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949


那些精兵强将杀了过来,能不能打败他们不一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伙的安生日子肯定没有了。
远的不提,就说眼下吧,万一要是大明的军队打过来,别看唐国有精兵几十万,可实际上压根儿就不够看的。哪怕这场仗泼上个三年五载,到最后,大明即便是硬耗也能把他们给耗死。
到那时大家伙儿可就是死路一条了。可要是能够为大明所驱使呢?
至少不用担心大明会打过来了吧!这倒不是说他们没有骨气,也不是说他们堕落。
而是因为他们能够认得清楚现实。现实就是,向大明称臣有好处啊,要是能做到的话。大家伙的好日子大概还长着呢!
他们当然不会和自己的好日子过不去......况且这也是皇帝,不,是唐国国主的选择不是,国主都觉得这样好,他们还能说什么?
自然也就纷纷表示支持了!
第806章
满城尽是伪娇娘
对于身处万里之外的大明乾圣皇帝来说,他压根就不知道在遥远的西域,有那么一群人,正心急如焚的想要成为大明的猎犬,去替大明撕咬猎物。
这一切,不过都只是遥远的西域发生的不值一提的小事而已。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愿意当大明猎犬的国家,可不止一两个。
但话说回来,像大顺那样的能打的,确实……没有。
当然,对于这么一只猎犬主动送上门来,朱国强并不清楚,毕竟“平戎城”城守的奏报还没有送过来,甚至就连方以智,都不知道他儿子干了这么一件“大事”,居然敢私自与“寇逆”签下那么一条约,那怕是按照大明的海外城守们有与土国签署条约的权力,可“伪唐”是土国吗?
这简直就是胆大包天。
朱国强不知道,方中德他爹方以智也不知道。
这会处理完政事,方以智正陪着皇帝在南京微服私访一番,与大明过去的皇帝困于皇城不同,乾圣皇帝从来不会把自己困于皇城,不仅通过报纸去了解外界,而且还经常微服出巡亲自感受外面的民风。
这个时代,微服私访的前提是什么?
没有几个人能认出皇帝老爷子的模样。
天下再好好不过江南,而南京城更是其中的代表,一副“南都繁绘图”让后人看到了南京的繁荣,而身处于乾圣十三年的南京,那种扑面而来的繁华,却让人感觉更加的异样。
经过十几年整治,尤其是“市街的拓宽改正”之后,南京城更像后者的大都市,当然,这个都市是十九世纪的,满街的马车以及穿着汉服的行人,都在提醒着他这一点,街道两边新式明样高楼的,清楚的告诉他——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街道上的路人,不仅有汉人,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但是南京城绝对不是什么国际化的大都市。
毕竟,这些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大都是女人,都是豪门大户的婢女。在南京城内外豪门大户的宅院更是随处可见,这些气派非凡大宅门前,不时能看到健壮的昆仑女婢来往。
不得不说,明人非常会享受,而且善于发现异国婢女的优点,比如高丽婢、倭国婢会心细擅长侍候主人,她们更适应做贴身婢女,比如天竺、波斯婢她们的身材火辣,能歌善舞,可以作侍婢、作女伶,可也需要有人干体力活啊。大明禁止贩卖异族男奴,那里的女奴擅长干体力活?
擅长发现市场的商人们把注意力投入到那些“昆仑奴”身上,于是那些肤色黝黑如炭,但却身材健壮的“昆仑女婢”,就成了豪门大户里不可或缺的役婢,专门干些体力活。
对此,朱国强倒也通过报纸等渠道有一定的大概了解,江南一带这种豪门大户百年来一直都有使用家奴的习惯,别说是他们,就是乾圣朝的勋贵们,也希望用家奴。
腐朽吗?
堕落吗?
其实,这就是人生。
没有家奴,难道让新朝新贵们事事亲力亲为?
家奴制是要瓦解,但也要满意新贵们的需要。
当初瓦解大明的“家奴制”,打击的是旧的豪门大家,对此手下人会拍手叫好,干翻旧权贵,新贵们才能分到更多利益。但是如果新贵们在新的制度下,无法受益,那么他们自然会成为新政的反对者。
所以在通过打击投献、自卖等手段,从根本上瓦解旧家奴制的同时。从事海外贸易的新贵们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开辟了海外婢女贸易,这个贸易充满罪恶不假,但却也缓解了很多矛盾。
这些豪门大户的名下,现在谁家里没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的各国婢女。也正是在她们的侍奉下,他们依然过着人上人的生活,甚至轻松惬意远甚于过去,那些顶着“书香门第”的人家,用起奴婢来,可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
毕竟,但凡是人,都乐意享受他人的侍奉……那怕是朱国强同样也是如此。
得,这也是人的本性。
一行人在街上逛上,置身于文德桥,看着远处的文德街,朱国强驻足的桥上,凝视着熙攘的街道,街上的人头攒动。有很多都是年青的士子,他们不仅年青,而且……大都穿着奇装异服者,甚至可以用争奇斗艳来形容。
“老爷,国子监就在附近,这些都是各地过来考国了监的生员。”
方以智轻声说道。
国子监每年都有一次入学考试,来自各地的读书人齐聚文德街一带,但真正让朱国强看傻了眼前的,恐怕还是那些读书人的打扮!
那些读书人里,有不少人都是穿着类似女装的衣着到处招摇。见状,朱国强皱眉道。
“他们穿的这是什么玩意?”
方以智说道。
“老爷,这就是报上报谓的“妖装”,其实从世宗大江南北就时兴这样穿法,女子将发髻晚起,穿宽松大袍;男子却喜好着短衣和修身裙,远远看去,与女子一般。在苏杭一带,有一首民谣,“苏州三件好新闻:男儿桌条红围领,女儿倒要包网巾,贫儿打扮富儿形。”,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苏杭一带,在其他地方也都如此。人们所穿的衣服,更是五花八门,男女混装,”
看着那些远远看去穿着与女子一般的士人,方以智叹道。
“这十几年,天下承平后,不曾想,这样的风气又重回大明了。”
“这样的风气……”
朱国强冷哼道: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我大明的男子,要都是如此男儿女相,那可真就国将不国了。”
这样的风气由来已久,从正德朝开始,大明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城市更加繁荣,读书人看不起传统的程朱理学,读书人竟把通晓五经视为迂腐。到了万历朝,读书人居然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读书。无非就是觉得八股无用,在思想上另谋出路,开始广泛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思想上的变化加上物质生活改善,让那些士人试图在服饰上冲破传统等级锁链打。一时间,在江南的一些城市里,各种服饰争奇斗艳,而发展到极端,就是“服妖”的出现。曾有一位闲居的官员进了一趟城,发现满街的生员秀才其装束全是红丝束发,嘴唇涂着红色的脂膏,脸上抹着白粉,还点缀着胭脂,身穿红紫颜色的衣服,外披内衣,一身盛妆,宛如丽人。
相比之下,穷儿好丝衣奢侈风反倒是不值一提。
毕竟,对于“以武立国”的朱国强来说,
瞧着这满街的“娇俏男儿郎”,他实在是接受不了啊!
眉头紧皱,朱国强打定主意要对这种风气进行整治,这股歪风不杀下来。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大明将来对世界的征服。毕竟想要征服世界靠的这么一群伪娇娘肯定是干不成的。
难不成要用这些伪娇娘去和那些野蛮人打交道?送屁股?还是……
而且想要整治他们必须要采用一些强硬措施,必须要把他们毒打一番,才能够让他们记忆犹新。让他们引以为戒。
要想个办法呀。
朱国强默默地在心里寻思着,毕竟这件事儿想要整治他很容易,但想要让那些人体验一下什么叫做铁拳四的鞭打,让那些人能够引以为戒,甚至在未来几百年内都不敢再从提此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这样一行人漫步于南京城中,只不过这时候朱国强的心里只剩下了一个念头……鞭打一下那些伟娇娘。
第807章
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建都南京后,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位于鸡鸣山下的南京国子监,作为大明最高学府,尽管随着永乐十八年,大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南京国子监盛况远不及过往,在正德以后,日渐衰退。
不过随着乾圣初年,国都重迁南京后,南京国子监也随之兴盛,到乾圣十年,监生达万人之多。不过与旧时国子监讲主要授经义不同,现在的国子监,力主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乾圣四年推行分科后,国子监共开办经科、律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七科,尽管看似简单,但基本上构成了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
在过去的十三年间,随着实学大兴,大批监生通过其他考选途径进入官场任职,其身份已和府、州、县学的廪、增、附生不同,为而他们的身份等同举人,所以作为读书人入仕的“终南捷径”,而深受士子的欢迎,只有一部分人进入官场,但是他们凭借着在国子监学习的近代科学知识,仍然在各行各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这里才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
当然,因为不少人视其为入仕的“终南捷径”,所以这里同样也是鱼龙混杂,既有因祖、父为朝廷效力或死于国事而得以入监的“荫监”,也有由增生、附生选优入监的称“优监”,当然,也少不了报捐贡生的“例监”,就是掏银子捐赠的那种。
尽管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学府,可是朱国强并没有固执的拒绝“报捐贡生”,甚至在他看来,无论是“荫监”也好,“例监”,都是大明的权贵阶层接授现代科学教育的机会,他们学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至少可以受到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从而接受科学、了解科学,进而不会排斥科学。
事实上,欧洲近代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贵族或者富家子弟,他们为什么有时间、有精力研究科学?
有钱!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试验都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支撑,普通人往往会迫于生计寻求就业,而他们不一样,他们会在爱好的驱使下,十数年如一日的研究科学。
所以,大明的国子监就像西方的大学一样,捐款达标了,肯定能上的,而且捐款不多,二百两而已!
不过,即便是纳捐的,也得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除了经义之外,还有律政、算术、地理等科目。这种考试往往只是摸底考试,淘汰率极少。不过,但凡是能考中府县生员的人,智商都不会差到那去。不过即便是如此,仍然有不少士子们忙着会考,温习知识,毕竟,即便是在乾圣十三年,算术、地理、格致之类的知识,也不是每个县学都有名师指导,尤其是偏远府县更是如此。当然也有不少各地的富家子弟则是忙着陪伴秦淮的各国佳人,白天么么哒、晚上啪啪。
相比于寒门“优监”,这些富家“例监”的日子,过得爽得不要不要的。
当然,那些寒门子弟也觉得这里的日子爽得不要不要的,一来,他们到国子监报道后,就会住进监生宿舍,国子监除了提供免费的吃住外,每人每月还发了三两银子的津贴,当然,这待遇仅限于“优监”和“荫监”。
前者是靠着才学,后者既有功勋子弟,也有功勋遗族,当然应该照料,至于富家子弟,人家可不在乎这点银子。
但这样的待遇对寒门士子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无不是心念着陛下的恩典——这银子是内库拨出的,是天子给“门生们”的恩泽。因为乾圣皇帝本人就是国子监祭酒。
怎么样,这个身份够特别吧!
这个身份过去可只是殿试第一名才有资格自称,可现在乾圣朝的国子监监生,都可以自称“天子门生”
当然,对于这些“天子门生”来说,这里更让吸引他们的恐怕还是国子监“文渊阁”的数十万册藏书,这些书籍既有旧时的大内秘藏,也有许多实学书籍,这些实学书籍中,既有朱国强从另一个世界带来晚清翻译的近代科学书籍,也有大明的学者翻译的西方著作,还有他们的研究成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