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3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623


哪怕是家中儿郎上战场,父母也没有多少悲戚怨愤?
甚至有很多人会感觉到由衷的自豪,发自肺腑的喜悦?
这位大才女也弄不清楚。
但她敏锐意识到了,在这个大宋国土上,从亿兆百姓的身上,涌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东西,一种英雄气概,一种无上的伟力……这是一场伟大的事业。
能投身其中,何其有幸!
恨不是男儿身,恨不能再少年……挥剑北上,醉卧沙场,或许就是男儿最好的归宿!
只是女人真的不能上战场吗?
还真不是。
就在靖康元年的时候,赵桓就下了一道旨意,他释放了所有官方青楼的姑娘。
那些犯官家眷都得到了赦免,她们被安排着学习医术,救治伤员。
北伐檄文发布之后,朝廷也公开征集愿意随军的女护工……北宋的礼教还不是那么严密,甚至有父母愿意送女儿到大户人家当丫鬟,等几年之后,从大户人家出来,开了眼界,学了本事,懂了规矩,还会受到追捧,觉得娶了这样的女孩子,脸上有光。
可问题是上战场就不一样了,军中的那帮人会不会胡来?
一旦在军中待了几年,名声是不是都毁了?
大多数人,还是强烈拒绝的。
但毕竟还是有些人愿意尝试……这里面有一些年纪稍大,没什么依靠的妇人,也有年纪轻轻的小寡妇,总之一切已经很糟糕了,不会比现在更糟。
所以就能看到,在此次北伐的队伍之中,竟然会有一支女兵营,她们的穿着和其他士兵一样,只不过她们配属的不是兵器,而是医药箱。
其实也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女兵营单独行动,吃喝居住,都和其他士兵分开,还有稽查队负责巡逻,谁敢违反军纪,那可是会掉脑袋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赵桓是多此一举,女兵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根本就是一群累赘。
不过有一个人,发表了文章,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凭什么可以有国际纵队,外国人都能为大宋而战,凭什么女人不行?
朝廷在摊丁入亩之后,废除了丁钱,便是将男女视作一样的大活人,为什么女人要缺席最重要的北伐?
洗衣做饭,救治伤员,核算军需物资,记录军中事务……哪一样女人不能干?
女人也要争取自己的尊严,也要通过从军报国,证明自己的价值。
女人并不低贱!
写出这篇文章的,正是另一个知名的女子——李师师!她也是这一次女营的统制官。
“或许我也可以从军吧!”
易安居士如是想到……投身滚滚北伐洪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不必羡慕那些英雄豪杰,我们就是自己的英雄!
这一次的北伐,毫无疑问,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壮举。这个空前不止体现在人数上,二十多万的战兵,或许算算不上规模最大的战斗。
但是论起深度,广度,却是历代都没有的。
从宗室公卿,到贩夫走卒,甚至是海外藩国,所有力量都被动员起来了。
不复燕云死不还!
全军上下,无比弥漫着一种决然之气。
从开封出来,沿途都有百姓,他们推着小车,替军中运送物资,老汉黝黑的脸膛,嶙峋的胸骨,拖着和他们身体不相称的重物,在田间负重前行,只为了将粮食送到士兵的手里。
整个大宋,从南到北,参与粮饷运输的人员,绝不止北方的这点民夫,真实的数字可能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从去年,前年,甚至更早的靖康元年……就在不断向北方输送物资,供应战局,一直到了今天,他们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说到底,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才是北伐的基石。
尽管他们默默无闻,尽管没有人愿意记录他们的功勋,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就是北伐的根基!
“李太傅,此番北伐之后,大宋会迥然不同的!”
李邦彦咧嘴苦笑,“形同开国,恰如再造。官家,老臣有个请求。”
“什么请求?莫非你打算让朕还钱吗?”
李邦彦愕然片刻,他才想起来,好像赵桓的确欠了自己一大笔钱,不过这不是重点!
“官家,臣是觉得自己已经老迈昏庸,看着国势蒸蒸日上,民心士气迥然不同,老臣觉得力不从心,所以,所以我打算告老还乡。”
赵桓认真看了看他,这位浪子宰相满脸红光,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怎么看都不像是要告老还乡的人。
“太傅,你怎么有如此想法?”
李邦彦愣了片刻,无奈道:“臣的确是觉得自己不管脾气秉性,还是行事作风,都和当下的朝局不合时宜……说,说干脆点,臣,臣怕自己被弹劾。”
赵桓迟疑片刻,突然笑道:“你是体会到了万众一心的力量,你怕了!金人尚且不在话下,区区几个臭虫,也难以自保,是吧?”
李邦彦下意识点头,可随机又摇头,这么说就太冤枉人了,堂堂李太傅,他怎么就成了臭虫?
“官家,老臣真是忠心耿耿啊!”
赵桓也道:“那就不要想着告老还乡……白相公走了,吴相公病重,当初的几位重臣里面,也就是你李太傅陪朕走到了今天……好好约束自己,也约束自己身边的人,过去的事情不说了,你我君臣,做一个典范吧!”
李邦彦微张着嘴巴,好半晌,重重叹息,还能说什么,只能卖命了。
北伐队伍,奔涌向前,一路到了胙城,到了曾经战斗的地方。
赵桓暂时住在了城中,可是到了下午的时候,他又坐不住了,就招呼着李邦彦,又从城中出来,返回了原来的战场位置。
在这里有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记载着战斗经过,死伤人数,离着石碑不远,还有一片墓地,埋葬着殉国的英灵。
他们看不到北伐成功的那一天了,正因为他们,赵桓才不敢等待,不能迟疑,唯有一战成功,才能告慰英灵,难不成还要让他们在那个世界里忧心吗?
赵桓给死去的将士上香,他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随便找了一处军营,跟李邦彦一起,讨了一顿军中伙食。
菜肴还算不错,一锅白菜萝卜,还放了一些火腿片,基本上一大碗能有三五片,已经很良心了,甚至比后世的某些食堂要好得多。
只是当赵桓拿起米饭,立刻皱起眉头,但他也没多说什么,而是泡着菜汤,吃了一大碗,随后返回了城中。
李邦彦忍着粗粝,也吃下去了,可他的脸色煞白煞白的。
这位李太傅再也不敢迟疑,连忙去询问,一直到了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忧心忡忡来见赵桓。
“官家,这一批军粮就是胙城本地的,是转运使罗汝辑负责押运的。”
赵桓眉头一动,“你给他下令了吗?”
“没!老臣没敢通知他。”
“为什么?”
“因为,因为罗汝辑是万俟卨推荐的,而万俟卨……是,是老臣荐举的人!”
第324章
赵桓微操
赵桓抱着膝盖,披着大氅,微闭着双目,复又睁开眼睛,缓缓道:“你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没错。”李邦彦一口答应下来,竟然没有推脱卸责,这让赵桓略感吃惊,随后他又不吃惊道:“清丈均田,这里面有弊政?”
“嗯!”
老李又答应了,这一次轮到赵桓生气了,他想发火,可又觉得没必要,干脆在地上走来走去……
赵桓还记得,当初是他把万俟卨留在岳飞身边,是用来替岳飞背黑锅的。
赵桓知道,土地问题从来不是小事情,让岳飞这样一个单纯的武人去推,毫无疑问是在把岳飞往悬崖上送……就算赵桓能庇护住岳飞,他也不愿意让岳飞成为众矢之的。
道理是这样不错,可人家万俟卨也是进士出身,还长袖善舞,坐上了火山口,他又岂会不替自己筹谋?
皇帝要求的清丈均田,他会去做,但是此人也绝不会干净……他肯定会拿一些好处,既满足自己的胃口,又暗中笼络一批人,替他遮风挡雨。
如果没人支持,万俟卨绝对不会出现在这次政事堂的推荐名单上。
万俟卨,罗汝辑,均田,军粮……赵桓隐隐猜到了什么,这背后的黑幕重重,绝对不简单,如果掀开了,就必定是惊天大案!
李邦彦这老货一项很精明,他作为恩主,没有通知罗汝辑,这就是害怕这个案子会烧到他的身上。
但是李邦彦也没有主张立刻处置,因为他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可怕的,尤其是在这个北伐的重要关头。
赵桓踱步了一盏茶的功夫,才长长出口气,“李太傅,你说说这事吧,怎么才能办得完满,周全?”
听到这话,李邦彦下意识松了口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