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8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3/949


尽管现在他正在适应着这里的生活,可是身下这片土地,他却总有一种陌生感和孤独感。
天下再好好不过中国啊!
“是啊!毕竟是天朝啊……”
李明辉的语气显得有些复杂,那怕是陕西的环境,尤其是陕北那边和波斯相比,也好不到那里去,可即便是如此,在他看来,即便是陕北也好过波斯。
扭过头,看着李明辉在火光下忽明忽暗的面孔,李文锦说道:
“明天,咱们过了死海,就能到耶路撒冷了。”
顿了顿,他又说道。
“等到了耶路撒冷,到时候,咱们就要想办法拜见大明太子,你觉得,咱们能见着他们吗?”
“应该能见着……”
沉默片刻,李明辉说道。
“关键还是要看用什么身份,如果咱们用商人的身份,肯定是能见着的,可见着之后呢?这才是最重要的。”
“是啊,最重要的还是太子对咱们的态度!毕竟,在他们的眼里,咱们就是一群流寇啊!”
长叹口气,李文锦的神情变得有些复杂。
“小公爷尽管放心,无论如何,太子都不会对小公爷不利的,他总不能把咱们往土耳其人的怀里推吧!”
“但愿吧!”
当天晚上,在所有人都睡下之后,李文锦走到帐篷外面,望着沙漠中浩瀚的星空,从这里看来,这些星星和在大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从这里仰望星空,苍穹上的星星近的仿佛是伸手可摘。
一阵风刮了过来,让身着单衣的李文锦不由得轻轻哆嗦了一下,盯着死海,他自言自语道。
“但愿一切顺利吧!”
……
次日傍晚时分,李文锦一行终于来到了耶路撒冷,来到了这座所谓的“圣城”,他们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外界的注意,不过当李文锦一行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直接把朱和域这位太子爷懵了。
“李来亨的儿子?他来的求见我?”
“是的,殿下。”
“那李过的使者呢?”
“正在来耶路撒冷的路上。”
这个消息扯淡吧,其实一点都不扯淡,不过只是用了片刻的功夫,朱和域就笑道。
“看来唐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啊!鸟尽弓藏,看来,李来亨是想给自己寻条后路啊!”
或许,朱和域还没有弄清楚唐国那边的情况,但是从两边都派人过来的事上稍一分析,就得出了他的结论。
而更让他惊讶还是李文锦带来的巴格达沦陷的消息。
“什么,你们已经打下了巴格达?”
朱和域惊道。
李过的动作好快啊!
“是的,殿下。”
李文锦回答道:
“一个月前,李过就下令家父领兵十万进攻巴格达,家父兵分三路,一路取巴士拉,一路取阿马拉,而家父亲领四万大军直取巴格达,在小人来耶路撒冷时,巴格达已经为家父攻克,巴士拉、阿马拉也都是如此,虽然其间仍然少数城池顽抗,不过只因当初据波斯时,李过曾下令“取地不留人”,所以当年有不少波斯人逃往巴格达,巴格达各地军民在我军进攻时,他们往往会顽抗到底,且煽动当地人发起圣战,抵抗也极其顽抗。但巴格达省为我军平复,只是早晚的事情。”
李文锦说的清松,做起来也不困难,对他们怎么平复巴格达,朱和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无非就是刀子说话而已。
相比于巴格达,朱和域更关心李过手下有多少兵马。
“你父亲手下有多少兵马?”
“回太子爷话,家父手下目前有十万兵马。”
看着太子爷,李文锦又说道。
“虽然只有十万兵马,可却都是精锐,步骑炮皆齐,其中有三万骑兵,皆是百战精骑。”
这并不是夸张,这么多年李来亨为李过南征北战,其麾下的不仅有大量心腹将领,同样也掌握有唐国最精锐的几支府兵,这次出征巴格达,率领的自然也是其中精锐。
那些精锐说是大唐的,其实也就是他个人的。至少并没有什么区别。
“十万,可真不少啊!”
对于李来亨麾下兵马的情况,朱和域早就通过锦衣卫那边提供的情报有了一定的掌握,李过是“伪唐国主”不假,可李来亨却执掌军队多年,其麾下兵马,
点点头,突然朱和域收敛起了面上笑容问道。
“不过,孤尚有一事不明,这十万兵马,到底是兵马,还是流寇?”
第1061章
大明不会亏待自己人的
“不过,孤尚有一事不明,这十万兵马,到底是兵马,还是流寇?”
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文锦的后背瞬间就湿透了,豆大的冷汗从额头滴落下来,一时间,他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该来的总归还是要来的。
归根结底,对于大明来说,无论是“顺”,亦或是“明”,实际上都是“流寇”,都是“贼”。而且这群“流寇”当年还逼死了崇祯皇帝,差点夺了大明的江山。现在他们又想投顺大明,这世上有这么简单的事吗?
当年血海深仇,就那么容易忘记吗?
现在太子的发问,无疑是在告诉他,大明没有忘记!
李文锦跪下说道。
“太子爷,当年,陕西大旱,数载无雨,家父年少无知,为活命计,才不得不从寇谋逆,还请太子爷明鉴!”
看着如雨的汗滴从李文绵的额头落下时,朱和域只是长叹口气,然后说道。
“为活命计……崇祯元年,陕西巡按御史李应公上书:“连年凶荒,灾以继灾。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白昼剽掠,弱肉强食,铤而走险。”崇祯二年,马懋才上奏:“延安府去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乡民争采山间蓬草剥食,到十月后,蓬草吃尽,则剥树皮而食。到年终,树皮又尽,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乡民中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无论是当年,亦或是现在朝中君臣都认为“秦中大饥,赤地千里”才是陕民作乱的根本原因……”
摇头长叹之余,朱和域又说道。
“如此,才有了毅宗(崇祯)反复强调“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又下旨称:“若肯归正,即为良民”,即便是当年父皇平定寇乱,亦曾言“寇是赤子,官兵亦是赤子,今以赤子杀赤子,实为万万不得已之事”……”
当年明朝政府从上到下,从皇帝到大臣,都普遍对流寇有同情心甚至是愧疚感。这些流寇不是外敌,而是本国的饥民和逃兵,他们本是良民,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没钱赈灾没钱发军饷,才把这些人逼上梁山。尽管在初期和中期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皇帝和大臣心里还是觉得能不杀就不杀。每有流寇愿意投降,总愿意纳降,给这些人一条活路。即便是俘虏后,也是只诛匪首,从都往往是不加甄别的释放,他们不愿意对“自己人”赶尽杀绝。
也正是这种“剿抚不定”导致了流寇的做大,亦抚不亦剿,最终葬送了大明。而这也是朱国强说出那番“赤子杀赤子”的原因所在,为了天下太平,只能应剿尽剿!
“这亦是当年,父皇会放尔等一条生路的原因所在!”
什么?
放条生路?
有些呆滞的李文锦还没弄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当年父皇完全可以在剿围李自成的同时,以海路取京城,聚歼李过于北平,父皇总是于心不忍啊!在得知李过等人北逃出关后,特意下旨各部,不得追击!”
什么!
当年是乾圣皇爷放过国主、爹他们一条生路?
“李文锦,你是去年刚从南京回来的吧,现在南京的国子监以及几所书院里,都有你们这边去的学生吧!”
什么!
太,太子爷怎,怎么知道的!
看着震不已的李文锦,朱和域说道。
“其实,你们刚到大明时,父皇就已经知道了你们到了大明,只不过,不愿意为难你们罢了,毕竟,归根结底,你们是明人,若肯归正,即是良民!好了,不说这个了……”
摆摆手,朱和域又道。
“待到土耳其素丹南下之时,可否与孤一起夹击土耳其素丹?”
太子爷的话声不大,可听在李文锦的耳中,却像是一道惊雷似的。
倒不是说,这件事有风险,而是……李来亨出兵,本身就是为了策应大明的进攻啊。
现在太子爷这么问,分明是在给他们父子报效大明的机会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3/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