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7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3/949


看着手中这张薄薄的纸,良久,艾哈迈德才开口说道。
“伊利亚,去告诉中国商会的徐会长,告诉他素丹的命令!”
“遵命,大人!”
在年青的侍卫正要离开的时候,艾哈迈德突然开口问道。
“伊利亚,你还记得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吗?”
伊利亚有些诧异的回头看着帕夏。
“我只记得在德里纳河河边,好像在一座城堡附近……”
提到家乡的时候,伊利亚的心情不由变得沉重,他甚至无法抑制我心中的伤悲,他的耳畔似乎还回荡着那个风中飘来的母亲悲伤的哭泣:
“伊利亚,我的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不要忘记你的名字……”
也正是如此,他从来没有改名。
“德里纳河……那是很长的河啊!”
艾哈迈德点头说道。那条河流经巴尔干,绵延数百里,近卫军中有不少人都来自那里,他们或许记不住自己的名字,家乡,但总能记住那条河。
“我似乎也住在那里的,不过,我已经记不清那里,毕竟,已经离开那里很久了……”
已经年近五十岁的艾哈迈德看着远处,神情变得极为复杂。他也是近卫军出身,和伊利亚一样,都是在“德米舍梅制度”,被强征到近卫军的奴隶,只不过,他在机缘巧合下凭借军功和大维齐的提携成为了苏伊士帕夏。
“不过,我还记得,那年的冬天很冷,天上下着雪,当时,我好像正在玩着雪,或者干别的什么,我看到他们走了过来,是一长列马队。这是一个奥斯曼长官带领他的武装卫队,后来,我知道他是要在农村征集到一定数目的基督教徒儿童。”
在当地,这些被征集的基督教徒儿童是所谓“血贡”。当然,在奥斯曼,这是持续几百年的“德米舍梅制度”。这个制度说来也不复杂,即在被征服地区的基督教家庭中,以40户一丁的比例征兵。征集的对象主要为8到18岁的青少年。道理也很简单,比起思想和体格早已成形的成年人来说,璞玉一般的青少年无疑是上佳的塑造对象,更容易被同化。
德米舍梅制度每隔5到7年实行一次,一到大点兵的日子,就会有一名拥有高级头衔的军官带着苏丹的授权书和一批新兵制服,在几名随从的陪同下前往指定的地区主持征兵工作。在这名军官到达的前几天,被征发地教堂的神父就会得到命令,要他通知本地所有符合征发条件的男童家庭,在指定日期将自家孩子与其洗礼证书一起送往集结地。
“因为上一次征收“血贡”,已经五六年了。所以那次他们挑选的很顺利,而且有选择的余地,不费什么周折就征集到了足够数量的健康、聪明、五官端正的十至十五岁男孩。不过,仍有许多父母把孩子藏在树林里,叫他们装傻子、装瘸子,给他们穿破烂的衣服,把他们弄得蓬头垢面,有的父母甚至把亲生的孩子弄成残废,比如割去他们手上的一个指头,生怕被土耳其长官看中……”
目光投向远处,艾哈迈德继续说道。
“我记得,好像我的父母也把我藏到了树林里,但是我为什么跑出了树林?我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因为害怕吧,我跑出树林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教堂,所以就到了教堂,他们正在挑选送过去的孩子,而我就那样傻乎乎的走了过去,我就是那样被选中的……”
沉默片刻,艾哈迈德继续说道。
“在走过去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我的母亲,她是什么模样?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她似乎在哭,看到我被士兵拉过去的时候,她吓坏了,只是在那里哭着,似乎还在喊着我的名字……”
我的名字。
艾哈迈德突然沉默了下来。他似乎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什么?
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名字。艾哈迈德曾经也拥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不是这个土耳其人给予的名字,而是他的父母给他起的名字,甚至在他的记忆之中,他同样也清楚的记得那一天,母亲也曾追赶着土耳其人的马队。呼喊着他的名字。
但是似乎这一切早就已经忘记了,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忘记了母亲的声音,忘记了梦中那个越来越模糊的身影。
尽管身影越来越模糊,但是他的声音呢?母亲的声音依然会在梦中呼喊着他。
只是他从来不愿意提起那个名字。有时候他甚至刻意的选择遗忘。为什么要遗忘呢?因为遗忘可以让他过得更轻松一些,他不需要去追寻梦中的那个身影,不需要去追寻梦中的那个声音。当然。也不需要几起那个名字,那个属于他的名字。
但有些事情。是忘不掉的!
就这样,他想了好一会儿,突然他开口说道。
“我……好像叫米哈伊尔吧!”
第984章
似血深仇
“……在母亲的哭声中,我离开那里,我通过了初步的选拔,因为表现较为优秀,所被交给来自首都的官员,从此我就是“欧古兰”,也就是“侍童”,我们是直接送往各地的宫廷学校的。在那里,我和其它人一样们在宦官的监督下,完成几年的学业,课程有神学、行政、军事、文学等方面,和所有的优等生一样,在毕业后我直接进入宫廷……”
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艾哈迈德就像是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情显得非常平静,就像是在讲述着别人的事情似的,与他根本没有任可关系。
但是对于伊利亚而言,帕夏大人的故事,却牵动着他的内心,这一切同样也是他的经历。
事实上,在近卫军之中,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即便是那些继承父业进入新卫军的年青人,他们的父亲或者曾祖父,也是和他们一样,都是从各地被土耳其的长官选中的基督教少年。
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年他们离开家乡时的经历是一样的。
那些土耳其人会用马把选中的孩子送走。每一匹马驮着两只编筐,一边一只,象装运水果一样,每只筐里装一个小孩,孩子们会带一个小包袱和一块圆糕饼,这是他们的父母给他们的最后一点温暖。筐子摇摇晃晃,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些用被带走的孩子,只有在透气时才会探出脑袋,露出红润的、惊恐不安的面庞。他们当中,有些沉着地由马背上面向远处眺望,想看看远远落在后面的故乡,有些边吃边哭,有些则把头倚在马鞍上打瞌睡。
而在马队后面,相隔一定的距离,跟着一大帮人。他们是孩子们的父母或其他亲属,他们三三两两,上气不接下气地尾随在后面。因为这些一去不复返的儿童,到异乡以后,就要给他们行割礼,皈依绿教。他们将会忘记自己的宗教信仰、自己的故乡和家族,终身在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服役,或许在更重要的机构任职。
跟在马队后面的人大都是妇女,是被带走的孩子的母亲、祖母或姐妹。她们走近时,土耳其长官的卫队便用皮鞭把她们赶走,一面狂叫着纵马向她们直闯过来。她们于是四向奔跑,躲藏到道旁树林里,但过不多久,她们又在马队后面聚拢起来,极力想用那热泪盈眶的两眼,再看一看露在筐子外面被夺走的亲生骨肉的面孔。
甚至直到现在,伊利亚仍然记得母亲那痛不欲生的模样,还有像送殡一样嚎啕痛哭。她披散着头发,深一脚浅一脚,不顾一切地跟在后面奔跑。几乎神经失常,的母亲就那么哭喊着。可能是因为泪水模糊了视线,直接撞在皮鞭底下。但每挨一下皮鞭,她都会不加思索地问道:
“你们要把他带到哪里去?”
母亲还口口声声地呼唤着他的名字,似乎是再叮嘱他们几句,叫他路上保重。
“伊利亚,我的儿子,不要忘了你的母亲!”
“伊利亚!伊利亚!伊利亚!”
母亲拼命的叫着,不停地这样叫着,好象要把这个的名字印入他的脑海中,因为几天以后这名字就永远不再归他所有了。
几天后,他们会像艾哈迈德那样,进行初步的筛选,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帕夏那么幸运,他们只是普通的士兵,甚至只是服劳役,毕竟精英是少数,欧古兰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剩下的绝大多数基督教孩童只能作为“阿杰米欧古兰”,也就是“外国少年”,他们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各个突厥农场。一边和农民们一起干活,一边学习突厥语、军事技能和信仰方面的教育。一旦某个地方的训练机构腾空,他们就会被送往那里,一边训练,一边承担政府部门的各种劳役。但只有在军团部队的名额出现空缺时,他们才有机会成为正式军人的一员。
“伊利亚,当初,我问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时,你为什么想要你的名字?”
艾哈迈德突然反问道。
“因为……”
伊利亚说道。
“这个名字是我对母亲唯一的记忆了。”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伊利亚的语气显得极为低沉,但是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他的话语里压抑的痛苦,那种痛苦是难以言表的,也是无法掩饰的。就像是把婴儿从他的母亲怀抱中抢夺都一样。哪怕是他不再哭泣了,但是痛苦的记忆仍然会刻在他的骨子里,刻在他的脑海中。
“我记得离开的时候,母亲一直追着我,一直呼喊着这个名字,但是在筐子里的我却看不到她,她一直在追着我,那怕挨着鞭子,到最后,她的声音消失了,从那之后,对于她的记忆,只剩下了这个名字……”
“伊利亚,这可是一个异教徒的名字,你要回了这个名字,就等于放弃了你的前途……”
艾哈迈德笑着说道。
在他们被选走之后,就会行割礼,改名字,改信仰,然后就那样被同化了。其实,他们是幸运的,至少,现在他们不需要像一两百年前那样,那时候巴尔干、希腊等地刚刚被征服,被土耳其人强制强制同化的斯拉夫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将自己的出身彻底遗忘,当他们长大后,将被编入主要对自己的故乡。在巴尔干地区进行屠杀、镇压的主力军“雅内萨里”,也就是“近卫军”,当他们用自己父母兄弟的血喂饱嗜血弯月弯刀时,甚至比土耳其主子还要凶残,他们已经不记得,或者不愿记得那仇恨的怒视他们的视线里会有自己的父母亲人。
当然,还有极少数人固执的坚守着,坚守着他内心的那一丝自由,伊利亚就是这样的人。
“至于前途,我想我会一直效忠于您,大人。”
而对伊利亚的笑容,艾哈迈德突然沉默了,然后他说道。
“你知道,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在巴尔干有许多基督徒选择信仰绿教,来避免自家的子弟成为帝国的炮灰,并减少耕地里的劳动力,在近卫军中,我们总是很快就成为了教徒,我们是奥斯曼苏丹麾下最为所向披靡的利刃,因为我们有着炽烈的宗教激情……”
其实,这再简单不过了,变节者往往比对手更加凶残,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的忠诚。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地方,我不知道,真正的土耳其人是什么人?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其实是被同化的小亚细亚、以及血贡上来的东南欧的斯拉夫人、希腊人的后裔……”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艾哈迈德的脑海中,似乎又浮现出了母亲满面泪水的模样,耳边似乎又浮现出那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悲伤的缀泣:
“米哈伊尔,我的儿子,不要忘了你的母亲……”
或许,艾哈迈德已经身居高位,但是这一切都是他心头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有那么一些伤痕,注定是无法修复的,所谓的愈合,不过只是给别人看一看而已,实际上在他们的心里伤痕会永远的存在着。
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千方百计的掩饰这一切。他们能够骗得了外界,但是他们骗不了自己,骗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可是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都是无能为力的。能做的,不过仅仅只是千方百计的避免触碰。为什么要避免触碰?
因为轻轻一碰,就鲜血潾潾,那种刺痛会在他们的心里萦绕着。有时候甚至会夺取他们的理智,让他们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选择。
仇恨!
他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都埋藏着难以言表的仇恨,一旦触碰,复仇的火焰,就会在他们的眼中熊熊燃烧……
第985章
土耳其人也不爱土耳其
商人被驱赶!
只不过一夜的功夫,数以百计的商人、伙计就在土耳其士兵的喝令下,从他们的商铺中被轰了出来。甚至都没有给他们带走财产的时间。
“你们凭什么驱赶明商!”
得知消息的李玉白,显得很颇有些激动,不过对面气势汹汹的土耳其士兵,并没有理会他的交涉,而是叫嚷着驱赶着明商,让他们立即离开苏伊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