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623


“其次就是通商,互通有无。抗金可是需要花钱的。朕可以提供质优价廉的商货给贵国,同时希望贵国也可以出售一些牲畜土产给大宋。至于数额多少,由下面人谈。总而言之,是互惠互利,恢复民生,积蓄财富,以便于整军抗金。”
李乾顺不用思索,就直接点头,“嗯,此事也很好。”毕竟和大宋通商贸易,也是西夏早就梦寐以求的东西。
“再有就是双方要互通军情,对于金人的动向,要主动告知。”
“这也是正论。”李乾顺依旧点头,坦白讲他以为赵桓所言的结盟,是双方出兵,跟金人死磕,这是他万万不想干的。
结果赵桓居然没有提,而是开出了如此诱人的条件,真是让李乾顺颇为意外。
“赵官家,你就没有想过,要两家联军,守望互助吗?”
赵桓微微一笑,语重心长道:“能联军固然好,可我们双方连语言都不通,尤其是下面的士兵,更是没法做到彼此了解,仓促用兵,只会适得其反。我的意思是先易后难,把能做的事情做了,建立起友好关系,彼此先争取做个好朋友,好邻居,至于接下来的事情,会怎么发展,不是现在能够说得清楚的。”
赵桓抬头,笑眯眯道:“皇兄以为如何?”
李乾顺的老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感叹道:“英雄出少年,我们这一代人,果然是老了。以往还在琢磨,金人强悍,大宋何以自保!现在看来,有赵官家在位,该是金人发愁才对!”
李乾顺来了一个倚老卖老,赵桓却也不恼,只是笑道:“皇兄若是同意,可以让他们下面拟一个盟约出来,然后再仔细详谈,如何?”
李乾顺点头,“可以,我也想和赵官家尽快结盟。”
赵桓一笑,“皇兄,我觉得应该是三个人。”
“三个?”
李乾顺大惊,“赵官家,当今天下,能和你我平起平坐的,只怕唯有大金皇帝了,难不成要把他请来吗?”
赵桓笑道:“我想请人家也不来啊!说白了吧,是耶律大石!”
“什么?”李乾顺更加吃惊,“这不好吧?”
“为什么?”
李乾顺道:“耶律大石固然带着残部逃到了草原,可他现在兵不过一万,城不过一座,如何能跟我们结盟?”
“可他代表着大辽!在金国的土地上,还有百万契丹人,就算是金军之中,还有契丹降将。我们要对付金人,就不能忽视耶律大石,更不能不在乎昔日的大辽国!”赵桓声音高亢道:“大宋、西夏、契丹,三国鼎足而立,如今契丹亡于金人之手,我们双方结盟,支持契丹复国,三国共同抗金,恢复昔日秩序,难道不好吗?”
赵桓见李乾顺还在皱眉,便又道:“现在大宋和耶律大石无法直接联系,唯有通过皇兄之手。如果大辽复国,耶律大石也只会更加感激皇兄才是。而且大石雄踞草原,正好庇护西夏的北疆,如此重要的一个人,如何能排斥在外啊?”
第136章
赔偿
李乾顺思忖再三,沉吟道:“如果让耶律大石会盟,该如何对待?”
“以皇帝待之!”
赵桓很干脆道:“辽国乃是大国,不能因为亡于金人之手,便羞辱辽国。皇兄,若是想以大石号召契丹旧部,就必须给大石体面,我们不是尊重大石这个人,而是尊重一个立国二百年的万里大国,是尊重几百万契丹遗民。只有以天子之礼,平等待人,才能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总而言之,昔日互相敌对的大宋、契丹、西夏,我们联合起来了,捐弃成见,放下恩怨,共同对敌。”
赵桓探身,屁股甚至从座位上起来,双眼紧盯着李乾顺。
“皇兄何等见识,能想不清楚其中的意义吗?”
李乾顺当然能想清楚,三个国家,代表昔日的秩序,金国流星般崛起,把鼎足之势弄得一地鸡毛,破烂不堪。
而三方会盟,足以号召除了金国之外,这片土地上一切的力量……我们需要联合起来,彻底碾死金国!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有点像欧洲的反拿破仑联盟,至于为什么不是反法联盟,没有拿皇的法兰西,还是法兰西吗?
李乾顺眯缝着老眼,不得不说,他心动了,开始相信眼前这个年轻的赵官家,或许真能击败金国。
任何一个想成就大事的,必须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惜一切代价……国家之间的联盟,如果做不到步调一致,彼此三心二意,互相算计,大概率是不会成功的。
甚至会以为猪队友的掣肘,输得稀里哗啦。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赵桓愿意为了抗金,承认西夏国主的地位,愿意拉拔已经灭国的契丹贵胄……说实话,就算当下的耶律大石,都不敢以辽国皇帝自居,只敢称王。
就这么个败军之将,赵桓也愿意以天子之礼待之,说实话,这份胸怀气度,李乾顺是服气的。
这是个认准了目标,就不要命的主儿。
金国摊上了这么个对手,也算倒霉。
能和他结盟,或许也是大白高国的幸运……
李乾顺突然哈哈大笑,“我们和契丹有姻亲之好,只怕还在大宋之上,我愿意立刻派遣使者,去见大石,把赵官家的意思送去。”李乾顺笑着问道:“赵官家,你可有旨意送去?”
赵桓微微一笑,“谈不上旨意,就是一封信,四句诗而已。”
赵桓摆手,让人把笔墨拿过来。
写字是个极为吃功夫的事情,靠着几个月是不可能练出来的,也幸好赵桓继承了原来的本能,写出来的字规规矩矩。
李乾顺闪目看去,发现不是什么新作,是唐人古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赵桓写完四句,居然起身出了御帐,等他再回来,手里多了一根柳条。
“大石人在大漠,孤单一城。春风不至,草木不兴。想必是见不到故乡的杨柳了,我借横山一株柳,请他好生思索,究竟该何去何从!”
李乾顺愕然半晌,居然伸双手,把柳条接过来,用力点头。
“请赵官家放心,一定妥善送到,您的话也会原原本本告诉耶律大石。”
整个谈话到了现在,李乾顺已经是彻底折服,赵桓不光格局一流,手段也极为高明。
这哪是一根柳条,分明是一条绳索,锁住了耶律大石的心,让他无可逃避!
只能说高明!
至少李乾顺扪心自问,他是干不出来的。
一个新人老皇帝和一个老人新皇帝的对话,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
赵桓请了李乾顺和晋王察哥等人吃了烤全羊,还不知道从哪里弄了几个西瓜,花费不多,但宾主尽欢,两国的结盟大事赢得了一个开门红。
而曾经敌对的双方,化敌为友,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大宋在几千里的边境,光是大型堡垒城池,就有不下一百个,其余小的更是多如牛毛。
大宋对付西夏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趁着西夏不注意,抢修一座城池,等西夏反应过来,举兵攻击,宋军就躲在城里固守。
等西夏扛不住了,再多路出击,把西夏兵马赶走,然后再趁机前推修城,循环往复……
靠着这种日拱一卒的方式,愣是将横山以南,西夏的欢歌之地,悉数拿到了手里。
这么干的好处是很稳妥,扎扎实实,鲸吞蚕食。
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耗费巨大。每一座城池堡垒,都要安排人守卫,也正是如此,西军的编制才空前庞大,耗费的国库也是惊人的。
赵桓跟西夏议和之后,他主动从边境的堡垒撤军。这倒不是说要放弃防御,而是将边境防卫巡逻任务交给了厢军民壮。
至于禁军兵马,退回到了几个主要的城市,当然了,他们也会定期前往边境巡查,不过却是不会定期驻扎。
如此一来,节省了兵力,更缓解了后勤的压力,还省去了骚扰百姓,简直一举多得。
别看种家军,折家军,姚家军都差不多没了,可散落各处的西军凑在一起,居然有六七万之多。
就算打个对折,也至少能练出三万人。
目前御营五军之中,最多的编制也不过两万一千人,等于凭空多出了一个军!
在宋金大战的当口,每多一个人,都是巨大的利好,更何况一下子增加了三万人!
好处还不止这些,大宋收兵,西夏也会抽回不少兵力,这些人马显然也要放在和金人对峙的前线。
就算他们不敢和金人开战,压力也是实实在在,至少有点牵制作用。
这还不用说双方贸易之后,大宋能拿到数量可观的马匹牲畜,御营骑兵又能得到加强。
所以说,国家大事到底不是意气之争,每一个决定都必须详细权衡,才能得出最好的结果。
总体来说,赵桓是完美实现了最初的计划,甚至还有些超出。
现在只要等耶律大石到来,三方会盟,敲定大局,就一切顺利,可以返回开封了。
只是在一片大好的局面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曲端!
没错!
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曲端,被彻底晾在了一边。
无人问津,也没有赏赐,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开什么玩笑?
是老子不避危险,冲进了西夏腹地,又是老子烧了西夏都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