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949


又有人插话说道:
“洪大人,我估计李自成来到京城的人马大概在五十万以上,他不是在太原等地掳民为兵吗?”
“掳来的兵也是会逃的,咱们掳来的人都会在半路上逃,更何况是兵?”
洪承畴思索片刻,含笑说道:
“站在咱们大清国的立场上来说,我们当然希望将流贼兵力强一些大一些,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和明国拼个两败俱伤,这样的想法自然不错。但是,这样的想法,不过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臣在南朝,与流贼作战多年,对贼中实情,略有所知。流贼惯用虚声恫吓,且利用朝廷与各省官军弱点,才能迅速壮大,不断胜利而有今日。近几年贼势最盛,号称有百万之众,然而以臣看来,最盛时不超过五十万人。臣说李自成虽有大约五十万人,还得分兵驻守各处,而且有许多重要之处都无力驻守。这样看来,李贼渡河东征的兵员实数绝不会超过三十万人,即便是掳民为兵,可他还有伤亡啊,一个周遇吉就让他损兵折将近十万,即便是他补充兵马,大抵上也就是这个数,况且,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伪号,又渡河东犯,妄图在京城正式称帝,所以他必将文武百官等许多重要的人物带在身边,每一官僚必有一群奴仆相从,还得另有兵马保护。况且这三十万兵马数千里远征,谈何容易?单就是粮草辎重运输护卫,也得分出几万人来。如此看来,他如果以三十万众渡河东来,沿途留兵驻守,到北京城下时不会有二十万人。”
尽管多尔衮认为洪承畴说出的这个见解有道理,但是仍然疑惑不定的向洪承畴问道:
“你熟于南朝情况,果然见解不凡。但是我尚不解者是,你说李自成的兵力不多,多依恃虚声恫吓,但是他这几年驰骋中原,所向无敌,席卷湖广,长驱入陕,轻易占领西安,横扫西北各地,使明朝穷于应付,已临亡国危局。这情况你如何解释?”
说罢,多尔衮不等供承畴说话,又说道:
“今个咱们好好的谈谈。我已经命人预备了午膳,走吧,我们去午膳桌上,边吃边谈!”
刚从火盆边站起来,多尔衮又说道:
“还有一件事,我也要同你们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当然是越快越好,要在李自成尚在半路上就应该见到他,得到他的回书才好。”
“王爷有何妙棋?”
洪承畴跟着问道。
多尔衮胸有成竹地含笑回答。
“我想派人带着我大清国的一封信,在山西境内的路上迎见李自成,一则探听他对我大清国是敌是友,二则亲自去看看李自成的实力如何。你们觉得此计如何?”
闻言,洪承畴说道。
“其实是敌是友不重要,看不看他的实力也不重要。”
多尔衮颇有深意地一笑,
“哦?这是为何?”
“因为无论是敌是友,实力强弱,最终李自成都必须要先和朱慈颖打起来,只要他们打起来,对我大清国来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洪先生所言甚是!”
多尔衮哈哈大笑道。随即轻轻地将右手一挥,说道:
“走,边用膳边商量大事!”
多尔衮从暖锅中夹起来一大块肉,心思并没有在肉上。
“与咱们来说,他们无论是谁坐江山,都不重要,只要他们打起来对咱们大清国来说就是百利而无一害,他们之间打的时间越长,对咱们就越有利。”
多尔衮顿了顿,然后说到,
“咱们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过去,咱们的眼里只有中原,可是现在,往西还有那么大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人丁,咱们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就像当年成吉思汗一样,他就是先在西边打下了偌大的江山,然后又回来打的宋朝。我们完全可以像他一样,在西边打下足够大的地盘,然后像成吉思汗一样带着西边的兵来打明朝。”
多尔衮的话让洪承畴暂停再动筷子,他望了多尔衮一眼,然后称赞道:
“王爷所言甚是,臣听说李自成一路劫掠无数,我们不仅可以和他联络,而且还可以卖给他红衣大炮,毕竟咱们需要银子还有很多中原的货物!”
多尔衮对洪承畴的这个建议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你的这个主意不错,李自成越强明国就越乱,他们越乱咱们将来的机会也就越多,而且还能趁机换回一大笔银子,不错,不错。”
点头称赞之余他又向洪承畴问道:
“你觉得除了信之外,要不要再给送他一些礼物?”
第530章
封他为皇吧
居庸关降了!
不费一兵一卒轻取居庸关,让大顺朝文武群臣和三军将士兴高采烈,认为京城在二三日内必定不攻自破,然后传檄而定江南,千秋大业从此奠定。
作为先锋的刘宗敏便命令大军继续行进,像潮水般向京城涌去。而李自成与丞相府、军师府、六政府等中央各衙门不必同大军一起赶路。
因为昌平衙门还算宽敞,所以被作为李自成的临时行宫。军师府、丞相府、六政府等等衙门都挤在城内各处,大都是被征用的民宅,而御营亲军等都分驻城内外,城内外到处都是帐篷。
晚膳以后,李自成同刘宗敏稍谈数语,便命传宣官分头传知丞相、正副军师、六政府尚书、侍等中央大臣,来行宫开御前会议。
自从渡河入晋以来,在行军途中已经开过多次御前会议。但是今天的这次会议,与许日不同,今天将将讨论攻破京城后的许多重大措施,包括破城后山何处入京城,由何处进入皇城与紫禁城,诸如此类的问题,似乎就是在提前庆祝着胜利。
不过,最终,问题还是在落在一个问题上——什么可以破城!
李自成看着宋献策发问后,大家伙的目光都落到军师的脸上。
在心中认真分析了明朝的守军形势兵力后,宋献策断定大军只须围城二日,城中的防御就会瓦解,必定可以轻易破城。江湖术士出身的他,深知自己正是依仗此术深得李自成以及将士信任,所以他不会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来他的分析,而是伸出左手,手掌朝上,用拇指掐着食指、中指,就像是戏文里的诸葛武侯一样,在那里掐指盘算着,时而皱眉,时而展眉,时而抚须,似乎他真的能够窥破天机似的。
“嗯……嗯,依臣看来,倘若初十有微雨,十一黎明必定可以破城。倘若初十无雨的话,嗯,大概需要二三日既可破城。”
这所谓的“掐指一算”到底子准不准,姑且不说,但是对于李自成以及顺营中的许多将领以及士兵来说,他们真的相信。
当然,对此,孙可为等人只是微微不语,他们知道所谓的“掐指一算”更多的是基于对明军防御兵力的了解,现在京城防御空虚,前天,襄城伯李国桢率领数千新招募的“三大营”兵,这些兵大部分市井之徒,兵如此,至于将,也好不到那,李国桢本身就是纨袴子弟,毫无军事经验不说,而且只会夸夸其谈。他们开到沙河布防,一见大顺军到来就不战自溃了。靠着这样的人马能守得住京城吗?
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
大家都是好朋友,有些话不能说。
闻言满面喜色的李自成就说道。
“看来这天气不会马上转晴,按照十三日破城来部署好啦。我大顺定都长安,京城只是行在,事定后将改称幽州府,这事在长安时已经商定。孤在京城行在登极后,再传檄定江南,我大顺的千秋大业如此可定。”
因为平常对孙可为十分尊重,但是今天见他不知为何不说话,于是便偏向望着他问道:
“丞相可是有什么话要说?”
“皇上,江南怕是传檄定不得的!”
闻言,他便恭敬地向李自成欠身回答道。
“平虏大将军已经挥师北上了!”
原本正沉迷于胜利中的众人被孙可为泼得冷水惊得无不是一愣。这时他们才想到——江南还有一头猛虎在那!
这头猛虎可是不一般啊,不仅能吃人,而且还能引天雷!
所以众人的脸色无不是一阵阵愕然,怎么会把这头猛虎给忘了?
其实,这也不怪,毕竟,在这一段时间里,大家伙都沉浸于胜利的消息中,以至于都忘记了江南的那头老虎了。
就在众人神情凝重时,只见礼政府尚书巩焴站起来说道:
“丞相此言诧异,即便是有明军挥师北上又有何坊?陛下应运龙兴,吊民伐罪,天与人归,成此鸿业,德比尧舜,功迈汤武。臣以为,所谓“平虏大将军”完全不足为惧,他北上是易,可想要败我大顺却是难上加难。”
巩焴的话,让李自成问道。
“巩卿此话从何说起?”
巩焴回答道。
“天下皆言平虏大将军能征善战,平东虏灭西献,兵锋所指,锐不可当,可臣却听闻,他于江南滥杀士绅官员,早就引起百姓不满,他在时,江南官民百姓尚不敢言,可一但他离开江南,谁能替他弹压江南官民百姓?到时候我大顺传檄江南,江南必定。如今明朝气数已尽,陛下应运而兴,以水德代火德而主天下,朱慈颖不过只是逆势而为,所谓锐不可当,不过只是一时兵威而已,毕竟这气数在我大顺!”
好话人人爱听,李自成觉得巩焴的这番话说的颇有道理,但看宋献策、孙可为等人都没有赞成表示,便心中产生怀疑,遂向别的文臣问道:
“你们各位有何主张?”
顾君恩说道。
“这明朝气数已尽,气数在我大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臣倒担心其它的事情。”
李自成问:“
你担心什么?”
顾君恩说:
“以臣看来,崇祯虽是亡国之君,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他既不肯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至于平虏大将军,势必也是如此,而其素有善战之名,且其于山东素有义名,要是其领山西军民顽抗到抵,我大顺必定损兵折将甚多,一个周遇吉就让我大顺损兵折将近十万,况且是他朱慈颖?所以,不能不早做打算。”
有了宁武关的前车之鉴,李自成不觉动容,轻轻点头,向群臣问道:
“顾卿家所言甚是,对此大家可有什么良策?”
众人无不是一阵哑然,他们在河南的时候,为什么不敢犯山东,不还是因为山东士气民心都在明朝,乡兵不下百万,这要是真的打起得,即便是赢了那也是两败俱伤啊!
沉默良久后,只听到兵政府尚书喻上猷回答道:
“皇上,要,要是裂土分国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