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7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8/949


宁波港的防波堤上到处是军马、士兵和物资。一匹匹军马是由木铁结构的吊索大起重机从空中吊上船的。一队队士兵则排着队,登上一艘远洋的纵帆船。
在士兵们上船的时候,被挡在防波堤栅栏外的送行的人们,一经得到允许,就一窝蜂朝船边拥过来。送行的人们在那里在呼唤着亲朋好友的名字。卖彩带的人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小商贩们总能看到商机所在。红蓝白三色彩带在人们的手中由下面抛向上面,无数条色彩鲜艳的彩带随风摇曳,情绪激昂的人们,显得极为兴奋。
这是最亲爱的人出征的时候,也是和最爱的人告别的时候,现在这些士兵们就要从亲朋好友的视野中消失,走向遥远的地方。
也许,他们之中将会有不少人再不会活着返回这片土地,但是在人们的呼喊声中,没有任何人退缩,国家养士数十年,正是士人报效国家之时。
在大明“士”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士大夫”,军人同样是“士”,也是“士”的一员,“士大夫”不认?没关系,皇帝老子认就行!
在激动和兴奋的叫喊声中,远航的船队静静地做完了启航前的工作。
在码头上的人们挥舞着彩带的时候,船只在舢板的拖曳下缓缓驶离了港口,朝着外港驶去,在这一瞬间,喊声更加的热烈了。
置身于甲板上的,与身边的战友不同,丁富杰没有彩带可握,他不认识码头上的任何一个人,他并不是本镇的军户,他顶多……算是军户列籍,嗯,勋臣也是军户,按照《大明军户律》,除长子享有军田、军籍继承权外,是“承籍军户”外,次子一率是“列籍军户”,也就是挂着一个名而已,这个名有什么好处?
好处就是征兵时享有优先权,再就是考取军校不需要指挥使或地方官员的推荐。而最大的好处则是享有免役权。
这也算是给他们的优待吧。
古代中国,最繁重不一定是苛捐杂税,而是“徭役”,就是给官府打白工的老百姓。
诸如官道、河务、城墙、学府修葺啦,地方上都需要征召诸多百姓服役。非但不给工钱,百姓们还要自带干粮。
有时候,兴许那位青天大老爷心血来潮要整修河堤,没准可能导致一些百姓倾家荡产。当然百姓之命贱如蝼蚁,没人会记得,最后还会在河堤上还会树下那位大老爷的功德碑。
虽说现在的乾圣朝,百姓可以交钱免役,即便是服“徭役”不用再自带干粮,甚至还有微薄的工钱,但仍然是个负担,所以军籍免役也算是军户的特权吧。
对于普通的“列籍军户”来说,他有什么呢?
一无所有,富裕些的家庭,爹娘会花钱给他买块地,置办一处宅子。可要是兄弟多的话,能置办一处宅子就不错了。要是孩子多、当爹花银子再大手大脚的。成年出户后,能得十几两银子就不错了。
丁富杰兄弟不多,只有两个哥哥而已。他爹是军户,有军田不假,可经不起家里有人生病,如果不是朝廷严律“买卖军田,买者诛,卖者流”,恐怕爹早就把家里的军田给卖了,。
他二哥十八岁出户时,爹给了二哥十两银子。他出户时,也拿了十两银子,二哥去了东北。而他呢?
选择了当兵,从报名到典验,等了一年才分到凤翔镇。相比于其它人,他更渴望战争,因为战争意味着军功,军功意味着军田。
“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人们的喊声传到耳中时,丁富杰在心里自言自语道。
“如果死了,那就当是尽孝了……”
静静地望着这副离别情景,丁富杰没有任何感动和兴奋,因为他很平静,他已经平静且淡然的面对了一切。
要么生,要么死!
船出港了!
置身于船舷的丁富杰,吸着报纸卷的纸烟,眺望着陆地上的城市。
海风吹拂着脸颊,丁富杰既无悲哀,也感觉不到乡愁。他并不感到这条船在奔向战场,倒像是在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
站在舷边的他,就这么眺望着渐渐远去的城市,平静与淡然。
……
相比于普通士兵的离开,在南京的欢送仪式是热烈的,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出征的是有着天子亲军之名的“羽林左镇”和“武德镇”,更重要的是,皇太子将会随军出征——皇太子是此战的统帅。
往常有“御驾亲征”,但这一次太子殿下却是“征西大将军”的名义亲征奥斯曼帝国,在大明这是第一次。
为了给皇太子送行,皇帝陛下甚至特意下旨举行阅兵,亲自检阅将要出征的两镇官兵,当受阅的三万大军浩浩荡荡通过皇宫前时,随着皇帝的一声“祝大军凯旋!”,气氛达到了顶点,这一瞬间,整个南京都沸腾了。
对于阅兵式,南京人并不陌生。为了鼓舞士气,南京驻军也时常在郊外举行阅兵游行——其实,就是队列训练而已,皇帝会每月的最后一周就寝时向五军都督府下达命令,确定参阅部队和检阅时间。
参阅部队各部集结完毕后,旗手离开队列,在队列前集结。一名侍从军官负责引导他们前往受阅场,一路上鼓号齐鸣向军旗致意。
激昂乐声与军旗行进的宏大场面往往令沿路的围观人群激动异常,甚至令他们渴望在军旗的指引下分享荣誉。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从军的资格——军籍继承和稀少的征名名额,让军职成为了一种特权。一种让人们羡慕、崇敬的特权。
寻常百姓志愿从军……在大明就像考秀才一样困难。什么“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在大明是不存在的,在大明只有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有可能成为军人。甚至即便是最优秀的年轻人也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军人,毕竟,成为军人本身就是是一种特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的特权。
而这一次,随着对奥斯曼的宣战,五军都督府一下子就释放出了两万个招兵名额,而南直隶就分配到了4000人,这意味着,大明又多了两万军户,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而这意味着很多过去没有机会加入军队的人终于有了机会,毕竟名额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
面对这样的好事,人们又怎么可能不激动。
如果说,过去人们为大军送行的时候,,
现在,他们甚至希望战争能长一些,希望晚一点凯旋,因为……朝廷会招更多的士兵!会有更多的人在这场战争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战争进行的时间长一些,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件好事儿啊。战争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是改变命运的好事。这样的好事当然要支持了。不仅要支持,而且还要大力支持。
当然,在另一方面来说,爱国的热情同样也驱使着他们去支持这场战争,支持这场正义的事业。
面对这种热情,朱国强的脸上带着笑容,似乎在这一刻,他看到了某种改变,民众心态上的改变。
无论他们基于任何立场支持造成战争,对于这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因为支持战争本身就是武德充沛的表现。而这也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只有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变得积极好战的时候,外人才能够对他充满畏惧,充满敬畏……
第991章
唯一的选择是大明
当远在数万里之外的大明,因为奥斯曼的暴行,而陷入沸腾,整个国家动员起来一支从未有过的力量远征奥斯曼时。
对于身处苏伊士的人们来说,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一切,但是作为战争的最前沿,这里的气氛显得有些紧张。在奥斯曼人向开罗集结军队时,在苏伊士,同样也有军队在向这里集结,非但有来自海峡殖民地的援军,还有来自南洋诸夏的援军——“攘王襄夷,义之所在”,对于诸夏各国来说,甚至都不需要朝廷征召,在得知天朝决定惩戒他们就主动的派出了军队。他们的派来的援军兵力不多,往往是一艘军舰,一队步兵,可即便是如此,也充分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而随着明军以及诸夏联军的到来,在苏伊士局势正在发生变化。
“我是应该称呼你为米哈伊尔,还是艾哈迈德?”
在充满奥斯曼风格的帕夏宫殿内,刚刚抵达苏伊士的王立仁,问道。
此刻这位坐在他对面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勾结”杜远威发动“叛乱”的苏伊士帕夏艾哈迈德。两个月前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叛乱”,他所希望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想要借助大明的力量,借助大明的力量摧毁奥斯曼,从伊斯坦布尔扣留中国使臣起,他就已经看到了这个机会。
在奥斯曼没有任何人比他更了解中国,因为苏伊士城有不少中国商人,他在这里可以直接的接触到中国人,从而了解中国,中国绝对不会容忍奥斯曼侮蔑并且杀害他们的使节。
无论是为了帝国的尊严,还是为了所谓的“面子”,他们必定会向奥斯曼开战,而事情也正像他意料的那样发展着,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现在面对这位中国特使的询问,艾哈迈德想了一会,却见笑着说道:
“现在,我是艾哈迈德,因为在苏伊士有3万埃及人,有一天,我希望自己能是米哈伊尔。”
“哦,将军,我记得城内还有一万多的科普特人,还有几千亚美尼亚人。”
王立仁直接了当的说道。
科普特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埃及人,是是罗马时代埃及原住民的后代,他们的先祖曾追随圣徒圣马可,成为了中东最早的一批基督徒。在天方人到来之前,这些人是尼罗河文明的主人,他们的文化糅合了古埃及与基督教文化。
拥有自己的语言、政体和教会组织。后来随着天方人征服了埃及,埃及开始了天方化和绿教化,在随后的九百年里,在宗教歧视和打击下,大量的埃及人被迫改变信仰,信奉绿教。至于那些不愿意放弃的信仰的埃及人,则被称为“科普特人”,法老王的后裔,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了二等,不,五等人。
禀持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王立仁当然希望能够与利用那些科普特人,打击奥斯曼人以及支持他们的绿教徒。
“阁下的意思是,我们利用科普特人?。”
艾哈迈德试探着问道。
“不是利用科普特人,而是招募他们,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是奥斯曼人不假,可奥斯曼人与天方人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这意味着他们随时都有进行合作,将军,你是我们的盟友,我们并不希望,在未来的战争之中,盟友的部队是不可靠的!”
不可靠的!
特使的话,让艾哈迈德沉默了下来,他当然知道对方话里的意思,正如其所言,这同样也是他所担心的,他担心在反抗奥斯曼的过程中,他的部下,尤其是那些信奉绿教的部下,会不会暗中勾结奥斯曼。
他为什么会释放那些浆手奴隶,用那些基督徒作为士兵,为什么不敢招募沙漠里的贝都因人,说白了,还是因为那些人不可靠。
毁灭奥斯曼帝国的过程离不开中国的帮助。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中国的帮助,他甚至都不敢有丝毫异心。中国人不仅派出了他们的军队,而且还向他提供了枪、炮、金钱,当然,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支更为庞大的远征军,正在从中国赶来,在中国的打击下,奥斯曼帝国的土崩瓦解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但另一方面,艾哈迈德不能不担心帝国瓦解之后的局面,那时的巴尔干会是什么情况?是继续被绿教国家统治,还是获得了自由?
如果换成另一个“苏丹”,那他又是为了什么?
现在,特使的提醒,让艾哈迈德沉默片刻后,问道。
“那么以大人看来,这件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
喝了一口茶,王立仁笑道。
“我相信将军会解决问题的!”
怎么解决问题?
大家都很清楚,没有必要揣着明白说糊涂,至于艾哈迈德会怎么解决那些问题,王立仁并不在意,他所需要的是什么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8/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