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3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9/623


战场可不是玩游戏,随便在地图上画一道就过去了,那是会出事的。
“岳云,你想过没有,即便是八千人,也要不少后勤辎重,你怎么解决?”
“官家,眼下大宋的骑兵,挑出八千健儿不是难事,甚至可以选择一些党项骑兵……只要行军速度够快,半月之内,就能绕道大同府后方……到了塞外之后,第一个补给点就是蒙古人……金国遭逢惨败,蒙古人如论如何也不会跟着金国一起送死……随后进攻中京,乃至东京辽阳……这一线都是契丹,奚人和渤海人……过去他们都是大金的忠臣,可现在他们就未必了。”
“另外,看到大宋高歌猛进,耶律大石肯定坐不住,他也会玩命出兵的,如果一切顺利,没准能把兀术二十万人依据全歼!”
赵桓耐心听着,突然又道:“岳云,你想过没有,假如战败,兀术大举围攻,你会怎么办?”
“我……我想从这里撤退!”
赵桓将目光落过去,正是高丽!
真是好一条大胆狂野的进军路线。
说实话,换成任何人估计都会否定的。
毕竟这条路线太扯淡,也太艰难了,根本不存在成功的希望。
这等于是穿越半个内蒙,又越过辽宁,渡过鸭绿江,直接进入半岛……这条线路不光距离太远,而且沿途情况复杂,能得到的补给太少……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可能有胜算。
当然了,现实不是,不需要讲逻辑,所以现实中,任何奇葩的方案,都有人去实验。
比如类似的进军路线,在几百年后,就有人走过,而且还差点成功,只是在高丽这块折戟沉沙了。
如果岳云想试试,至少在高丽这块,赵桓有办法,甚至可以让船队进入渤海湾接应……当然了,岳飞坐镇燕京,也不会视而不见。
赵桓思忖再三,竟然点头了,“可以……但是此战十分复杂,打仗倒是在其次,关键是要跟沿途势力协调,既能打仗,又能收拢人心……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只怕吴玠都不行。”
岳云眼睛瞪大,难不成就不行了?
“你稍安勿躁,让朕想想。”赵桓良久一笑,“让李彦仙来吧,他当主将,你给他当副手……李彦仙当年平定洞庭湖,做得非常好。后来在中条山抗金,牵制了河东数万金人精锐……他的本事不比你爹差多少。跟着他好好学学,知道吗?”
“知道!”
岳云答应干脆,只要能离开京城,不用每天在一堆烂事里面纠缠,他就心满意足了。
少年急匆匆准备去了。
剩下赵桓一个人……这位赵官家坐了一会儿,突然笑了,发自肺腑地笑了。
或许距离中兴强国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但是有一点却是很明显的……这个国家的精气神在变化。
尤其是年轻人,越是年轻,就有变革的冲劲儿!
虞允文放炮猛轰新旧两党……你们用不着再争了,属于你们的时代过去了。
岳云又提出了超级大迂回……在这个国度里,年轻人有了足够的勇气,去挑战不可能……没有谁能断言他们一定会成功。
但是如同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他也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总归是卖出了这一步啊!
跟岳云谈完,再看政事堂诸公的商议结果,不免微微摇头。
吕颐浩忧心道:“官家可是觉得不妥当?”
赵桓含笑,“没有不妥,你们算计的很清楚……只是朕想问你们,金人跟咱们继续在两河拼,他们想干什么?难不成还要拿回燕山,把咱们赶回黄河以南?”
这个问题提出,瞬间让在场的几位脸色一变再变……金人还敢做这种大梦吗?
不可能了!
现在的大宋不是当初了!
“官家,臣等的确是用老脑筋思量,犯了大错!”张叔夜沉吟道:“此刻的金人,最多是想着体面的撤退吧!”
其余几位相公也都跟着点头,至少有八成的可能是这个,相比之下,他们判断的复夺燕京,根本是高估了金人,也低估了自己。
宋金开战之初,几十人就能撵着几千宋军跑……经过青化之战后,金人最多敢说以一敌二。
到了北伐,三十万对三十万,战力差别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
而夺回燕山府之后,此刻宋金的战力,虽然不好说具体情形,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战力已经逆转了。
金兵八万,也不过是五六万宋军精锐罢了。
兀术还想逆转乾坤吗?
痴心妄想!
“拿出咱们的勇气吧!全军北上,光复河北,挥兵河东,尽复两河!咱们大宋已经有这个实力了,不要再像小脚女人似的。没有哪一场战争能准备十足,金人也不行。只要我们坚信必胜,便已经赢了一半!”
赵桓热情洋溢,诸位宰执感受到了官家的热情,不由得血液沸腾……原来我大宋已经是强者了!
心态一变,计算战力对比,物资消耗,全都不一样了。
既然如此,还愣着干什么……下旨,再度北上。
赵桓在旨意当中,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号令……打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宋朝!
第367章
河水甚凉
虞允文靠着三篇文章,直接得到了天子赏识,越过了赵谌,直接混到了赵桓身边,担任了知制诰,堪称一步登天的典型。
奈何天子身边,已经有了不少人,诸如吕本中和胡闳休等人,论起才学,都不比虞允文差。尤其是吕本中,更是视虞允文为幸进小人,靠着写马屁文章起家,最多也就是第二个李邦彦。
初到一个新的环境,有一个老员工处处针对你,虞允文的处境谈不上多好,甚至有点狼狈……其实他真的没想这么多,拍皇帝的马屁能叫拍马屁吗?
这叫颂圣,是臣子的本分啊!
真宗皇帝跑泰山封禅,坏了泰山风水王气,不还有人捧臭脚吗?
更何况我说的也都是实话,这么这么针对我,是什么意思?
再说了,我爹还是戴罪之身,丢了官职,我也只是想让我爹官复原职啊!
虞允文在体验了几天近臣滋味之后,果断闭嘴,丝毫不敢提他爹的事情,只能闷闷陪在君前。
不过虞允文必须承认,他是开了眼界……赵桓再度北上,扫荡金国残余……开封百姓,举城欢送。
和以往出师的悲壮不同,这一次只有无边的喜悦和自豪。
圣天子出师,岂有不胜之理!
燕山既复,金贼何足道也!
一个很显然的情况,在大宋的公文里面,金国的称呼荡然无存……代之以贼匪,契胡一类的蔑称。
整个大宋朝野,也出现了那种蔑视胡虏,沙场建功的声音。
悲壮不在,豪情顿生。
千万百姓欢送,锣鼓震天,鲜花遍地,旌旗飞扬,人心豪迈……天子赵桓,一身甲胄,骏马长剑,龙旗飒飒……只怕唐太宗也不过如此罢了!
虞允文突然觉得他的文字还是保守了。
颂圣的力道还要加强才对!
倒是那些指责他的文人,你们是眼睛瞎了吗?
年轻气盛的虞允文,丝毫不能理解那些老辈人的想法,莫非有恐金症不成?
赵桓兵马渡过黄河,直抵大名府,李邦彦,韩世忠等文臣武将,纷纷迎接。
“官家,哪位是小虞学士,快给臣引荐一下!”韩世忠迫不及待嚷嚷道。
虞允文咧嘴苦笑,这韩大王还真是性急。
赵桓笑呵呵把虞允文叫过来,韩世忠一看,顿时眼前一亮,这位小虞学士好身板啊!他身材极其高大魁梧,相貌堂堂,如果不考虑眉眼间的文气,简直是一个武夫的胚子,怪不得说话那么好听哩!
韩世忠忍不住道:“官家,这位小虞学士可是未来的宰辅之才啊!”
赵桓哈哈大笑,“良臣什么时候也会看相了?”
韩世忠笑道:“不是会看相……他现在能跟着一流人物,又时常见到二流人物,熏也熏出来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哈哈哈!”
赵桓忍不住大笑,“你这是夸小虞学士?你这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君臣朗声大笑,随后一起进入大名府。
等入了大名府之后,君臣齐聚,商议军务。
曲端便说道:“好教官家得知,其实眼下河北之地,不少州府已经陆续归降……所剩的无非是三处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9/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