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7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8/949


皇帝的一句话。自然也就打断了他想要继续谈论下去的可能。
他国人死绝,与我何干?
为大明千秋万世的平安,分裂、瓦解那些“潜在的敌人”本就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要不然会后悔莫及的。
要是万历提前知道努尔哈赤的所做所为,当年其进京朝贡时,会不会借口杀他?
答案是必然的。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后悔药可吃。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明人来说,他们非常清楚和这些蛮夷打交道,应该以什么为重。
面对大明的这种霸道,菲利普一世整个人都傻了眼,他甚至有些不解的看着身边的传教士,他不是说,对于大明来说,最重要的是面子,只要给足了他们面子,大明就会在利益上做出一定的让步吗?
其实他并不知道,现在的大明和过去是截然不同的,现在的大名所信奉的是利益之上。
第893章
跨海求援祈王师
菲利普一世很郁闷!
他所有的“合理请求”被皇帝拒绝了。没有丝毫的余地。就是那么直结了,当干脆的拒绝了他。
什么仁义道德,什么世间公道?通通的都没有考虑。
这难道说就是天朝的处世之道吗?
在离开皇宫的时候,菲利普一世回头凝视着那座巍峨的宫殿,他突然扭头用法语对一旁的苏尔公爵说道。
“你知道,中国人的公道是什么吗?”
就像是似有所悟一般。
“他们的公道就是只要是对他们有利的,就是公道!他们的公道,就是他们的利益!”
苏尔公爵沉默片刻,突然说道:
“殿下,我想这也许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吧!”
随后他就像是有所感悟的说道。
“对于强者来说,他们永远不需要考虑弱者的想法和感受。在欧洲,又有谁去考虑过弱者的利益?”
“是啊。在强者的面前,弱者是没有发言权的。对于强者来说,他们的眼里永远只有利益,仅此而已。”
国与国之间,从来都只有利益!
古往今来,那怕就是再迂腐的人,也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所谓的仁义道德顶多也就是在嘴上说说罢了,要是真拿这些话当成事儿,那么肯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时候这种待遇价甚至沉重到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法承受。
正所谓“夷狄者,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何也?信义者,人与人相与之道,非施之异类者也”。王船山的这个思想是乾圣年间,最为盛行的思想。
宋末华夏陆沉的教训以及崇祯朝东虏入寇的暴行,惨痛的经历提醒着人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夷狄”;
也正因如此,没有任何人会因为皇帝不讲“公道”,而有丝毫的意见或者看法,毕竟,这是对蛮夷嘛,压根儿就不需要讲究这些东西。
其实,法兰西应该庆幸,毕竟,他们远在万里之外,否则,等待法兰西的就不一定是分裂了。
就像大明对待日本一样,或许是因为他有着不良前科,所以对待日本问题上,大明可谓颇费了一番心思。
建奴东逃日本后,占领了下关,长门等大片的土地,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统治威望急速下降。
这也使得多年来倍受德川幕府打压的外样大名们觉得倒幕的时机来了,他们纷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德川家“大政奉还”给天皇。
当然,天皇却不在日本——天皇早就嫁给大明皇帝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外样大名们抓住了胡虏入寇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半公开的抵触幕府的命令,再到拒绝服幕府,外样大名们的离心离德,更是加剧了幕府的失败,让其无力抵抗胡虏的入侵,总之一句话,十几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川幕府在胡虏的打击下,其统治基础已经摇摇欲坠。
甚至于,为了打击德川幕府,一些外样大名,还主动和胡虏合作。双方可谓是狼狈为奸,一拍即合,公开与德川幕府分庭抗礼。
不过,还有一些外样大名,不屑与胡虏合作,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他们遥奉“天皇旨意”,维持“国体”。
非但如此,在南京的“御台巷”,这是一个特殊的街巷,这里不仅有一座小型的皇宫,而且还有数十座公府,这里就是日本天皇的“行宫”,这里的居民身份也极为特殊的,这些穿着吴服的家伙,就是当年陪嫁的日本公家随臣。也是所谓的“天皇近臣”,当然明正诏见大臣次数屈指可数。
至于这些公家随臣长年生活在大明,说着流利的官话,平常穿着打扮与明人无异,除非他们主动表明身份,否则很难认得出他们的身份。
不过,在过去的一年里,这里聚焦着一群从日本过来的人,他们既有外样大名们的使者,也有公家重臣,他们聚集到这里自然是为了“尊王攘夷”大业。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皇子出宫开府了!
皇子朱和圳,那可是明正天皇的嫡长子啊!
他爹是大明天子,他娘是明正天皇。
血统之高贵,远超过历代天皇!其实所谓的血统压根儿就没有多少人在意,要是在意的话,天皇也不会成为一个吉祥物。被摆在那里摆了几百年,甚至有时候连吉祥物都算不上。
除了这些身份之外,最最重要的是,人家是大明的亲王,背后有整个大明作为后盾。有大明的支持,击退胡虏,荡平幕府,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才是那些大名们所在乎的。在这个天下什么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实力呀。
于是,几乎是在瀛王朱和圳出府,以日本监国的身份住进“御台巷”行宫的同时,就有不少仁人志士不远万里来到了南京,聚集在他的身边。
“幕府要购买两万支辽十三式火枪,还有一百门火炮?这么说,他们是打算要练兵了?”
御台宫,坐在御台上的朱和圳的惊讶道。
跪伏于地的腾田回道:
“回禀殿下,此次幕府那边已经下定决定,要操练新军了,自从拔刀队抵达日本后,拔刀队虽然兵力不多,可却也取得颇多战绩,因此幕府才痛下决心,决心以拔刀队为模板操练新军,并且由拔刀队作为教官为他们训练新军。”
作为大明对幕府的支援,拔刀队抵达日本后,确实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引起轰动的并不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他们的身份——他们是大明天子派遣到日本去的,是不是意味着天子对幕府的支持?
这当然也是各地大名不愿意看到的,不过还好,拔刀队在抵达日本后,并没有一味的倒向幕府,而是游离于大名与幕府之间,这次藤田过来的任务,除了劝说监国“回国”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阻止幕府购买武器。
朱和圳笑道:
“看来幕府那边已经非常明白了,想要击败建奴,就必须操练新军,使用新式武器,他们能下定这个决心可不容易啊,有魄力!”
其实,幕府方面对新式武器的接纳程度倒也不低,不过,受限于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能装备大量低劣的仿制货。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军队的体制,武士阶层的存在让幕府仍然维持着旧式的军队。而不是为了顺应时代,适应火器,对军队的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现在能大刀阔斧的对军队进行改革,也算是不小的进步了。
实际上,那怕日本表现上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但是和近代黑船来袭后一样,幕府并没有立即作出反应,最终因循守旧的幕府被主动学倒幕派击败,而最后倒幕派中的守旧派,又在“西南战争”中被击败,如此争斗二十余年,才有了后来的明治维新。
所谓的好学并不是说他们所有人都好学,而是因为不好学的被打倒了。就像晚清一样,当变革无法阻挡的时候,阻挡他的人也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就是被革命。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像满清那样的殖民政权,会为了一姓一族之私,不计代价的阻挡变革有维护自身的统治。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变革的结果就是革掉自己的命。
他们的保守哪里是保守。不过就是用保守来维系统治,维系自身的特权。能够坚持一天是一天。至于什么国家的未来,他们压根没有考虑。
君不见,近代三大病夫,满清,印度,土耳其不都是殖民政权吗?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如此的一致。
就是抗拒变革。
现在的幕府之所以愿意接受变革,一定程度上的变革。其实也是迫于压力。
“殿下,”
腾田说道。
“这些年幕府长进了不少,臣担心如果天朝提供给他们军火,幕府的实力会进一步状大,到时候,不利于监国返回日本,更不利于王政归还。”
腾田的语气有些紧张,因为他很清楚。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大明,无非就是学习的多与少。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学明则强。幕府的变化自然让倒幕派有了危机感。
这也是腾田火急火燎的赶到大明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借助大明阻挡幕府的改变,另一方面是想趁着幕府实力薄弱时,尽快打倒他们。
朱和圳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他曾和父皇沟通过。在父皇的计划中,日本是大明必须征服的目标,不是之一,而是必须彻底占领的,并不是因为他可能给大明带来的威胁,而是因为他有前科……好吧,还是因为将来可能带来的威胁。
对于父皇而言,他绝对不会容忍任何危险的存在,哪怕是潜在的危险,也必须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十几年在日本国内发生巨大的动荡和变化,这么些年大明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而所谓的东风是什么?
当然是日本的主动求援。并不仅仅只是日本的主动求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风——皇子必须需要长大成人,这个是皇子不会成为傀儡呃唯一前提。
实际上,许多日本人同样也在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把天皇当成傀儡的野心,而且很多人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皇子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傀儡的。
毕竟,这个皇子的身份不一样啊,有大明作为他们的后盾。他又怎么可能成为傀儡呢?
对于腾田而言,他压根儿就没有想成为权臣的想法。他骨子里信奉的是“尊王攘夷”,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借助道明的帮助,把那些占据日本国土,奴役日本人的胡人从日本赶出去。
至于其他的并不重要。当然他也知道大明对日本是持有野心的,但是他们的野心又在什么地方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8/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