润,而各地大名因为贸易为幕府垄断,经济上日渐消沉,长此以往,必定无力动摇幕府的威信,以臣看来,除非有外力相助,否则幕府统治只是越发稳因,而且德川家光又制定种种旨在削弱各藩大名的策略……”
对此,朱国强并没有什么疑问,任何稍微对德川幕府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参勤交代既限制了大名的财力,又浪费了大名的时间,还得到了大名的妻子作为人质,三管齐下,极大地压制了大名的反心,迫使大名对幕府效忠。这也是德川幕府能够维持二百多年稳定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这么一个“和平稳定”的日本,符合大明的利益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看来还是要想办法,让日本再次进入战国时代的好啊。只有一个陷入战乱中的日本才是符合大明利益的。
“世子爷,从第二代将军到第三代将军家光,为了稳定幕府的统治,一直贯彻抑制大名权利的方针。如果大名流露出反对德川幕府的倾向,或者是对于德川幕府的统治表示不满等,幕府就会毫不犹豫地对这些大名进行严厉处分。如果没有继承人也会成为处分对象。而处分的方式简单、粗暴,即没收知行、更改领地。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后继者,或者后继者不稳定,幕府就会迫不及待地认定履行义务不善。就臣所了解的,目前每年都大名遭遇改易处分,不过这些大名大都是敢怒不敢言,毕竟德川家拥有最强大的武力……”
“敢怒就好!”
朱国强淡淡的说道。
还真怕他们不生气,只要他们生气,那就有操作的空间。
仔细看着方以智带回的日本简易地图,看着上面标注的外样大名的封地,笑道:
“现在幕府垄断了了贸易,他们不愿意开辟新的通商口岸,说到底还是为了垄断海外贸易的利润,一年几百万两的利润,足够把德川家养成全日本最强大的势力,此消彼涨,那些与德川家不对付的外样大名,就会越来越弱,要想办法把这些小藩都养大一些,让他们现在敢怒,将来敢打,一个彻底乱起来的日本,才是好日本,才方便我们长期做生意。”
方以智说道:
“这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德川家是日本最大的,也是拥有最强武力的大名。所以人都清楚,如果不遵从德川将军的命令,就会遭到幕府武力讨伐。更为关键的是,当时日本大约拥有3000万石的领地,幕府领地加上旗本领地再加上亲藩领地,总计达到1000万石左右。哪怕是前田家这样的的大名,也不过拥有100万石的领地。因此,哪怕是半数的外样大名同时反动对于幕府的战斗,德川幕府也足以轻松应对。”
“这样啊,”
继续看着地图,朱国强说道。
“既然如此,除了尽是让外样大名变得强大富裕起来,通过走私的方式帮助他们之外,咱们能不能从日本招募低级武士,这些年德川家不是动不动就改易处分没收领地吗?肯定会有不少下级武士失业,我们可以雇佣那些浪人作为雇佣兵。”
其实,在明末雇佣日本雇佣兵可以说是非常寻常的事情,萨尔浒之战时,明军中就有将领的家丁是日本人,而更为有名的是郑家,无论是郑芝龙还是郑成功麾下都有不下万人的日本兵。
他们能用,自己当然也能用。完全可以弄一个外籍兵团啊,那些人去打最苦最累的仗,或者说让他们去当炮灰,有廉价的炮灰,不用对得起自己吗?
“世子爷,现在不比过去幕府禁止日本人出海。”
方以智说:
“这恐怕操作起来有点难度。”
朱国强笑道:
“其实也不难。有那么多浪人在国内流窜,而且都是因为德川家的处分导致他们失业的,他们必定对幕府心存不满,他们改易了那么多大名,日本至少有几十万武士沦为浪人,这些浪人就是幕府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有机会把这些不稳定因素扔出去,德川家光肯定不会介意?”
朱国强可不是随口一说,他可是带着另一个世界这个超级作弊器的,对日本的情况早就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
现在的日本浪人有几十万,早在几年前,幕府通过《武家诸法度》禁止浪人仕官,接着又在全国推行浪人登记制,加强对浪人的管理。浪人甚至被禁止在寺庙和武士宅邸寄宿。
这样一来,生活困窘,承受来自幕府高压,且仍有希望重振武门的浪人之间,自然会弥漫着一股蠢蠢欲动的气息,别看现在日本安定,可是实际上,这几十万浪人就是日本最大的稳定因素,这此因为幕府废除大名失去知行或俸禄的浪人,对幕府而言意味着什么?
德川家光那家伙肯定比自己更清楚,要不然也不会以高压政策对待他们。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德川家光必定不介意让这些浪人离开日本,离开了日本,至少不会对幕府的统治造成威胁。
用十万浪人组成一支军团,用这支军团在南洋拓殖,弹压土人,推行海外扩张,他们到底能活下来多少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这支“倭人军团”就是摧毁幕府的一支生力军。
“世子爷的意思是和德川家谈判,要一些浪人过来?”
朱国强笑道:
“咱们正在和建奴打仗,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即便倭人便宜,用他又有何妨?”
想要日本重新陷入内战,必须要不断的创造机遇,眼下,德川愿意当大明的乖儿子,就让他当去,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有了大明的支持那些外样大名肯定跳反,日本立即再度陷入内乱。
那个时候的日本,就不再是日本人的日本了……
第394章
有客自远方来
历史总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初十,从北方吹来的寒风卷着雪花在海面,远处一艘西洋式的帆船缓缓的驶向长府港。
也许是因为船上的水手并不熟悉这一带的水文,所以,船速并不快,甚至可以用很慢来形容。不过尽管如此,几乎是在这艘西洋式的帆船刚一出现在日本渔夫的眼中,就引起了轰动,他们中的一些老人还记得几十年前,这样的西洋大帆船还曾时常出现在这片海面,后来随着幕府将军的一纸“锁国令”下,就再也不见这些西洋船了。
在渔夫们还是撑船回港禀报换赏钱时,船上的王伦却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虽说他是明人,可是早在五年前就已经主动剃发成了皇上的奴才,其实即便是他不剃头,也没有人会强迫他,毕竟他父亲王大宇可是大清人民的好朋友,一直在关内为大清国筹措各种物资。
不过,因为在几家与大清国做买卖的人中,王家并不是实力最雄厚的,为了争取皇上的信任,王伦才主动当了奴才,剃了头,这不现在这个到日本开拓商路和差事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两个月前,得到这个差事后,他就和恭顺王麾下的水手一起在仁川那边向西洋人学习着如何驾这艘西洋大海船,与朝鲜的小海船不同,这艘船足足有十六七丈长,而且还有24门红衣大炮,堪称是海上的巨无霸,就是恭顺王见到这艘船时,也是啧啧称奇。
前些天在皇上的几次督促下,王伦终于还是启程了,船上装载着大量的白丝、缎子以及布匹等商品来到了驶往日本,为了能卖上高价,船离开朝鲜后就越过对马,尽管船上有往日本走私的朝鲜商人,可是对于这片水域,他们同样也不了解,毕竟,他们过去顶多也就是靠近海滩而已,从来没有进过日本的港口。
眼看着有一艘单桅小船朝着这边靠来了,王伦便对身边金时通吩咐道。
“金通译,一会倭人靠上来,你负责翻译,告诉他们,咱们是朝鲜船,是替会。”
做为生意人,王伦还没有自信到自称“大清国”,毕竟,那怕就是他自己心里也明白,对于日本来说,大清……不过只是胡人罢了。
此时王伦并不知道,自己一行人在长府引起了什么样的轰动。在大名的官邸之中,藩主毛利秀就的心里只剩下MMB的念头了。
作为长门藩的藩主,尽管日本锁国后,就没有洋船进入长府,可是这么多年来,私下里与朝鲜商人的走私倒也没停,毕竟,石见的银山让幕府拿走过,长门藩穷啊!
可那种事情顶多就是授意亲信私下里干干,什么时候光明正大过,现在到好朝鲜人自己跑过来了,还是大模大样的闯了进来。
当真以为幕府在长府没有眼线吗?
“八嘎,难道是对马藩与朝鲜人勾结在一起,想要陷害我吗?”
在所有的外样大名中,只有对马藩受到德川家的信任,像毛利这样的外样大名,根本得不到德川的信任,因为对马藩垄断着对朝鲜的贸易,几乎是下意识的,毛利觉得很有可能是对马藩的宗氏家在陷害自己。
可是,朝鲜人那里来的西洋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