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4/623


第381章
胜利之后
残阳之中,大战落幕,宋军到底是赢了,而大局在此刻也确定了。
只是赵官家依旧跌坐地上,抱着吴元丰渐渐冰冷的身躯,一言不发,一语皆无……吴元丰的官职不高,地位不显……可是这六年来,他无役不与,从头打到了尾。
还一直跟在赵桓身边,充当了天子近卫,救驾之功,也是不少的。
赵桓一直打算等战斗大局稳定下来,给他外放一个好位置,至少要提拔到总兵一级……谁能料想,他就这么死了。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一怒,伏尸百万……既然想开创前所未有的功绩,就注定了要踏着尸骨前行。
人心如铁,意志如钢。
只是面对吴元丰的尸体,赵官家终于清醒,自己到底只是个凡夫俗子,承受不了生离死别,尤其是自己的身边人。
赵桓还记得,他在军营统兵,每天晚上,吴元丰都会亲自巡逻,朝夕注意,生怕天子有任何差错。
他就像是影子,不声不响,保护自己的周全。
他不会离着太近,却又在需要的时候,很快过来。
他们一起骑马,一起猎杀野鸡。
赵桓还吃过吴元丰做的叫花鸡,就在黄河岸边……
君臣、朋友、袍泽,赵桓很难形容两个人的关系,但他知道,自己的心被狠狠掏去了一块,他变得落寞心伤,丝毫感觉不到胜利的喜悦,相反,他的心不断向下坠,甚至觉得这个世界都黯淡了。
赵桓下意识抬头,发现几位重臣,正躬身耸立。
赵桓想说什么,张了张嘴,却终究化成了一声长叹,低下了脑袋。
吕颐浩和张叔夜互相看了看,吕颐浩率先施礼道:“官家,此战尽灭金兵主力,克复两河,恢复燕云,大功竟成……吴将军殉国,虽然令人悲痛,却还是请官家以大局为重,以苍生为念,不要太过悲伤。至于吴将军的身后事,礼部会尽快拟定,追授国公,他的后人朝廷培养,恩准入武学,建庙刻碑,永为纪念。”
赵桓沉吟了一会儿,似乎他能做的,也就是这些而已……赵桓放下了吴元丰的尸体,任凭士兵将他抬走,而后木然在群臣的簇拥之下,到了临时的御帐休息。
众臣见天子伤怀,自然要说点高兴的事情,吕颐浩便道:“官家,兀术惨败,河间光复,岳帅和韩王还在追击残兵,老臣恭贺官家,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大事成功……陛下之功,直追艺祖!”
好家伙,直接超过了赵二,不过貌似也没什么不对的……
“吕相公,你这话朕不能接。”
赵桓竟然正色摇头。
吕颐浩就是一阵尴尬,毕竟身为首相,又随军出征,扪心自问,他也没说错什么,官家怎么会驳斥?
错,错在哪里?
赵桓没让吕颐浩尴尬太久,而是沉声道:“朕说的十六个字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均田平役,救济斯民。吕相公,你何必省略了后面八个字?”
吕颐浩一阵愕然,老相公沉吟片刻,立即道:“官家,老臣窃以为抗金为主,北伐大业成功,便是大胜……其余钱粮民生之事,皆是为了北伐。”
“错!”
赵桓勃然站起,面带怒色!
“吕相公,还有其他诸位相公……朕在这里必须说清楚,后面八个字,比起前面八个字,还要重一万倍!”
“驱逐胡虏也好,恢复中华也好……这固然重要,却并非最根本的。说到底还要落在民生上面,均田平役,这是必须落实的,第一要公平,第二要减赋,如果只有战场的胜利,而没有民生的改变,我们非但没有胜利,还彻彻底底失败了!”
赵桓格外严肃,他缓缓踱步,语气激动道:“大宋立国不稳,重文治,轻武略,太宗皇帝北伐战败,仁宗皇帝再败西北……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皆告失败。以至于丰亨豫大……我大宋朝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是彻头彻尾的一败再败!即便过去的六年,我们精诚团结,竭尽全力,打败了金人,也不代表着大宋真的中兴了。”
“如果我们误以为天下太平,可以安享胜利果实了……那就是彻头彻尾地错了。”赵桓气哼哼踱步,突然道:“吕相公,你博学多识,朕问你,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又是怎么回事?”
吕颐浩听到元和中兴四字,身躯居然在颤抖,说不震撼,那是假的。
“启奏官家,唐宪宗盛年继位,登基之初,唐宪宗便励精图治,大刀阔斧,铲除藩镇割据,收拢地方兵权,平定淮西之乱……使得安史之乱以后,一度颓靡的国势,稍微振奋,世人呼宪宗为小太宗。”
赵桓点头,“把元和中兴,又是如何失败的?”
吕颐浩继续道:“宪宗讨伐藩镇,却是利用宦官监军……如此一来,阉竖势力暴涨,以至于发展到随便废立天子,无法无天的地步。再有,宪宗虽然压服藩镇,却终究没有铲平地方割据的根基,致使死灰复燃。还有,宪宗在稍有成就之后,便沉溺享乐,甚至服用丹药,以求长生……”
赵桓嘴角上翘,呵呵哂笑,“真是何其相似!”
“朕如今北伐金人,看似大功告成,实则塞外还有女真势力,并未彻底犁廷扫穴……朕推行变法,土断清丈,摊丁入亩,也没有完全落实下去,财政收入虽然有所改善,却终究根基浅薄,稍微疏忽,就会前功尽弃……还有,这六年来,一切为了抗金,重敛于民,南方百姓,皆有怨言,两河子民,又刚刚脱离金人魔掌,水深火热……几十万御营兵马,无数强兵猛将,又该怎么安排……还有新进光复土地,该怎么治理……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如果一样处置不好,都有重燃战火的危险。”
“你们都是朝廷栋梁,天下英才。自然应该明白,和金人怎么打,都未必动摇国本,可一旦南北冲突,烽火遍地,大宋朝就真的有亡国之危!隋炀帝征高句丽而亡国的旧事,不能忘却!此刻此刻,我们面临的局面,只怕不会比当初金人围攻开封强多少……因为抗金二字压制的矛盾,爆发就在眼前,这一次该如何纾解,朝廷必须拿出妥当办法,否则……朕就不是中兴之主,反而是亡国之君了。”
赵桓说到这里,缓缓坐在了椅子上,插着两手,神色肃然。
群臣大惊,稍微思忖,无不汗流浃背,心惊肉跳。
其实这事情根本不用多说,稍微想想就懂了……光复了燕云,两淮两浙,荆湖,巴蜀,关中,这么多地方,是不是应该把税赋削减了?
可问题是如果削减了税赋,几十万禁军怎么办?
难道立刻裁撤禁军吗?
两河燕云,又怎么治理?
天下板荡之际,有人趁机作乱,又该如何应对?
胜利了可不意味着高枕无忧,相反,胜利之后的重建恢复,才是真正的大难题。
“官家,臣等浅薄,忘乎所以……还请官家示下,该如何做才好?”吕颐浩躬身说道。
赵桓微微摇头,苦笑道:“吕相公,这话朕也说不好,但朕有一个原则要说清楚……刚刚朕面对吴将军的尸体,朕想到了一件事,这场仗是朕英明神武,是你们运筹有方,还是外面的诸将神勇无敌?只怕都不完全吧……真正立下大功的是普通的士兵,是更加普通的民夫,是他们靠着流血牺牲,靠着辛劳汗水,才换来了今天。”
“如果在修史的时候,把北伐胜利归结到帝王英明,文武忠心……朕是不认的,真正的功臣,恰恰是这些一直以来,被忽视的平民百姓!”
“吴元丰是什么出身?他就是个穷苦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小时候当过学徒,整天挨打,后来跟了陈广老英雄学武,也是在江湖颠簸辛劳……后来从军报国,他在三年前才娶亲……去年的时候,添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他就牺牲在了战场上!”
“你们知道吗?吴元丰跟朕讲过,他说最好的日子就是一头牛,一块田,在家里安居乐业,过太平日子。便是他这般的将领,想的也是这个。更不要说其他人。事到如今,诸位相公还看不明白吗?咱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回应这些普通人最真切的期盼。”
“朕可以给吴元丰追封国公,可以恩赏他的全家……但是军中还有千千万万吴元丰,地方上还有更多的百姓……朕能顾得来几个人?恩赏他一个人容易,把一碗水端平,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这才是最难的。”
赵桓深吸口气,随后又长叹道:“认识到我们的胜利是百姓之功,就应该清楚一件事情,朕在大名府的时候,为什么赞同牛英处死青楼东家的举动?有人或许会说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朕这是自讨无趣……可大家伙别忘了,青楼的风雅不属于底层百姓,那些无声无息的穷苦人,是最憎恶青楼的。士大夫眼里的风流之地,却是普通百姓不折不扣的十八层地狱!”
“军中将士,有太多的普通人,唯有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才能无往不利!”
第382章
君临燕山
“张枢相……自从宋金开战以来,以身殉国的将士有多少?”
张叔夜悚然躬身,苦道:“算上西军人员,历次战斗,总的损失不下五十万……便是御营,也有二十万以上的损失。”
“为什么不算西军?”赵桓又一次硬邦邦道,张叔夜为之愕然,西军怎么回事,谁都清楚……不管是种家,还是折家,姚家,他们的表现都算不上好,尤其是姚平仲,还当了逃兵,后来更是成了汉奸,作为大宋最早的依仗,西军着实拉胯,甚至让人羞于提起。
“张枢相,这几年朕亲自记录殉国将士,不算这一次战役,也不算岳帅打进燕京……总计有三十二万五千八百余人,其中西军有十七万出头,许多将士已经查不到全名,只知道张大郎,李三郎一类的……还有人干脆只剩下一个绰号,什么大眼,铁头……不管如何,朕都如数记下。提到西军,不要想着那些拥兵自重,畏敌不前的将门败类。要记住这些普通人,是他们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明知必败的时候,还舍死忘生,奋勇当先,这些人都是国家的脊梁。”
张叔夜羞愧低头,“老臣知道,老臣一定让枢密院妥善核实,一一予以抚恤,不漏掉一个有功之臣。”
赵桓点头,却又不满足道:“除了这些将士之外,还有各地义军,以及那些为了后勤牺牲的民夫,全都要记下来。每一个县,每一个村,去仔细核实。我们要把他们的名字留下来,放到国史馆,放到人们的心里。”
赵桓沉声道:“纪念死者,是为了以后不重蹈覆辙……是为了有朝一日,在国家危亡的时候,还有人站出来,舍生忘死,捍卫这个锦绣山河……我们记录的越详细,做得越细致,日后挺身而出的英雄就越多。这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大事……耕读只能传家……英雄才能卫国!国不亡,家不灭。这个理儿,大家伙要想明白了!”
赵桓已经很少如此长篇大论……不过这一番话,却是从心里掏出来的,诸位宰执听在耳朵里,也默默记在了心里。
人性固然自私,可人性也是复杂的,千人千面,诚然,多数人是怯懦的胆小鬼,但也不乏勇毅的猛士,善良的好人。
多数人自私是人的本性,少数人无私,也至少是人的一种本性。
但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少数的勇士,保护了多数平庸的人。
向英雄献上敬意,保留一口正气,捍卫一条底限……在某个时刻,真的能保护平庸平凡的你!
“光复两河,恢复燕云之后,朝廷的首要政务,就是要好好反思这场历时六年的刻骨铭心的大战……从里往外反思,从骨子里寻找根源……不论朝野,都该坐下来好好想想,我们是怎么输的,又是怎么赢的,今后该何去何从……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不免重蹈覆辙!”
“关于这件事,朕准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哪怕是说天子德不配位,朕都认了!”
赵桓话音刚落,群臣震惊,吕颐浩老泪横流,跪在了地上。
“官家,当初金人围困京师,危在旦夕……天子力挽狂澜,整军经武,砥砺人心……九五至尊,亲自拜祭殉国将士,不惜下跪行礼,倾尽宫中财富,厚赏士卒……官家所作所为,已经是无可挑剔。官家圣主睿智,皆是臣等无能……皆是天下士人豪强,太过贪婪,压榨百姓,奢靡享乐,腐朽萎靡,沉溺党争……以至于人心离散,朝野纷争不断,面对金人,竟束手无策,几乎亡国!”
吕颐浩抬起头,腰背挺直,看了看其他的宰执重臣,冷冷道:“诸公,亡国教训,刻骨铭心……切莫以为光复故土之后,就能懈怠懒散,故态复萌……变法要继续推行,富国强兵,旦夕不可懈怠!”
官家和首相表态,其余众人,纷纷跪倒,肃然领旨。
待到一切交代清楚之后,赵桓急忙伏身,把一个个老臣搀扶起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朕刚刚也是有关而发,借着吴元丰殉国,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了,或许严厉了一些,但是……你们必须听进去,切莫当成耳旁风!”赵桓又绷起了面孔。
吕颐浩连连躬身,“官家深谋远虑,一锤定音,便是臣等也是茅塞顿开,终于想清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4/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