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6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3/949


丁可泽点头道。
“也好,也好……”
尽管家里走了一个种田的好把式,可他只是长工,又不是家奴,想拦也拦不住啊。
“东家,您放心,欠东家的钱,俺走之前,肯定还清。”
郑伟拍着胸脯说道。
其实,他已经攒够银子了,当然也不是攒的,就是把家里那两亩田卖了,除了祖宅外,其它的都卖了,反正以后到了承化那边,官府不但分地,还分婆娘,这样的好事到那里找去。为什么留下祖宅,但凡出海的人,有几个没抱着衣锦还乡的心思。将来,万一发达了呢?也正因如此,他才会留下那三间破房子,等着将来衣锦还乡的一天。
他不行,万一他儿子、孙子发达了呢?
一个样。
至少他们回来的时候,有个窝。
“这不急,不急。”
其它人见状,无不是站起来说道。
“东家,俺也打算和郑大家一起去。”
“还有俺……”
“还有俺……”
瞬间,丁可泽的脸都青了!
这一走,可就是一小半的长工啊,
你们一个个的都要走?
你们一个个都走了,那丁家的田谁来种?难不成让老爷我自己吕开袖子下地去干那些活儿?
偶尔得下地帮衬帮衬也不是不行,那也就是摆个样子而已,但真要是干起活来,还是得靠你们啊。
要不然老爷我能给你们吃这么好?
“诸位,诸位,我们丁家待诸位可是不薄啊,你们咋就一个个都要走呢?难不成都要去那个承化不成?”
“老爷是待我们不薄,可俺们家里就那么一点田,想娶媳妇全靠运气,甚至要打一辈子光棍,到了那边,官府给发媳啊!”
有人在一旁答道。其它人也纷纷点头称是。
“你们可得想清楚,那边就是遍地都是女人,也有发完的时候,等你们到了那边,指不定地早就发完了,女人也早就嫁给别人了!况且,背井离乡的那有本乡本土的过得舒服,海外有发达的不假,可古往今来客死他乡那就更多了,要不这样,大伙儿要是不走的话,明年涨一成的工钱……”
在这一瞬间,他感觉在这个世界上都没有像他这样好的东家了,我这可是直接给大家伙儿涨工钱呀。
现在你们总没有走的理由了吧?
面对东家“苦口婆心”的劝说,郑伟他们却铁了心的说道。
“东家仁义。可是再怎么样,即便是长了这一层工钱,大家也就是勉强过活而已。也比在家吃个半饱,到了那边,能吃饱饭不说,还有媳妇发,搁家里头指不定要打一辈子光棍!”
他的话声落下之后。周围尽是一片附和声。
“就是啊,承化没地了,还能到其它地方,海外那么大,到处都是要人的地方。”
“可不是,树挪死,人挪活,换个地方指不定会过的更好。”
人心是会变得,过去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是打死不离乡,走来走去,也就是在本乡本土的晃荡着。但是现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尤其是充满那么多的诱惑。人心有怎么可能不发生变化?
长工们的决定,让丁可泽傻了眼。
这,这是什么世道啊?
第774章
衣冠又双叒叕南渡
宁波。
和大明的很多港口一样,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移民出港。尽管自从上海开埠后,曾经热闹非常的宁波港日趋萧条。但这里仍然是大明最重要的港口之中,或许它不再是湖丝、苏绸、松江布等货物的输出港,但是作为浙江最大的港口,仍然颇为繁华。
与北方港口不同,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抵达中转所。这些百姓大都是被转为民户的旧军户,他们拖家带口来到海宁港,想要移民去南洋闯荡。
乾圣初年,作为“乾圣新政”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旧卫所的解决,大量名存实亡的军户转为民户,尽管当时朝廷对军田加以清查,但这也是笔算不清楚糊涂账,普通军户田产既有就被军官侵占的,也有他们自己变卖的,即便是军官侵占的,也有在过去几百年间多次转卖的,既有卖给世袭军官的,也有世袭军官卖给百姓,买田的既有乡绅,也有寻常百姓,就算是朝廷清查的力度很大,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让步——有相当一部分田产经过多次转卖、分割,早就成了小民百姓的私田,收回来,那些小民百姓就会无业无产,沦为流民。
最终在裁撤卫所的过程中,也就是收回了不到三成的军田,可即便是如此,那也是费时长达六年,直到三年前才算理了个清楚。与北方的军户大量死于东虏、流寇不同,在南方还有大量的军户存在,这些田产微薄的军户,尤其是沿海军户,是最早的水手,甚至早在乾圣之前,就到海船上去赚钱糊口。
在“旧卫裁撤”后,没了军籍的约束,深知海外并不是什么“瘴疫恶地”的他们,立即带着全家出海,不再像过去困在卫所等死了!
这个现象,不止出现在浙江,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地区到处都是。毕竟,无论是沿海军户也好,民户也罢,原本就是地少人多,很多人甚至完全是靠做佃户为生,对于他们而言,“下南洋”是最好的选择。
过去很多人想走而不知道怎么走,毕竟,那怕就是身处沿海,成天听说谁谁谁在海外发了财。可也就是听说而已,即便是想上船,到什么地方上船?怎么走?船费几何?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们望而却步。消息闭塞,沿海的百姓和内地的百姓,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顶多也就是多一点“听说”而已。
但是乾圣元年后,报纸风行于世,报纸的出现让消息闭塞的百姓,终于弄明白了如何下南洋,尤其是在官民合作的“船票佃农”制度下,许多人纷纷在报纸上发广告,招募移民,为移民购买船票,以换取未来二十年的三成地租。
而在唐国立国后,为充实人口也派遣海船于沿海去招募移民。随后平国、鲁国等国藩王就国海外时,也是纷纷招募移民。
他们的开价都差不多,往往都是授田百亩,能识文断字多分配五十亩,当然,得自己开荒耕种,政府免费发给种子,免费租借耕牛,移民们要开荒就行,五年之内免税免租,五年后开始缴纳三成地租偿还船票,连交十年,毕竟,他们的船票是大王或者商人垫付的。
反正一句话,只要去了海外就是地主。
而乾圣九年,新设立的承化省却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开价——普通移民除了土地之外,还许配媳妇。
这条件一开出来,立即在大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村头巷尾,到处都是议论这件事的。从田间地头,到茶馆酒楼,从学堂教室到衙门公房,无论是身份如何,无论男女,都在讨论着这件事。
官府给穷汉发媳妇了!
这件事讨论的热潮甚至超过了事件的本身,为啥啊?
古往今来,男女事一直都是热门,君不见明朝的里大都写这个,那怕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影视剧里、中,谈的也是情,说的也是爱,其实核心还是男人与女人的那点事,男人凑到一起,谈的是这个,女人……嗯,也是如此。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决定,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移民海外,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人们所熟知的事情,不再是报纸上写的,也不再是“据说谁谁发了财”的传闻或者新闻。而是第一次,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
其实,也就只是十几万人在承化搂着了缅人媳妇而已。
但是“官府送媳妇”在各地引起的轰动与热议,带来了一阵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甚至就连普通农民也跃跃欲试,特别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因为这些地方人多地少,佃户负担着沉重的地租,尤其是朝廷对田赋的清查,更是让乡绅地主逃税不得,为了弥补损失,地主们纷纷加租,导致佃户的日子更加艰辛。
在这种热议之中,看到移民海外有那么多好处,一些勉强维持生计的佃户动了心,纷纷跑去报名出海。
伴随着这股热潮,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佃户荒,原本还寻思着怎么加租地主们,突然发现一个怪像——长工们辞工跑了,有些佃农也跑了,这是怎么回事?
至少在乾圣九年,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没弄明白。毕竟,相比之下,人还是很多的。特别是南直隶本身就有大量失地少地农民以务工或者手工业为生,偶尔的有长工佃农紧张,那也只是一时,毕竟南直隶,尤其是江南,地不是一般少,人不是一般的多。但是在移民潮出现后,在短短两三年内,就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佃户紧张的情况。
是困守祖地贫困潦倒一生,还是海外一搏?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选择。“树挪死,人挪活”由此深入人心。
随着越来越多无地、少地的长工、佃农纷纷出海,地主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怪事,非但长工越来越难请了,就连同佃户租的地少了不少,甚至地主们要上门游说佃农多租点地。
土地闲置,那也是要交皇粮国税的。无奈之下,为了招揽佃农,地主们只能纷纷降低地租,没法子,你不降,别人降啊。
这是怎么回事?
稍作疑惑后乡绅、地主们就发现了原因——移民潮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海外。与是乎,地主们纷纷向悬牌的乡绅们诉苦,在家的乡绅们给在南京为官的同乡、同僚写信诉苦的同时,又联合起来向各地父母官们施压。地方父母纷纷上疏朝廷,请求禁止百姓出海,否则沿海之地无人耕种。
朝廷中枢,响应此事的还真多,就连宋学朱都说:
“他日陛下开拓海外之利,为了缓解中原流民之苦,以南洋之粮接济中原之需,此为大善,而今时天下百姓皆蹈海逐利,长此以往,若任由百姓蹈海海外,只恐怕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既无御敌之兵,既无在册之民。”
对此,朱国强只是笑道:
“故土难离,但凡有一口吃食,百姓又岂会远离故土,若非豪绅盘剥过重、兼并吞食,百姓焉会背井离乡,去那海外蛮夷之地谋生?”
按后世史料统计,从乾圣九年到十九年的这十年间,至少有300多万各地百姓移民海外。六成部分去了南洋,三成多去了天竺各诸侯国,还有少部分去了大洋彼岸的豫章郡,由此,华夏移民又一次开启新一轮的文明扩张。后世学者将其“乾圣衣冠南渡”,与史书中的衣冠南渡的“南来频洒泪”不同,这次是主动的,而不是迫于战乱被迫南渡……
第775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乾圣十一年秋。
田里的穗子一天一天地黄了起来,谢云安脸上的笑容也是一天多过一天。
家里有一百多亩的田的他,是那个忙啊!补晒簟,修风车,请这个来打禾,邀那个来扎草,一天到晚,他都是忙得笑迷迷的。今年的收成确比往年要好上不少,一百五十多亩田,至少可以收四五十担谷子。
这可真是好年头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