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校对)第9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8/949


在春秋战国时,除了战国七雄之外,还有一大堆诸侯国,也正是这么一大堆诸侯国的存在,才会有所谓的“百家争鸣”存在,才产生了不同学派的思想涌现及各家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那是华夏文明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是为了救世?扯淡呢,他是为了得到某国国君的重用,推行他的儒家。
此地不留自爷,自有留爷处。
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这样的文明内部竞争之中,文明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而不是陷入“三百年轮回”之中,华夏总是在盛世与乱世之间游走,一次次的兴盛,一次次的衰退……
而相比之下,欧洲呢?
欧洲大国小国一大堆,什么王国、公国、侯国以及城邦之类,正是这些国家的存在,让欧洲进入了他们的“百家争鸣”,有识之君招揽人才,有识之士兜售才学于各国。他们推行着大体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治国之策,他们或是重商,或是重兵,或是看重科学,或是看重宗教。
如荷兰,英国的重商,如法国的君主专制,如普鲁士的重兵,如西班牙的宗教至上,他们所执行的路线或许存在不同,甚至互相攻伐,但是,也正因如此那个基督文明,却在这样的内部竞争之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中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部分——甚至定义了现代人类文明。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的路线到最后都走进了死胡同——比如西班牙,比如威尼斯,比如普鲁士,比如荷兰,但是只要有几个国家的路线走活了,整个文明也就有了活路。
这也是在另一个世界,基督文明在19世纪定义了现代文明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走错了路的国家呢?因为同文明之中有成功范例可以参考,推行改革,转变方向也是比较容易的。
其实,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哪里走比较好呢?这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河面上风平浪静,可是河下却是暗潮涌动。
哪里水深,那里水浅,那里暗潮要命。
只有摸了那个石头,才知道答案。摸到深水区会呛水,摸到暗潮,那是会死人的!
这也就是华夏这个大一统的文明所面对的困境——没有试错的本钱,只能谨慎前行。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这样的局面下,任何有识之士,都会反对激进的改革,并不是因为他们保守,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华夏根本就没有任何试错的空间!
于是乎谨小慎微的心态,求稳的心态,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主流思想,甚至也正是这种求稳的心理,导致了华夏文明陷入了另一个怪圈——保守!
第1139章
华夏的“养蛊”模式
保守!
有多少人曾仔细思考过,那种求稳、求不变的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呢?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各国皆锐意进取,反而秦汉之后,华夏却日益保守?
当欧洲人来到千年来魂牵梦萦的东方时,当他们直接观察到华夏时,最让他们震惊的无疑是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传统——早在耶稣诞生之前很久,就出现了疆域接近整个欧洲的华夏帝国,而且这个华夏帝国在随后的两千年里的大多数时候都能维持这样规模的统一。与之相比,欧洲在罗马人的盛世崩溃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强权。
实际上不仅仅是欧洲,世界其他各大文明中心也没有出现过类似古代中国一样久远的大一统案例。
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大一统”?
除了民族构成相对单一,汉族人口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大一统”,常为近代中国的落后背黑锅的儒家思想,也是华夏持续大一统不可或缺的因素。
实际上,儒家从来不是保守的,甚至他自身也是随着华夏帝国的历史进程,而不断演变的,从“独尊儒术”的那天起,儒家的核心是什么?
是维持帝国的秩序与统一!
在吸取历代的教训上,儒家不断的变化着,它变得保守内敛,它所倡导的遵循秩序、关注民生、崇尚上层权威、追求稳定和谐、慎战甚至不战等思路,其核心都在于维持帝国的稳定——毕竟,历史告诉世人,庞大的华夏帝国,往往都从内部被摧毁的。
如何维持帝国内部的稳固,这是统治者最重要的课题。
保守与不变。
防守与不战。
就成了维持帝国稳固的必须。
这一切看似促成了华夏帝国的“大一统”,但却让华夏帝国失去了试错的能力,甚至失去了锐意进取的能力。
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其实就是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
风险太大!
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激烈的竞争下,这个大一统的帝国所追求的不过只是帝国的稳固,也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而已,为了所谓的“太平盛世”,这个帝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本身就是统治者为维持统治的必然——为维持统治而不惜代价!
满清为什么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
是为了维持一家一姓的统治!
为什么又推行新政,甚至宣称立宪。
也是为了维持一家一姓的统治!
为什么又想要废除立宪。
不还是为了一家一姓的统治!
宋代皇帝,进岁贡,称儿皇帝,为的是什么?
不还是为了一家一姓的统治!
甚至就连汉唐的和亲,不也是为了所谓的“天下太平”,为了所谓的“安居乐业”。
至于战争!
战争的代价是什么?
汉武的人口减半?
隋炀的隋失其鹿?
还是崇祯的流寇遍地?
总之,对于中原帝国来说,战争从来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一旦战争爆发,很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无论是动员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所需的青壮,还是运送军粮的民夫。或者是为了战争进行下去的军饷。都有可能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内乱。这种内乱甚至有可能摧毁整个帝国。
战争如此。激进的变革同样也是如此,为什么那些士大夫们反对变革,并不是说他们死守着祖宗之法。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变革会毁掉帝国的稳定。毕竟,历史的教训同样也告诉他们,变法或许可以让国家强大,但同样也会导致国家发生动乱。甚至会导致国家的灭亡。所以他们宁愿无视问题,宁愿在那里用传统来维系着帝国的稳定,至少稳定可以让帝国继续运营下去。
至于将来?
将来也许有更好的选择,谁知道呢?
所以,保守与稳健就成了帝国必然的选择。
而这种保守与让华夏帝国陷入了一个怪圈之中——三百年周期律之中,总是大乱大治中循环。
辉煌的盛世之后,总伴随着乱世的降临。
人们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总是说什么土地兼并啦、贪污腐败啦、如此种种最后导致民不聊生,引爆社会矛盾,最终只能重新推倒重来。
可是实际上呢?
当一个王朝去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的动力,而千方百计的维持帝国的稳固时,帝国的衰退也就无法避免了,所谓的“盛世危机”就是如此,因为身处盛世之时,人们才会千方百计的想要“维系盛世”,而维持“盛世”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变!
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去冒险,毕竟冒险有可能会输掉那点家当。
但不变的同时,社会环境却在日益发生着变化——皇室和权贵日益庞大,土地和权力越来越集中,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社会活力日益丧失,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制度无法自我调整革新,内外问题累积……
最后等待它的是什么?
自然就是民不聊生,自然就是内忧外患,自然就是民众接竿而起。
是又一次循环!
又一次推倒重来!
这就是华夏王朝的周期!
为了打破这个周期,从登极为帝的那天起,朱国强在推行殖民路线,缓解财富压力(土地)的同时,也开始走另一条路线,不断分封诸侯国,让那些诸侯王自行掌握朝政,最终他们也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那怕是现在蒸汽船,蒸汽机车,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也无法改变那些诸侯王们的喜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总会“怀才不遇”的商鞅、孙膑、苏秦、张仪、乐毅,他们在本国吃不开,在另一国受到重用,推行变法,实现了国家的强大。
当然这也就缓解了阶级固化的可能,毕竟,对于那些有学知识来说,他们的选择是多样的。而且,为了自己的强大,那些诸侯国们同样也会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是任由权力集中在旧贵族之手,任由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之手。
那怕就是现在,这些诸侯们一致对外向“非我族类”进行扩张时,为了实现“千里大国”的目标,诸侯们都在竭尽所能的招揽人才,这甚至让大明朝感受到了压力,早在十几年前,就有朝臣因为国内纷纷远赴诸侯国,称“过洋名士多于鲫”,希望朝廷限制人才外流。
当然,朱皇帝是不会同意的,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华夏文明的多样性得到了保证!路线多了,选择多了,也就有了试错和容错的本钱。对一个文明而言成功的道路仅仅只有一条吗?
朱国强的心里没有答案,但他相信,比起一条事先计划好的“成功道路”,多一种选择总是没错的。毕竟历史长河中偶然因素实在太多了,稍有不慎,既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国家走岔了道,对于这个文明而言,其结果恐怕是灾难性。
多一个备份,总是没错的。
即便是大号完了,还有小号继续修炼!
大明朝,就是那个华夏文明的大号。至于从东南亚到西亚,直至北美,上百个朱姓诸侯国,甚至就连同波斯李、巴比伦李,也都是华夏文明的小号。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片广阔的土地就是“养蛊场”。华夏文明像春秋战国一样,在那里开创一个新的“养蛊”模式,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最终又会诞生出什么样的“蛊王”呢?
“这敢不就是优胜劣汰?”
朱国强自言自语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8/9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