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623


万俟卨用力点头,带着李邦彦的书信,迅速离开了京城,前往太原。
七天之后,从太原发出了这样一份邸报,上面介绍了一位年轻将领的故事……金人南下,荼毒家乡,他毅然从军报国,临行之时,母亲在后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他在母亲面前发誓,此去舍身为国,百死不悔。
投军之后,接连立功,数次破敌,还挽救了百万军粮。
而此时消息走露,胡虏的兵马竟然偷袭家乡,逼得老母不得不带着儿媳孙儿躲避,可谁知又遇到了一伙强人,一家人走散,老母带着几个孙儿躲进了山村避祸。夫人独身一人,流落到了邻村豪强的家中。
又过了一些时候,竟然传来消息,说是将军战死,夫人悲痛欲绝,却为了生存,不得不和邻村豪强的侄子成亲。
可就在成亲之后的三天,又传来消息,将军非但没死,反而击杀敌将,立下赫赫战功,名声显扬。
豪强大惊,连忙派人请罪,还说要杀了侄子,求将军宽宥……虽为结发之妻,却阴差阳错,嫁给别人,将军大恸。
可木已成舟,该当如何?
将军思来想去,自己为国忘家,难保不会捐躯沙场。
胡虏入寇,天崩地裂,妻离子散,又何止他一人!
便是让夫人回来,破镜难圆,又会害死一个无辜之人。
因此将军从自己的俸禄当中,取出五百贯,当做贺礼,送给豪强之家,嘱托他们,互相扶持,好生过活……
胡虏一日不除,黎民便一日不安,风雨吹打将军,也会落到每一个人头上。
千言万语一句话,抗金!
务必同心同德,全力抗金!
抗金并非为了一家一姓之尊荣,实为九州万民之乞活!
邸报的落款,署名:黄钟。
这一份邸报发自太原,很快送到了京城,又送往各地,自然也包括军前。接到邸报的下午,岳飞破天荒没有去参与筑城,而是提着一坛子老酒,独自到了黄河岸边,一口接着一口灌酒。
一直到三更天,他才晃晃悠悠,返回了住处……有人说听到岳飞痛哭流涕,念念有词,说什么结发之情,夫妻山盟海誓,又说什么生儿育女,不能白头到老……御营将士,无不义愤填膺。
只是第二天,岳飞竟然起的比往常还早,他到了筑城的工地,直接道:“都统制岳飞军中酗酒,违反军规,罚苦役二十天,以儆效尤!”
说完,岳飞甩了身上的衣服,加入搬运砖石的队伍,足足忙碌了半个时辰,浑身冒汗,东方才升起朝阳,岳飞脊背上的四个刺字,熠熠生辉!
第117章
八百背嵬军
邸报进京的第三天,政事堂便无异议通过升任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的议案,只等赵桓返京通过,岳飞就会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大将。
不但是节度使,还给了河北路制置使的官职,统管黄河防务事宜。
其实在这一块,政事堂还是有争论的,张邦昌希望限定为各州诸军事,可张叔夜却坚定认为应该节制一起,最终妥协的结果,就变成了防务事宜这种模棱两可的用词,狭义的防务就是打仗,可广义上征兵啊,修城啊,安排人事啊,全都属于防务,就看怎么解释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政事堂会议,李邦彦和吴敏也参加了,至于白时中,则是染病卧床,并没有前来。
李邦彦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话,只是笑呵呵看着其余诸公。
这家伙越来越觉得自己英明了。
其实岳飞这件事很复杂,就包括讹传岳飞战死,妻子改嫁,后来又去找岳飞……这里面的事情并不单纯。
按照李邦彦的预估,官家必然震怒,然后大肆抓捕背后之人,掀起一场大狱,用滚滚人头,证明天子的威严。
可李邦彦万万没有想到,赵桓把一件复杂到了极点的事情,简单处理了。
借助邸报,一篇故事,不但洗刷了岳飞的委屈,还塑造出一个为国忘家,有情有义的武人形象。
这一篇文章,让岳飞名声大噪。
朝野上下,全都知道了这位精忠报国的好汉子,甚至把他和韩世忠并列,称为大宋双璧,国朝柱石。
有了这些评价,大势所趋,岳飞建节,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出乎预料,但也符合赵桓一切以抗金为主的主张,算是预料之中。
可真正惊人的是赵桓用的手段。
这位官家甚至还在太原,甚至没有跟宰执商谈,更没有大动干戈,仅仅是一篇小文章,就达到了目标。
不得不说,邸报可真是神奇!
官家手里,又多了一样大杀器啊!
作为几十年宦海历练出来的极品油条,李邦彦对于朝堂权力的运行,有着独到的见解。
谁都知道,天子是九五至尊,口含天宪,生杀予夺,权力大得吓人。
没有人可以明面上反对天子,也没有谁敢正面抗衡天子权威,哪怕在大宋朝也不行,那叫谋反,谋大逆!
是要诛杀九族的。
可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认为满朝大臣,都是天子的工具人呢?
恰恰相反,正因为皇帝的权力太大,所以皇帝的权力才太小。
很矛盾吗?
原则上皇帝什么事情都能管,可偏偏天下这么多事情,皇帝也是一天十二个时辰,就算不吃不喝,他能管多少?
因此就要有一群人,替皇帝整理各种事务,安排轻重缓急,请皇帝示下,形成旨意,然后落实下去。
皇帝也不可能无所不懂,还要有人给皇帝提供咨询建议,如果皇帝年轻,还要有师父教导,
假如皇帝身边的这群人,都有着共同利益,彼此勾结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皇帝的知识获取被限制了,说白了,就是三观由人家塑造,平时做什么,由人家安排,面对问题,也要靠这些人提供建议。
这要是能不成傀儡,简直都是奇迹了。
基本上除了开国皇帝,还有少数异类之外,其他的皇帝,都逃不过这个怪圈。
这种环境出来的天子,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大宋仁宗,至于他干得如何,交给大家伙评论了……
有这么一群人在身边,任何政策,从最初的拟定,就夹杂了不少私货,等到制定出来,让下面落实,这个过程中,除了少数言官能监督之外,根本就无从约束。
假如言官也加入这个集团,那皇帝就彻底成了聋子,瞎子。
大宋朝讲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这话不算错。
不和士大夫共天下,难道和武夫共天下?和阉人共天下?或者和世家门阀共天下?
貌似还不如士大夫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只和士大夫共天下,皇帝身边没有别的人了。
士大夫虽然主张有很大差别,彼此针锋相对,甚至是你死我活……但是在撼动这个集团根本的时候,人家可是会一致对外的。
庆历新政,熙宁变法,都是这么垮台的。
这就是无限皇权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千百年来,除了极少数能力超强的天子之外,其余的时候,都是无解的。
赵桓是不是那个能力超强的,暂时还不能下断言,但是赵桓找出了一个打破怪圈的办法。
就是邸报!
当这东西冲破官场限制,走进民间之后,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官家有什么安排,朝廷要做什么事情,包括一些政策改变,可以直接告知百姓,而不必等各级衙门一层一层传达,四处贴告示。
很有可能,一些外官还不如老百姓知道的早。
上意下达。
虽说范围还相当有限,但却是走出了原本的小圈子,了解天子用意的百姓,自然会反过来观察各地官吏。
至少他们能得到一个朴素的观点,官家的心是好的,都怪下面人搞砸了。
这对赵桓来说,就已经弥足珍贵了。
怎么说呢,赵桓在内忧外患的关头,走上了懂王的路子,邸报就是他的推特,所有购买报纸的,就是他的粉丝。
通过直接和粉丝沟通,治理这个国家。
简言之,邸报治国!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人人嘲笑川宝,人人都是川宝!
而赵桓又即将在土地上做文章,属于宋懂帝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