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4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6/623


“怎么会!大相国寺又岂能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如数给他们!”
明贞和尚出现了,他气定神闲,仿佛真有一座挖不完的金山。
而让人意外的是,大相国寺的确拿出了这笔钱……不光有银子,还有金子……前后几十个箱子运过来。
“请验验成色吧!”
商人他们凑过来,仔细看了看,全都惊得目瞪口呆。
良久,才缓缓站起来。
“用不着验了,只是大师接下来还要怎么办?莫非把寺庙拆了不成?”
明贞呵呵一笑,“那就不用施主操心了。”
商人们无话可说,只有押着金银离开……原来这一批金银,竟然是大相国寺里面,不少金银法器熔炼的。甚至有从佛像上刮下来金粉。
有的还来不及熔炼,就给装上了。
看着那些斑驳的佛像,简直让人好想大哭一场。
这可是大相国寺的脸面啊!
当初金人围攻开封,皇宫的金银都被搜刮一空,大相国寺却能够保全。
奈何到了今天,这些佛菩萨却连自己的脸面都保不住了。
似乎是一种预告,接下来的挤兑迅速加倍,除了大客户之外,就连一些散户也加入进来。
他们或是一百贯,或是五十贯。
数额不多,一天到晚,也挤兑不了多少。
但是他们的出现,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
人心崩塌,莫过如是。
大相国寺的确遭到了劫难。
昔日灭佛,何等惨烈,但最终佛门还是缓过了这口气,非但如此,还越发兴旺起来。
千年发展史,让他们有了足够自信,就算是再大的风雨,也不见得能打垮大相国寺,他们能撑过来!
“大相国寺发行多少钱引且不要说,光是承销的国债,就有五千万缗之多……就算朝廷再有钱,他们也是承受不了的。而赖掉了国债,大宋官家威信荡然无存,以后没人会相信纸币了。官家为了收回钱引,结果却自己毁了钱引,这种傻事官家不会干的,不会!”
明贞和尚咬紧了牙关,毫无疑问,这是他最后的指望了。
而就在这时候,一封自燕京来的密信让明贞陷入了绝望。
赵官家成立成立了皇家银行,还成立了皇家资产联合号,专门负责处置国债问题。
“完了!”
明贞一口老血,喷出唇外……
第466章
挤兑朝廷的下场
建个银行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拖到现在才建立银行……新的军制,新的金融,新的商业模式……这些东西绑在一起,是分不开的。
你一个穿越者不搞这些,就跟不当文抄公差不多,属于和自己过不去。
赵桓能挺到今天,只能说他是真的谨慎。
“大相国寺也是有功的,至少他们推广了钱引,让天下的商贾都接受了这个新鲜的东西。”
户部尚书陈康伯跟在赵桓的身后,亦步亦趋。
眼下赵桓治国,已经形成了惯例。
通常情况下,是政事堂总揽庶政,要做多少事情,具体时限如何,都在政事堂有一本账,每个在京衙门都有。
诸位尚书大人就跟领作业的小学生一样,拿了作业本,回去落实,然后再交作业……与此同时,御史台会盯着作业的成色,如果哪位尚书干糊弄公事,就会被弹劾。
只要还不差的制度,在运行初期,一定是高效过人的。
结果就是诸位尚书头疼不已,每天就跟上刑场似的。
有些百年痼疾,甚至是千年痼疾,他们上哪里一下子解决?
解决不了,就要在政事堂会议上接受批评。
好容易熬到了尚书高位,半步宰执的大能,被人这么修理,着实不舒服。
不过再看看宰执诸公,像赵鼎,李若水以下的的重臣,貌似也不怎么舒坦。
他们是负责跨部衙的政务……比如张浚就接了长城建造,军屯设立,学堂推广,发展畜牧业这几项横跨工部、兵部、礼部和户部的职责。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头晕眼花。
相比起张浚,李若水的任务单一了不少,但是却更让人吐血……他负责治理黄河!
没错,赵桓终于有精力向黄河发起挑战了。
说到底,黄河是个人地水三者的矛盾。
人口压力,逼迫农民不得不开垦土地,多种庄稼,而植被损耗造成水土流失,洪灾不断,粮食减产,迫使开垦更多的土地……
这玩意就是个死循环,在农业时代,一旦开启了,就止不住,更不要说还有小冰河期的气候加成。
最终的结果,大约就是“三马”择一。
只不过赵桓有个不错的窗口期,金人南下,造成北方人口大量难逃,黄河两岸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区。
毫无疑问,兵连祸结,这是一场灾难,可人口减少,也确确实实让治理黄河有了希望。
加上赵桓推行均田之后,随即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
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赵桓给老百姓提出了要求,每个村子,要严控外来人口,同时保持水土,不许过度开荒,以免毁了好容易到手的家园。
这条策略在目前看来,是相当有效的,毕竟老百姓不愿意更多人来分享土地,而且他们对自家田地的爱护程度,远超想象,绝大多数人都能认真履行。
不过赵桓也清楚,再有十年八年,每一家生儿育女,农田不够用,自然又会到四海无闲田的地步。
到了那时候,再讲道理,再下旨意,就没什么用了,必须拿出真正的利益交换。
所以说,赵桓手上大约有个十年机遇期。
而赵桓给李若水的任务就是在十年之内,在关中广泛种植树木,恢复林区,在下游想办法疏通水道,建立起泄洪区,迁移一些城市人口……总而言之,要探索出一条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来。
“圣人出,黄河清。若是能在朕死前,看到黄河清澈,也就死而无憾了。”
官家的一句话,落到了李若水的头上,那就是一座结结实实的大山。
李相公算是倒了霉,一年之中,有大半年都在外面跑,去探查水文,去老百姓家里了解情况,询问老农,去武学和太学,寻找懂得治水的人才。
忙到了最后,李若水在写名字的时候,忙中出错,写了个李治水。
一下子就传开了,这位李相公索性真的改名了,就叫李治水!
还就不信了,治理不好黄河!
朝中诸公,轻松的没几个,像总揽全局的赵鼎,基本上就住在值房,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里。
只不过大家伙虽然身体累,心里却还是轻松的。
因为谁都清楚一个道理,千百年的历史上,能专心干事,不用受到掣肘的,也就是那么有限的寥寥时光。
整个大宋朝,除了赵匡胤的那十几年,基本上就在扯皮了,后面更是翻烧饼,不停折腾。
好容易有个做事的时间,正好大展拳脚,只要干成一件,就能流芳百世。说句不客气的,哪怕大宋朝完了,他们还能在青史留名,受后世敬仰。
天时地利,只要有点能力,谁又能坐失良机?
赵官家对待主要的政务,都是如此分配。
不过一些特殊情况,就需要皇帝陛下亲自来抓了。
诸如用兵,诸如对外,也诸如钱引!
“官家的话,臣不敢苟同,将钱引的功劳尽数归于大相国寺,这不公允,官交子早就推行了,随后还有钱引,如何能把天功归于大相国寺?”
赵桓微微含笑,“陈尚书,你就别琢磨着赶尽杀绝了,大相国寺也的确帮过朕的忙,给他们一条活路,难道不成么?”
陈康伯绷着脸道:“官家既然挑明了,那就请恕臣狂言……僧人经商,还打算以商乱政,本就该严惩不贷,死有余辜。万不该有纵容之心。”
又是个耿直的,赵桓有点招架不来,唯有不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6/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