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623


“一个是三长制,一个是均田制……鹏举你也清楚,北魏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哩!如今乡村地方,多为士绅说了算,三长制怕是落实不下去……至于均田,朝廷要真有本事均田,便是不用府兵之法,也能征收足够的钱粮支应军用。”
“那……那李太傅为什么要提出府兵制啊?”
“哈哈哈!”宗泽大笑,“鹏举,你见过集市上讲价吗?”
岳飞眉头挑了挑,宗泽便道:“李太傅把价码抬高,如此才能给别人讨价还价的余地……若是以老夫之见,继任首相的不会是李邦彦了。”
岳飞吸了口气,不免担心起来,他自嘲笑道:“晚生一介武夫,本不该过问朝廷事务,可如今争论这么多,晚生唯恐会影响到军务啊!”
“放心吧!”
宗泽笑道:“官家圣睿,比老夫想得高明太多了……而且朝堂诸公,也不尽是小人……李纲退位让贤,是为了能够变法图强,李邦彦以惊人之语,也是为了变法铺路。不管贤愚,不论清浊,都能尽心竭力,这大宋江山便会好起来的。”
宗泽伸出枯瘦的手,抓着岳飞的胳膊,“说来说去,不管朝堂如何,要想洗雪耻辱,还要看你们这些将领,好好带兵,不要让天下人失望!打出一个盛世太平出来!”
岳飞站起,深深一躬。
宗泽也的确神了,他把事情给算准了。
就在三天之后,赵桓亲自降旨,封李纲为南安郡王,晋位太师,平章军国重事,领江宁知府。
这个结果出来,便是那些李纲的亲信,此刻也是无话可说。
官家够意思了。
重要的宰执,混个国公衔,这几乎是大宋的惯例,属于对重臣的爱护,但是封王,却是万万没有过的。
便是赵普、韩琦这等顶级士人,也只是死后封王。
李纲不但得到了郡王爵位,还继续保有平章军国重事,太师,江宁知府……严格来说,李纲不是退出朝局,而是坐镇东南,手中的大权依旧相当惊人。
似这般安排,李纲是可以复出的,只要有条件,李相公还能杀回朝堂。
李纲能得到如此恩遇,却也不仅仅是赵桓的偏爱而已……官家特别降旨,金人南下,所向披靡,举国之士,皆要议和。
太上皇慌忙内禅,六贼党人,希图逃往江南避祸。几十年沙场征战,颇有名望的童贼,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
彼时大宋上下,朝中只有李纲极力主战,上了平戎之策……且不论李纲才能如何,能做到这一点,他就是大宋的良心,胆魄,风骨……试问若是连李伯纪都不能站出来,直言抗击,官家又何以扭转乾坤?
大宋朝养士一百六十年,待到国家衰微,天下倾颓之日,是李纲站了出来。
他保住了大宋的脸面,也保住了士大夫的体面……后世之人谈起大宋士人之时,总还有一个有骨气的,万般恩待,能换来李纲一人,便不算失败!
这份旨意下去,朝中再度沸腾,等于是赵桓揪着满朝文臣,挨个来了一顿嘴巴子,抽得啪啪作响。
那些攻讦李纲的人听着,要是没有李纲站出来,士大夫最后的脸皮都没了,你们还有脸皮指责李纲吗?
也不看看你们自己都是什么东西,还敢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你们配吗?
赏李纲一人,却是扇了无数士大夫的脸。
满朝之士,应该怎么办?
还要不要脸了?
就在这一片慌乱之中,龙图阁大学士吕颐浩突然上了一道万言书……吕颐浩指出当下行府兵制,并非良机,朝廷手中无田,如何授予百姓?
吕颐浩提议,应该先进行严格的土断,所谓土断,就是因为两河百姓南迁,户口混乱……土断是按照实际居住地,重新编户齐民。
编户之后,清丈田亩,所有丁钱并入田赋之中,以田多地多者承担。无田之百姓,则免去丁钱……只是免去丁钱,却不是不用交税,而是买卖经营,贩运货物,务工赚钱,皆要向朝廷纳税……
第220章
事大
“伯纪兄,山高水长,从此你我天各一方,说实话,我还有点舍不得,你说满朝重臣这么多,偏偏咱们俩对脾气。”
李纲呵呵两声,“太傅就不要自作多情了,我李纲跟你可是两路人,什么时候都走不到一起去……我奉劝你两句,好歹我还是顶着郡王的衔,你要是敢胡来,就算拼着这条老命,我也能把你从朝堂上赶下去,让你身败名裂!”
李纲说完,拱手告辞,没有半点留恋。
李邦彦咽了口吐沫,摇了摇头,颇为无奈,世人怎么不信我李邦彦改过自新呢?我是真的不一样了!
他哀叹了两声,突然想起一件事,赶快又跑去宫里,求见赵桓……这人穷到了一定程度,便是看什么都像银子。
赵桓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开个业务,承接些婚丧喜庆,谁想讨个彩头,他就给写点祝词啥的,皇帝御笔,好歹能换点钱,毕竟三国演义连载快结束了,合订本也在酝酿中,光靠一本书,也赚不到哪里去……
他是真需要弄点钱花。
继续写书吧……选哪个好呢?首先斗破遮天这类的,估计大宋的百姓还接受不了,就连倚天屠龙、笑傲江湖那也是不行的。
最靠谱的还是四大名著剩下的三本……写红楼梦……且不说赵桓有没有哪个文笔,搞不好都会变成影射赵宋江山似大厦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那就只剩下西游记和水浒传了……可问题是西游记写了不少昏君宠幸道士,治国无方,妖孽乱国的段子,这等于是抓着赵佶的老脸狠抽了。
还是要顾及一下太上皇的脸面的,所以呢,还是写水浒传吧!这个就平和太多了……赵桓的脑子的确有点问题了,胡寅和张浚两个都哭了,官家啊,你爱怎么写怎么写,只要放我们俩离开就行,这个天子近臣我们不当了,外放一个县令也比这个差事好多了。
你丫的给山贼土匪立传,说什么太上皇官逼民反,还总往御香楼跑,这也就罢了,还让李师师跟一个小白脸跑了,给太上皇戴了个顶绿帽子,你是有多恨太上皇啊!
在看过大纲之后,两个人抱定了宁可罢官的信念,死不答应赵桓的荒唐想法。
“还挺有想法的,我倒要瞧瞧,咱们谁能玩得过谁!”
赵桓盘算着怎么料理这俩小子,就在这时候李邦彦来了,他不但来了,还送给赵桓五万两银子,三千两黄金。
“官家,臣的计策有效果了,这是第一笔收获,还请官家过目。”
赵桓扫了一下,不由得怦然心动,中原王朝缺少金银,却不是没有金银,不然史书上面,那么多的赏赐记录,总不能是假的吧?
尽管官方征税交易,仍然以缗计价折算,但是金银天然就是货币的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
各地的柜房金银店便是最好的明证。
只不过金银的稀缺还要四五百年的时间才能解决,当下的金银还是个稀罕物,只有达官显贵,顶级的豪商,才能使用金银结算。
最初赵桓搜刮皇宫,抄了六贼的家,勉强弄出了一些金银……直接给禁军发银子,确实鼓舞了士气,收获了忠心。
但是在六贼之后,赵桓却是找不到这么大的肥羊,光是往外掏银子,他也受不了,只能停了下来……不过虽然银子停了,却影响不到士兵的忠诚,毕竟比银子更吸引人的土地,开始陆续授予将士,算是维持住了赵桓的信用。
眼下朝廷的金银来源,除了税收之外,就是在各地开矿,每年能有百万两以上,这个钱也是入户部的,赵桓却是没法染指。
所以说来说去,李邦彦给他送来了金银,赵桓还是很高兴的。
可很快赵桓又不高兴了,“金国抢了那么多钱,就榨出这么点油水,未免太少了吧?你这本事也寻常啊!”
李邦彦翻了翻白眼,无奈道:“官家你也太心急了,去年才布局,到现在还不到半年,哪有那么快收效的?”
“那,那你是从哪里弄来的钱?”赵桓提高了警惕,“李太傅,你是不是觉得南安王走了,朝中又可以由着你胡作非为了?”
李邦彦着实无语,这人就不能干坏事,否则就永远会被怀疑猜忌。
“官家,这笔钱是从高丽弄来。”他干脆摊牌了。
“高丽?他们也掺和进来了?”
赵桓瞬间就不困了,而且是精神头饱满,颇为兴奋。
“开说说,你怎么弄的?”
李邦彦笑道:“无非是说大宋因为失去了两河,损失了难以计数的金银铜钱,致使钱荒严重,商贸断绝、只要能出钱从大宋购买商品,转头运到别处,贩卖之后,就能获得暴利。”
赵桓点了点头,故事吗,只要能逻辑自洽就好,即便有些漏洞,只要在看到了收入之后,人的智商就会迅速下降的。
五万两银子,三千两黄金,对于高丽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这帮高丽人,真的舍得出钱?”
李邦彦欣然点头,“他们怎么不舍得!那个郑知常和最是积极奔走……听说他每次提到陛下,便痛哭流涕,言必称上国君父,圣明天子。”
赵桓无奈了,看起来这认爹抱大腿的事情,属于祖传艺能了。
“李卿,能在高丽榨出多少油水,这事情先放在一边,根据你的判断,高丽能不能牵制金国,为我所用?”
“不能!”李邦彦答应得很干脆,“官家,那个郑知常积极奔走,提到了赚钱谋利,也有许多人支持,愿意掏钱。可当下高丽真正掌权的是枢密使金富轼,他已经向金国称臣,还送上了《入金起居表》,以示忠心,还上书盛赞大金夺取两河之功。”
听到这里,赵桓直接怒火中烧,冷恒道:“既然如此,从他们身上榨油,也就理所当然了,五万两银子还是太少了,最好能榨出五百万两!”
李邦彦忍不住笑道:“官家这么干,可是要把高丽的血都给吸干啊!”
“那也是他们咎由自取,朕心再仁慈,也不过是能让最穷苦的大宋百姓活下去,至于高丽会如何,朕还管不到,也懒得管。”
李邦彦欣喜不已,就喜欢赵桓的态度。
干净利落,一点不造作。
其实他甘心跟李纲演戏,并且把首相位置让给吕颐浩……也是早就算计好的。首相的位置固然显赫,可要推行变法,要供应各项开支,千难万难,都要一肩扛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