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3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4/623


大宋这边还真没怎么注意到合剌……道理也很简单,他爹死得太早了,是在灭辽的时候,受伤阵亡的,还没来得及在大宋作恶,所以大宋这边自然不熟悉。
再有呢,大金这边,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法制度,绳果的母亲是阿骨打皇后,宗望的母亲只是一个妾……可是在起兵灭辽之中,宗望的地位远不是绳果可比,并没有什么子凭母贵,当然了,母也没凭子贵。
总体上那时候的金人还保留着原始的平等习俗……能传宗接代就好,还讲什么嫡庶之别,你配吗?
说来讽刺,绳果这个嫡子的身份,还是在死后被人频频提起的。
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打击那四位太子。
你们讲父死子继,对不起,你们算不上嫡子,还真未必比吴乞买强多少!
“选择合剌,并非他众望所归,只是他无力改变大局,明明应该选择一个大有作为之人,力挽狂澜,却选了一个九岁孩子。阿骨打诸子和粘罕之间,还有得斗。故此下官以为,应该趁着这一次大胜之际,北伐燕山府,光复燕云之地,纵然不能一次灭金,也要拿回两河,洗雪靖康之耻!”
胡寅说完之后,向赵桓跪倒,诚恳道:“官家,机不可失,臣请官家立刻降旨!”
胡寅说完之后,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回应,相反,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胡寅撅着屁股,额头都冒汗了,这是怎么回事?
正在他等得不耐烦的时候,突然张悫声音低沉道:“官家,去岁朝廷收入折算下来,不足七千万缗,其中光是各种军用开支,就是五千万缗。两淮之地闹饥荒,江南发大水,岭南遭遇风灾。八闽之地,又遭遇一月暴雨,无数人流离失所。还有巴蜀等地,也有叛乱。总而言之,数千里疆域,几无一寸净土,臣等虽然勉力维持,却也是山穷水尽,左支右绌……若今年继续用兵,后果不堪设想!”
张悫说完,刘韐也缓缓站起,刘子羽看在眼里,吓了一跳!
“父亲,你也?”
刘韐狠狠瞪了他一眼,“这里没有父子,只有大宋朝的臣子!”他说完之后,扭头对着赵桓道:“官家,臣以为金人进犯,便是再大的付出,也要死战到底。奈何朝廷北伐,从这里到燕山府,两千里路途,要多少粮食,多少民夫?还有,两河之地饱受战火涂炭,流民遍地,朝廷要不要安抚?这又是多少开支?”
“臣斗胆说一个数字,怕是没有两万万缗,朝廷无从北伐……若是以今年的岁入计算,也要三年不吃不喝才行……臣,恳请官家三思!”
赵桓眉头紧皱,微微叹息道:“当真打光了吗?”
张悫和刘韐,不由自主点头,“官家,臣等不敢欺瞒,确实如此。”
正在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张邦昌也跪了下来,从怀里掏出一块血淋淋的布,高举过头顶。
“官家,老臣本不该多言,可是臣不敢不言……这是泉州的一个税吏,向着当地丝绸商人征税……商人半年之久,遇到巧立名目,竟然有八十多种,家产悉数纳税还嫌不够,最后他以这块布蒙着脑袋,撞死在了衙门口的石狮子上。还有,他家五口人,两个孩子,一个夫人,一位老父,全都喝了卤水……”
说到这里,张邦昌已经流下了眼泪,“被税吏逼迫,家破人亡非只一人一家……官家大可以派人下去走访,若是有半句虚言,只管砍了老臣的脑袋就是。”
张邦昌还要往下说,突然张浚怒道:“听张相公的意思,就是反对北伐:不想光复燕云之地?不想雪耻了?”
张邦昌头也不抬,冷冷道:“若是继续打下去,征用粮草民夫,出征千里,便是能战胜金人,也要遍地烽火,四处狼烟!”
“那就平叛好了!”张浚猛地跪倒,“官家,长痛不如短痛,臣以为应该不惜代价,立刻北伐!”
他说完之后,吴敏竟然也站起来,“官家,臣以为应该召集诸位大将,共同商议……看看北伐到底要多少代价,如果能够承受,臣也以为应该立刻北伐!”
几乎刹那之间,朝臣就呈现了两种看法,而且每一种听着都不无道理。
如果放在以往,赵桓不会迟疑,可是到了现在,连坑蒙拐骗都用过了,还怎么打下去?尤其是北伐不是防御战,消耗至少是现在的数倍……该怎么办?
第283章
天子耳目
御前会议并没有商量出结论,到了第二天,依旧如此,哪怕把武将请来,也是一团乱麻,韩世忠和曲端都主张出兵,同几位文臣吵成了一团。
到了最后,张悫大骂武夫误国,韩世忠指着张悫的鼻子,说他是“子曰”,几乎撕破脸皮。
就在他们争吵的时候,赵桓竟然无声无息,退到了后面……则是前所未有的情形,以往赵桓都是会给个定论,犹豫不决,不是赵桓的风格。他相信宁可做错了,也不要什么都不做。
奈何这一次的赵桓,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也不知道谁对谁错……
皇帝陛下枯坐了半夜,一直到三更,赵桓披衣而起,干脆踏着千层底的布鞋,沿着黄河散步,走了一会儿,又觉得太孤单了。
“去瞧瞧,黄龙公睡了没?要是他休息了,就不要打扰了。”
赵桓仔细吩咐,侍卫离去,没有多大一会儿,岳飞就急匆匆赶来,额头还带着汗。
“鹏举,你这是?”
岳飞躬身道:“官家,臣在练拳,打了几趟,正巧官家召唤,就过来了。”
赵桓笑着点头,“没打扰就好,来,咱们走走吧!”
官家在前面,岳飞在后,差了不到半个身位,他们的右手边是滔滔河水,左手边是辽阔的河北大地,起伏连绵,延续到远方,燕云之地,二百年的分隔,如骨肉离散,痛入骨髓……
“鹏举,说说吧,朕想听你的看法。”
岳飞顿了一下,沉声道:“官家,臣是相州人,臣又是武夫。”
“那又如何?”赵桓陡然提高了声音,“你还是朕的亲家,你还是背上刺着精忠报国的岳鹏举!你不是想着直捣黄龙吗?朕问你要怎么办?”
岳飞被这几句话戳的脸色通红,猛地抬头,“自然是要打!”
赵桓眉头挑了挑,勉强压下语调,闷声吐出两个字:“理由!”
岳飞也不迟疑,“回官家的话,金人遭逢重创,一年半载恢复不过来,臣曾经北伐过,了解路途,知道金人设防不严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大宋有反击之力。近期北伐,绝对是代价最小的,遇到的反击也会最小。”
赵桓绷着脸并没有放松,而是长叹道:“可咱们也山穷水尽,几年的苦战,加上两河沦丧,朝廷税赋锐减……不说别的,光是这几年,战死的将士,给他们的抚恤折合起来,就有一千万缗以上,最初的时候,支出军饷,就超过了一千五百万两……朕是搬空了国库,花光了皇宫的积累,还抄了那么多人的家,又去跟大相国寺借钱,还从金人手里骗了不少……鹏举,现在要继续打,朕只剩下对百姓敲骨吸髓这一招了!”
赵桓微微仰头,望着深邃的夜空,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便是百姓,便是人心!他真不敢败坏老百姓为数不多的好感。
岳飞看着赵桓的背影,体会着官家的心思,缓缓而深沉道:“官家不想敲骨吸髓,却不知道,河北百姓,正在被金人榨干!他们才是真正的敲骨吸髓,不光如此,他们还扒皮抽筋,无恶不作!”
赵桓浑身一震,竟不由自主停下了脚步。
金国在两河的做为,是不用多说的。
光是那些形同签军的炮灰,就知道两河汉人情况如何了。甚至金国还有剃发令,没错,是有的,只是没完全推开而已。
天下人再苦也比不上两河百姓吧!毕竟他们才是真的身处炼狱之中。
赵桓许久无言,只是默默走着,岳飞有些焦躁,“官家,莫非臣说错了?”
“你说的没错,极对,你讲的是对的!”赵桓无奈苦笑,“可朕不能把自己摆在和金人同等的位置上啊!鹏举,当下的两河,因为死了太多人,故此有不少空地,甚至地租比原来还降下来。两河百姓,对金人切齿痛恨,不在少数……可偏偏也有那么一些东西,觉得日子比以前还好过了,更要屈从金人。”
“朕到底是所有大宋百姓的君父,可金人却能杀一半,留一半。我们解题的难度不一样啊!”
岳飞绷着面孔,又是一阵沉默,耳边黄河的波涛,越发猛烈,居然悲愤道:“官家,不管如何,也不能放任河北百姓不管吧?”
“当然不会!”
赵桓猛地回头,和岳飞四目相对,沉声道:“朕要是不顾两河百姓,就让这天雷把朕给劈了!”
岳飞惶恐,忙道:“臣,臣没有疑惑官家的意思,请官家息怒。”
“朕没有生气。”赵桓语气和缓,努力挤出笑容,“朕怎么会跟你生气,可这些日子,的确让我太难决断了。鹏举,朕找你过来,就是想问你讨个主意,或者说划一条底线。”
赵桓凝视着岳飞,诚恳道:“鹏举,你说在什么情况下,朕应该北伐,什么情况下,朕应该停下来?”
岳飞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又跟着赵桓走了一阵,差不多四更天,岳飞才缓缓道:“臣以为只要不出现民变,就该打下去!”
“民变?”
“嗯!”岳飞道:“不管是横征暴敛也好,草菅人命也好,这些事情跟两河百姓的状况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唯独民变,只要发生了,就会死伤惨重,论起凄惨程度,丝毫不会弱于金人。臣虽然同情两河百姓,却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其他百姓受苦,还请官家明鉴。”
赵桓用力点头,脸上若有所思,“多谢鹏举,朕心里有数了。”
君臣分开,赵桓回去休息了,岳飞却是没急着回去,而是面对黄河,又打了一趟拳,一直到了天光拂晓,发泄了所有郁积,他才返回。
文武看法不一,南北争执不断,是战是和,进退维谷……千难万难,官家最难啊!
经过谈话,岳飞平和了许多,不管官家怎么打算,都老老实实按照旨意办事就是了。
赵桓却是没法放松,他还想知道文官这边的最终意见。
“官家,老臣以为,当下必须休养生息,且不说两河如何,其他地方都已经干柴烈火,一触即发。总不能两河收复了天下都反了吧?”
张悫说到了激动处,连连咳嗽,神色疲惫憔悴,作为主管财税的宰执,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张相公,你说该如何休养生息?”
“自然是暂停用兵,不要征调民夫,耽误农时,给百姓种田养家的时间,或是三年,或是五载,好歹有了积累,再继续北伐不迟。”
赵桓也点头,表示了解。
这位赵官家一个接着一个谈话,一个接着一个问……渐渐的,赵桓算是有了一丝把握。
可就在这时候,一份来自李纲的专札,让赵桓脸色骤变,他看了再三,只能一声长叹,“去把所有人都叫来吧。”
不多时,文武齐聚。
这一次赵桓没等大家开口,就把李纲上陈的内容给大家看了。
有人造反了!
就在福建路,一个叫范汝为的匪首,杀了税官造反,短短时间里,就已经聚众十几万,不但在福建路造反,还把战火烧到了江南西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4/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