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949


“好你个葛世振,居然瞒了朕三个月!不等了,现在就去现场,朕要去看朕的火车!”
闻言后,朱国强径直去了江北的皇家学会试验场,所谓的皇家学会,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西学以及新学的地方,而新学的基础就是朱国强从另一边带来的清末翻译的西方科学著作。
那些著作构成了新学的基础,甚至就连蒸汽机的实用化,也是得益于书中的技术资料,还有各种机床的制造,尽管有些技术相对简陋,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大明,正在一点点的吸收着来这种跨越时空的技术。
不过因为书中的技术并不等于详细技术,更不等于图纸,所以还需要这个时代的人们进行研究、吸收,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需要重点攻关。当然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个时代的学者能够真正地吸收这些技术。
而蒸汽机车就是重点攻关的项目。毕竟这关系到大明未来的社会发展,无论是对社会经济、还是对军事战争,都将会带来质的改变!
就眼前来说,蒸汽机车的出现,将会促成大明把目光投向草原——对建奴、流寇残余进行最后一战。
铁路!
有了铁路,就有了后勤,解决了后勤问题,明军就不再进远征漠北,而是征服!
通过铁路完成对草原以及西域的征服。
皇家家会并不在南京城内,而是在江北,占地面积足有上万亩之多,这里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学会,同样还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工厂,这里的试验工厂中拥有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甚至还有一些朱国强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普通机床。
这个源自大连兵工厂附属实验工场地方,可以说是大明的工业之母,诞生了太多的第一。
不过,它的力量还没有显现出来,甚至就连同先进“骡机”以及蒸汽织布机,也只是刚刚开始显露出它的实力而已。
时代的序幕掀开时,即便是位于最前尚沿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大时代会是什么模样,所有的变革都是一点点的发生。
乘座御船从秦淮到江北,在皇家学会的码头上岸后,甚至只是刚过长江江堤,朱国强就看到了这个世界第一辆火车!
其造型与最原始的火车差不多,但是与斯蒂芬森发明的第一辆火车,又有些不太一样,看着倒是有点儿像是19世纪中叶的火车,可能这是因为他们借鉴的资料中,火车就是这个模样。
远远的看去,可以清楚的看到,火车头的烟筒里冒着黑烟,黑烟中掺杂着大量的蒸汽白烟。
“陛下,这就是咱们的火车……”
葛世振颇有些得意的说道。
在另一个时空中,他是大明的榜眼,而现在他却是一名学者,在过去的六年里,他一直在研究着新学,可以说是大明新学界的权威。
朝着火车走去时,朱国强看着地面的铁轨问道。
“这铁轨是怎么制造的?”
好像直到现在大明仍然用着自己带来的坩锅炼钢法,这种炼钢法成本昂贵,制钢轨肯定不现实。
其实那怕就是坩锅炼钢法,对于这个时代而言,仍然提供了极为廉价的钢材,相比于所谓的“百炼钢”,一吨钢只需要区区70两,当然这是建立在廉价的高炉生铁的基础上。如果是大明过去的那种土炼铁炉肯定不可能如此廉价的生铁。
“陛下,这种“工”字型铁轨是用生铁铸造的,每米重30斤,铺铁路就数它的成本最高,铁轨虽说是用生铁铸成,但铸成后还需要闷烧韧化处理,这样才能保证铁路不会因为太脆被车轮压断,所以成本增加了不少……”
在转炉炼钢、平炉炼钢技术提供廉价的钢轨之前,最常见的铁轨只有两种生铁轨和熟铁轨,而前者相对最为廉价。也是采用最为普遍的铁轨,或许在酒司机随着火车装载量越来越大,最终深铁铁轨被熟铁轨道所取代。但是在这个时代,生铁铁轨倒是可以满足基本的运输需求的。
等再过几年,等到机械技术成熟之后就可以直接上钢铁轨道了。不过在那之前需要用平炉或者转炉提供廉价的钢铁,这都不是问题,之所以没有采用那些技术,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太复杂,再有个一二十年的时间,等到大明的学者们成熟起来之后,这些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那以现在的成本计算的话,修一里铁路,需要用多少钱?”
“陛下,目前的铁价是每吨16两,而铁轨每吨售价要保持24两左右,铁厂才有利润,一里差不多就600米,每米30斤的话,铁轨以及连接鱼尾板、铁钉等成本,大概需要400两,再加上枕木、路基还有筑路和人工,修建一里铁路至少需要600两,试验场的这五里铁路一共花费了六千一百三十五两,这包括附属的检车场等建筑……”
听着葛世振介绍着蒸汽机车的研发和铁路铺建过程,朱国强在心里已经盘算了起来。
一里600两。
这是因为试验场上不需要修桥,所以成本降低了很多,如果换成正常的筑路的话,不仅要考虑桥梁,还要修车站等设施,那一里铁路的成本至少要增加两三成,那就算是八百两吧。
一千里,也就是八十万两!
才区区八十万两而已!
简单便宜到令人发指啊!
呃,好像忘了还有征地等一系列的费用开支,这个没关系,一里铁路的成本再增加二百两,也就是一千两。
“一百万两修一千里,修着几千里铁路,也就是几百万两而已,有了铁路,就可以打仗了……”
为什么朱国强一直没有领兵出关,发动对建奴的最后一战。
不是因为不想打,而是因为……打不起!
这个打不起,是因为耗费的钱粮太多,按照五军都督府以及兵部的计算,远征漠北,前线一石军粮的成本超过将六十两!而十万大军远征,每个月仅只是人马粮草要耗费五百万两以上,征北至少需要准备五千万银子!
而且距离越远,成本越高,要是虏寇撤到西域,那运粮草的成本可就是天价了。
在另一个时空中,就是那个所谓的皇商范家,在康熙再次西征准噶尔部时。范家主动请自资本,承运军粮,每石只要当时官运价格120两白银的三分之一,即40两,这是因为范家凭着对蒙古贸易多年的经验,对路线极为熟悉,才降低了运输成本。
而现在的大明呢?
六十两……
恐怕这还是乐观估计。
可有了铁路和火车就不一样了!
火车的运输成本才多少?
那怕是再高,也不至于高出需要六十两运费的天价,这个天价等于买了六十石粮草啊!用火车,顶破天了也就一二两而已。
有了铁路和火车,别的不说,单就是运送军需省下的银子,都足够修几条铁路的了。
这么一算,这铁路简直便宜的令人发指啊!
顶点
第647章
火车进行曲
终于一行人来到火车车前。
顾不上火车冒着的煤烟,也顾得得热气腾腾的蒸汽,朱国强就兴致勃勃的走向前去,这时他才发现,火车头的尺寸很小,差不多也就是解放卡车的尺寸。
古典且小巧的火车头后面拖着节煤车,煤车后面是十六节车厢,而且还是没有车厢的敞车,瞧着和普通的大型马车并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
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简陋而原始。
“陛下,早在去年,皇家学会刚搬到这,蒸汽机车就开始试运行了,不过当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蒸汽机车的震动大,故障多,还有就是路基都吃不消,我们先后试验了几种路基,才解决了路基的问题。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问题。”
站在陛下的身侧,陈之唤向陛下介绍道,在得知陛下要来参观,作为这列火车的主要发明人的他当然要来到现场。
“我听葛世振说,它已经运行三个月了?”
“陛下自从这辆蒸汽机车投入使用后,一开始,每天运行四个小时,每两个小时检修一次,连续运行了一个月后,再增加到8个小时,每四小时检修一次,一个月后,每天运行十六个小时,每八个小时检查一次,这个月运行期间没有出过任何机械故障。”
既便是作为外行,朱国强也从陈之唤口中听出了“检查”与“检修”的不同,检查就是正常的运行检查,至于检修,肯定是有故障了。
“能连续支行十六个小时啊……”
盯着火车,朱国强问道。
“它的载重量是多少?”
“目前我们只有十六节车厢,每节载重量可以达到10吨,也就是一百六十吨,不过根据我们的估算,它的载重量可以增加到两百四十吨,还可以再增加八节车厢,但是考虑到蒸汽机车的负荷,载重量控制在200吨以内,更为稳妥一些。”
这个装载量或许在21世纪是不值一提的,不过只是几节重载车厢的在重量而已,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个载重量简直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甚至就是很多船都无法与之相比。
“200吨!好嘛,这一辆车等于50辆大马车,有了它,日行千里就不是梦想了!”
尽管这边龙颜大悦,但陈之唤还是出言打破道。
“陛下,日行千里恐怕还不行,目前它的时速只有26里左右,扣除加煤水的时间,一天最多也就是五百里上下……”
陈之唤话还没说完,葛世振就笑道。
“陛下,这是载货的速度,如果少载一些货的话,日行千里绝对没有问题,你说是吧,方德。”
会不会做官,一句话就能看出来。
陈之唤或许擅长研究,但在做官上和葛世振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
“少载货要它干什么?”
陈之唤的反问让朱国强哈哈大笑道。
“仞上,方德还真说对了,少载货,要它干什么?速度重要,载重量也重要,目前时速只有26里,没问题,将来可以更快,技术会不断的进步,现在是26里,也许一两年后就翻倍了,载重量也是一样,三十斤的路轨不行,就用四十斤的,六十斤,甚至一百斤的重轨,这样载重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见陛下喊了自己和陈之唤的表字,葛世振就知道陛下的心情肯定不错,于是便笑道。
“陛下圣明。”
而陈之唤也跟着称赞一声,毕竟他也不是迂腐的人,只是这两年一门心思钻在研究上,书生气更浓了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